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立芳;杨洪涛;黄文政
生长激素(Growth hormone,GH)是由217个氨基酸组成的前生长激素经酶切去26个氨基酸的前肽后转变而成.GH主要的两个生理学功能是:间接促生长作用及直接促代代谢作用[1].慢性肾衰竭(Chronic renal failure,CRF)过程包括:肾小球肥大增生,肾小球硬化和间质纤维化,GH可加速肾小球硬化进程.本文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对CRF患者GH的测定,了解其血清GH的变化及意义,并进一步探讨延缓患者肾功能恶化进展及提高患者生存时间的措施.
作者:隋满姝;王洪林;刘渤;张树霞;陈洪波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观察大剂量氯沙坦降低肾小球性蛋白尿的作用,探讨氯沙坦治疗蛋白尿的临床合理剂量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本临床观察采用开放实验自身对照的方法,对三组肾病性蛋白尿的患者分别服用常规剂量(50 mg/d),两倍剂量(100 mg/d),三倍剂量氯沙坦(150 mg/d)8周的患者进行血Cr、BUN、UA及2 4 h尿蛋白定量检测.结果:氯沙坦能有效降低肾小球性蛋白尿,三组治疗前后24 h尿蛋白定量均数比较及组间方差分析差异具有显著性.结论:氯沙坦对肾小球疾病引起蛋白尿有治疗作用,在一定剂量范围内,随着氯沙坦剂量的增加降低蛋白尿的作用也增强.
作者:熊重祥;于钟;邹和群;赖德源;姚娟;黄志清 刊期: 2002年第02期
肾病综合征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而是包括狼疮性肾炎、糖尿病肾病、肿瘤等许多继发性疾病在内的一个综合征,若把继发性肾病综合征误诊为原发性肾病综合征,会延误病情.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病理类型不同,其治疗方法、疗效和预后也不一样.因此,不了解肾病综合征的病理类型、并发症,无疑会影响临床疗效.本文分为五步,循序渐进地介绍了肾病综合征诊断临床思维.
作者:魏连波;方敬爱;叶任高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疗效及观察激素的副作用.方法:将69例首发住院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其中中西医结合治疗组(中西组)35例,西医治疗组(西医组)34例,分别观察其疗效、激素副作用及2 年内复发率.结果:中西医组治疗有效率91.4%,西医组治疗有效率76.5%(P<0.05)副作用中西医组22.9%,西医组50.0%(P<0.05) ,完全缓解者2年内复发率中西组19.2%,西医组45.0%(P<0.05).结论:中西结合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疗效明显优于单纯西医治疗,且副作用少,复发率低.
作者:钟卓衡;卢娟娟;蔡楚丹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调查腹膜透析病人的生存率及其独立的预后因素,识别病人死亡的高危人群,以指导临床治疗.方法:随诊腹膜透析病人268例,采用Kaplan-Meirie 法分析生存率,采用COX模型多变量分析透析前各临床指标对预后的影响.结果:268例病人中位数随访时间为26个月;1年、2年、3年及4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85.6%、67.1%、56.9%及44.4%;经时序检验,透析前病人年龄、体重、经济状况、残余尿量、原发病、合并疾病、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血清尿素氮、肌酐及血磷浓度对生存率均有影响(P值均<0.05);经 COX回归分析,透析前病人年龄、血清白蛋白及合并疾病成为独立的预后因素.结论:我国腹膜透析远期生存率稍低于西方发达国家.根据透析前年龄、血清白蛋白及有无合并疾病,可对腹透病人的预后进行初步判断.
作者:陆才生;叶任高;李幼姬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严重的微血管并发症,唾液酸(SA)是一种氨基糖类物质,是细胞膜糖蛋白与糖脂的重要组成成分,其在糖尿病肾病发生、发展中有重要的作用.本文报道72例糖尿病患者血清SA的变化,现报道如下.
作者:张娅东;朱凤元;田建华 刊期: 2002年第02期
难治性肾病综合征(refractory nephropathy syndrome ,RNS)的治疗是临床医师经常遇到的棘手问题.我科自20世纪80年代初率先报道在肾病领域使用雷公藤[1,2],迄今已近20年.多年来,我科先后经历肾炎合剂(Ⅰ号)、肾炎合剂Ⅱ号及肾炎灵颗粒等雷公藤复方制剂治疗肾病综合征三个阶段.近年来特别注重对难治性肾病综合征的研究.现将1992年~1997年12月我科先后应用肾炎合剂Ⅱ号、肾炎灵颗粒治疗难治性肾病综合征及其随访情况报告如下.
作者:孙伟;曾安平;王钢;邵家德 刊期: 2002年第02期
肾小球硬化显著的组织学特点是肾小球细胞外基质(ECM)增多和细胞数的减少.研究表明,慢性肾衰竭时肾脏细胞凋亡数增多.细胞凋亡可能是肾小球硬化过程中细胞数减少的机制之一[1].Fas和FasL可迅速诱导细胞凋亡[2],丹参具有扩张血管的作用,丹参对慢性肾衰竭过程中肾脏细胞凋亡及Fas-FasL的作用如何尚未见有关报道.本研究应用5/6肾切除(SNx)制成慢性肾衰竭模型,观察在慢性肾衰竭肾小球硬化过程中肾脏细胞凋亡及丹参的治疗作用,为临床寻求预防或延缓肾小球硬化的方法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李春香;张艳玲;顾连方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病例患者女性,35岁,因乏力3月余,尿检异常2月余入院.患者乏力3月伴反复化验尿蛋白+~++,血气分析pH 7.47,体重明显减轻,3月来体重减轻5.5公斤,无多饮、多尿、多食,无性格改变,无低热,无浮肿.为明确诊断而入我院.体检:Bp 12/8 kPa(90/ 60 mmHg),身高165 cm,体重51 kg,形体偏瘦,发育良好.颜面四肢无浮肿.肌力正常.实验室检查:肾功能正常.尿常规:比重1.015,pH 9,蛋白(-).血钾2.17~2.60 mmol/L,血氯88.4 ~92.1 mmol/L.24 h尿钾30.94~74.24 mmol/L.血气分析:pH 7.462~7.4 91,血HCO 321.9~28.3 mmol/L,碱剩余-0.4~+5.3 mmol/L.尿浓缩试验:6时1.022,8时1. 022,9 时1.030,10时1.030.血醛固酮:卧位165.8 pg/ml(正常:普59~177 pg/ml、低98 ~366 p g/ml),立位246.1 pg/ml(正常:普65~ 296 pg/ml、低99~635 pg/ml).血浆肾素活性(PR A):卧位4.32 ng/ml(正常:0.42±0.37 ng/ml),立位5.36 ng/ml(正常:2. 97±1.02 ng/m l).血管紧张素Ⅱ(AT-Ⅱ):卧位158.9 pg/ml(正常:40.2±12 pg/ml),立位222 .9 pg/ml( 正常:85.3±30 pg/ml).尿微球蛋白:白蛋白34.08 μg/ml(正常:0.89~8.87 μg/ml).肾组织病理报告:肾组织内可见23个肾小球,呈局灶节段性轻度系膜细胞增生,PAS及PAM染色未见毛细血管壁增厚,其中9个肾小球可见血管极,所属球外细胞稍增多,PAS染色阳性颗粒数目未见明显增多,肾小管浊肿,个别小球管腔内有钙盐沉积,肾间质散在少量慢性炎细胞,肾血管未见明显病变.免疫萤光:1个肾小球,系膜区可见IgA±、IgG±、IgM+细颗粒状沉积.电镜:有的肾小球旁器体积较大,细胞数量增多,胞浆内可见内分泌颗粒及小空泡,肾小球囊腔内可见红细胞少许.肾小球毛细血管基底膜平滑,未增厚.上皮细胞足突结构清晰,未见到电子密度物质(免疫复合物)沉积.肾小管(近曲小管)上皮细胞结构清楚,胞浆内可见少数空泡.
作者:张雯;方鲁 刊期: 2002年第02期
急性中毒是急救医学中常见的危急重症,因大量药物或毒物突然进入体内而迅速引起症状,甚至危及生命.对于食入性中毒,临床上常采用催吐、洗胃、导泻、特效解毒药物等方法急救,但对于常规内科治疗不能缓解毒性作用的重症急性中毒患者,预后极为凶险.我中心自1999年11月起采用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联合血液灌流(HP) 的方法先后救治3例重症急性中毒病人,均取得了良好效果.
作者:李宁;王灵芝;贾志缃;陈再彬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观察生血肾灵对慢性肾衰竭(CRF)大鼠肾小球硬化和肾小球病理改变的影响.方法:选用2月龄Wistar雄性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和治疗组.用4/6肾大部切除术建立CRF模型.治疗组给予生血肾灵,连续2 个月.用免疫组化法测定肾小球内Ⅳ型胶原和纤维连接蛋白(FN),根据染色程度做半定量分析.在光镜下根据肾小球的病理改变程度进行分级,做半定量分析.结果:治疗组肾小球内Ⅳ型胶原和FN的沉积显著少于模型对照组(P<0.05),肾小球病理改变明显轻于模型对照组(P<0.01),血肌酐显著低于模型对照组([ WTBX〗P<0.01).结论:生血肾灵能够抑制CRF大鼠肾小球内Ⅳ型胶原和FN的沉积,减缓肾小球的硬化和肾衰的发展.
作者:高志田;庄兴俊;安洪军;陈以平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川芎嗪对进展性肾间质纤维化的防治作用.方法:制作大鼠肾间质纤维化模型,将大鼠分为假手术组、川芎嗪治疗组和实验对照组.观察肾间质病变的程度及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ooth muscle actin,α-SMA)在肾间质的表达情况.结果:治疗组肾间质损害程度显著轻于对照组(P< 0.01);α-SMA阳性表达细胞也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结论:川芎嗪使肌成纤维细胞(myofibrobl ast,MyoF)的表达减少,说明抑制了肾损伤状态下成纤维细胞的转化,对进展性肾间质纤维化的形成和发展也有抑制作用.
作者:王亚平;李伯祥 刊期: 2002年第02期
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iloma)是一种浆细胞恶性增生,单克隆免疫球蛋白合成异常的恶性疾病.该细胞侵犯骨髓髓质,产生溶骨性病变.在临床上引起骨痛,病理性骨折、贫血、出血、肾功能损害,反复感染及免疫球蛋白异常等一系列表现.现将我院1990年~2000年收治的36例多发性骨髓瘤肾病报道如下.
作者:张萍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探讨抗纤灵冲剂及其拆方对肾缺血再灌注大鼠氧化抗氧化系统的干预机理,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观察各组大鼠肾功能、血浆和肾组织MDA、GSH-Px、SOD,肾脏病理变化.结果:[ HTK〗抗纤灵冲剂降低MDA,升高GSH-Px、SOD,明显抑制肾小管上皮变性、坏死、脱落,改善肾功能.结论:抗纤灵冲剂具有较强的抗氧化作用,抑制肾小球扩大,减少纤维组织增生,保护肾单位,改善肾功能,减轻急性肾缺血再灌注所致的肾组织损伤.
作者:张长明;何立群;黄中迪 刊期: 2002年第02期
贫血是慢性肾衰竭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在肾性贫血的众多因素中,促红细胞生成素(简称促红素)的绝对或相对缺乏是重要的因素.近年来,随着人重组促红素的开发以及临床广泛应用,对于纠正慢肾衰患者贫血、改善生存质量起到了重要作用.为此,我科于 2001年1月开始观察40例促红素治疗肾性贫血患者,收到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莫湛宇;梁东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观察健脾补肾中药康肾Ⅰ号对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免疫功能紊乱的调节作用.方法:采取RT-PCR法检测服用康肾Ⅰ号3个月前后,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IL-1β、IL-2、IL-6mRNA的水平.结果:将服药前后,有同一项白介素表达的相对表达强度,进行自身前后对照,发现IL-2mRNA水平升高,IL-1β、IL-6mRNA水平降低.结论:康肾Ⅰ号从提高IL-2mRNA水平和降低IL-1β、IL-6mRNA水平两方面均有益于调节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免疫功能紊乱.
作者:陈彤梅;谢桂权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病例患者男性,66岁,因畏寒、发热、意识模糊9 h于2000年4月15日第5次入院.患者于19 98年7月在我科诊断为高血压肾小动脉硬化,慢性肾衰竭尿毒症期,行腹膜透析治疗好转.1999年11月在外院行肾移植术,术后服用强的松、环孢素A,肾功能恢复正常.近5月来加服骁悉每日1 g.体查:T 41.5℃,R 24次/min,P 130次/min,BP 142/75 mmHg,急性热病容,意识模糊,精神差,两肺可闻及少许干湿性罗音,心率130次/min,律齐无杂音,右下腹可扪及11 cm×5 cm大小移植肾.血WBC 1.1×109/L,N 0.29,L 0.71,BPC 103×109/L , Hb 100 g/L.入院诊断:急性粒细胞缺乏症,肺部感染,败血症,超高热.入院后做骨髓涂片示急性粒细胞缺乏症(成熟障碍型),胸片两下肺感染,血培养为溶血性链球菌,血清巨细胞病毒IgG(+),单纯疱疹病毒Ⅰ(+),Ⅱ(+),BUN13.5 mmol/L,Crea 206 μmol/L,予海舒必抗感染,利巴韦林抗病毒,利血生、叶酸、vitB4、强的松等升白细胞治疗,并停服骁悉,血Crea,BUN明显升高,考虑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予甲基强的松龙0.5 g静注冲击3 d .20 d后复查血象正常,肾功能正常出院.出院后患者咨询原肾移植手术医师建议继续服用骁悉,并定期复查血象,但患者在以后4个月内未查血象.因发热咳嗽3 d于2000年8月29日第6次住我科,体查T 39.9℃,P 140次/min,R 22次/min,BP 120/60 mmHg,急性热病容,神清,两下肺可闻及中量湿性罗音,心率140次/min,律齐.血WBC 0.5×109/L,N 0.22,L 0.78,Hb 82g/L,BPC 28×109/L.入院诊断:急性再障,肺部感染.入院后做骨髓涂片及活检示骨髓增生重度减低,粒红巨系明显受抑,考虑急性再障,胸片及胸部CT检查示肺部曲霉菌感染,血培养为溶血性葡萄球菌,血PCR-Cmv(巨细胞病毒)阴性,BUN 8.08 mmol/L,Scr1 5 4.7 μmol/L,空腹血糖9.67 mmol/L,餐后2 h血糖12 mmol/L.予停服骁悉,氟康唑抗霉菌,万古霉素、复达欣抗感染,惠尔血450 μg/d,升白细胞,胰岛素降血糖等治疗,10 d后白细胞、血小板恢复正常,1月后复查胸片示肺内病变明显吸收减少,肾功能正常.出院后未再服用骁悉,目前患者一般情况良好.
作者:夏智明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儿童C1q肾病临床病理特征及诊断与治疗.方法:分析8例C1q肾病患儿临床病理特点及激素或免疫抑制剂治疗效应,并与同期77例原发性NS患儿作比较.结果:8例C1q 肾病患儿临床上大多表现为原发性NS(6例),仅2例表现为肾炎综合征和单纯性血尿.LM主要包括MC(3例)、MsPGN(2例)、FSGS(2例)和ECPGN(1例).IF显示明显的系膜区C1q沉积,伴或不伴有Ig和补体沉积.EM检查仅1例有系膜区和内皮下电子致密物沉积.与原发性NS相比,6例表现为NS 的C1q肾病患儿对泼尼松初次治疗产生耐药的相对危险度为21(P<0 .001),但对免疫抑制剂治疗均敏感.结论:儿童C1q肾病临床上以对激素耐药的NS为常见表现,IF是其主要诊断依据,使用免疫抑制剂治疗有效.
作者:刘建华;何威逊;罗运九;朱光华;任志德 刊期: 2002年第02期
血尿是儿童常见的泌尿系统症状,尤其肉眼血尿,更受患者及家长重视.其病因复杂繁多,诊断上非常困难.近年来,随着诊断技术的发展,胡桃夹现象引起血尿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占儿童血尿的33.3%,成为儿童血尿较为常见的病因.因此日益受到各国专家的重视,其诊断及治疗倍受医师及患者的关注. 所谓胡桃夹现象(Nutcracker phenomenon,NCP),也称左肾静脉受压综合征(Left renal vei n entrapment syndrome),是左肾静脉(LRV)受压出现类似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的病态,即左肾静脉走行于腹主动脉和肠系膜上动脉之间,受其压迫,变窄、瘀血引起血尿.
作者:陈以平 刊期: 2002年第02期
肾病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肾脏疾病,绝大多数对激素治疗敏感,但缓解后常会复发.据文献报道:肾病综合征(NS)在首次激素治疗完全缓解后约31%~76%的病人会复发[1].为寻找减少肾病复发的有效治疗方法,我们应用黄芪配合激素治疗URNS获得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左菊英;杨德辉;王湘川;朱新林;许晓琼 刊期: 2002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