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早期妊娠人工流产术前应用米非司酮临床效果观察

王淑荣

关键词:人工流产术, 米非司酮
摘要:人工流产术是一种常用的避孕失败补救措施,传统的手术方法是直接行负压吸引,因未产妇宫颈硬、宫口扩张困难,使手术难度加大,若操作不当,常会引起术中并发症的发生.
生殖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MicroRNA-21在大鼠胚胎植入过程中的差异表达与调节

    目的 初步研究 microRNA-21(miR-21)在大鼠胚胎植入过程中的作用. 方法 利用Northern印迹和原位杂交分析了miR-21在大鼠胚胎植入前期和植入期的表达差异,检测miR-21在假孕、人工诱导蜕膜化和延迟着床激活大鼠子宫中的表达模式,分析了17β-雌二醇和孕酮对于大鼠子宫miR-21表达的影响. 结果 miR-21在植入前期和植入期的大鼠子宫中存在差异表达,在大鼠妊娠第5天miR-21的表达量开始增加,其主要分布在植入位点内腔基质细胞,在第5.5天子宫miR-21的表达量达到高.在假孕的D4~D7大鼠子宫中miR-21表达无差异,在延迟着床激活模型中大鼠子宫miR-21的表达量明显增加,miR-21在诱导蜕膜化的大鼠子宫中表达也显著增加,17β-雌二醇和孕酮可以抑制大鼠子宫miR-21的表达.这些结果提示在植入期miR-21的表达增加主要是由胚泡引起的,并且其参与了蜕膜化过程. 结论 在大鼠妊娠早期,miR-21的表达增加可能有利于胚胎植入的发生.

    作者:金孝华;夏红飞;宋培培;崔熠;韩仲吉;马旭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腹腔镜诊断非典型临床表现盆腔结核的价值

    目的 探讨腹腔镜在非典型临床表现盆腔结核诊断中的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协和医院1988年1月至2008年1月因腹水和(或)盆腔包块而就诊、经开腹手术和腹腔镜检查证实为盆腔结核57例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 结果 腹腔镜检查与开腹手术的术中所见无明显区别,而且腹腔镜可进行大体观察(包括上腹腔和横膈),并且能够取得满意的组织学和(或)细菌学证据,具有很高的准确性. 结论 腹腔镜检查对于非典型临床表现盆腔结核的诊断及指导治疗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张俊吉;郎景和;冷金花;李晓燕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不同来源卵泡刺激素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临床应用的效果比较

    目的 比较尿源性卵泡刺激素(uFSH)和基因重组卵泡刺激素(rFSH)在超促排卵中的疗效. 方法 256 例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的不育患者分为采用uFSH和rFSH两组,比较两组的总促排卵药物(Gn)使用剂量、天数、获卵数、种植率、临床妊娠率、流产率、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OHSS)发生率. 结果 患者所用Gn总量两组无显著性差异,但FSH用量uFSH组显著低于rFSH组,两组人绝经期促性腺激素(HMG)用量无显著性差异,因此uFSH组的药物费用显著低于rFSH组;获卵数、胚胎种植率、临床妊娠率、流产率、OHSS发生率两组均无显著差异.虽然卵裂率rFSH组显著高于uFSH 组,但优质胚胎率和可用胚胎率显著低于uFSH 组. 结论 uFSH组较rFSH组FSH用量显著减少,对IVF-ET的临床妊娠率无明显影响,亦未增加并发症的发生率,且价格相对低廉,适合临床应用.

    作者:周寒鹰;师娟子;周欣;薛侠;王辉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人类体外受精中的异常受精

    在人类体外受精(in vitro fertilization,IVF)技术中,卵子正常受精的标准是出现2个原核(PN)和2个极体(PB),通常在授精后12~18 h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

    作者:黄学锋;张巍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米非司酮对人早孕绒毛妊娠相关因子的影响

    目的 研究米非司酮对早孕绒毛妊娠相关因子的影响, 探讨米非司酮抗早孕机理. 方法 将20名要求人工流产的正常妇女随机分为两组,其中10名妇女给予米非司酮150 mg,服药后12~24 h行负压吸宫术(研究组),10名妇女直接行负压吸宫术(对照组).采用荧光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两组绒毛组织中雌激素受体(ER)和孕激素受体(PR)的基因表达;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两组早孕绒毛组织的骨桥蛋白(OPN),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和MMP-9的表达. 结果 研究组绒毛PR mRNA的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两组绒毛ER mRNA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妇女早孕绒毛组织中OPN,MMP-2和MMP-9的表达显著低于对照组. 结论 米非司酮可使人早孕绒毛组织中PRmRNA的表达显著上调, 改变人早孕绒毛组织中ER/PR的生理平衡,并且使OPN及MMP-2、-9的表达显著降低,这可能是其抗早孕终止妊娠机理之一.

    作者:王建升;刘德瑜;顾艳;吴燕婉;贾孟春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影响补救性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周期妊娠的因素

    常规体外受精(IVF)周期中不受精或者低受精(周期受精率≤25%)在临床上的发生率一般占常规IVF的10%~30%[1-3],补救性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rescue-ICSI)作为一种受精失败的补救措施在临床上的应用已有十余年,但rescue-ICSI的临床结局不如人意,对于这部分患者,目前国内外仍无有效的改善措施.

    作者:黄孙兴;周灿权;徐艳文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卡孕栓预防产后出血405例临床分析

    产后出血是导致我国孕产妇死亡的首位原因[1].为预防产后出血,多年来采用缩宫素或麦角新碱或垂体后叶素以增强子宫收缩,获得较好的效果.但对缩宫素的敏感性个体差异较大,且必须注射给药,为寻找一种防治产后出血的简易高效的方法,2007年我院采用第三产程早期阴道内置入卡孕栓(东北制药总厂),通过增强子宫收缩,缩短第三产程预防产后出血,经对405例产妇临床观察效果显著,现分析如下.

    作者:朱海青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CYP17A1基因的复合杂合突变导致17α-羟化酶/17,20-碳链裂解酶缺陷症

    目的 通过1例17α-羟化酶/17,20-碳链裂解酶缺陷症(17-OHD)患者的临床特点和基因突变分析,探讨17-OHD的基因分子机制及突变对P450 c17蛋白功能的影响. 方法 收集患者临床资料,提取患者外周血白细胞DNA,PCR扩增CYP17A1基因的8个外显子及内含子边界,测序确定CYP17A1基因的突变位点,用突变位点保守性分析和计算机模拟P450 c17蛋白三维结构,分析突变对P450 c17蛋白功能的影响. 结果 患者临床表现及内分泌功能检查完全符合17-OHD特点,PCR产物和克隆测序发现, CYP17A1基因的一个等位基因的第2外显子125位密码子发生了CGA→CAA的突变,导致Arg125 Gln错义突变,另一个等位基因的第6外显子的第360和361密码子缺失G核苷酸及C转换为A核苷酸,导致Leu361Phe错义突变和以后的移码突变,形成一个只包含417个氨基酸的截短蛋白,该蛋白缺乏17α-羟化酶和17,20-碳链裂解酶催化活性部位.通过P450 c17蛋白分子三维建模分析表明,121位色氨酸与血红素和125位精氨酸分别形成氢键,当125位精氨酸突变为谷氨酰胺时,121位色氨酸不能再与125位谷氨酰胺形成氢键,从而使P450 c17蛋白分子结构的稳定性受到影响,影响了其功能. 结论 通过CYP17A1基因突变分析,进一步从分子遗传学方面证实了患者的临床诊断,CYP17A1突变导致的P450 c17蛋白的结构改变是该17-OHD患者临床表现的基因分子基础.

    作者:聂敏;李玉秀;张葵;孙梅励;陆召麟;陶红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国产卵泡刺激素结合人绝经期促性腺素用于体外受精-胚胎移植促排卵493例临床病例分析

    卵泡刺激素(FSH)和人绝经期促性腺素(HMG)作为一种促排卵药物,已经广泛应用于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超促排卵用药,但在2002年之前,国内不能生产FSH,我们应用的FSH均是进口的,2002年之后,国产的FSH开始投入使用,本研究的目的是观察国产的FSH结合HMG促排卵能否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作者:任海琴;孙淑杰;李伟;许薇;连喜玉;颜红;翁宁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低评分胚胎体外继续培养的临床价值

    目的 探讨对形态学评分较低的胚胎进行体外继续培养的临床价值. 方法 对低评分胚胎体外继续培养的104个IVF-ET/ICSI周期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继续培养后获得冷冻胚胎的个数及这些冷冻胚胎冻融后移植的临床妊娠率. 结果 104个 IVF-ET/ICSI周期取卵后第三天(D3)低评分胚胎经体外继续培养有32个周期获得冷冻胚胎,冷冻胚胎拥有率30.76%,共培养了606枚低评分胚胎,获87枚冷冻胚胎, 冷冻胚胎获得率14.36%(87/606).23个冻融胚胎移植周期中有3例临床妊娠;103例累计妊娠24例,累计妊娠率23.3%. 结论 继续培养能有效筛选出具有继续发育潜能的低评分胚胎,提高了胚胎的利用率和累计妊娠率,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作者:冯翠娥;丛林;章志国;曹云霞;魏兆莲;周平;吴娟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卵母细胞发育停滞

    大多数哺乳动物的卵原细胞在胎儿期进入减数分裂,如小鼠卵原细胞在妊娠第13.5天,人卵原细胞在胚胎第8周即开始减数分裂.经过减数分裂I(Meiosis I, MI)前期的细线期、偶线期和粗线期后,双线期的卵母细胞被颗粒细胞前体细胞包裹,形成原始卵泡.

    作者:唐洁;许波;江小华;陈大蔚;侯贺礼;史庆华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精液上游分离法对精子正常形态和核完整性的作用

    精子分离制备技术的应用由来已久,上游分离法具有操作简便、成本低廉、副反应少等优点仍被一些辅助生殖技术实验室采用.该方法主要有助于富集前向运动精子及减少标本中的非精子细胞成分.

    作者:岳焕勋;蒋敏;李福平;林丽;吴应碧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中期因子与卵泡发育的研究进展

    中期因子(midkine)属于肝素结合生长因子家族中的新成员,是一种强有力的刺激细胞增殖的调节因子,表达于卵泡颗粒细胞等组织,具有抑制卵丘颗粒细胞凋亡等广泛的生物学作用.在卵泡发育过程中midkine能促进卵母细胞的发育成熟,特别是对细胞质的成熟有着重要的作用,能够提高其受精率、胚胎卵裂率和囊胚率.

    作者:唐飞;周颖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早期补救 ICSI的安全性和应用价值

    受精是辅助生殖技术中的重要环节,是精卵相互作用严格有序而又协调发育的复杂过程.常规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n vitro fertilization-embryo transfer,IVF-ET)的平均受精率约60%~80%[1].受精一旦失败,可能没有胚胎移植,患者被迫放弃周期.

    作者:孙海翔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IVF/ICSI受精失败的原因

    全部卵母细胞受精失败(或低受精率)是体外受精(IVF)实验室经常遇到的困惑之一.尽管在熟练掌握和广泛使用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CSI)技术后,全卵不受精现象已显著降低,但在IVF实验室内仍然存在着难以预测和不明原因的全卵不受精现象.

    作者:刘平;廉颖;郑晓英;吴昱琪;李明;李军生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IVF过程受精失败的预测

    在发明和常规应用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CSI)之前,十多年的临床体外受精(IVF)治疗实践中,受精率低下很常见,大约有20%~35%的IVF患者受精率很低(<35%的卵子受精) 和受精完全失败(所有卵子都不受精).虽然受精失败与精子或卵子的质量有关,但相当一部分患者受精失败与精液质量或精子功能低下有很密切相关性.常见的是严重的少精,弱精和畸形精子症患者[1,2].当然也有些受精失败的患者与卵子成熟度和质量有关.在80~90 年代期间,也就是ICSI发明之前.大量的临床研究结果显示,绝大多数IVF受精失败的患者(>65% 卵子没受精)都与精子功能缺陷有关.这也促使了ICSI 的发明.

    作者:刘德一;HW Gordon Baker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控制性卵巢刺激方案及血清CA125水平对复发性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患者体外受精-胚胎移植结局的影响

    目的 研究卵巢刺激方案及血清CA125水平对手术后复发的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不孕患者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治疗结果的影响. 方法 回顾分析2004年1月至2007年12月间经IVF治疗的39个周期(38例)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手术后复发的不孕妇女治疗的临床结果,以及卵巢刺激方案与垂体降调后血清CA125水平间的相关性. 结果 长效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GnRH-a)垂体降调后采用短方案卵巢刺激13个周期,临床妊娠6个周期(46.2%);长方案卵巢刺激26个周期,临床妊娠8个周期(30.8%).长方案组周期平均获卵数(8.42±5.22)显著高于短方案组(5.00±2.35)(P=0.021),但受精率、周期临床妊娠率组间无显著差异(P=0.482).垂体降调后23个周期血清CA125为(18.5±12.6)U/ml;其中妊娠8例CA125为(10.2±5.8)U/ml,与妊娠结局呈显著负相关(r=-0.492,P=0.017). 结论 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术后复发的不孕妇女,垂体降调后作IVF有较好疗效.卵巢刺激短方案或长方案的妊娠结局无显著差异.降调后血清CA125水平可作为疗效的预测指标.

    作者:栾红兵;刘雨生;童先宏;骆丽华;周桂香;季静娟;郭通航;金仁桃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HELLP综合征30例临床分析

    目的 总结HELLP综合征的诊治体会. 方法 对我院2001年1月至2007年7月间收治的30例HELLP综合征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HELLP综合征占同期分娩产妇的0.38%、重度子痫前期的7.61%、子痫的10%.2例双胎孕妇外院转入时子痫合并颅内出血和小脑疝,迅速死亡;25例在诊断HELLP后(8.9±1.1) h内终止妊娠;3例<32孕周者病情较平稳,应用地塞米松72 h后终止妊娠.孕产妇死亡4例(死亡率13.3%).分娩时孕龄(36.3±3.4)周,新生儿出生体重(2,590.5±620.9) g,新生儿32例、存活22例、死亡10例,围生儿死亡率35.3%,孕妇死亡2例. 结论 HELLP综合征是一种严重威胁母儿安全的并发症,除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及时终止妊娠外,还应该切实做好产前保健、提高危重儿的抢救水平,才能有效改善母儿预后.

    作者:马翠;成宁海;王云萍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非男性因素ICSI 问题

    自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CSI)技术诞生以来,ICSI的应用从严重的男性不育扩展到非男性因素的不孕症,ICSI在辅助生殖技术中所占的比例逐年升高.在美国有50%的周期采用ICSI授精.

    作者:匡延平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兔抗大鼠LM23蛋白合成肽多克隆抗体的制备与初步应用

    目的 制备大鼠精子发生相关蛋白LM23的合成肽多克隆抗体, 对其特性进行初步鉴定,并对LM23多克隆抗体进行初步应用. 方法 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选择LM23蛋白的多肽序列.应用Fmoc法化学合成大鼠LM23蛋白N端第1~20和第274~291个氨基酸多肽(接近C端), 经C18的RP-HPLC纯化后, 通过高碘酸钠法,将纯化的LM23蛋白的多肽与KLH交联,免疫新西兰大耳白兔,获得LM23蛋白的多克隆抗体.用ELISA方法鉴定多克隆抗体效价.通过Western blot方法鉴定LM23多克隆抗体的特异性并研究LM23在大鼠睾丸中的表达;通过免疫组化方法研究LM23在大鼠睾丸组织和细胞中的定位. 结果 化学Fmoc法分别合成大鼠LM23蛋白N端第1~20,第274~291个氨基酸多肽, 纯化后两条多肽纯度都达到90%以上, 符合免疫用抗原标准.将多肽与KLH交联, 用于免疫动物.经ELISA鉴定,两种多克隆抗体的效价分别达到1∶64 000 和 1∶128 000.应用大鼠睾丸组织切片进行LM23-18肽多克隆抗体的免疫组织化学研究,发现精母细胞有阳性颗粒反应,且LM23主要表达于细胞核. Western blot 研究证实,LM23-18肽多克隆抗体可特异识别大鼠睾丸组织中相对分子量(Mr)约为36 kD的LM23蛋白. 结论 所制备的LM23合成肽多克隆抗体可用于ELISA、Western blot及免疫组化研究.LM23合成肽多克隆抗体的制备为进一步研究LM23的功能和作用机制提供了有力支持.

    作者:成毅明;刘美玲;石心泉;王介东;贾孟春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生殖医学杂志

生殖医学杂志

主管:生殖医学

主办: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