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斌;杨志明;巩书文
目的 观察欣麦通胶囊针对脑梗死恢复期的疗效以及中医证候的演变规律.方法 选择已批准上市的同类功效药物为阳性对照,评价欣麦通胶囊治疗中医中风病中经络(恢复期)风痰瘀阻证的随机、双盲单模拟、平行对照、安全性、有效性的Ⅲ期临床试验.结果 欣麦通胶囊治疗脑梗死恢复期病人综合疗效中愈显率为53.6%,对照组为20.0%%;中医证候疗效评价:欣麦通试验组愈显率32.1%,对照组为20.0%;偏身感觉异常疗效两组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欣麦通胶囊治疗脑梗死恢复期在改善病人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生活能力方面与对照药同样有效.并在改善偏身感觉异常的统计学方面优于对照药物.
作者:李宗衡;邹忆怀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复方丹参滴丸治疗顽固性高血压的疗效.方法 将39例顽固性高血压病病人停用所有降压药、调脂药2周后随机分为复方丹参滴丸组和安慰剂组,复方丹参滴丸组予复方丹参滴丸10粒,每日3次.安慰剂组服用安慰剂.治疗8周后比较两组血脂、血压的变化.结果 治疗后复方丹参滴丸组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降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升高,与安慰剂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方丹参滴丸组治疗后收缩压(SBP)、舒张压(DBP)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与安慰剂组治疗后比较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复方丹参滴丸可能通过改善血脂水平等机制对顽固性高血压病病人的收缩压和舒张压有降低作用.
作者:鲁永菊;周蜜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脑卒中后抑郁的临床特点、相关因素及干预对策.方法 选取2003年1月-2006年6月在我院住院或门诊就诊明确诊断脑卒中后抑郁的病人,采用自制的一般情况调查表及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对病人进行评定.对抑郁症病人给予氟西汀治疗,并用HAMD、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及神经功能缺损量表(NFDS)对治疗前后进行评分比较.结果 脑卒中后抑郁的发生原因既有社会心理学因素,又有神经生物学因素.治疗前后HAMD、ADL、NFDS的评分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脑卒中后抑郁可严重影响病人神经功能缺损的程度和疾病的康复速度,应及早诊治.
作者:王继禹;武克文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脑血栓形成病人血清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的变化,探讨其在继发性脑损伤中的作用.方法 30例脑血栓形成病人为观察组,分别测定发病后24 h、第3天、第7天血清IL-10水平,并对病人进行梗死面积的测定.另选20名正常人为对照组.测定血清IL-10水平采用双抗体夹心间接ELISA法.结果 观察组血清IL-10水平在第1天、第3天、第7天均高于对照组(P<0.01),发病第1天IL 10显著增高,第3天达高峰,随后逐渐下降,但持续到发病第7天仍高于对照组,大面积脑梗死者较小面积脑梗死者高(P<0.05).结论 脑血栓形成后继发性脑损伤引起抗炎因子IL-10的表达增高;IL-10具有神经保护作用,有利于缺血损伤后神经元的修复和存活;IL-10的变化与脑缺血的病程及缺血面积大小有关.
作者:尹爱兵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醒脑静预处理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IRI)的抗炎性因子的影响和改善凝血-纤溶功能障碍的作用.方法 20只新西兰兔随机分成安慰剂组与醒脑静组,各10只.结扎冠状动脉造成MIRI模型,分别在冠状动脉结扎前、结扎后1 h、再灌注后1 h,取心房血分别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肌酸激酶(CK)水平.同时观察各组梗死范围.结果 冠状动脉结扎后醒脑静组TNF-α、PAI-1、CK水平较安慰剂组显著降低(P<0.01),心肌梗死面积显著小于安慰剂组(P<0.01).结论 醒脑静预处理对MIRI有良好的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作用.
作者:许耘红;吴沃栋;陈晞明;李文杰 刊期: 2007年第04期
卡维地洛是近几年合成的一种新型的第三代β-受体阻滞剂[1],目前在国内临床应用中有国产的(齐鲁制药厂,商品名金络)及进口的(罗氏制药公司,商品名达利全)两种产品.
作者:呼日乐巴特尔;付强;粱晓光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大剂量纳洛酮在抢救重度一氧化碳中毒中的应用.方法 将194例急性急度重度一氧化碳中毒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加纳洛酮.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组催醒时间为(5.08±1.52)h,与对照组(10.7±3.6)h比较明显缩短,且临床治愈率为100%,也高于对照组的85%.结论 大剂量纳洛酮可明显缩短催醒时间,提高临床疗效.
作者:李学琴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研究在特高海拔高原脑水肿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34例资料完整病例,采用回顾性病例研究方法,分析高原脑水肿的一般症状、体征、辅助检查结果及疗效.结果 本组病人构成以中青年为主,男女之比为4.67:1.临床表现以低氧血症导致脑水肿为主.现场立即给予高压氧等对症治疗均缓解至治愈,其中痊愈19例,好转15例,无效0例.结论 现场救治高原脑水肿可明显提高其生存率.
作者:刘征;段晋庆;张宏伟;刘宏斌;吕红民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血府逐瘀汤联合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机制及疗效.方法 将65例慢性硬膜下血肿病人随机分为两组,两组均采用钻孔引流术,治疗组加用中药复方丹参注射液和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结果 两组临床总有效率均为100.0%(P>0.05).但治疗组复发率为3.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2.5%(P<0.05).结论 血府逐疗汤联合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能降低慢性硬膜下血肿的复发率.
作者:朱剑勇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硝酸甘油联合卡托普利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心力衰竭的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64例肺源性心脏痛心力衰竭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9%,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5.6%,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硝酸甘油联用卡托普利可提高肺源性心脏病心力衰竭病人的疗效.
作者:张彩娥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急性病毒性心肌炎T淋巴细胞亚群及自然杀伤(NK)细胞的意义,探讨其发病机制.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术对急性病毒性心肌炎病人(观察组)进行CD3、CD4、CD8和NK细胞淋巴细胞亚群检测,并设正常人群作对照组.结果 观察组CD8和NK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CD4和Th/Tc比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CD3的变化不明显(P>0.05).结论 急性病毒性心肌炎病人淋巴细胞亚群中CD4、CD8和NK细胞亚群异常增殖;而且Th/Tc比例失衡,揭示细胞免疫功能紊乱与急性病毒性心肌炎有关.
作者:何世东;张春来;高潮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复方丹参注射液合胞二磷胆碱辅助治疗结核性脑膜炎的确切疗效.方法 将114例住院治疗的结核性脑膜炎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病人均常规抗结核治疗,治疗组加用复方丹参及胞二磷胆碱两个月,观察两组病人1年后的转归.结论 结核性脑膜炎病人早期采用复方丹参注射液合胞二磷胆碱治疗可提高疗效,改善预后,减少复发.
作者:张慧清;刘风香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脑灵汤对老年性痴呆大鼠的干预机制.方法 采用Y-迷宫测试大鼠的智力;采用生化法检测大鼠血清总胆固醇(TC)含量和放射免疫法(RTA)测定大鼠脑淀粉样前蛋白(APP)、β-淀粉样肽(Aβ)含量.结果 脑灵汤组能明显改善老年性痴呆大鼠智力,其学习记忆能力明显提高(P<0.05);血清总胆固醇及脑内APP、Aβ含量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脑灵汤对老年性痴呆大鼠有明显的干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降低血清总胆固醇、抑制APP的产生、减少脑组织Aβ含量,从而提高其智力能力.
作者:裴异;何明大;黄孟军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脂欣康胶囊对载脂蛋白E(ApoE)基因敲除小鼠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1β(IL-1β)的影响.方法 将6周龄ApoE基因敲除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与脂欣康组,相同遗传背景的同龄正常C57BL/6J小鼠为正常对照组.脂欣康组灌服脂欣康胶囊内之药粉,模型组、正常对照组均灌服生理盐水.连续灌胃2周后(8周龄),各组随机取出半数小鼠,雌雄各半,麻醉后由腹腔静脉抽血.另一部分继续灌胃4周后(12周龄)由腹腔静脉抽血.离心分离血清,ELISA法检测TNF-α和IL-1β.结果 灌服2周后,脂欣康组小鼠血清TNF-α和IL-1β显著低于模型组(P<0.05),模型组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继续用药4周后,TNF-α和IL-1β无明显增高,脂欣康组显著低于模型组(P<0.05),模型组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 脂欣康胶囊具有显著抑制ApoE基因敲除小鼠血清TNF-α与IL-1β增高的作用.
作者:姜浩;张文高;郑广娟;朱莹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研究阵发性或持续性房颤(Af)病人转复窦性心律时,血浆脑利钠肽(BNP)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62例心功能(1~3)级病人,采用放免法测定房颤及窦性心律时病人血浆中BNP的浓度,观察两组BNP水平、房颤发作次数.结果 病人房颤发生时BNP浓度为(88.36±22.32)pg/mL,比复律后窦性心律时(57.48±20.32)pg/mL明显增高(P<0.05),高BNP水平病人组房颤发生次数较低BNP水平病人多.多因素分析显示血浆BNP水平与Af持续时间是转律后窦性心律维持的独立影响因子.结论 血BNP浓度增高是发生心房颤动的预告因子,高水平的BNP更容易复发房颤,血浆BNP水平低或Af持续时间短者持律后窦性心律较易维持.
作者:王丽丽;龙娟;徐验;衣为民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高胆固醇血症家兔颈动脉粥样斑块内炎性巨噬细胞与MMP-2、MMP-9的表达情况,并研究氟伐他汀干预对巨噬细胞聚集和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表达的影响,探索他汀类药物在稳定颈动脉斑块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24只家兔随机分为对照组、高脂组和治疗组,每组8只,分别给予普通饲料、高脂饲料和高脂饲料加氟伐他汀喂养,测定不同时间点血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喂养第12周时处死动物,取颈动脉进行石蜡切片,测量并计算颈动脉I/M比值,SP法进行CD68、MMP-2和MMP-9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 治疗组血清TC、LDL-C浓度明显低于高脂组(P<0.01).治疗组I/M比值明显低于高脂组(P<0.01).高脂组颈动脉斑块中见大量CD68阳性细胞,而治疗组CD68阳性细胞数显著少于高脂组(P<0.01).颈动脉斑块中MMP-2、MMP-9阳性细胞和染色强度明显增加,治疗组MMP-2和MMP-9的表达较高脂组显著减少(P=0.002和P=0.016).结论 氟伐他汀治疗可以抑制高胆固醇血症家兔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形成,减轻斑块内巨噬细胞的浸润并抑制MMP-2和MMP-9的产生,从而起到稳定斑块的作用.
作者:周永;黄怀宇;黄志东;顾承志;朱向阳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无创双水平正压通气(BiPAP)在急性左心衰竭中的治疗效果.方法 33例急性左心衰竭病人在给予常规治疗无效的情况下,加用BiPAP呼吸机,采用鼻(面)罩BiPAP通气,观察治疗前后2 h的血气分析并监测频率、血压、发绀、肺部口罗音.结果 33例急性左心衰竭病人应用BiPAP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7%,呼吸频率、心率、平均动脉压等各指标显著改善(P<0.05).结论 无创性BiPAP通气治疗急性左心衰竭效果显著.
作者:王力;王连生;沈成兴;朱爱玲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硝酸甘油(GTN)诱导的大鼠偏头痛模型中大鼠三叉神经核尾部(TNC)C-fos蛋白的表达,以及氟桂利嗪(西比灵)对其表达的影响.方法 将24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4组,即假手术组、对照组、西比灵治疗组、西比灵预防组,用硝酸甘油10 mg/kg剂量皮下注射复制偏头痛模型,用免疫组化SP法观察C-fos蛋白表达的阳性细胞数、面积及灰度,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 对照组中三叉神经核尾部表达C-fos蛋白阳性细胞数较其余3组明显增多.对照组C-fos蛋白阳性细胞数与假手术组及西比灵治疗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西比灵治疗组、西比灵预防组与假手术组之间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西比灵治疗组和预防组均能显著抑制C-fos蛋白的表达,其作用机制,可能是干预C-fos蛋白产生的某个环节,说明西比灵在治疗和预防偏头痛的发作过程中均起一定的作用.
作者:郝嘉楠;牛争平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了解冠心病合并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SAS)病人的发病率,并分析其临床特点.方法 对2005年9月-2006年5月收住入院的100例冠心痛病人进行多导睡眠监测,同时分析其临床症状.结果 100例病人接受检查,冠状动脉造影确诊冠心病病人60例,其中合并SAS与不合并SAS两组之间嗜睡评分、腰臀比值、夜间胸痛或憋醒、夜尿增多、晨起口干有明显差别.结论 体重指数、夜尿增多、夜间胸疼或憋醒是冠心病病人合并SAS的危险因素.冠心病合并SAS发病率高,应对冠心病病人进行睡眠呼吸监测,尤其夜间反复发作胸疼憋醒、夜尿增多、肥胖的病人应进行睡眠呼吸监测,尽早进行诊断及治疗.
作者:董桂玲;曲月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脑梗死后痴呆发生的危险因素,为脑梗死后痴呆的早期治疗和早期预防提供依据.方法 对102例脑梗死病人在住院期间行临床和智能评估、头颅MRI检查,并对研究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高龄、男性、文化程度低、高血压、糖尿病、病灶数目多、体积大、左半球或双侧半球病变为脑梗死后痴呆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 脑梗死后痴呆是由多因素决定的,积极干预危险因素,对早期治疗和预防痴呆有重要意义.
作者:王蓉;于源东 刊期: 2007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