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间歇性双侧完全鼻阻塞对幼年大鼠下颌骨生长发育的影响

陈金东;王晓玲;孙惠珺;薛晓晨;朱妍菲;朱敏

关键词:鼻阻塞, 下颌骨, 生长发育, 大鼠
摘要:目的:探讨间歇性双侧完全鼻阻塞对幼年大鼠下颌骨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30只3周龄SD大鼠,分为3组,A组:对照组,B组:单侧鼻阻塞组,C组:双侧鼻阻塞组(张口呼吸组),每组各10只。4周后处死30只大鼠,分离大鼠的下颌骨,在X线片上测量10项下颌骨的指标。结果双侧鼻阻塞组与对照组及单侧鼻阻塞组相比,下颌骨及股骨明显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单侧鼻阻塞组与对照组相比仅下颌体长度、下颌磨牙高度、股骨长度有统计学差异。结论间歇性双侧完全鼻阻塞可以引起大鼠下颌骨的发育不足。
口腔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间歇性双侧完全鼻阻塞对幼年大鼠下颌骨生长发育的影响

    目的:探讨间歇性双侧完全鼻阻塞对幼年大鼠下颌骨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30只3周龄SD大鼠,分为3组,A组:对照组,B组:单侧鼻阻塞组,C组:双侧鼻阻塞组(张口呼吸组),每组各10只。4周后处死30只大鼠,分离大鼠的下颌骨,在X线片上测量10项下颌骨的指标。结果双侧鼻阻塞组与对照组及单侧鼻阻塞组相比,下颌骨及股骨明显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单侧鼻阻塞组与对照组相比仅下颌体长度、下颌磨牙高度、股骨长度有统计学差异。结论间歇性双侧完全鼻阻塞可以引起大鼠下颌骨的发育不足。

    作者:陈金东;王晓玲;孙惠珺;薛晓晨;朱妍菲;朱敏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多样本人腮腺间充质干细胞诱导iPS细胞的对比研究

    目的:研究比较不同样本腮腺间充质干细胞( hPMSCs)生成诱导多潜能干细胞( iPSCs)的效果。方法分别分离培养3个患者的hPMSCs,应用游离质粒混合因子( OCT3/4、SOX2、KLF4、c?MYC、LIN28、TP53 shRNA)电转导法重编程诱导获得iPS细胞( hPMSC?iPSCs)。比较在相同条件下3个不同供体来源腮腺细胞诱导iPS细胞的差异。结果3个不同样本人腮腺间充质干细胞都成功诱导iPSCs,形成率分别为0.11%、0.10%、0.09%,无显著性差异( P>0.05);诱导形成iPS克隆时间有差异( P<0.05);形成iPSCs后维持培养倍增时间无差异( P>0.05)。结论不同患者可分离获得hPMSCs后成功诱导hPMSC?iP?SCs,诱导效率无差异,诱导时间有差异。

    作者:颜兴;李扬;许诺;张方明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口腔医学》杂志开通官方公共微信服务号

    《口腔医学》杂志已成功开通并认证通过公共微信服务号,欢迎广大作者、读者关注!作为新媒体时代的交流平台,本公共微信服务号可更好地为大家提供杂志介绍、杂志新动态发布,过刊浏览,投稿指南等信息。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口腔黏膜病患者牙周健康状况调查分析

    目的:通过流行病学调查方法了解口腔黏膜病患者牙周健康状况,为口腔黏膜病患者牙周病的预防与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口腔科门诊的黏膜病患者766人进行牙周专科检查,填写调查问卷,检查结果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口腔黏膜病患者牙周健康者只有10.70%。不同性别、年龄、学历、口腔护理情况显著影响口腔卫生及口腔健康情况;口腔黏膜病中,患者就诊率高的是口腔溃疡(34.20%),其次为扁平苔癣(32.64%);口腔溃疡及扁平苔藓的牙周炎患病率均较高,分别是95.42%和92.80%。结论口腔黏膜病的发病与发展与牙周健康水平有着密切的相关性,应从多角度分析口腔黏膜病患者牙周健康不良原因,及牙周健康不良是否会影响口腔黏膜病变,并采取积极预防及治疗措施。

    作者:陈小凤;王越;靳赢;林晓萍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口腔疾病防治》杂志征稿及征订启事

    《口腔疾病防治》是由广东省口腔医院、广东省牙病防治指导中心主办,中南大学湘雅口腔医学院、郑州大学口腔医学院、南昌大学口腔医学院、重庆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福建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等五所大学协办,月刊,CN44?1724/R,ISSN2096?1456。主要报道国内外口腔医学研究新进展和口腔疾病防治新成果、新技术、新经验,服务口腔疾病预防治疗领域学术交流和口腔疾病防控工作。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茶黄素预防龋病的动物实验

    目的:通过动物实验探讨茶黄素( Theaflavins,TFs)对龋病的预防作用。方法选择SD大鼠24只,随机分成TFs组、NaF组、蒸馏水组(对照组),每组8只,雌雄各半。接种变形链球菌(S.mutans)且给予致龋饲料2000#和5%蔗糖水,分别用浓度为小抑菌浓度( 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的TFs、250 mg/L NaF溶液及蒸馏水冲洗。连续处理5周后处死大鼠,Keyes记分法观察,评估大鼠磨牙患龋情况。实验数据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经龋齿Keyes记分发现TFs对大鼠龋齿产生不同程度抑制,使光滑面牙本质龋浅龋和窝沟龋牙本质中龋患病率分别下降85.0%、62.5%。结论 MIC浓度的TFs对大鼠牙本质龋损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作者:高佳雨;王伊娜;庞景威;傅露;黎红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储存媒介对钛种植体生物活性的影响

    钛种植体产品从制备完成到终应用到患者身上,会经历一段生物学活性老化的过程,如何保持种植体高度的生物学活性,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该文就种植体的保存媒介对其生物学活性的影响做一综述,为今后临床上储存种植体提供借鉴。

    作者:韩石磊;谢伟丽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miRNA-146在口腔医学领域的研究进展

    MiR?146是第一个被发现在免疫系统中具有调节作用的小分子RNA( microRNA)。目前已证实,miR?146能够参与机体内多种生理、病理过程,在肿瘤、免疫、炎症等相关疾病中得到深入的研究。近年来,在口腔医学领域中,miR?146的作用及机制也备受学者关注,该文就miR?146在口腔感染性疾病及非感染性疾病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费鸿博;顾中一;胡天琦;李洋洋;李迪;申玉芹;林崇韬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蒲地蓝可炎宁牙膏治疗复发性阿弗他溃疡的临床研究

    目的:研究蒲地蓝可炎宁牙膏治疗复发性阿弗他溃疡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轻型复发性阿弗他患者引用随机、双盲、平行对照的临床试验方法,分为试验组(40例)和对照组(入组40例,实际完成39例),分别应用蒲地蓝可炎宁牙膏和空白对照牙膏,2次/d,治疗6 d。比较2组溃疡愈合时间、靶溃疡的愈合率、疼痛指数变化、靶溃疡的面积和渗出、充血程度评分,并记录不良事件。结果用药6 d后,试验组和对照组的靶溃疡愈合率分别为95.00%、51.28%( P<0.05)。50%受试者溃疡愈合在试验组为5 d,对照组为6 d( P<0.05)。两组治疗第6天的疼痛指数评分、靶溃疡的面积、渗出和充血程度评分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2组均未发生与牙膏有关的不良事件。结论蒲地蓝可炎宁牙膏治疗复发性阿弗他溃疡是安全有效的。

    作者:许隽永;赵玉萍;刘青兰;吴国英;范媛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口腔医学》2017年杂志征稿及征订启事

    《口腔医学》杂志创刊于1981年,为国内继中华口腔医学杂志全国发行的第二本口腔专业杂志。南京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主办,山东大学口腔医学院、同济大学口腔医学院、浙江大学医学院等多所高校联办。2003年杂志进入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成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并被美国《化学文摘》( CA)及俄罗斯《文摘杂志》等国内外重要数据库收录。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水平内移距离对种植体及其周围骨组织应力分布影响的有限元研究

    目的:采用三维有限元分析法,比较平台转移种植体不同水平内移距离对种植体及周围骨组织应力分布的影响。方法以Ankylos C/X ?4.5 mm×11 mm种植系统为参照,利用Mimics、Solidworks及Patran有限元分析软件,建立平台转移种植体水平内移距离分别为0.0、1.0、1.5、2.0 mm 4组模型,对每个模型分别进行垂直和斜向加载,分析边缘骨组织以及种植体基台的应力分布情况。结果两种载荷下平台转移组( PS)骨组织等效应力峰值均小于平台对接组( PM),随着水平内移距离增加,种植体-骨界面应力峰值减小,但当差异值增加到一定程度时(2.0 mm),种植体周骨组织等效应力峰值有增加趋势。结论平台转移种植体水平内移距离增加对减少边缘骨组织应力有积极影响,但当种植体与基台直径差距过大时,仍有应力集中的趋势。

    作者:陈志飞;顾卫平;刘斌;陈岗;孙佳麒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上海市5岁本地和外来儿童患龋状况和口腔健康行为的调查

    目的:分析上海市5岁本地和外来儿童患龋状况和口腔健康行为的差异,为设计口腔卫生服务项目和相关政策制订提供信息支持。方法采用分层等容量随机抽样方法,调查上海市共575名5岁儿童口腔健康状况,并对家长进行相关问卷调查。结果5岁乳牙患龋率为65.74%,龋均为3.35,本地儿童明显低于外来儿童( P<0.05)。5岁儿童龋失补充填构成比为12.57%,本地和外来儿童有显著差异(P<0.01)。外来儿童睡前进食甜食的比例高于本地儿童(P<0.05)。外来儿童每天刷牙2次及以上的仅占19.44%,明显低于本地儿童(P<0.01)。从没看过牙的外来儿童比例比本地儿童更高(P<0.01)。结论上海外来儿童患龋状况和口腔健康行为均比本地儿童差,未来需加强对外来儿童的口腔保健力度,有针对性地采取防治措施及健康教育,提高儿童口腔健康整体水平。

    作者:曾晓莉;张颖;李存荣;章燕;王艳;徐玮;王勋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2种方法使用生物活性玻璃脱敏剂对牙本质小管封闭作用的场发射扫描电镜观察

    目的:使用场发射扫描电镜观察涂抹法和透明压膜托盘法使用生物活性玻璃脱敏剂在短时间内对牙本质小管的封闭效果,为增强生物活性玻璃的脱敏疗效提供新思路。方法制取56颗离体牙的牙本质片,6%柠檬酸脱矿后按处理方法和处理时间不同随机分为7组,涂抹法1 d组(A1组),涂抹法3 d组(A2组),涂抹法7 d组(A3组),压膜法1 d组(B1组),压膜法3 d组( B2组),压膜法7 d组( B3组),空白对照组。通过FESEM观察比较各组牙本质小管封闭效果。结果涂抹法和透明压膜托盘法使用生物活性玻璃脱敏剂后均能很好的封闭牙本质小管,牙本质小管内均可见明显矿化物沉积,A1、A2、A3、B1、B2、B3组牙本质小管的暴露率分别为(6.29±1.18)%、(3.40±0.84)%、(1.23±0.43)%、(5.31±0.97)%、(1.40±0.30)%、(0.36±0.15)%,A2组>B2组,A3组>B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空白对照组牙本质小管口开放,周界清晰。结论透明压膜托盘法在短时间内可以增强生物活性玻璃对敏感牙本质小管的封闭效果,与涂抹法相比,封闭效果有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作者:马骞;罗瑞;王婕;王天达;陈亚明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儿童牙科恐惧症产生原因的研究进展

    牙科恐惧症是一种防碍人们接受牙科治疗与护理的社会心理疾病,儿童牙科恐惧症发病率高,是急需解决的临床问题。该文就儿童牙科恐惧症的产生原因及其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王俊艳;牛一山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种植体周围炎的非手术治疗方法

    随着口腔材料和相关技术的不断发展,种植已成为缺失牙的修复方案之一。种植体周围炎作为种植修复后的常见并发症之一,发生因素较为复杂,治疗手段也较为多样化。常用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机械治疗、激光治疗、抗生素的应用、化学药物治疗及手术治疗。该文主要利用文献检索并描述种植体周围炎的非手术治疗方法。

    作者:王娜娜;丁佩惠;陈莉丽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暴露疗法治疗牙科恐惧患者疗效评价的应用研究

    目的:研究暴露疗法对牙科恐惧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63例需要拔牙治疗的牙科恐惧患者,按照就诊ID卡的末位分成2组,单号为暴露疗法组,双号为对照组,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评估患者术中配合程度、术后焦虑程度、治疗后及术后91 d自评对口腔治疗的恐惧心理分数。结果63例患者均能够很好地配合治疗,术后暴露疗法组比对照组牙科恐惧总均分下降,低于对照组,患者自评对口腔治疗前后的恐惧得分也下降。结论暴露疗法对于牙科恐惧患者的治疗及术后焦虑的缓解效果是明显、安全的。

    作者:马媛媛;侯锐;陈永进;邓蔓菁;武银霞;钟昌萍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肿瘤坏死因子-α、B细胞刺激因子、细胞间黏附分子-1、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在原发性舍格伦综合征患者血清中的水平变化

    目的:探讨原发性舍格伦综合征( primary Sj?geren’ s syndrome, pSS)患者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 TNF?α)、B细胞刺激因子(BAFF)、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的表达意义,为pSS的临床治疗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选择经病理确诊的pSS患者50例,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检测患者血清中TNF?α、BAFF、ICAM?1、VCAM?1的含量,并利用SPSS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pSS患者血清中TNF?α、BAFF、ICAM?1、VCAM?1的含量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 P<0.05)。结论细胞因子TNF?α、BAFF、ICAM?1、VCAM?1可能参与了pSS的发生发展过程,其相互作用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邓剑兰;范媛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不同操作模式的加热恒温漂白对健康自然牙漂白效果的临床评价

    目的:对不同操作模式的加热恒温漂白效果进行临床评价。方法12名受试者分2组接受2种不同操作模式的加热恒温漂白治疗,包括在一次就诊时连续漂白操作3次( A)以及分为3次就诊,间隔1天,每次就诊漂白操作1次( B)。以牙科色度计测定各次操作之后以及漂白术完成1周后受试者上中切牙的颜色参数值,并计算相应的白度值和色差值。结果不论何种操作模式,漂白术后牙色的L?值提高,b?值降低。操作模式A术后1周与B各次操作后及术后1周获得的色差值之间并无统计学差异。操作模式A术前与术后1周的白度值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操作模式B术前与第1次、第2次、第3次及术后1周的白度值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两种操作模式下加热恒温漂白均可导致健康上中切牙发生亮度增加以及蓝色转变的颜色变化。

    作者:谢海峰;周俊杰;奚晓菁;章非敏;陈晨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β-防御素3在涎腺良恶性肿瘤及炎症中表达差异及鉴别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β?防御素3( HBD?3)在涎腺良恶性肿瘤及炎症中表达差异及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选择2009年3月—2014年4月在我院治疗的涎腺良性肿瘤标本87例、恶性肿瘤标本35例、炎症标本46例和正常涎腺组织标本65例,利用SP免疫组化检测HBD?3蛋白在不同疾病类型涎腺组织中的表达,利用RT?PCR检测HBD?3 mRNA在不同疾病类型涎腺组织中的表达。结果 HBD?3蛋白在涎腺恶性肿瘤组织中呈低表达,可见于胞质和胞核,而在涎腺良性肿瘤组织及炎症组织中呈高表达,均表达于胞质,HBD?3蛋白在涎腺恶性肿瘤组织中表达水平显著低于正常涎腺组织,而在涎腺良性肿瘤组织及炎症组织中表达水平则显著高于正常涎腺组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涎腺组织相比,HBD?3 mRNA在涎腺恶性肿瘤组织中相对表达量显著降低,而在涎腺良性肿瘤组织和炎症组织中相对表达量则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BD?3蛋白及基因在涎腺良性肿瘤组织及炎症组织中均呈高表达,而在涎腺恶性肿瘤中则均呈低表达,且出现了蛋白表达核转移,可能具有一定的抗肿瘤潜能。

    作者:周辉;唐欣轶;郭燕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再生性牙髓治疗方法的前景

    再生性牙髓治疗是基于生物学基础治疗的一种方法,目的是替换受损的部分牙髓组织或允许牙髓样组织形成以完全替代原牙髓组织。针对牙髓炎或牙髓坏死的年轻恒牙的治疗,研究者们利用口腔来源干细胞或根尖周组织的干细胞建立各种利于修复的微环境,提出了如牙髓血运重建术/干细胞归巢治疗等充满前景的新治疗技术,从而为牙髓的再生提供了大量研究资料及可选治疗手段。该文对再生性牙髓治疗方法的现状及其发展前景作一综述。

    作者:叶玲 刊期: 2016年第11期

口腔医学杂志

口腔医学杂志

主管:南京医科大学

主办:南京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