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洮惠;程自银
建立依赖反义RNA和核糖核酸酶T1(RNase T1)的PCR方法,称为ART-PCR,用于扩增高拷贝RNA和复杂RNA样本中的低拷贝RNA.首先,设计待检低拷贝RNA的反义RNA分子,在高拷贝和复杂RNA样本中与待检低拷贝RNA退火后用RNase T1消化,反转录后用PCR扩增.进一步,用ARPE-19细胞中低表达基因干扰素γ(IFNG)作为实例,用ART-PCR和常规实时定量PCR(RT-qPCR)检测.结果显示,用ART-PCR可以很好地消除常规RT-qPCR中低拷贝RNA的PCR抑制效应.研究结果初步表明ART-PCR可以作为检测低拷贝RNA的理想工具,这对于RNA功能的基础研究以及基于多重PCR的临床复合病毒感染的基因诊断方法的优化、推广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作者:李铁军;周宋峰;陆毅祥;朱远源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研究了消毒时间、不同激素及浓度配比对罗汉果带腋芽茎段消毒、腋芽诱导、继代培养及生根诱导的影响,从而确定在短周期内繁殖罗汉果无菌苗的佳组培快繁方案.结果表明,0.1%升汞佳消毒时间为8 min,除菌率可达58%;芽诱导培养基的佳激素组合为6-BA 0.5 mg/L+ NAA 0.05 mg/L,诱导率为97.5%;继代培养基佳激素组合为6-BA 0.5 mg/L+ IBA 0.1 mg/L+ GA3 0.1 mg/L,增殖率为9;根诱导培养基佳激素组合为IBA 1.0 mg/L,生根率为98%.GA3能有效促进新芽的分化、增殖和生长.
作者:谭秀梅;王晓英;田启建;夏勉;刘世彪 刊期: 2013年第06期
葡萄糖醛酸在医药和保健品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该研究利用重组大肠杆菌(E.coli BL21(DE3)/pET28a(+)-MIOX)催化肌醇生成葡萄糖醛酸.首先对重组大肠杆菌培养条件进行优化以达到肌醇氧化酶高效表达的目标,以MBL作为发酵培养基,在对数生长期中期(OD600=5.5)加入0.1 mmol/L IPTG,27℃下诱导6h,肌醇氧化酶的酶活达到100.5 kU/L.然后利用重组菌菌体作为催化剂转化肌醇生产葡萄糖醛酸,以2 g/L肌醇为底物,30℃下反应2h,葡萄糖醛酸的产量达到1.7g/L,肌醇的转化率为84%.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考察了多次添加新鲜菌体对葡萄糖醛酸合成的影响,当肌醇浓度为50 g/L时,经过3次添加菌体葡萄糖醛酸的终产量达到15.7 g/L.该研究为生物法生产葡萄糖醛酸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作者:郑书香;黄磊;蔡谨;徐志南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由于水凝胶许多独特的性质,近些年来获得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文章参阅了一些新的水凝胶研究报道,侧重介绍了水凝胶在药物输送与可控释放、组织工程、伤口敷料、制备催化方面的生物医学研究及潜在的工业应用研究.后简要预测了今后水凝胶的发展趋势.
作者:陈玉祺;张萍;王阿琴;顾月清 刊期: 2013年第06期
为筛选并建立小鼠体外有效的Th17分化,比较并建立3个小鼠Th17细胞体外分化模型:ICR移植排斥Th17细胞分化模型,MOG抗原肽诱导Th17细胞分化模型以及非抗原特异性Th17细胞分化模型,ELISA法分别检测细胞上清炎性因子IL-17的表达水平,软件分析统计学意义,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优化Th17细胞分化相关影响条件,流式细胞仪检测Th17细胞(CD4+ IL17+)的分化水平从诱导前0.58%增加到8.28%,确立小鼠Th17细胞体外分化佳方案,为研究小鼠Th17细胞分化机制以及相关自身免疫性疾病治疗靶向分子筛选提供有效的检测平台.
作者:郭薇;王辰;罗成;王宇恒;王欣;高向东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综述了固定化酶技术的发展现状及新进展,包括各种固定化酶技术及新的载体和处理技术,以及固定化酶技术在药学、医学方向的应用.
作者:杨杰;张玉彬;吴梧桐 刊期: 2013年第06期
从玉米芯来源提取纯化得到了均一的木聚糖(UxY),并对其结构进行了鉴定.采用反复碱提醇沉的方法从玉米芯中提取出了均一的水不溶性木聚糖.采用了液相色谱法、红外光谱法、紫外光谱法、核磁共振波谱等方法确定了玉米芯来源的均一木聚糖的结构.结果表明:均一木聚糖只含木糖一种单糖;紫外光谱分析在260 nm和280 nm处没有吸收峰,证实了均一木聚糖不含有核酸和蛋白质;通过红外光谱法分析均一木聚糖除了具有一般多糖的特征吸收峰外,在890 cm-1附近有明显吸收峰,而在840 cm-1附近没有明显吸收峰,可以判定均一木聚糖为β型;1H NMR进一步确证了均一木聚糖为β型,13C NMR,H-H COSY,和HSQC明确解析出各个H和C所属的位置,证明均一木聚糖为β→1,4连接.
作者:王莹;屈清慧;王旻;尹鸿萍 刊期: 2013年第06期
α-淀粉酶在食品、发酵、药品、纺织等行业有着广泛的用途.它能水解淀粉内部α-1,4糖苷键形成小分子产物,例如葡萄糖、麦芽糖、低聚糖等.然而α-淀粉酶有一定的局限性,例如在较低pH不能发挥高酶活.从极端微生物中寻找耐酸性和耐高温的α-淀粉酶以及对现有酶的改造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耐酸性和耐高温α-淀粉酶可以从真菌,细菌,古生菌获得.该文着重阐述通过分子生物学,定向进化技术及结构构造学去改善α-淀粉酶的性质,获得了很好的效果,并且满足了各种工业应用的需求.
作者:姚清;陈建华 刊期: 2013年第06期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毫州产红花中芦丁的含量进行分析,建立HPLC法测定条件,通过计算得到红花中芦丁的含量为0.130%.色谱条件为:色谱柱C18(4.6 mm ×200 mm,5μm);柱温30℃;流动相甲醇-0.5%冰乙酸(体积比为35∶65),体积流量1.0 mL/min;检测波长254 nm,进样量20μL.在此条件下,芦丁浓度在40~120 μ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 1),精密度实验、重复性实验、稳定性实验、回收率实验的RSD值均低于5%,样品中芦丁的平均含量为2.34%.该试验方法操作简便、结果准确,重现性好,为亳州红花的质量研究提供了实验基础.
作者:杨京霞;屈长青 刊期: 2013年第06期
野生樱桃李俗称野酸梅,蔷薇科李属,由于其果实口感好,且具丰富的营养和药用价值,历来就受到人们的研究重视.虽然前人对其进行了生态、栽培、果实营养成分、果汁加工等方面的开发和研究,但对其生物学成分,抗氧化功能、机理、成分分析,高附加值产品的开发等方面的研究近年来才逐步开展.基于此,文章以其果实实用特性为出发点,从维生素、氨基酸、糖类、微量元素、黄酮类含量等方面对其果肉特性进行了综述,从蛋白质、脂肪酸、纤维素等方面对其核仁特性进行了综述,从天然色素种类、含量、抗氧化功能等方面对其果皮特性进行了综述,期望为其开发利用提供更好的思路.
作者:王春梅;苏普;谢天成;王庭辉;王雪芳 刊期: 2013年第06期
聚乙二醇门冬酰胺酶(Pegylated-L-asparaginase,PEG-L-asparaginase)是一种由活化聚乙二醇(PEG)与L-天门冬酰胺酶(L-asparaginase,)通过特定化学反应结合而成、且保留一定天门冬酰胺酶活性的缀合物.与未经修饰的L-asparaginase相比,PEG-L-asparaginase以疗效明确、半衰期长、免疫原性弱等特点成为了治疗急性淋巴性白血病(ALL)的一线临床药物.该文就PEG-L-asparaginase的理化性质、成药性、修饰方法与纯化方法进行综述,同时对聚乙二醇修饰技术应用于长效蛋白多肽类药物存在的问题等方面加以讨论.
作者:庞梦婷;连治国;吴彦卓;徐明波;姚文兵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甲胎蛋白(Alpha fetoprotein,AFP)是重要的肝癌诊断标记物,在肝癌的进展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构建具有免疫学活性的抗人AFP单链抗体,为进一步的研究奠定实验基础.采用RT-PCR技术,从分泌抗人AFP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中扩增mAb抗体可变区的VH、VL基因,并进一步将其组装成VH-Linker-VL型的ScFv片段.将ScFv片段亚克隆至质粒pET32a中,将重组质粒转染大肠杆菌BL21并IPTG诱导表达ScFv蛋白,利用肠激酶切除Trx标签后,经镍柱亲和层析获得蛋白,竞争抑制ELISA法初步鉴定活性,竞争抑制率达到54.13%.
作者:姬晓南;张瑜;冯丽亚;高向东 刊期: 2013年第06期
对新截短侧耳素类化合物S3抑制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i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MRSA)的活性进行研究.体外活性试验采用琼脂二倍稀释法测定低抑菌浓度(MIC);采用肉汤二倍稀释法测定低杀菌浓度(MBC);采用琼脂平板稀释法绘制时间杀菌曲线(KCs).体内活性试验采用小鼠的MRSA全身感染模型,测定药物的半数有效量(ED50);采用小鼠大腿MRSA感染模型,观察尾静脉给药24h后的大腿肌肉感染菌量变化.在体外活性实验中,MIC、MBC实验表明S3体外抑制MRSA活性强于头孢吡肟及莫西沙星;在体内活性试验中,相对于头孢吡肟及莫西沙星,S3对MRSA全身感染小鼠具有更好的保护作用,S3对MRSA大腿肌肉感染的小鼠治疗效果优于莫西沙星及头孢吡肟.体内外活性研究证明新截短侧耳素类化合物S3抑制MRSA的活性强于头孢吡肟及莫西沙星,S3对MRSA具有很好的抗菌活性.
作者:张序磊;陈向东;高聪;汪辉;王新杨;郭欣 刊期: 2013年第06期
分析不同产地当归挥发油的化学成分,为当归成分分析、质量标准的建立等方面积累资料和数据.用水蒸汽蒸馏法提取不同产地当归挥发油并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其进行分析,结果分别得到30个组分,共鉴定出其中44种化合物,约占挥发油总量的84.5%,其中含量高的为2-乙酰-2,8-二氢-7-甲基-8-亚甲基吡唑并[5,1-c][1.2.4]三嗪、其次为3-丁烯基-1(3H)异苯并呋喃酮、(Z)-3,7-二甲基-1,3,6-十八烷三烯、3,6,6-三甲基二环[3.1.1]庚-2-烯、α-蒎烯、(Z)-3,7-二甲基-1,3,6-十八烷三烯等.甘肃岷县、渭源、四川3个不同产地当归挥发油的含量及主要化学成分与文献相比有显著差异.
作者:王洮惠;程自银 刊期: 2013年第06期
以细胞碎片得率为指标,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进行红色诺卡氏菌菌体破壁工艺优化,以期提高破壁效率.根据回归模型进行重要性效应分析,通过频率分析法获得超声破壁佳工艺参数:固液比1∶2.5、超声功率744 W、每次超声时间3 min、全程超声时间51 min,此工艺参数下,细胞碎片得率可达到约28.3%,相比原工艺上升了62.4%.在扫描电镜下观察菌体破壁前后形态,发现易破壁菌体为长杆状而难破壁菌体趋近于圆球状,优化后工艺参数所得的碎片较小;通过荷瘤小鼠体内抑瘤实验发现小碎片对S-180瘤株的抑制作用约有22.1%提升(抑瘤率分别为40.7%和49.4%),优化积极意义明显.
作者:林锦彬;雷艳;谢必峰 刊期: 2013年第06期
聚合物囊泡是一种新的纳米药物传递载体,相比于小分子表面活性剂囊泡,聚合物囊泡可以被生物降解,且具有生物相容性、较强的胶体稳定性及多功能性.调节聚合物嵌段的种类和长度可以改变聚合物囊泡的膜性质.进行药物包载时,聚合物囊泡不仅可以通过物理方式对药物进行包裹,其嵌段所具有的多种功能基还可通过更加稳定的共价键与药物分子相连,从而更好地控制载药量、包封率以及药物的释放.该文对聚合物囊泡进行了全面的综述,包括形成囊泡的聚合物结构、聚合物囊泡制备方法及在药物传递领域的应用等方面.
作者:王爱芹 刊期: 2013年第06期
探讨外源基因表达蛋白的积累对大肠杆菌生长的影响规律.构建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和乙肝表面抗原基因的表达载体PET-30a-hG-CSF和PET-30a-HBsAg,采用比浊法,观察IPTG诱导前后野生型大肠杆菌BL21(DE3)、PET-30a转化菌、PET-30a-hG-CSF转化菌、PET-30a-HBsAg转化菌的生长规律;Western-blotting方法验证hG-CSF的特异性表达,ELISA方法验证HBsAg的特异性表达,SDS-PAGE方法表征hG-CSF和HBsAg蛋白的表达量.结果:空载体PET-30a质粒会使宿主菌的生长速率降低,而质粒PET-30a-hG-CSF或PET-30a-HBsAg却对宿主菌生长影响不大;PET-30a-hG-CSF转化菌诱导后hG-CSF蛋白的表达量随着宿主菌的生长而积累,但宿主菌的生长速度随着蛋白的积累而减缓.外源基因表达蛋白的积累减缓宿主菌的生长.
作者:王玉霞;宁秀丽;王春梅 刊期: 2013年第06期
为了有效提取基因工程菌DHPYAAS-T7发酵液中的莽草酸,文章采用了离子交换色谱法对发酵液中莽草酸进行分离纯化.包括发酵液的预处理、离子交换树脂的选择、动态吸附、洗脱、脱色、脱盐以及纯度检测等过程.研究结果表明,所选的4种树脂中,717型强碱性阴离子交换树脂的吸附容量大,发酵液的浓缩上样浓度为6.46g/L.当调节发酵液pH值为6.0时,莽草酸成完全解离状态,能被树脂完全吸附.以1.0 mol/L的NH4C1溶液洗脱,莽草酸回收率为91.7%.以HZ-816大孔吸附树脂进行脱色,莽草酸回收率为98.8%.以732型强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进行脱盐,回收率为98.3%.将得到的莽草酸溶液进行结晶,HPLC检测纯度,晶体纯度达到98.6%.该工艺能有效的从发酵液中分离纯化高纯度的莽草酸,为莽草酸生产工业化奠定了基础.
作者:王慧;袁超;陈凯;窦洁;方宏清;周长林 刊期: 2013年第06期
蛇毒神经毒素是蛇毒毒液中主要的毒性成分,是一种低分子质量的碱性多肽.神经毒素因其能够治疗神经性疼痛、癌痛及神经硬化症等,应用于临床;而且是研究神经系统中神经递质的产生和传递过程分子作用机制的重要探针,神经毒素具有科学研究及临床应用的重要前景.该文就各类神经毒素的研究进展状况及镇痛机制方面的研究作了综述.
作者:李凤君;韩丽萍;蒋琳兰;李玉华 刊期: 2013年第06期
小白菊内酯是一种从菊科植物中提取出来倍半萜类化合物,具有独特的抗炎及抗肿瘤的生物活性,因此可把它作为一种潜在的药物来进一步的研究和开发.该化合物主要通过与NF-κB、STATs、JNK等多种信号通路中的蛋白相互作用,以及诱导细胞内ROS来调控细胞中各种免疫应答反应.小白菊内酯对异常细胞有抑制作用同时对正常的细胞无影响,这一特有的生物活性使其作为炎症和癌症治疗药物有潜在的优势,具体作用靶点的探寻以及生物活性的探究可能是今后研究小白菊内酯的主要方向.该综述主要讨论了小白菊内酯的化学结构和它的抗炎抗肿瘤的药理学功能,为今后研究小白菊内酯的作用靶点以及生物活性提供理论依据和实验思路.
作者:刘玉辉;欧瑜 刊期: 2013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