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大鹏;张倩;陈斌;闫福华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探讨牙槽突裂髂骨块状骨植骨术的临床可行性和可靠性。方法回顾分析15例行“牙槽突裂髂骨块状骨植骨术”的恒牙列牙槽突裂患者,随访6个月以上,收集临床资料,并进行影像学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能定期复诊,术后13例患者创口愈合良好,2例因创口裂开导致植骨失败。影像学资料显示术后6个月植骨区间隙消失,骨桥形成,且植骨区无明显吸收。已有2例患者完成正畸及种植治疗。术后3个月所有患者均可正常行走,无明显行动障碍。结论牙槽突裂髂骨块状骨植骨术短期临床效果满意,移植骨吸收少,长期效果还需进一步研究。
作者:唐燕驰;杜一飞;李盛;袁华;江宏兵;万林忠 刊期: 2016年第10期
口腔鳞癌是口腔颌面部常见的恶性肿瘤,微小RNA在OSCC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本文就微小RNA与OSCC的侵袭转移、诊治及预后进行综述。
作者:陈新;周健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牙周炎和种植体周围炎是发生在牙体或种植体周围,以软、硬组织炎症性破坏为特征的一类疾病,两者的发病机制尚不确切,临床上也未找到十分有效的治疗方法。微小RNA( miRNAs)是一类非编码蛋白的小RNA分子,参与调控细胞增殖、分化、凋亡及炎症、肿瘤等多种生理与病理过程。近年来,已有研究证实部分微小RNA在牙周炎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但对微小RNA在种植体周围炎中的作用机制研究甚少。本文从miRNA与牙周炎、miRNA与种植体周围炎的相关性两方面展开讨论,为治疗牙周炎和种植体周围炎开辟新的思路。
作者:吴晓琳;黄慧 刊期: 2016年第10期
初级纤毛是哺乳动物细胞表面特化的细胞突起,其内部存在大量调控细胞生命活动的信号分子,参与构成细胞内的信息传递系统。近年来研究发现,牙组织细胞有纤毛存在,并且纤毛病患者可同时伴有牙齿发育异常表现。说明细胞纤毛可能参与牙发育过程。本文旨在将近年来国内外有关初级纤毛在牙齿发育中的功能及作用机制研究进展作一综述,阐示细胞纤毛中信号分子的功能及作用通路,拓展对牙发育机制的了解。
作者:张晨洋;孙瑶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调查闵行区2010—2014学年不同年龄儿童的患龋率及龋均情况,分析5年来儿童易患龋年龄段及易患龋牙位情况。方法闵行区2010年9月—2015年8月公立中小幼机构3~15岁儿童进行口腔检查,获得其基线资料,建立个人口腔健康档案。应用SPSS 20.0软件包进行结果分析。结果从10至14学年,幼儿园学生、小学生5年来患龋率和龋均并无趋势可言( P>0.05),已趋于平稳,闵行区幼儿园学生患龋率在50%左右,小学生患龋率在60%左右;而中学生患龋率及龋均逐年下降,2014学年中学生患龋率下降至28.57%,龋均1.14,均明显低于幼儿园学生和小学生( P<0.01);就每个年级而言,3~8岁儿童随年龄增加患龋率和龋均升高,9~12岁儿童患龋率和龋均随年龄增加下降,13~15岁儿童随年龄增加患龋率下降,而龋均逐渐缓慢升高。结论幼儿园和小学学生的龋病预防和干预是关键,8岁前儿童主要预防乳牙龋,8岁以后第一磨牙的预防及早期干预尤为重要。
作者:田芝娟;胡晔;何翔 刊期: 2016年第10期
金属支架单套冠作为一种新型种植固定义齿修复技术具有独特优势。本文报道了1例牙槽嵴重度萎缩无牙颌的金属支架单套冠种植固定修复病例,修复效果良好。金属支架单套冠种植固定修复技术能有效解决牙槽嵴重度萎缩和种植修复体唇颊侧螺丝孔暴露问题,兼顾了功能与美观。
作者:邵水易;明盼盼;邱憬 刊期: 2016年第10期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10期
屡有作者被从百度等搜索的假冒口腔医学杂志的骗子网站骗去所谓稿件"预订费"、"版面费"、"审稿费"等,大家投稿时一定要注意防范!骗子网站冒用我刊刊名、杂志图片、简介等,甚至将我刊网址及联系方式等信息放在首页,很容易上当受骗,故介绍以下防骗技巧。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应用固定-可摘联合修复技术对遗传性乳光牙本质患者进行咬合重建的制作方法及效果评价。方法对南京发现的1例遗传性乳光牙本质患者调查家族史,比对该病的遗传特征。对患者通过3个月暂时性修复体的试戴与咬合调整建立适下颌位,在此位置进行固定-可摘联合修复体的设计和制作。修复后定期随访5年,可摘局部义齿主要从安全性、强度、适合性三方面进行评价。固定义齿参照改良的美国公共卫生署评价标准对修复体的临床修复效果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该患者家族中遗传性乳光牙本质连续三代出现,子代患病率50%,符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特征。该患者进行固定-可摘联合修复后主观感觉咀嚼功能提高、舒适性良好、面型改善、恢复美观、无颞下颌关节不适。修复体检查结果显示固定部分边缘密合,牙龈颜色形态自然,无牙龈炎,修复体色泽自然逼真,未出现破裂、崩瓷、脱落、基牙冠折等并发症。结论采用固定-可摘联合修复技术治疗遗传性乳光牙本质患者,进行咬合重建的效果令人满意。
作者:王宁;钱冬冬;聂蓉蓉;张缨;李芷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观察活性银离子抗菌液治疗青春期龈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78例青春期龈炎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试验组使用活性银离子抗菌液配合洁治术,对照组单纯使用洁治术,分别在治疗前后检测牙龈指数( GI)、菌斑指数( PLI)、龈沟出血指数( SBI),并作统计学处理。结果通过临床对两组患者进行比较发现,使用活性银离子抗菌液含漱后试验组和对照组的GI、PLI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使用活性银离子抗菌液含漱后试验组和对照组的 SB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用活性银离子抗菌液配合洁治术是治疗青春期龈炎的有效方法。
作者:周延;殷新民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探讨超声刀在前臂皮瓣制备术中的应用及疗效评价。方法2014年8月至2015年12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行前臂皮瓣修复口腔组织缺损的患者26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3例,试验组运用超声刀制备,对照组运用普通手术刀制备,分析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后前臂皮瓣全部存活,试验组手术时间少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术中出血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未出现并发症。结论运用超声刀行前臂皮瓣制备术可以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手术中出血量,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丁旭;李怀奇;宋晓萌;吴煜农;武和明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前被广泛使用的大锥度镍钛器械提高了根管预备的工作效率,并能得到较好的成形和清理效果。但因其在根管冠方的牙本质去除量较大,有可能在下颌第一恒磨牙近中根“危险区”这一特殊解剖部位造成牙周损伤,从而引发牙周牙髓联合病变。本文就大锥度镍钛器械根管预备,与下颌第一恒磨牙“危险区”Ⅰ型牙周牙髓联合病变的关系做一综述。
作者:许沐馨;李乔;吴大明;陈武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检测正畸力作用轻度牙周炎患牙后龈沟液中核因子κB 受体活化子配体( receptor activator for NF?κB ligand, RANKL)、骨保护素( Osteoprotegerin, OPG)的浓度变化,探讨正畸力是否加重患牙的牙周损伤。方法选择20例无牙周炎病史正畸患者和20例伴有轻度牙周炎但炎症已被控制的正畸患者;分别在正畸加力后0h、1h、24h、7d、14d、21d收集上颌双侧尖牙远中龈沟液;应用酶联免疫吸附( enzyme?linked immune sorbent assay,ELISA)实验测定龈沟液中RANKL、OPG浓度;分析正畸过程中RANKL、OPG的变化趋势及两者比值。结果在正畸加力后各时间点,两组患者龈沟液中RANKL、OPG浓度无明显差异(P>0.05),除加力后7 d外,其他时间点龈沟液中RANKL/OPG比值无差异(P>0.05);以加力后0 h作对照,各时间点组内患者龈沟液中RANKL浓度均升高( P<0.05),在加力后7 d达到大值;而各时间点组内患者龈沟液中OPG浓度均降低( P<0.01),在加力后7 d,OPG浓度低;此外,RANKL/OPG比值均增加,同样在加力后7 d达到大值。结论在相同正畸力作用下,伴牙周炎患牙牙周组织骨改建活动无明显异常;因此,恰当的正畸力不会引起轻度牙周炎患牙牙周病变加重。
作者:韩俊;胡丽;肖兵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比较不同的垂直骨面型的成人骨性安氏Ⅲ类患者下颌联合形态差异。方法成人Ⅲ类患者69例作为实验组,成人Ⅰ类患者25例作为对照组。在CBCT上测量下中切牙-下颌平面角( IMPA)以及下颌联合高度( LH)和下切牙根尖处牙槽骨厚度( LA、LP ),比较不同垂直骨面型Ⅲ类患者的下颌联合形态的差异。结果在骨性安氏Ⅲ错牙合中,下颌联合高度( LH)与下颌平面角呈正相关,下中切牙-下颌平面角( IMPA)与下颌平面角呈负相关、与下切牙根尖处颊侧牙槽骨厚度呈正相关。结论高角型的骨性安氏Ⅲ患者下颌联合形态趋于菲薄狭长,下前牙代偿性舌倾随着长面型的趋势加重,同时伴随其颊侧牙槽骨厚度减小。
作者:王岩;边慧慧;郑颖;刘奕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探讨Nestin阳性细胞中牙本质基质蛋白1( DMP1)的作用。方法 DMP1是牙齿和骨中重要的矿化蛋白,但是Nestin阳性细胞中DMP1的作用仍不清楚。我们构建了Nestin 阳性细胞中过表达DMP1的转基因小鼠。以野生型( wild type,WT)小鼠为对照组,通过HE染色,Micro CT检测DMP1-Tg小鼠颌骨的变化,进一步通过TRAP染色检测DMP1-Tg小鼠颌骨破骨方面的变化。结果相对于WT小鼠, DMP1-Tg小鼠颌骨骨量下降;TRAP染色显示DMP1-Tg小鼠下颌骨破骨细胞增多。结论在下颌骨发育过程中,Nestin阳性细胞中过表达DMP1对骨形成发挥抑制作用。
作者:潘敏;孙瑶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以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分析研究国内年轻恒牙外伤的现状,总结其趋势和特点,以期为后续的研究提供可靠依据。方法在中国知网数据库中以“年轻恒牙”并含“外伤”为主题进行扩展检索。检索时间范围:2001年1月1日—2015年12月31日。结果共283篇文献符合纳入标准,平均发表18.9篇/年;发表于核心期刊111篇,占总文献量的39.2%;临床研究类文献占268篇,其中75.27%为回顾性研究,73.51%关注治疗方法,49.25%关注的外伤类型为冠折;所有文献中的基金资助率仅为5.65%。结论国内年轻恒牙牙外伤临床研究具有明显的优势,是提高该领域口腔医学研究国际化水平的良好契机;但其研究存在地域差异、关注点相对集中、基金支持率较低等问题。
作者:刘春丽;刘飞;郭青玉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观察并比较Tip?Edge plus差动直丝弓技术和MBT滑动直丝弓技术治疗成人安氏Ⅱ1类错牙合的效果。方法根据纳入标准选择安氏Ⅱ1类错牙合畸形患者40例,随机分成两组。试验组20例采用Tip?Edge plus矫治器,对照组20例采用MBT矫治器配合中等支抗进行治疗。治疗前后拍摄头颅侧位片并测量,进行成组和配对t检验。结果①未使用额外支抗的试验组与使用中等支抗的对照组取得相似的软硬组织改变效果,两组上磨牙前移量无统计学差异,试验组矫治后下切牙唇倾度大于对照组。②试验组打开咬合平均需3.8个月,平均复诊次数为16次;对照组打开咬合平均6.3个月,平均复诊次数为22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对于需要使用中度支抗的成人安氏Ⅱ1类错牙合患者应用Tip?Edge plus技术和MBT滑动直丝弓技术矫正能取得相似的软硬组织改变效果、支抗效果,但Tip?Edge plus技术打开咬合时间短,能减少复诊次数。
作者:顾永佳;顾鑫宇;陆胜男;章婷;石慧;高美琴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检测牙周基础治疗对慢性牙周炎患者龈沟液中C反应蛋白( CRP )的影响,为牙周病活动期诊断及判断牙周治疗的效果提供一定的客观依据。方法治疗前及治疗后1、3、6、12个月,用滤纸条收集30例重度慢性牙周炎患者的60个重度牙周炎牙位(探诊深度 PD≥6 mm)和60个轻度牙周炎牙位( PD≤4 mm)的龈沟液并称重,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 ELISA)测定CRP的含量并记录牙周临床指标,15例牙周健康者的30个健康牙位作为对照。结果深牙周袋牙位的CRP在龈沟液中的浓度((968.06±360.54)pg/mL)显著高于浅牙周袋牙位((291.65±65.62)pg/mL),且疾病牙位的CRP浓度均显著高于健康牙位((33.47±24.53)pg/mL),龈沟液中CRP浓度与探诊深度(r=0.825,P<0.05)、附着丧失(r=0.833,P<0.05)、菌斑指数( r=0.741,P<0.05)呈正相关关系。同时,牙周基础治疗后沟液中CRP浓度明显降低,并且与口腔卫生情况有关。结论龈沟液中CRP 浓度与牙周破坏程度有关,非手术治疗后龈沟液中CRP 浓度下降。
作者:邱大鹏;张倩;陈斌;闫福华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探讨磨牙后区微种植体应用于下颌近中阻生第二磨牙竖直的正畸治疗方法,评估其效果。方法选择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正畸科2011—2014年门诊下颌第二磨牙近中阻生的患者13例23颗患牙,采用磨牙后区植入微种植体,牵引23颗患牙向远中移动,引导其竖直、萌出。结果23颗阻生的下颌第二磨牙全部竖直萌出并建立良好的咬合。竖直治疗平均时间为6.5个月。结论磨牙后区微种植体支抗能简单有效地竖直下颌阻生的第二磨牙,并且可以控制磨牙的垂直向高度,避免对相邻牙齿产生不良影响。
作者:罗文秀;陈文静;王震东;韶青华;厉丹丹;何宏玉 刊期: 2016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