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应用微创技术治疗Pilon骨折15例分析

郝亮;冯勇强

关键词:应用, 微创技术, 手术治疗, 骨折, 胫骨远端, 关节面, 软组织挫伤, 治疗效果, 治疗观念, 治疗方法, 医疗器材, 骨压缩, 骨缺损, 粉碎, 腓骨
摘要:Pilo n骨折是指胫骨远端1/3波及胫距关节面的骨折,胫骨远端关节面严重粉碎,骨缺损及远端松质骨压缩。常合并有腓骨下段骨折(约75%~85%)和严重软组织挫伤。在治疗上具有挑战性,目前对Pilo n骨折治疗方法较多,尚未达到统一的共识。近年来随着治疗观念的不断更新,医疗器材的不断完善,Pilo n骨折治疗效果也有很大提高。自2010年9月至2013年7月,应用微创技术手术治疗15例单侧Pilo n骨折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总结如下。
山西医药杂志相关文献
  • 二次供水单位监督检查要点及监测结果分析

    近年来,社会经济的发展加快了城市建设的步伐,同时建筑的高度也日益增加,生活饮用水在很多情况下必须使用二次供水设施加压供应,其水质的卫生问题关系着广大市民的健康。为进一步提高对二次供水的卫生监督管理水平,找出整治重点,清除污染隐患,提高供水水质,保障人民身体健康,太原市杏花岭区卫生局卫生监督所于2013年6月份对辖区二次供水单位进行了全面性的监督检查,现报告如下。

    作者:麻旭红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应用微创技术治疗Pilon骨折15例分析

    Pilo n骨折是指胫骨远端1/3波及胫距关节面的骨折,胫骨远端关节面严重粉碎,骨缺损及远端松质骨压缩。常合并有腓骨下段骨折(约75%~85%)和严重软组织挫伤。在治疗上具有挑战性,目前对Pilo n骨折治疗方法较多,尚未达到统一的共识。近年来随着治疗观念的不断更新,医疗器材的不断完善,Pilo n骨折治疗效果也有很大提高。自2010年9月至2013年7月,应用微创技术手术治疗15例单侧Pilo n骨折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总结如下。

    作者:郝亮;冯勇强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全国口腔颌面创伤正颌与修复重建外科学术研讨会征文通知

    经中华口腔医学会和口腔颌面外科专业委员会批准,口腔颌面创伤学组、正颌学组与修复重建学组将于2014年6月中下旬在山西省晋中市(榆次)联合举办全国口腔颌面创伤、正颌与修复重建外科学术研讨会。本次会议由口腔颌面创伤学组、正颌学组与修复重建学组联合主办,山西省晋中市第一人民医院承办。会议将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作专题报告,同时还将举办口腔颌面创伤、正颌与修复重建外科学领域专题学术交流,现诚邀全国同仁投稿并参会。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关节滑膜 AQP4 SP 基因在骨关节炎疼痛机制中的作用及其与关节损害影像学严重程度关系的实验研究

    目的:分析膝骨关节炎关节损害影像学严重程度与关节滑膜水通道蛋白-4(AQP4)、P物质(SP)基因表达情况之间的关系,探讨骨关节炎疼痛的神经源性炎症机制。方法将36只雄性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进行骨关节炎造模,在大白兔膝关节腔注射高浓度福氏佐剂以制备骨关节炎模型。采用磁共振成像(MRI)扫描兔膝关节进行监测,12周后取关节滑膜组织,PCR检测SP和AQP4基因表达。结果骨关节炎大白兔随造模时间延长出现关节软骨变薄、滑膜增生等炎症及退行性改变;关节滑膜AQP4、SP基因表达随关节损害影像学严重程度逐渐升高。经统计学分析关节损害影像学严重程度和关节滑膜AQP4、SP基因表达之间存在相关性。结论 SP基因表达水平可能可以作为反映骨关节炎组织炎症和神经源性反应严重程度的指标;A Q P4基因则可能可以作为反映骨关节炎组织水肿严重程度的指标,神经源性炎症可能在骨关节炎疼痛机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作者:张军锋;宋玲花;郝春艳;董海原;刘桂芬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超声 CT 与磁共振胰胆管造影诊断胆道远端梗阻194例的应用比较

    梗阻性黄疸的病因诊断对于制定治疗方案及预后判断均有指导意义。其诊断依据主要靠影像学检查。随着医学影像学的发展,近年来梗阻性黄疸的定位、定性诊断有了长足的进步,检查方法趋于多样化。超声、CT、磁共振成像(MRI)由于其简单、无创、可重复、患者无痛苦等优点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对于胆道远端梗阻(包括十二指肠乳头、壶腹部、胆总管胰头段)各种影像学检查的定位和定性诊断准确率颇有不足。通过本组资料的分析,旨在使我们进一步了解各种影像学检查方法的优势,为今后的临床应用提供更有利的依据。

    作者:王茂春;刘连杰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的临床分析

    传统的腹股沟疝修补术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人们逐渐发现此种手术方法存在许多缺点,如修复后缝合张力大,术后手术部位牵扯感、疼痛及组织愈合差、复发率高(5%~10%)等[1],但由美国医师Lichtenstein于1986年首次提出了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以人工生物材料作为补片用以加强腹股沟管的后壁,克服了传统手术对正常组织解剖结构的干扰,使疝的治疗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1997年以来,无张力疝修补术在我国逐步得到推广应用。我科自2010年3月至2012年12月开展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42例,其临床效果肯定,复发率低,现总结如下。

    作者:栗勤菊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机械性眼外伤的临床急救和护理

    眼外伤是视力损害的主要原因,尤其是单眼失明的首要原因。由于视觉的需要,眼的位置暴露,受伤的机会远高于其他任何部位。眼的结构精细特殊,复杂脆弱,即使遭受轻微的损伤,也会造成严重的视力障碍甚至失明。角膜、晶体、玻璃体为无血管组织,抵抗力较低,一旦受伤极易感染[1]。葡萄膜组织含丰富的血管,受伤后易引起眼内出血而影响视力。伤后不仅严重破坏受伤眼,而且可能发生交感性眼炎以致双目失明。眼外伤不论是生产劳动或日常生活中都易发生,它是眼科常见的急诊性疾病。因此,预防和正确处理眼外伤,对于保护和挽救视力具有重要的临床和社会意义。

    作者:杜志萍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结直肠癌并急性肠梗阻60例治疗体会

    结直肠癌致急性肠梗阻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高,给临床治疗带来一定困难。本文通过回顾性分析2008-2012年我院收治的60例结直肠癌致急性肠梗阻的临床资料,探讨结直肠癌致急性肠梗阻的急诊治疗策略。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男性46例,女性14例;年龄37~82岁,平均59.5岁。其中右半结肠26例,左半结肠23例,直肠11例,均一期急诊手术,无一例发生吻合口瘘。术前经腹部平片、腹部超声、CT 检查、肠镜等相关资料结合病史而明确诊断。

    作者:陈建华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高渗氯化钠溶液联合布地奈德雾化吸入佐治毛细支气管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毛细支气管炎是由多种病原体感染引起的婴幼儿常见的下呼吸道疾病,以2岁以下的婴幼儿多见,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喘憋型肺炎,其发病主要与该年龄段患儿的支气管解剖特点[1]相关。临床上常见病原体是呼吸道合胞病毒(RSV )。本病患儿临床表现以发作性阵发性咳喘伴咳后发憋、三凹征和哮鸣音为主要特点[2],容易并发酸中毒、脱水、呼吸衰竭、心力衰竭[3]、痰堵窒息等并发症,部分患儿可合并脓毒血症,重者甚至危及生命,目前尚无特异的治疗方法。2012年10月至2013年6月,我们对115例毛细支气管炎患儿在常规综合治疗基础上,分别给予高渗氯化钠溶液、生理盐水联合布地奈德雾化吸入治疗,并对疗效进行了对比观察。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建忠;李学超;吴春青;洪爽等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健康宣传教育

    我国已步入老龄化社会,老年高血压是一种发病率高、并发症多、致残率高的疾病,严重影响了人们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关注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对其进行系统、全面、正确的健康宣教,帮助患者有效地控制病情、提高生活质量。

    作者:唐凤英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细菌耐药表型在医院感染监测中的预警应用

    近几年来,由医院内感染导致的恶性医疗事件层出不穷,对患者造成了严重的人身伤害和精神、物质损失。为了控制医院内感染的发生,国家加强了法律层面的制约力度,各医疗单位也加强了消毒隔离措施和医院感染监测,而如何有效地及时发现院内感染的隐患是广大医务工作者追求的目标,而研究表明,多重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 RS A )及产超广谱酶的大肠杆菌、肺炎克雷伯菌等耐药菌容易通过医院各种物表、器械、水龙头、门把及空气等与人的接触而造成患者或医务人员感染[1-4]。因此加强医院内感染监控、对医院感染常见病原菌的流行及暴发趋势进行预警,已成为医院感染控制的至关重要的问题之一。

    作者:袁飞;王小青;刘海滨;秦进;谢帮才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钾钠氯生物参考区间验证分析

    参考区间又称参考范围。参考区间是目前实验室常用的解释检验报告的一个“决策支持工具”[1]。适宜的生物参考区间对疾病的预防、诊断、疗效及预后都有重要的意义[2]。但参考区间建立研究工作量和成本巨大,目前普遍认为,临床实验室引用参考区间比自己建立参考区间更为现实、合理[3]。本研究依据 W S/T 402的有关规定,对本实验室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生化常规项目血清钾(K )、钠(Na)、氯(Cl)的生物参考区间进行验证分析。

    作者:杨俊英;张萍;侯临平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优质护理服务的实施与影响

    优质护理服务是医学模式转变所带来的一种全新服务理念。我院自开展优质护理服务以来,通过转变观念,调整护理工作模式,夯实基础护理,细化管理措施,改进护理质量,强化健康教育,落实绩效考核制度等方法,提高了护理质量,确保了护理安全,提升了住院患者的满意度,为医院的发展树立了良好的护理形象。

    作者:张永欣;屈丽萍;徐亚明;王梅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读书角在儿科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健康教育不是简单的传播来自客观实际的正确信息,而是有意识地帮助人们建立和发展有关健康的正确态度、信念和价值观[1],儿科健康教育因对象特殊、涉及面广、内容多,且内容和方法与其他科室有很大差别[2],而且儿科绝大多数患儿是独生子女,住院期间日常生活依赖于家长陪护,而陪护不断更换,随意性大,致使健康教育不能持续、顺利进行,容易中断,效果差,为了提高健康教育的效果,确保家庭护理质量,现报告如下。

    作者:杨晓敏;熊衍君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腹腔镜肝脏切除手术的麻醉处理

    目的:总结腹腔镜肝脏切除手术麻醉的方法和经验,探讨术中CO2气腹对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气道压、血气值的影响以及术中的麻醉管理方法。方法10例择期行腹腔镜肝脏切除手术的患者采用静脉复合全身麻醉,记录气腹前(T0),气腹后30 min(T1),放气腹后30 min(T2)的PETCO2、气道压和血气值并观察手术时间、气腹时间、术中出血量等情况。结果与 T0比较,T1时刻的PETC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K+与气道压明显升高(P<0.05)、pH值明显降低(P<0.05)。结论腹腔镜肝脏切除手术围麻醉期应注意CO2气腹对循环和呼吸的影响,加强容量和呼吸的调控管理,保持血流动力学稳定和内环境的平衡。

    作者:程彦;郭富全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与白血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低氧共培养后K 562细胞凋亡的变化

    目的:采用血清饥饿法诱导 K562细胞凋亡,比较 K562细胞与人白血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LMSC)共培养前后,K562细胞凋亡的变化,并比较在常氧和低氧条件下,K562细胞凋亡情况的变化。方法通过在细胞培养体系中加入150μmol/L氯化钴(CoCl2)模拟低氧环境。采用Annexin V/碘化丙啶(PI)荧光标记法检测不同氧条件下,血清饥饿后及与 LMSC共培养后K562细胞的凋亡情况。结果在单独悬浮培养组,10%胎牛血清(FBS)培养条件时,K562细胞凋亡率为(5.00±0.04)%,FBS饥饿培养(无FBS)24 h后,K562细胞凋亡率为(11.40±0.63)%,较10% FBS培养明显升高(P<0.05)。常氧条件下与LMSC共培养后,K562细胞凋亡率为(7.43±0.86)%,细胞凋亡率较血清饥饿培养下降(P<0.05),在150μmol/L CoCl2存在时,细胞凋亡率下降更明显(5.91±0.35)%(P<0.05)。结论① LMSC能够抑制血清饥饿诱导的 K562细胞凋亡。②在CoCl2模拟的低氧条件下,LMSC抵抗血清饥饿诱导的K562细胞凋亡的能力增强。

    作者:乔剑侠;陈涛;魏朝辉;李艳红;杨文成;陈乃耀;贾颖;张文军;徐学新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新生儿败血症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败血症是新生儿期严重的感染性疾病之一,治疗成功的关键在于尽早明确病原菌,选择敏感抗生素。但对于败血症的治疗往往开始于血培养结果以前,这就要求临床医生对既往的新生儿败血症病原菌和近期的流行情况有较好把握,结合临床表现选择可能的敏感抗生素,提高经验性选择抗生素的准确率,从而提高治疗成功率、降低住院时间。现将本院新生儿病区2012年经血培养确诊为败血症的病原菌和耐药情况报告如下。

    作者:刘克战;赵乐;李慧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我院重点监测科室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评价分析

    本研究调查2012年1月至12月出院病历资料,逐月统计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其中对呼吸科、儿科、重症监护室(IC U )、泌尿外科、普外科的病历进行集中评价,分析各科存在的主要问题,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李文军;黄凤莉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对我院Ⅰ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干预效果分析

    抗菌药物滥用已成为当今全球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其中Ⅰ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是抗菌药物规范管理的重中之重。2011年我院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简称《指导原则》)及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简称“38号文件”),制定并实施了我院Ⅰ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规范,本文就我院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前、后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情况进行统计分析,以考察我院实施Ⅰ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规范的效果,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

    作者:孙玲;刘寿东;潘海涛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医院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探讨

    铜绿假单胞菌是引起医院感染的重要条件致病菌,近年来,随着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细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越来越严重,由于它的天然耐药性和获得耐药性、易定植性,给临床治疗带来一定的困难,因此,监测铜绿假单胞菌的感染及耐药性,对有效预防及治疗该菌引起的感染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提高我院感染性疾病的临床治疗率,降低病死率,为临床医师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科学依据,对我院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临床分离的294株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进行了探讨并回顾性分析如下。

    作者:任丽娜;陈秀荣 刊期: 2014年第01期

山西医药杂志

山西医药杂志

主管:山西省卫生厅

主办:山西医药卫生传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