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腰穿脑脊液置换法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22例

张书军;龚升;马战胜

关键词:腰穿脑脊液, 置换法, 治疗, 蛛网膜下腔出血, 脑血管痉挛, 疗效满意, 急重病, 死亡, 报告
摘要: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一种常见危急重病,而并发脑血管痉挛又是SAH恶化乃至死亡的重要原因.我们自1996年元月以来,采用腰穿脑脊液置换法治疗22例,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中国实用医刊杂志相关文献
  • 西地那非的临床应用

    西地那非(商品名伟哥)进入国内时间不长,在社会上反响较大,目前只有城市医院男性科可有使用.主要是治疗男性阴茎勃起功能障碍的疾病,虽有一定效果,但也存在着不良反应,现将有关问题介绍加下

    作者:成兰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糖尿病病人血脂检测结果分析

    目的:通过对糖尿病人血脂检测,分析糖尿病人与血脂检测的关系.方法:对200例健康人,200例糖尿病人用737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胆固醇、甘油三酯.结果:200例健康人中,胆固醇升高者15例(7.5%),甘油三酯升高者30例(15%),二者都升高者7例(3.5%),高脂血症发生率26%.而糖尿病病人中,胆固醇升高者31例(15.5%),甘油三酯升高者46例(23%),二者都升高者29例(14.5%),高脂血症发生率53%.结论:糖尿病人高脂血症发生率大大高于健康人.糖尿病人在检测血糖同时很有必要同时检测血脂.

    作者:王青;张德亭;王青普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丝裂霉素C在泪囊鼻腔吻合术中的应用

    慢性泪囊炎致鼻泪管阻塞引起溢泪、溢脓是眼科常见疾病,治疗一般采用泪囊鼻腔吻合术.我院从1998年以来在行此手术中应用丝裂霉素C(MMC)取得良好效果,使手术并发症减少,成功率明显提高.

    作者:杨明明;张孝茹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存活15年以上1例

    患者男,79岁,退休教师.曾因低热、乏力、左上腹部肿块半年于1986年6月来我院就诊.

    作者:邱莹玉;刘翠英;高凌霞;谷月丽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左半结肠癌急性梗阻一期肠切除吻合术36例分析

    我院自1986年3月至2001年6月对36例左半结肠癌急性梗阻患者采取一期肠切除吻合术,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分析总结如下.

    作者:韩永志;马超;田玉梅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腰穿脑脊液置换法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22例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一种常见危急重病,而并发脑血管痉挛又是SAH恶化乃至死亡的重要原因.我们自1996年元月以来,采用腰穿脑脊液置换法治疗22例,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作者:张书军;龚升;马战胜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高促性腺激素闭经22例分析

    高促性腺闭经是由于卵巢功能衰竭所至,40岁之前发病者称为卵巢早衰(Premature ovarian failure,POF),其发病率占成年女性的0.3~1%[1].本文收集近几年来门诊收治的病历资料,总结如下.

    作者:蔡春环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多发性骨髓瘤细胞内棒状结晶包涵物极度增多1例

    患者,女,57岁.3月前开始不明原因出现头晕、乏力,腰骶骨疼痛,食欲差,近一月加重.入院体检:体温37.5℃,神志清楚,中度贫血貌,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全身皮肤粘膜未见出血点、紫癜,心肺无异常,肝脾肋下未触及,胸、胫骨有明显压痛.

    作者:娄美亚;张向武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儿童消化道溃疡20例临床分析

    我科门诊自1996年至2001年五年间随访儿童消化道溃疡病20例,对其诊断进行了探讨.

    作者:李改兰;曹文改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对甲基苯磺酰氯中毒315例临床报道

    对甲基苯磺酰氯中毒临床很少见.主要表现为消化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和心肌的损害,也可对皮肤、粘膜产生刺激症状,引起迟发性深层泡疹和变态反应.现就我院及当地卫生院收治的对甲基磺酰氯中毒315例临床资料报告如下.

    作者:陈建英;郭倩;张新范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女性口腔干燥60例疗效观察

    老年女性病人因主诉口腔干燥而就诊于口腔科者较常见,除了极少数患者伴有唾液腺、泪腺肿大及全身结缔组织病诊断为结缔组织病外,绝大多数病例在西医看来没有明显的阳性体征,故常感到束手无策.我院通过结合中医辩证施治的原则,从整体出发,扶正祛邪,使其阴阳偏颇得以纠正.

    作者:赵艳丽;王翠荣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卡托普利与硝苯地平对高血压病人胰岛素抵抗性影响研究

    胰岛素抵抗和高胰岛素血症可能是高血压的原因之一.本实验对20例正常对照组及308例高血压患者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测定血糖、血胰岛素及计算胰岛素敏感指数,除正常对照组外,308例高血压患者随机分组观察了高血压患者分别服用卡托普利和硝苯地平4周后血糖、血胰岛素敏感指数的变化.结果:高血压患者血糖、血胰岛素均高于正常对照组,胰岛素敏感指数低于对照组;卡托普利和硝苯地平治疗后血压、血胰岛素均较治疗前下降,卡托普利组下降>硝苯地平组(P<0.05);胰岛素敏感指数均较治疗前升高.卡托普利组升高>硝苯地平组(P<0.05).

    作者:禹亚丽;安邦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轮状病毒腹泻的中西医结合治疗进展

    全世界儿童中因腹泻住院者20%~70%是由于轮状病毒(RV)感染引起的[1].在发展中国家每年近100万小儿死于此病[2].感染的主要群体为6个月至2岁的婴幼儿.临床表现为发热、呕吐、白色稀水便或蛋花样大便.重者可并发水电解质紊乱,危及生命.基于轮状病毒腹泻在儿童传染疾病中所处的重要地位,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其发病机理及中西医结合治疗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及临床研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现就其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作者:孟朝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CT引导经皮穿刺注射无水酒精治疗肾囊肿

    肾囊肿是一种病因不明的非肿瘤性良性病变,单纯小囊肿无临床症状,较大囊肿常有腹块、出血、高血压、尿路梗塞等,好发中老年,常需手术治疗.本院自1995年~2001年间开展CT引导经皮穿刺注射无水酒精治疗肾囊肿36例,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报道如下.

    作者:张和平;张晨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刷片细胞学诊断结肠—直肠癌

    结肠一直肠癌是常见的肠道肿瘤.内腔镜检进行刷细胞和活检,提供了细胞学诊断和病理诊断可靠的材料.内腔镜刷细胞诊断食管、胃、十二指肠、结肠、直肠恶性病变是准确可靠的方法,它的准确率可高达96%以上.

    作者:刘继红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丙型肝炎的防治

    丙型肝炎是由丙型肝炎病毒引起,易慢性化和进展为肝硬化、肝癌.为探讨丙型肝炎的防治及感染现状.通过对本组病例的诊治,结合文献,就其临床诊断、抗病毒药物选用、预防等进行讨论,浅淡对该病的几点体会.

    作者:景永峰;闫荣朝;景永莹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苯那普利改善绝经前高血压的胰岛素抵抗临床应用探讨

    观察50例绝经前高血压患者口服苯那普利6个月对胰岛素抵抗的影响.结果表明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胰岛素抵抗(IR)组和胰岛素敏感性正常(NIS)组血压均明显降低(P<0.01),IR组基础胰岛素和葡萄糖负荷后0.5、1、2、3h血清胰岛素和2、3h血浆C肽也显著降低(P<0.05~0.01),1、2h血糖亦稍降低,但无显著差异(P>0.05).NIS组治疗前后血胰岛素和C肽则无明显改变.两组治疗前后的血糖和血清脂蛋白组分亦无显著改变.结论:在绝经前高血压患者口服苯那普利在有效降压的同时,可明显改善存在的胰岛素抵抗.

    作者:余发明;张廷欣;余发琴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不同速度静推化疗药物与静脉炎发生率关系的临床观察

    化疗作为治疗肿瘤的一种有效手段,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临床,而静脉注射(静滴或静推)是常用的治疗方法.但许多化疗药物有较强的刺激性,常致静脉痉挛疼痛甚至静脉阻塞.经过长期的临床观察和科学实验,我们认为推注化疗药物的速度对静脉炎的发生率影响很大.本文通过两组实验,试图说明正确掌握静推化疗药物的速度对血管的保护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张瑞兰;刘风先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大剂量甲氨喋呤治疗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毒副反应及治疗

    大剂量甲氨喋呤(HD-MTX)具有较强的抗肿瘤作用,尤其是能够通过血脑屏障,降低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的发生率,近年来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及恶性淋巴瘤的巩固治疗中得以广泛应用.

    作者:李新刚;李锦秀;张琰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善得定治疗肝炎肝硬化并发消化道出血176例疗效分析

    目的:采用善得定对肝炎肝硬化合并消化道出血的患者进行止血治疗并观察临床效果.方法:设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用垂体后叶素20U加入10%葡萄糖40ml缓慢静脉推注,然后以每分钟0.3单位持续静滴.治疗组用善得定止血,先将善得定0.1加入10%葡萄糖20m1静脉推注,继之把善得定0.1加入10%葡萄糖500m1中静脉滴注,然后观察止血效果.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显效率为(64.44VS58.14%),差异有显著性.结论:善得定止血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且该药安全可靠.

    作者:李顺良;严笑 刊期: 2002年第06期

中国实用医刊杂志

中国实用医刊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