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下颌第一前磨牙双根1例

周丽

关键词:下颌第一前磨牙, 双根管
摘要:患者男,14岁,因整畸需要要求拔除4 ̄|4.常规检查,牙外观形态正常,X线片显示为单根,牙根略弯向近中.
口腔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7~9岁儿童乳磨牙缺损、缺失对咀嚼效能的影响

    目的研究乳磨牙缺损、缺失对7~9岁儿童咀嚼效能的影响.方法采用吸光度法测定正常混合牙列、乳磨牙缺损、缺失混合牙列7~9岁儿童各26例0.5 min的咀嚼效能.结果①乳磨牙缺损儿童与正常组儿童咀嚼效能间的差异有显著性(P<0.05),前者约为后者的78.17%;②乳磨牙缺失儿童与正常组儿童咀嚼效能间的差异有显著性(P<0.001),前者约为后者的63.01%;③乳磨牙缺失儿童与乳磨牙缺损儿童咀嚼效能间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乳磨牙缺损及缺失都将影响儿童咀嚼效能,应尽早给予充填修复,乳磨牙残根残冠已无法充填修复时,应及时拔除.

    作者:马华思;朱玲;王亚林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乳磨牙龋非创伤性充填疗效观察

    非创伤性充填技术(ART)适用于恒牙和乳牙无牙髓病变的中、小龋洞充填.

    作者:胡群力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替牙晚期唇挡治疗的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观察替牙晚期唇挡治疗的牙牙合变化.方法采用唇挡对20例替牙晚期间隙不调患者进行治疗,唇挡戴用6个月,通过治疗前后研究模型、X线头颅侧位片分析牙牙合变化. 结果上下牙弓前磨牙区牙弓宽度增加,上下切牙萌出、轻度倾斜,上磨牙远中倾斜、直立,下磨牙远中倾斜和移动. 结论替牙晚期唇挡治疗疗效肯定,可减轻或解除上下牙弓拥挤.

    作者:王春玲;魏福兰;刘东旭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部分人群吸烟引起口腔黏膜损害调查研究

    目的了解吸烟与口腔黏膜病变的关系.方法回顾1998-2004年我市部分健康人群体检和来我院口腔科就诊患者的检查资料,对有吸烟史且伴口腔黏膜病变者进行重点分析.结果受检3 335人中有吸烟史者为1 260人,占37.78%.从吸烟者中检查出口腔黏膜有白色损害者69人.排除残冠、残根等其他因素,单纯吸烟者黏膜白色损害者有57人,占吸烟人数的4.52%.结论吸烟可导致口腔黏膜损害,且与吸烟数量和年限成正比.

    作者:羊一平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口内切开复位口外穿刺内固定法治疗颌骨及颧弓骨折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口内切开复位、口外穿刺内固定法治疗下颌骨及颧弓骨折的效果.方法应用口内切开复位、口外穿刺内固定法治疗33例下颌角、下颌骨升支、颧弓骨折患者,并与口外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下颌骨骨折40例作对比. 结果 33例患者中29例咬合关系恢复正常,2例颧弓骨折患者面型、开口度恢复正常,面神经功能正常,骨折愈合良好,面部无手术瘢痕;与口外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的40例患者相比,咬合关系的恢复,X线片观察断端对位、对线差异无显著性,面瘫发生率差异有显著性.结论口内切开复位、口外穿刺内固定治疗下颌角、下颌骨升支、颧骨骨折效果可靠,并可避免损伤面神经及面部遗留瘢痕.

    作者:滕敏;孙芳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改良Twinblock矫治器矫治骨性Ⅱ类错(牙合)的体会

    目的总结改良Twinblock矫治器治疗骨性错(牙合)患者治疗效果.方法选取18例AngelⅡ类错(牙合),采用改良Twinblock矫治器,经作用期、维持期、保持期治疗,比较矫治前、后数据.结果患者侧貌明显改善,头影测量显示SNB增加,ANB减小,两者都趋向正常.PP-FH、PP-MP有不同程度增大.结论Twinblock矫治器可保持下颌于功能前移位,持续刺激下颌生长,矫治后面形和生长形都趋于正常.

    作者:陈斯军;浦路明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釉质基质蛋白促进纯钛种植体表面骨形成的研究

    目的采用背反射电子(BSE)显微镜图像分析,定量研究釉质基质蛋白对纯钛种植体表面新骨形成的诱导作用. 方法实验用的纯钛种植体采用放电加工法特制而成,直径为1.6 mm,长度为3.5 mm.种植体植入的部位为Wistar 大鼠的两侧股骨,一侧作为实验组,种植窝内使用釉质基质蛋白Emdogain;另一侧作为对照组,种植窝内仅使用釉质基质蛋白的载体丙二醇藻酸酯(PGA).观察种植体植入后第14天和第30天种植体周围的新骨形成.结果种植体植入后第14天,实验组和对照组种植体表面以及骨髓腔内均可见少量的新生小梁骨形成.种植体植入后的第30天,种植体周围新生小梁骨的量实验组高于对照组.结论釉质基质蛋白可以促进种植体周围新骨的形成.

    作者:谭建国;清水美帆;佐佐木崇寿;川和忠治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牙周3度根分叉病变用分根术和套筒望远镜式全冠修复1例

    3度根分叉病变是临床常见的牙周疾病,其主要特点是后牙根分叉间的牙槽骨吸收,牙周探针检查颊舌向穿通.对于牙槽骨吸收不太严重者,可用翻瓣术加引导性牙周组织再生术,诱导骨的新生,形成新的牙周附着.而对于牙槽骨吸收较多,接近根尖区者,且后牙近远中有足够的牙槽骨,牙根稳固,可用分根术,使1颗牙变为2颗,后用套筒望远镜式全冠修复,恢复咀嚼功能.我们于2003年5月施治1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汤玲艺;白敛薇;李涛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电子探针观察氧化锆与树脂黏接断面的研究

    目的观察经二氧化硅(silica,SiO2)表面处理的摩尔分数为3%的氧化钇稳定的四方多晶氧化锆(3Y-TZP)与树脂黏接后的断面,了解SiO2表面处理在3Y-TZP与牙科树脂黏接中的作用. 方法用溶胶-凝胶法在4个3Y-TZP试样上制备SiO2薄膜作为薄膜组;另外4个3Y-TZP试样作为对照组.分别用EPMA-8705QH2电子探针和INCA Energy能谱仪观察两组试样在拉伸剪切试验后的黏接断面. 结果背散射电子形貌像显示两组的3Y-TZP基底面均未破坏,但薄膜组表面残留的树脂黏接剂颗粒较多.电子探针能谱分析显示薄膜组在3Y-TZP表面存在比对照组高的硅峰谱.结论经SiO2表面处理后的3Y-TZP可提高与牙科树脂的黏接力.

    作者:李莹;张富强;郑珊;靳喜海;孙静;高濂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盐酸米诺环素软膏与甲硝唑棒治疗牙周脓肿的疗效比较

    目的比较2%盐酸米诺环素软膏(PERIOCLINE,派丽奥)与甲硝唑棒(牙康)治疗牙周脓肿的临床疗效,及对牙周可疑致病菌的清除作用.方法选择牙周脓肿患者14例,14颗探诊深度≥4 mm、探诊后出血的牙周脓肿患牙,随机分成试验组(派丽奥治疗组)8颗,对照组(牙康治疗组)6颗.观察用药前及用药后7、14和21 d牙周临床指标菌斑指数(PLI)、牙龈指数(GI)、探诊深度(PD)、探诊出血(BOP)的变化和龈下附着菌斑中螺旋体、球菌、杆菌百分比以及非附着菌斑中卟啉单胞菌、普氏菌、二氧化碳噬纤维菌等牙周可疑致病菌百分比的变化.结果试验组和对照组在用药前各项牙周临床指标和微生物学指标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用药后,两组绝大部分牙周临床指标和微生物学指标均较用药前改善(P<0.05),但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派丽奥与牙康均是治疗牙周脓肿有效、安全的局部治疗药物,两者的疗效差异无显著性.

    作者:孙颖;吴亚菲;肖晓蓉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可吸收止血纱布在腭裂术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可吸收止血纱布在腭裂术后松弛切口中的应用.方法以兰氏法和两瓣法修复腭裂,松弛切口用可吸收止血纱布填塞.结果 95例腭裂患者术后第1天体温均在37.5 ℃以下,术后3个月随访无复裂、穿孔等并发症.结论可吸收止血纱布应用于腭裂术中临床效果良好.

    作者:顾亚军;傅其宏;邵现红;朱保;姜颂期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根管治疗术一次法的临床体会

    目的评价用根管治疗术一次法治疗无明显自觉症状的慢性牙髓炎、牙髓坏死、慢性根尖周炎和活髓牙的临床疗效.方法逐步后退法预备根管,Vitapex糊剂加牙胶尖侧压法充填,一次性治疗无明显自觉症状的慢性牙髓炎、牙髓坏死、慢性根尖周炎和活髓牙,随访1、4、8周及6个月,通过临床和X线检查评价其疗效.结果 68例患者中,成功率为92.65%,10例1~3 d内有疼痛,抗炎治疗后疼痛消失,5例失败,其余患牙无明显不适症状;6个月后X线片检查,原有根尖阴影的26例阴影消失或变小.结论根管治疗术一次法治疗无明显自觉症状的慢性牙髓炎、牙髓坏死、慢性根尖周炎和活髓牙,疗效满意.

    作者:陈希柱;郑幼洋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儿童牙科畏惧症调查研究

    目的探讨儿童牙科畏惧症(dental fear,DF)发病情况及其相关因素.方法采用Venham临床焦虑及合作行为级别评定量表对205例牙病患儿进行调查及统计分析.结果不同年龄、不同性别儿童DF发病率无统计学差异,不同居住地、母亲文化程度不同、牙科经历不同、口腔卫生状况不同的儿童DF发病率有统计学差异.结论直接不良的牙科经历是儿童DF发生的主要原因.牙科医生除熟练掌握专业知识以减少操作中患儿的痛苦外,熟悉并充分运用儿童心理学知识,改善牙科就诊环境,加强儿童口腔卫生知识的宣传教育,对减少和减轻儿童牙科畏惧症的发生有积极的意义.

    作者:吴忠;陈耀俊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天然羟基磷灰石-壳聚糖复合材料修复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目的观察天然羟基磷灰石-壳聚糖复合材料作为骨修复材料的可能性.方法 12只新西兰白兔随机分成4组,在一侧胫骨设计两处方形缺损,其中一处植入相应大小的复合材料,另一处作为空白对照.分别于第2、4、8、12周末处死动物并取标本,行肉眼及组织学观察.结果复合材料植入区未见明显排斥反应,术后2周可见到轻微的炎症反应,其余各组未见明显的异物巨细胞反应,术后2~8周复合材料周围的纤维包囊逐渐变薄,术后12周时可见复合材料和受植骨床形成部分骨性连接.结论天然羟基磷灰石-壳聚糖复合材料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骨引导活性和潜在的骨诱导作用.

    作者:袁华;陈宁;吕晓迎;郑步中;宋晓陵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破骨细胞分化因子在牙源性颌骨囊肿中的表达

    目的探讨牙源性颌骨囊肿骨吸收的机制.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55例牙源性颌骨囊肿石蜡切片中破骨细胞分化因子(ligand for osteoprotegerin ,OPGL)的表达,并以10例正常口腔黏膜作对照.囊肿体积采用骨腔注水法测定.结果牙源性颌骨囊肿上皮细胞OPGL阳性表达36例,占65.45%,10例正常口腔黏膜OPGL表达均为阴性.在OPGL表达(-)~(+++)各组中囊肿体积(ml)分别为:2.02±2.08、2.27±1.88、2.86±2.84、5.25±6.10,仅表达(-)与表达(+++)组间差异有显著性(0.02<P<0.05).根尖囊肿、始基囊肿OPGL表达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牙源性颌骨囊肿存在OPGL高表达,其表达水平与颌骨囊肿骨吸收呈正相关.

    作者:葛巍立;谢志坚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骨形成蛋白复合物联合胶原膜治疗牙周缺损的临床研究

    目的评价骨形成蛋白复合物联合胶原膜治疗牙周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将骨形成蛋白复合物即重组合异种骨应用于引导组织再生(GTR)技术中,与传统的GTR技术和牙周翻瓣术对照研究.选择经过牙周基础治疗的35例45处牙周组织缺损,分为3组,BMP组:牙周缺损处植入骨形成蛋白复合物和胶原膜;GTR组:牙周缺损处植入胶原膜;OFD组:做牙周翻瓣术,为对照组.术后12、24周分别观察各组的牙周探诊深度(PPD)、临床牙周附着丧失(CAL)和龈沟出血指数(SBI)等临床指标变化.结果 3组术后PPD、CAL和SBI均有明显减少和降低.BMP组、GTR组与OFD组相比较,PPD和CAL减少、SBI降低,差异均有显著性(术后12周时P<0.05,术后24周时P<0.01);BMP组与GTR组相比,PPD和CAL减少,差异有显著性(P<0.01),而SBI降低,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骨形成蛋白复合物联合胶原膜是治疗牙周组织缺损较为理想的方法.

    作者:何建明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2005年全军口腔医学学术会议通知(第一轮补充通知)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中P16蛋白的免疫组化定量分析

    目的探讨P16蛋白在口腔鳞状细胞癌(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与口腔鳞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对56例口腔鳞癌组织、30例癌旁组织及10例正常口腔黏膜中P16蛋白的表达进行检测,应用全自动图像分析仪对染色结果进行定量测定.结果口腔鳞癌组织中P16蛋白的表达量低于癌旁组织及正常黏膜(P<0.05),口腔鳞癌Ⅲ级低于Ⅰ、Ⅱ级(P<0.05).颈淋巴结转移组低于无颈淋巴结转移组(P<0.05).结论 P16蛋白在口腔鳞癌组织中的表达常为缺失,说明其作为抑癌基因在口腔鳞癌的发生中起作用.P16蛋白的表达程度越低,分化越差,肿瘤越易于浸润和转移.

    作者:张茹慧;葛兮源;刘文书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牙龈退缩的病因及治疗

    牙龈退缩是口腔临床的常见症状之一.该文分析了牙龈退缩的病因,对牙龈退缩治疗的研究情况进行了综述.

    作者:张正仪;盛祖立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上中切牙桩核冠修复黏接剂厚度与应力的研究

    目的应用三维有限元方法研究桩核黏接剂层的厚度对牙本质应力的影响.方法建立上中切牙桩核冠修复体三维有限元模型,分析当黏接剂层厚度分别为50、100、150、200 μm时牙本质的应力大小及分布.结果随着黏接剂层的增厚,牙本质内的大主应力和Von Mises应力的峰值均呈上升趋势.各组大主应力的峰值均位于牙本质舌侧颈部,而Von Mises应力的峰值在黏接剂厚度达到200 μm时位于根尖部. 结论在进行桩核修复时黏接剂层厚度增加可致牙体应力的增加;随着黏接剂厚度的增加,牙体应力峰值可向根尖部转移.

    作者:王瑞霞;李建;邵勇;王向东 刊期: 2005年第02期

口腔医学杂志

口腔医学杂志

主管:南京医科大学

主办:南京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