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爱华;于长安;李春英;薛宝云;王金华;黄璐琦
目的:研究了哥王茎皮的化学成分.方法:通过硅胶、ODS柱色谱分离化合物,利用质谱、核磁共振等现代波谱技术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分离鉴定了7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西瑞香素(Ⅰ)、5,7,4'-三羟基-3',5'-二甲氧基黄酮(Ⅱ)、胡萝卜苷(Ⅲ)、β-谷甾醇(Ⅳ)、伞形花内酯(Ⅴ)、芫花素(Ⅵ)、6'OH,7-O-7'-双香豆素(Ⅶ).结论:化合物Ⅶ为新化合物,化合物Ⅲ,Ⅴ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作者:耿立冬;张村;肖永庆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通过观察凝血酶特异性抑制剂-水蛭素对脑出血后血肿周围组织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表达及脑组织含水量变化的影响,探讨水蛭素在脑出血后继发性损伤中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自体未抗凝动脉血注入法,制作实验性脑出血动物模型.将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脑出血组,水蛭素组.光镜下定性观察脑出血后血肿周围组织的病理变化;采用干湿比重法定量测定脑组织含水量;免疫组化染色观察脑出血后GFAP的变化.结果:光镜示从脑出血后6 h开始血肿周围组织水肿进行性加重,3 d达高峰.脑出血后脑组织含水量逐渐增加,从1 d开始增加显著(P<0.05),3 d达高峰,7 d较3 d组虽有所下降,但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脑出血后1 dGFAP表达明显增强,随后持续增加,7 d达高峰.水蛭素组较相同时间点脑出血组血肿周围组织病理损伤减轻;脑组织含水量降低(P<0.05);GFAP表达有所下降(P<0.05).直线回归分析表明,脑出血后1周内GFAP的变化与脑组织含水量变化呈正相关关系.结论:脑出血后1周内血肿局部应用凝血酶特异性抑制剂-水蛭素具有保护作用,并为脑出血的治疗提供一种新的给药途径.
作者:张颖;冯加纯;吴江;戈亚平;张尉华;胡利华;韩威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研究三七茎叶皂苷(PNSSL)对麻醉犬急性心肌缺血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结扎冠状动脉前降支的方法,造成犬急性实验性心肌缺血模型;超声多普勒方法测定心肌血流量;用心外膜电图描记和硝基蓝四唑(N-BT)组织化学染色方法计算心肌缺血程度及梗死面积;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内皮素(ET)和血栓烷素B2(TXB2)的含量.结果:PNSSL能明显减轻由心外膜电图标测的心肌缺血程度;缩小经N-BT染色所显示的梗死区;显著增加缺血心脏的心肌血流量;对心肌缺血及心肌梗死引起的血浆ET和TXB2的含量有明显抑制作用.结论:PNSSL对犬急性心肌缺血和心肌梗死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可能与抑制ET,TXA2的释放,增加心肌血流量,从而改善受损心脏的功能等机制有关.
作者:付建华;李欣志;尚晓泓;刘建勋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揭示内源激素与五味子花芽分化的内在联系.方法:以同一株系五味子超短枝顶芽及长枝的腋芽为试材,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花芽分化不同时期内源激素的含量.结果:高浓度的GA3对五味子的花芽分化及雌花形成具有抑制作用;高浓度的ABA可以促进五味子花芽分化和雌花形成;高浓度ZT对五味子花芽及雌花分化亦具有促进作用;低的GA3/ABA值有利于花芽的形成和雌花分化.结论:内源激素与五味子花芽分化存在一定关系.
作者:艾军;王英平;李昌禹;郭修武;李爱民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建立同时测定黄芩中有效成分黄芩苷、黄芩素、汉黄芩素含量的HPLC-ECD检测法.方法:采用kromasil-C18色谱柱(4.6 mm×250 mm,5 μm)进行分离,Waters2465电化学检测器进行检测,检测电位为+800 mV vs.ISAAC(in-situ silver/silver chloride),流动相为H2O-THE-H3PO4(80:10:0.2)与CH3OH等体积混合洗脱,流速1.0 mL·min-1,柱温30℃,进样体积10 μL.结果与结论:黄芩苷、黄芩素和汉黄芩素分别在下列范围内,有良好的线性:0.045 6~1.14 μg(r=0.999 6),0.013~0.325 μg(r=1.000 0),和0.009 5~0.047 5 μg(r=0.999 9).平均回收率(n=5)分别为97.9%(RSD 2.3%),97.2%(RSD 3.3%)和103.5%(RSD 3.5%).测定了14个不同种源、9个不同产地黄芩中有效成分的含量,对黄芩品质进行了评价.
作者:周晓宁;杨滨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获得更多半夏DNA指纹信息,验证AFLP与其他方法是否一致,为半夏及其他中药材道地性研究、种质资源鉴定、亲缘关系研究、品种选育和引种栽培提供分子水平生物学依据.方法:选择全国10个主要产地的野生或栽培半夏为材料,采用扩增酶切片段多态性AFLP方法研究,用NTSYSpc 2.1软件包利用UPGMA法进行聚类分析,构建遗传系统树.结果:筛选12对引物,共扩增出1673条带.进行聚类分析,结果与利用总生物碱含量差异结果相吻合.结论:本研究所获得的特征带和缺失带体现了AFLP的高特异分辨率在中药半夏品种鉴定上的潜力,绘制的系统进化树不同种源之间遗传关系的远近与其总生物碱含量差异趋势一致.
作者:杜娟;马小军;李学东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制备芎归鼻用喷雾剂,并研究其体外释药及在体鼻黏膜吸收特性.方法:采用正交设计对芎归鼻用喷雾剂进行处方筛选;通过动态透析法考察其在Ringer液中的释药特性;通过在体大鼠鼻黏膜吸收试验考察其在体吸收特性.结果:优处方为Pemulen TR-1 0.35%,EDTA 0.2%,PEG400 1%,黄原胶0.2%,三乙醇胺适量(调处方pH7.0).其体外释药及在体吸收均符合Higuchi分布模型.结论:芎归鼻用喷雾剂的制备工艺基本可行,其体外释药与在体吸收有良好的相关性.
作者:陈燕军;金日显;杨洪军;张鹤;曾静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选择适于代料栽培的灵芝菌种.方法:利用培养皿及三角瓶进行固体及液体培养,后期以瓶栽结果验证.结果:易出多孔组织的菌株瓶栽时子实体形成快,孢子产量高.结论:菌丝阶段出现多孔组织的难易可作为代料栽培菌种选择的特性与依据.
作者:王淑芳;何秀峰;何惠霞;朱平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研究黄连总生物碱对乙醇致大鼠胃黏膜损伤的保护作用,并对其机制进行探讨.方法:观察预先应用黄连总生物碱对乙醇所致的胃黏膜损伤的影响;分析幽门结扎5 h大鼠胃液、胃壁结合黏液和胃腔游离黏液;检测胃黏膜一氧化氮(NO)、丙二醛(MDA)和·OH的含量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力.结果:黄连总生物碱呈剂量依赖性显著抑制乙醇性胃黏膜损伤(P<0.001),其损伤抑制率大于临床常用量的西米替丁,亦大于等量的小檗碱;黄连总生物碱亦显著阻遏乙醇性胃酸分泌,而对胃液量和胃黏液的分泌无明显影响;黄连总生物碱可显著阻遏乙醇性大鼠胃损伤胃黏膜组织内NO含量和SOD活力下降,明显抑制损伤胃黏膜MDA和·OH含量升高.结论:黄连总生物碱有明显抗乙醇性胃黏膜损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胃酸过度分泌,抑制胃黏膜NO含量下降,阻遏胃黏膜·OH,MDA含量升高以及恢复SOD活力有关,而与胃黏液分泌无关.
作者:李备;刘华蓉;潘永全;蒋青松;尚京川;万先蕙;何百成;杨俊卿;周岐新 刊期: 2006年第01期
体外释放度是固体制剂质量控制的重要指标之一.它是生物等效性评价的重要指标,也是缓控释制剂处方优化、稳定性考察、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等方面的重要参数.本研究对近年来国内缓控释制剂处方优化的指标,包括相似因子和偏离度的应用进行了比较.
作者:洪燕龙;冯怡;徐德生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分析不同药用菊花栽培类型的遗传差异.方法:采用2%CTAB法进行药用菊花的DNA提取,并用RAPD技术对22个类型药用菊花种质资源的DNA进行检测,采用NTSYS软件对扩增结果进行统计和聚类.结果:筛选得到的26个引物共得到了233条扩增DNA片断,其中89.7%的扩增条带表现出多态性,每个引物平均可扩增得到8.04条多态性片断.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利用RAPD技术可将全部供试材料区分开.结论:药用菊花种质资源在分子水平上确实存在较大差异;药用菊花栽培类型间的差异与环境因素有关,但更大程度上由其遗传因素决定.
作者:徐文斌;郭巧生;王长林 刊期: 2006年第01期
柘木是桑科植物柘树Cudrania tricuspidata (Carr.)Bur.的木材,<本草纲目>中收于木部,是我国传统的中药材.柘树广泛分布在我国的华南、华东、西南以及河北以南地区[1].在近代,民间多用柘木根皮的水煎液治疗消化系统的癌症,能明显的改善病人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柘木糖浆作为消化系统癌症治疗中的辅助治疗药物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2].文献报道柘木全株中含有黄酮、生物碱及多糖等多种成分[3],其中黄酮类成分具有体外抗肿瘤作用[4].
作者:史琪荣;柳润辉;徐希科;张川;苏娟;张卫东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用HPLC-ELSD测定中药垂盆草中三萜类成分δ-香树酯酮的含量,以期为中药垂盆草的质量控制提供切实可行的技术方法.方法:Zorbax Sil(4.6 mm×150 mm,5 μm)色谱柱,二氯甲烷-甲醇(99:1)为流动相,流速0.5 mL·min-1,ELSD检测器,漂移管温度100℃,氮气流速3.0 L·min-1.结果:δ-香树酯酮在2.12~10.6 μg呈良好的线性关系,药材中该成分的平均回收率为100.5%.结论:该方法简便、准确、分离效果好,无干扰,能准确测定垂盆草中δ-香树酯酮的含量,为制订合理的中药垂盆草的质量标准提供了新的思路.
作者:曹素萍;刘丽芳;王强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研究前列腺素受体Ⅲ型(EP3)受体激动剂硫前列酮(Sul)致热大鼠下丘脑蛋白激酶A(PKA)、蛋白激酶C(PKC)活性的变化及桂枝汤的解热作用机制.方法:选用Sul 1 mg·kg-1脑室注射(icv)致大鼠发热,观察H-89(特异性PKA抑制剂)1 mg·kg-1(icv),calphostin C(特异性PKC抑制剂)1 mg·kg-1(icv)和桂枝汤10 g·kg-1(ig)对模型大鼠发热的影响,继而采用放射性同位素法,测定给予桂枝汤后EP3受体激动剂致热大鼠下丘脑组织中PKA,PKC的活性变化.结果:Sul脑室注射后,呈现单峰的发热曲线,峰值时在注射后0.5 h左右,并伴有下丘脑组织中PKA活性显著增高和PKC活性的降低倾向.PKA,PKC抑制剂及桂枝汤均可使模型大鼠的发热曲线下移;口饲桂枝汤能显著抑制造模动物下丘脑PKA的活性,大剂量桂枝汤还能显著降低PKC的活性.结论:下丘脑组织中的PKA,PKC参与了EP3致大鼠发热的病理过程,桂枝汤可抑制EP3激动诱致的PKA活性增高,这可能是桂枝汤解热作用靶点之一.
作者:周军;李沧海;霍海如;康旭亮;李兰芳;姜楠;姜廷良 刊期: 2006年第01期
20世纪90年代以来,服用含有马兜铃酸类成分中药导致的肾损害--马兜铃酸肾病(aristolochic acid nephropathy,AAN)成为中药材不良反应的典型受到了广泛的关注.据报道[1],导致肾损害的原因是马兜铃酸在体内的蓄积.为确保群众用药安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决定加强对广防己等6种含马兜铃酸药材及其制剂进行监督管理,其中规定[2]:取消广防己(马兜铃科植物广防己Aristolochia fangchi Y.C.Wu ex L.D.Chou etS.M.Hwang的干燥根)的药用标准,凡国家药品标准处方中含有广防己的中成药品种应于2004年9月30日前将处方中的广防己替换为<中国药典>2000年版一部收载的防己(防己科植物粉防己Stephania tetrandra S.Moore的干燥根).
作者:卓兆莲;高英;李卫民;高卫东;韩亮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相恶是中药七情配伍之一,即两种药物合用,一种药物与另一种药物相作用而致原有功效降低,甚至丧失[1].人参恶莱菔子是相恶的典型范例,对其进行实验研究,既有益于进一步理解相恶的内涵,又有利于指导临床合理用药.现代研究表明,人参皂苷是人参补虚作用的主要活性成分.因此,研究人参是否恶莱菔子,关键是看二者配伍后人参皂苷的煎出量是否减少,若人参皂苷煎出量明显减少,则说明莱菔子有颉颃人参补虚作用之嫌.相反,若配伍后人参皂苷煎出量没有明显变化,则说明莱菔子对人参补虚作用影响不大[2].
作者:吴嘉瑞;张冰;常章富;刘斌;魏雪莲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研究复方丹参缓释片溶出度,探索中药复方缓释制剂的评价方法.方法:采用转篮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指纹图谱评价.结果:通过对6个时间点进行取样测定,丹参缓释片水溶性成分能够比较均衡的释放出来,具有一致的均衡释放行为,从丹酚酸B的释放行为来看较符合Higuchi方程释放,以人参皂苷Rg1的释放行为来看较符合零级释放.结论:丹参缓释片水溶性成分溶出度具有良好的缓释行为.方法快速、简便稳定,可用于评价复方丹参缓释片水溶性成分体外释放度.
作者:朱盛山;袁旭江;李苑新 刊期: 2006年第01期
查阅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综述了近年来木通属植物的化学成分、质量控制、药理作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该属植物含有多种化学成分,主要是三萜和三萜皂苷类成分,具有利尿、抗肿瘤、抗菌等药理活性,值得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开发.
作者:高慧敏;王智民 刊期: 2006年第01期
对毒品成瘾后戒断的证候、治则及方药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归纳为从风论治、从痰论治、从毒论治、从瘀论治、从寒论治、从气论治、从虚论治6个方面.由于病因存在风、痰、毒、瘀、寒、气、虚多端,病机虚实夹杂、标本俱病,病位涉及五脏六腑、三焦,病理基础为气血津液受损,故其辨证分型亦较复杂,提出了攻补兼施是立法的基本准则.强调应深入了解和掌握本病的病因、病机及发病规律,治疗中需辨病论治与辨证论治相结合.
作者:白晓菊;高学敏;宋树立;张建军 刊期: 2006年第01期
方剂通过配伍提高临床疗效,组分配伍是中药方剂配伍的新形式.组分配伍以中医学理论为指导,其目标是能够按照中医理论辨证用药,并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临床适应证明确且针对性好,成分及作用机理相对清楚,质量稳定可控,能够产业化推广.因此,组分配伍必须要建立标准组分的配伍方法,并根据实验设计确定主要组分,剔除有毒组分,还要建立组分剂量配比的方法.组分配伍模式有从有效方剂的饮片配伍深入到组分配伍,直接组分配伍及单味药的标准组分配伍几类,组分配伍的作用方式仍然是多组分、多靶点、整体综合调节.有效组分配伍的意义在于确保临床用药剂量准确和安全有效,提高疗效,节省药材,减少毒副作用.通过上述工作创制成分清楚,机理明确的现代中药.现代对中药化学及其药理作用的研究结果为有效组分配伍提供了科学依据,现代医药学面临的多基因复杂性疾病靠单一成分难以获得佳疗效为有效组分配伍新药提供了新机遇.因此,从传统有效复方中寻找佳配伍,从成分清楚的单味标准组分中按中医理论组合佳配伍,突破以临床经验积累作为中药研制的一贯模式,相信可以为中医学术进步及产业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作者:王阶;郭丽丽;王永炎 刊期: 2006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