学术投稿

醒脑静对兔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抗炎性因子和改善凝血-纤溶功能障碍的作用

许耘红;吴沃栋;陈晞明;李文杰

关键词:醒脑静,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肿瘤坏死因子-α,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
摘要:目的 探讨醒脑静预处理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IRI)的抗炎性因子的影响和改善凝血-纤溶功能障碍的作用.方法 20只新西兰兔随机分成安慰剂组与醒脑静组,各10只.结扎冠状动脉造成MIRI模型,分别在冠状动脉结扎前、结扎后1 h、再灌注后1 h,取心房血分别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肌酸激酶(CK)水平.同时观察各组梗死范围.结果 冠状动脉结扎后醒脑静组TNF-α、PAI-1、CK水平较安慰剂组显著降低(P<0.01),心肌梗死面积显著小于安慰剂组(P<0.01).结论 醒脑静预处理对MIRI有良好的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作用.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相关文献
  • 84例外伤性脑梗死的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外伤性脑梗死的发生机制及防治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84例外伤性脑梗死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 84例颅脑外伤中合并有死亡3例,植物状态3例,重残7例,中残11例,良好60例.结论 提高对本病的认识,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供氧,及时补足血容量,及时解除脑疝,降低颅内压,早期应用钙离子拮抗剂、血管扩张剂,避免大剂量长期应用脱水剂、止血剂,是防治外伤性脑梗死的关键.

    作者:王爱国;张小义;李建平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200例高血压脑出血病人外科治疗的临床分析

    目的 分析200例高血压脑出血病人临床疗效和外科治疗开颅血肿清除术之间的关系.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1998年-2005年200例高血压脑出血病人,对其资料进行统计、整理、分析.结果 幕上出血、小脑出血手术越早、效果越好;幕上出血量在(50~99)mL,早期手术效果较好,大于100mL者效果差;脑干出血者手术效果差.结论 幕上、小脑的较大量出血应力争早期手术,脑干出血不宜手术治疗.

    作者:郝俊;张海燕;尤占彪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心肾综合征治疗分析

    近年来慢性心力衰竭病人出现肾功能不全即心肾综合征的问题,逐渐引起人们的注意[1].广义的心肾综合征是指心脏和肾脏中的一个器官对另一个器官的共同损害.

    作者:蒋建平;郭涛;向文海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眩晕辨治概况

    祖国医学之眩晕,西医多属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是由脑动脉硬化、血黏度增高、颈椎病椎动脉受压等多种因素引起椎-基底动脉管腔变窄、血液流动速度缓慢,导致供血区域脑干、小脑、间脑、枕叶、颞叶等各组织一过性局灶性神经功能障碍,以头晕、目眩、头痛等为主症,临床多见于中老年病人,中医药可根据病人不同表现固本培元治疗,减少眩晕的复发.现将近年来补益肝肾法治疗VBI性眩晕的文献报道综述如下.

    作者:刘涛;宋建新;苏秀贞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奥扎格雷钠与低分子肝素联合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奥扎格雷钠与低分子肝素钙联合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128例急性进展性脑梗死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对照组采用丹参注射液、尼莫地平及肠溶阿司匹林等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奥扎格雷钠160mg/d静脉输注,连用10 d,低分子肝素钙5000 U腹壁皮下注射,每日2次,连用7 d.治疗前及治疗后1周对两组病人的血小板计数、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g)进行测定.结果 治疗组临床显效率为72.7%,明显优于对照组的43.5%(P<0.01);两组血小板计数、PT、APTT、Fg均在正常范围内;两组均无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 奥扎格雷与低分子肝素钙联合治疗进展性脑梗死安全有效.

    作者:欧巧玲;唐妍妍;蒋兴家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心跳呼吸骤停病人成功复苏的相关因素分析

    心跳呼吸骤停是临床上经常遇到的紧急的危重症情况,具有病死率高、致残率高、复苏成功率低的特点.有关资料研究显示:院内复苏抢救的成功率仅有12%~40%,院外的复苏成功率更低,只有4%.

    作者:王永琳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急性右室心肌梗死66例诊治体会

    急性心肌梗死是当前危及人类生命的重要疾病之一,右室心肌梗死由于在心电图诊断、临床表现及治疗原则上都有其不同于左室心肌梗死的特殊性,部分治疗策略同左室梗死甚至完全相反.因此,准确及时地诊治右室梗死对病人的预后极为重要.

    作者:王辉宇;赵光煊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阿斯综合征1例报道

    阿斯综合征即心源性脑缺血综合征,是指突然发作的、致命的缓慢性和快速性心律失常,引起心排血量在短时间内锐减,产生严重脑缺血、意识丧失和晕厥等症状.临床上发病突然,病死率极高,应引起临床医师重视,发生后需积极抢救.现将急性心肌梗死引发阿斯综合征1例病例资料报道如下.

    作者:梁斌;杨志明;巩书文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脑心通胶囊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及MMP-2、MMP-9表达的影响

    目的观察脑心通胶囊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脑组织病理变化及MMP-2、MMP-9表达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保护机制.方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应用HE及S-P免疫组化法分别观察模型组及用药组大鼠全脑组织的病理改变及MMP-2、MMP-9表达的变化.结果假手术组大鼠脑组织形态结构正常,MMP-2、MMP-9见少量散在阳性表达或不表达;模型组大鼠大脑缺血再灌注区组织明显水肿、蜕变、坏死伴少量炎细胞浸润,对侧大脑相应区及双侧小脑轻度水肿,MMP-2、MMP-9表达较假手术组对应区显著升高(P<0.01或P<0.05),其中缺血侧大脑以坏死区边缘脑组织表达为甚,且较对侧大脑及双侧小脑明显升高(P<0.05);脑心通用药组大鼠大脑缺血区组织水肿、蜕变、坏死较模型组明显减轻,对侧大脑相应区及双侧小脑脑组织形态结构正常,MMP-2、MMP-9表达较模型组对应区显著降低(P<0.05).结论脑心通胶囊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包括病灶在内的全脑损伤有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MMP-2、MMP-9表达有关.

    作者:余锋;胡向阳;董六一;王文静;李淮玉;任明山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冠心病合并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病人的临床特点

    目的 了解冠心病合并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SAS)病人的发病率,并分析其临床特点.方法 对2005年9月-2006年5月收住入院的100例冠心痛病人进行多导睡眠监测,同时分析其临床症状.结果 100例病人接受检查,冠状动脉造影确诊冠心病病人60例,其中合并SAS与不合并SAS两组之间嗜睡评分、腰臀比值、夜间胸痛或憋醒、夜尿增多、晨起口干有明显差别.结论 体重指数、夜尿增多、夜间胸疼或憋醒是冠心病病人合并SAS的危险因素.冠心病合并SAS发病率高,应对冠心病病人进行睡眠呼吸监测,尤其夜间反复发作胸疼憋醒、夜尿增多、肥胖的病人应进行睡眠呼吸监测,尽早进行诊断及治疗.

    作者:董桂玲;曲月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血浆脑利钠肽与房颤病人复律和复发的临床研究

    目的 研究阵发性或持续性房颤(Af)病人转复窦性心律时,血浆脑利钠肽(BNP)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62例心功能(1~3)级病人,采用放免法测定房颤及窦性心律时病人血浆中BNP的浓度,观察两组BNP水平、房颤发作次数.结果 病人房颤发生时BNP浓度为(88.36±22.32)pg/mL,比复律后窦性心律时(57.48±20.32)pg/mL明显增高(P<0.05),高BNP水平病人组房颤发生次数较低BNP水平病人多.多因素分析显示血浆BNP水平与Af持续时间是转律后窦性心律维持的独立影响因子.结论 血BNP浓度增高是发生心房颤动的预告因子,高水平的BNP更容易复发房颤,血浆BNP水平低或Af持续时间短者持律后窦性心律较易维持.

    作者:王丽丽;龙娟;徐验;衣为民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鹿红方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合并心绞痛的临床研究

    目的 观察鹿红方(复方鹿红强心扩脉颗粒)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合并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50例充血性心力衰竭合并心绞痛的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其中鹿红方治疗组(治疗组)27例和培哚普利(雅施达)对照组(对照组)23例.结果 治疗组心功能疗效总有效率为33.33%,心绞痛症状疗效总有效率为62.96%,中医心绞痛证候疗效总有效率为44.44%,中医心力衰竭证候疗效总有效率为48.15%,与对照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心电图疗效总有效率33.33%,心绞痛疾病疗效总有效率25.93%,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人治疗前后心肌耗氧量及体重改变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鹿红方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合并心绞痛,可以缓解心力衰竭、心绞痛中西医各项症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病人的生活质量.

    作者:周华;杨婧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黄芪与三七有效成分配伍对动脉粥样硬化大鼠模型TIMP-1表达的影响

    目的 利用高脂饲料诱发动脉粥样硬化(AS)大鼠模型,观察益气活血代表中药黄芪、三七有效成分黄芪槲皮素(Que)和三七总皂甙(tPNS)抗AS的作用,探讨二者单独使用及不同比例组方对AS大鼠模型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特异性抑制物(TIMP-1)表达的影响.方法 将64只雄性健康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和造模组,正常组10只喂养普通饲料,造模组54只喂养高脂饲料.造模成功后,造模组大鼠停喂高脂饲料改为普通饲料喂养,剩余48只造模组大鼠再随机分为6组,用不同药物干预灌胃30 d后,取各组大鼠血清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血清TIMP-1的表达.结果 Que、tPNS单用以及2:1组方、3:1组方皆可增加TIMP-1表达,以3:1组方为优组.结论 Que、tPNS单用及2:1、3:1组方皆可增加TIMP-1表达,联合用药比单独应用抗AS效果好,并在一定范围内随着益气药物剂量增加,抗AS作用增强.这可能是益气活血法抗AS作用机制之一.

    作者:张永波;李丽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M2、M3受体自身抗体在肺心病发病中的作用

    目的 探讨肺心病病人抗M2、M3受体自身抗体的产生、作用及其与右心结构的关系.方法 用SA-ELISA法对108例肺心病病人和30名健康人血清中抗M2、M3受体自身抗体进行检测,并与血气分析及心脏超声学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肺心病组病人血清抗M2、M3受体自身抗体的阳性率及平均几何滴度[48.15%,80(1.846±0.351);40.74%,53(1.725±0.273)]均高于对照组[13.33%,40(1.602±0.369);10.00%,20(1.301±0.000)](P<0.05).对照组与肺心病组中M2受体自身抗体阴性组、阳性组指标比较及对照组与肺心病组中M3受体自身抗体阴性组、阳性组指标比较均表现为:血氧分压(PaO2)呈逐渐降低趋势,二氧化碳分压(PaCO2)、右室流出道内径、右室内径呈逐渐增高趋势(P<0.05).肺心病病人M3受体自身抗体单阳性组,M2受体自身抗体单阳性组,M2、M3受体自身抗体双阳性组在心脏指标方面,3组呈逐渐增高趋势(P<0.05).结论 M2、M3受体自身抗体可能与肺心病的发病过程密切相关;M2、M3受体自身抗体可能与肺心病发病过程中的心脏损害有关;M2受体自身抗体在肺心病发病过程中可能起着较M3受体自身抗体更为主要的作用,两者在心脏形态学改变过程中可能起着协同作用.

    作者:仲剑克;刘学军;祁琨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影响鞍结节脑膜瘤疗效的多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鞍结节脑膜瘤的手术方法、注意事项、术后并发症的预防以及多种因素对手术治疗鞍结节脑膜瘤短期和长期疗效的影响.方法 61例病人,均行CT和磁共振成像(MRI)检查.手术采取经翼点或纵裂入路,均在显微镜下切除肿瘤,术后随访5年,记录术前、术后半年、1年、2年、3年、4年、5年的Karnofsky评分,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不同随访时期的疗效(∧Y)与术后短期疗效(X1)、年龄(X2)、病程(X3)、随访时间(X4)、发病年龄(X5)、术前病情严重程度(X6)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肿瘤全切除(Simpson Ⅱ级)45例,次全切除16例.术后6例出现尿崩,6例术后视力改善,1例无变化,1例双目失明.得出多元回归方程:(∧Y)1=-6.087+0.250X2+0.424X6(术后短期疗效),(∧Y)2=2.918+0.802X1+3.927X4(术后长期疗效).结论 鞍结节脑膜瘤多以视力下降起病,早期多无症状,就诊时多数肿瘤巨大.手术在显微镜下操作,术中注意保护周围结构,尽量减少电凝操作,防止术后出现视力损害或下丘脑功能衰竭.本研究得到的方程有助于对鞍结节脑膜瘤的疗效作出较为准确的预测和评价,具有一定的临床参考价值.

    作者:王绍梁;范益民;王宏勤;段虎斌;冉孝龙;连世忠;闫青云;孙之洞;郝解贺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特高海拔现场救治高原脑水肿临床分析

    目的 研究在特高海拔高原脑水肿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34例资料完整病例,采用回顾性病例研究方法,分析高原脑水肿的一般症状、体征、辅助检查结果及疗效.结果 本组病人构成以中青年为主,男女之比为4.67:1.临床表现以低氧血症导致脑水肿为主.现场立即给予高压氧等对症治疗均缓解至治愈,其中痊愈19例,好转15例,无效0例.结论 现场救治高原脑水肿可明显提高其生存率.

    作者:刘征;段晋庆;张宏伟;刘宏斌;吕红民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欣麦通胶囊治疗脑梗死恢复期证候和疗效的临床研究

    目的 观察欣麦通胶囊针对脑梗死恢复期的疗效以及中医证候的演变规律.方法 选择已批准上市的同类功效药物为阳性对照,评价欣麦通胶囊治疗中医中风病中经络(恢复期)风痰瘀阻证的随机、双盲单模拟、平行对照、安全性、有效性的Ⅲ期临床试验.结果 欣麦通胶囊治疗脑梗死恢复期病人综合疗效中愈显率为53.6%,对照组为20.0%%;中医证候疗效评价:欣麦通试验组愈显率32.1%,对照组为20.0%;偏身感觉异常疗效两组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欣麦通胶囊治疗脑梗死恢复期在改善病人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生活能力方面与对照药同样有效.并在改善偏身感觉异常的统计学方面优于对照药物.

    作者:李宗衡;邹忆怀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食物交换份法联合食物血糖生成指数指导2型糖尿病病人饮食治疗的临床观察

    目的 采用自身对照观察初发2型糖尿病病人单纯给予食物交换份法进行饮食治疗及其联合食物血糖生成指数(GI)进行饮食治疗前后病人血糖及胰岛素抵抗指数等指标的变化,评价两种饮食治疗方法的疗效.方法 选择初发2型糖尿病病人18例,首先接受单纯食物交换份法治疗3个月,之后接受食物交换份法联合GI治疗3个月,比较饮食治疗前后及两种方法治疗后病人体重指数(BMI)、空腹血糖(FPG)和空腹胰岛素(FINS)、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及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的变化.结果 单纯食物交换份法治疗3个月后,病人BMI、FPG、HbA1c、FINS及HOMA-IR较饮食治疗前均明显降低(P<0.001或P<0.01).联合GI治疗3个月后,病人BMI、FPG、HbA1c及HOMA-IR较联合GI治疗前明显降低(P<0.001或P<0.01);FINS有下降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饮食治疗能够改善初发2型糖尿病病人的血糖及胰岛素敏感性,食物交换份法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食物交换份法联合GI进行饮食治疗优于单纯食物交换份法.

    作者:王彦;张计兰;梁焕芳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急性脑血管病并发多脏器功能失常综合征166例

    目的 总结急性脑血管病并发多脏器功能失常综合征(MODS)的临床表现、防治措施及预后.方法 对2000年2月-2002年5月住院治疗的急性脑血管病人中发生MODS的166例病人的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166例病人中肾功能失常95例,糖代谢失常72例,胃肠道功能失常67例,肺功能失常48例,心脏功能失常43例.4个或4个以上脏器功能失常21例,死亡19例;3个脏器功能失常28例,死亡12例;2个脏器功能失常117例,死亡9例.结论 急性脑血管病易并发MODS,且累及的脏器越多,病死率则越高.

    作者:周永运;孙淑玉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脑血栓形成病人血清IL-10水平的变化及意义

    目的 观察脑血栓形成病人血清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的变化,探讨其在继发性脑损伤中的作用.方法 30例脑血栓形成病人为观察组,分别测定发病后24 h、第3天、第7天血清IL-10水平,并对病人进行梗死面积的测定.另选20名正常人为对照组.测定血清IL-10水平采用双抗体夹心间接ELISA法.结果 观察组血清IL-10水平在第1天、第3天、第7天均高于对照组(P<0.01),发病第1天IL 10显著增高,第3天达高峰,随后逐渐下降,但持续到发病第7天仍高于对照组,大面积脑梗死者较小面积脑梗死者高(P<0.05).结论 脑血栓形成后继发性脑损伤引起抗炎因子IL-10的表达增高;IL-10具有神经保护作用,有利于缺血损伤后神经元的修复和存活;IL-10的变化与脑缺血的病程及缺血面积大小有关.

    作者:尹爱兵 刊期: 2007年第04期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主管:山西省卫生厅

主办: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 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