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泽国;曹瑞;徐富菊;李越峰
目的 优化丹参的提取工艺,提出一种联合指纹图谱技术与正交试验筛选相结合的分析方法,确定中药提取工艺技术参数.方法 采用正交试验法,以丹参酮ⅡA、丹酚酸B及干膏得率为考察指标对丹参提取工艺进行优化.同时采用HPLC方法,建立了整个正交试验过程中渗漉液的指纹图谱.结果 渗漉液指纹图谱的共有峰峰面积和结合渗漉正交试验优选的佳提取工艺参数为乙醇浓度80%,乙醇用量为12倍,浸泡时间36h,渗漉速度5ml/min.结论 该方法能直观的反映提取工艺参数波动导致的丹参渗漉液整体质量的变化情况,筛选出符合实际情况的佳提取工艺参数.
作者:王丹;程刚;胡奎;苏梦;李媛媛;许汉林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瓜萎薤白半夏汤对痰浊闭阻型不稳定型心绞痛(unstable angina,UA)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浆MMP-9和TIMP-1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符合UA痰浊闭阻型诊断标准的病人64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西医规范化治疗方案,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加用经方瓜蒌薤白半夏汤,疗程2周.观察治疗前后两组心绞痛及中医证候的变化,以及血浆MMP-9、TIMP-1水平的变化.结果 治疗组UA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97.0%,对照组总有效率83.9%,两组总有效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治疗组显效率达45.8%,对照组显效率为12.9%,治疗组显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血浆MMP-9水平分别为(4.75±4.29),(3.09±2.91) ng/ml,治疗后分别为(3.22±3.786),(2.35±1.74) ng/ml,治疗前后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MMP-9水平均低于治疗前,组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血浆MMP-9下降幅度为(1.53±1.34) ng/ml,对照组血浆MMP-9下降幅度为(0.75±1.51) ng/ml,下降幅度治疗组大于对照组,下降幅度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瓜萎薤白半夏汤可以在标准治疗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临床治疗UA的显效率,作用机制可能和抑制炎症反应有关.
作者:苏伟;高枫;周春刚;朱红俊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 首先对熊果酸测定的显色条件进行了优化,探讨秦巴秦艽中熊果酸超声波提取工艺的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超声波辅助的方法提取秦艽中的熊果酸,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得出提取的佳条件.结果 秦艽中熊果酸提取的优条件为乙醇体积分数70%,超声功率240 W,固液比1:30,水浴温度60℃.结论 抗氧化性实验表明秦艽熊果酸提取液有较强的清除自由基能力,表现出明显的抗氧化性.
作者:姜敏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 基于期刊公开发表的中医临床文献,总结临床研究中气虚证的常见疾病.方法 从中国知网(CNKI)和维普(VIP)数据库检索2007年1月至2014年6月发表的中医临床研究文献,对文献中的中医、西医病名规范化整理后,进行频数统计.结果 共纳入1516篇文献.气虚证主要中医疾病依次消渴、胸痹、水肿、虚劳、眩晕;主要西医疾病依次是: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冠心痛、肺恶性肿瘤、糖尿病性肾病、慢性心力衰竭.结论 气虚致病广泛,见于多种疾病,以慢性病多见,该调研结果提供真实可靠的数据,为气虚证的临床研究提供一定参考依据.
作者:陈玉招;甘慧娟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 研究十二味穿甲片原料对小鼠的急性毒性及抗急性肝损伤作用.方法 取SPF级KM种小鼠40只,按大给药量法,初步评价十二味穿甲片原料灌胃途径给药的急性毒性;另取小鼠84只,按体重分层随机分为7组,供试药组给予十二味穿甲片原料药粉相当于生药3.4,6.8,13.7,17.1g·kg-1,阳性药对照组给予200mg·kg-1的联苯双酯,阴性对照组和模型对照组给予等体积的0.5% CMC-Na溶液,给药10d后除阴性对照组小鼠ip等容量大豆油外,其余各组小鼠ip 0.1% CCl4的大豆油溶液10ml·kg-11次,检测各组小鼠血清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的水平,并进行肝组织的病理学观察.结果 在本实验条件下,以十二味穿甲片药粉相当于生药114g·kg-1(相当于成人推荐临床日用量的600倍)为大给药量给小鼠灌胃给药,小鼠全部存活,未出现明显的急性毒性反应.十二味穿甲片原料可明显降低CCl4诱导的肝损伤模型小鼠血清ALT、AST的水平,同时能减轻CCl4引起肝损伤病理变化,使肝细胞水肿、气球样变及炎细胞浸润减少.结论 在实验条件下,十二味穿甲片毒性甚低,安全性好;十二味穿甲片对CCl4引起肝损伤小鼠具有明显的保肝降酶作用.
作者:李寅超;邓莉;徐平华;石金金;袁海龙;韩晋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 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产地对山药功效发挥的影响,并总结其规律.方法 对《中医方剂大辞典精选本》所收载的含山药方剂进行收载记录,以山药的产地为主线,用Excel对其进行图表分析.结果 需要补肺和补肾时,以怀山药为佳;需要补脾和固肾功效时不用特意指定怀山药.结论 产地对山药的功效发挥有较大影响,其对临床和保健养生有较大参考价值.
作者:周滢;舒承倩;段恒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放血治疗足底电击致大鼠焦虑样行为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将23只健康雄性SD大鼠分为正常组(7只)和造模组(16只).造模组采用足底电击结合孤养的方法制备焦虑样模型大鼠,正常组不干预;将造模成功的14只大鼠按行为学评分随机分为模型组与放血组,放血组尾静脉放血(15滴,1次),模型组不干预.治疗第7天高架十字迷宫实验评价焦虑样行为,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分别检测各组大鼠海马内皮源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 mRNA和CA1区蛋白的表达结果.结果 大鼠接受足底电击后在开臂/(开臂+闭臂)的时间百分比和次数百分比显著降低(P<0.01),放血升高(P<0.01),升高幅度与正常组相当(P>0.05).足底电击刺激大鼠后海马内eNOS mRNA和CA1区eNOS蛋白表达降低(P<0.05),放血反之(P<0.05),上调结果与正常组无差异(P>0.05).结论 放血可以改善焦虑样行为,可能是通过调节海马内eNOS起作用的.
作者:徐旺芳;荣长保;姜劲峰;耿婷婷;汪婷婷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 揭示补阳还五汤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移植促进脑缺血血管新生的机制.方法 选取雄性SD大鼠96只,随机分为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组、内皮细胞抑制素组、MSCs移植组及补阳还五汤联合MSCs移植组.参照改良的Longa法建立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MCAO).模型组在立体定位仪下,用微量进样器通过侧脑室给予生理盐水10μl;抑制素组给予内皮细胞抑制素阿瓦斯汀5μl,生理盐水5μl;MSCs组及联合组给予阿瓦斯汀5μl、培养的MSCs 5μl.联合组术前3天给予补阳还五汤(10ml/kg)灌胃,其它各组以同等体积的生理盐水灌胃,每日一次.模型组、抑制素组及MSCs组48 h后,采集实验动物血清和脑组织;联合组分别于12h、24h、36h、48h采集,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血清VEGF及缺血脑组织VEGF的表达;应用免疫印迹蛋白法检测VEGFR2、p-VEGFR2、ERK、p-ERK、AKT、p-AKT的蛋白含量.结果 抑制素组与模型组相比,大鼠血清及脑组织VEGF含量明显降低(P<0.05);ERK、AKT含量变化不大(P>0.05);VEGFR2、p VEGFR2、pERK和pAKT表达均显著下降(P<0.05).MSCs组与抑制素组相比,大鼠血清及脑组织VEGF含量明显升高(P<0.05);ERK、AKT含量影响不大(P>0.05);VEGFR2、p-VEGFR2、p-ERK和p-AKT表达均升高(P<0.05);联合组与抑制剂组相比,除ERK外,所有指标均有升高,以24h、36h、48h三个时间点为明显(P<0.05、P<0.01).结论 内皮细胞抑制素(阿瓦斯汀)可通过抑制VEGFR2及其磷酸化,降低ERK、AKT的磷酸化水平,阻止经MAPK途径的胞内信号转导途径,从而抑制内皮细胞的增殖和迁移,阻止新生血管的形成;MSCs组及联合组主要经VEGFR-2所介导的信号通路及PI3 K/A KT信号途径,诱导内皮细胞增殖和迁移,促进血管新生,对ERK途径的胞内信号影响不大.
作者:张运克;张振强;宋军喜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寿胎丸加减方联合地屈孕酮治疗早期先兆流产合并绒毛膜下血肿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0例住院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单纯给予地屈孕酮,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寿胎丸加减方进行治疗,治疗期间每周复查1次B超(如果绒毛膜下血肿消失,则不再复查),对两组患者的阴道出血持续时间、疗效和疗程的情况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 经治疗,两组在阴道出血持续时间上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有效率为90%,显著高于对照组76.67 %(P<0.05),同时,治疗组在疗程上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寿胎丸加减方联合地屈孕酮治疗早期先兆流产合并绒毛膜下血肿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方芳;胡丽莎;陈晓勇;明章书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 研究真实世界中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的临床应用情况,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 基于全国12家三甲医院的HIS数据,对14191例使用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的患者,应用频数法进行描述分析.结果 年龄集中在46岁以上,占73.06%;疾病诊断排在前三位的为高血压病、动脉粥样硬化、缺血性脑病;临床使用单次用药以151 ~200 mg为多见,有少数超过200 mg.结论 临床使用与说明书基本相符,但也有超说明书使用情况,希望临床医生予以重视和关注,保证临床用药安全.
作者:彭卓龙;谢雁鸣;支英杰;杨薇;李霖;庄严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温阳消饮法对胸腔积液模型大鼠纤维蛋白原含量的影响.方法 将Wistar成年大鼠(雌雄各半)随机分为温阳消饮组(W)、去桂消饮组(Q)、模型组(M)、空白组(K).空白组外的其余3组动物以1%角叉菜胶胸腔注射建立大鼠胸腔积液模型,造模24h后,计算机X线拍摄胸片对造模组大鼠进行病理评价.于造模2h后灌胃给药.W组:按12g/(kg·d)等效剂量灌胃给予温阳消饮方药液,每日1次,连续3d;Q组:按10g/kg·d等效剂量灌胃给予去桂消饮方药液,每日1次,连续3 d;M组、K组:同等条件饲养,不实施任何给药方案.结果 M组胸腔积液量较W组、Q组偏多,W组、0组胸腔积液量无明显区别.与K组相比,M组大鼠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明显升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与M组相比,W组、Q组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明显降低,差异有显著性(P<0.05);W组与Q组相比,血浆纤维蛋白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温阳消饮法可显著降低胸腔积液模型大鼠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消除胸腔积液.
作者:李林鲜;张琦;徐建虎;杨子庆;李雷兵;罗炽琼;任小彤;徐路;肖桦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 研究不同穴位艾灸对乳腺增生症模型大鼠下丘脑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及相关受体表达的影响.方法 采用雌孕激素肌肉注射法制备大鼠乳腺增生症模型;将50只健康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艾灸局部取穴组、艾灸远端取穴组及抓握组共5组,每组10只;除正常组及抗抓握组外,其他组造模,分别行艾灸治疗,治疗结束后分别测量大鼠第2、3对乳头直径;取下丘脑和第2对左侧乳腺组织,采用RT-PCR法检测下丘脑GnRH mRNA表达,免疫组化法检测乳腺ERα、ERβ的表达.结果 与正常组、抓握组比较,其余各组大鼠乳头直径明显增大,下丘脑GnRH mRNA、乳腺ERα和ERβ表达均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艾灸局部取穴组和艾灸远端取穴组大鼠乳头直径明显减小、下丘脑GnRH mRNA和乳腺ERc表达均下降,ERβ表达均增高(P<0.05);与艾灸局部取穴组比较,艾灸远端取穴组大鼠乳头直径明显减小、下丘脑GnRH mRNA和乳腺ERα表达下降,ERβ表达增高(P<0.05).结论 艾灸能够显著减小增生组织体积、下调乳腺增生症大鼠下丘脑GnRH mRNA和乳腺ERα表达,上调ERβ表达,这可能是艾灸治疗乳腺增生症的机制之一;在上述效应上,艾灸远端取穴具有优于艾灸近端取穴的优势.
作者:凃乾;尹小强;王彦春;万明;师海容;杨荣;陈小青;张文娟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 通过观察鳖甲煎丸作用H22移植瘤后细胞形态学变化,探讨鳖甲煎丸体内抗肿瘤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小鼠肝癌细胞移植于ICR小鼠皮下,应用不同剂量鳖甲煎丸(0.411,1.233,3.699g· kg-1)ig给药,环磷酰胺0.03 g·kg-1ip给药,测定各组抑瘤率和脾指数;采用HE染色光镜下观察各组形态的变化;应用透射电镜观察模型组和鳖甲煎丸组细胞超微结构的改变;采用免疫组化法研究药物对信号转导和转录活化因子(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s of transcription,STAT)3及生存素(Survivin)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 鳖甲煎丸各组均可抑制肿瘤的生长,低、中、高3个组的抑瘤率分别为30.24%、36.72%和46.74%,并均可提高脾指数;环磷酰胺组抑瘤率为50.04%,脾指数增加不显著.光镜下观察发现,药物致使细胞排列稀疏,组织产生大量空泡.透射电镜观察可见,鳖甲煎丸组细胞发生凋亡,核固缩,线粒体结构变化.鳖甲煎丸各组STAT3、Survivin蛋白表达下调,与模型组相比差异显著.结论 鳖甲煎丸体内具有抗肝癌移植瘤的作用,作用机制可能与其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并诱导细胞凋亡有关,可能通过抑制STAT信号通路而发挥作用.
作者:孙阳;吴勃岩;车艳新;王雪;徐放;李明珠;梁颖;王艳杰;姜德友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舌针治疗作用的机理.方法 通过管氏舌针的临床运用,对舌针的疏调经络气血、调整脏腑功能、扶正祛邪、调整阴阳、神经调整作用和体液调节作用等6个方面的分析论述,探讨舌针的治疗作用机理.结果 认为舌针的作用机理是一个复杂的机体调节过程,可能是通过经络系统、神经体液、血液循环等多系统、多途径的调节作用,起到综合治疗效应,达到治疗效果的.结论 舌针治疗,是通过多系统,多途径的调节作用,达到治疗效果的.
作者:管傲然;管薇薇;李群;丁丽玲;王苏娜;管遵惠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 建立地塞米松(DEX)诱导的L6骨骼肌细胞胰岛素抵抗模型,探讨葛根芩连汤及其主要成分(葛根素、小檗碱、黄芩苷)对L6骨骼肌细胞胰岛素抵抗模型葡萄糖消耗量的影响.方法 将诱导分化好的L6肌细胞按106个·ml-1接种于96孔板内,以MTT法检测葛根芩连汤含药血清对L6肌细胞增殖的影响;以1μmol/L DEX诱导L6肌细胞24h产生胰岛素抵抗,予以不同浓度的葛根芩连汤含药血清及其主要成分(葛根素、小檗碱、黄芩苷)进行干预,100nmol/L胰岛素刺激30min,采用葡萄糖氧化酶法检测L6肌细胞的葡萄糖消耗量.结果 葛根芩连汤含药血清对L6肌细胞增殖无显著影响.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葡萄糖消耗量明显下降;葛根芩连汤含药血清(5%、10%、15%)、葛根素(1,10,100μmol·L-1)、小檗碱(1μmol/L)和黄芩苷(1,10,100μmol·L-1)能显著增加L6骨骼肌细胞胰岛素抵抗模型葡萄糖消耗量(P<0.05).结论 葛根芩连汤及其主要成分(葛根素、小檗碱、黄芩苷)可调节L6骨骼肌细胞胰岛素抵抗模型糖代谢,进而可改善肌细胞胰岛素抵抗.
作者:章常华;盛军庆;熊淑平;涂秀英;于梅;魏学鑫;关志宇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 采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LC-MS/MS)定量分析大鼠血浆中复方鹿角颗粒14种主要成分(补骨脂素、异补骨脂素、马钱苷、淫羊藿苷、柚皮苷、橙皮苷、朝藿定A、朝藿定B、朝藿定C、宝藿苷Ⅰ、红景天苷、特女贞苷、淫羊藿次苷Ⅱ、女贞苷),比较四种不同前处理方法的基质效应对其影响,并结合成分提取回收率选择适合的前处理方法.方法 在大鼠空白血浆中加入低、中、高三种不同质量浓度的对照品溶液作为模拟血浆样品,瑞格列奈和地塞米松对照品分别为正、负离子内标.采用蛋白沉淀、液-液萃取、固相萃取和微固相萃取四种前处理方法,对终测定的基质效应和提取回收率进行评价.结果 采用微固相萃取法对大鼠血浆中复方鹿角颗粒14种主要成分高、中、低三种质量浓度的样品处理分析后,除橙皮苷、特女贞苷和中浓度女贞苷外,其余水平浓度样品的基质效应均在80%~120%范围间;除宝藿苷Ⅰ和朝藿定A外,样品提取回收率均在70%以上.结论 四种前处理方法中,采用微固相萃取法,样品基质效应对测定方法影响小,提取回收率高,操作简便、快速、灵敏度高、稳定性好,可以作为复方鹿角颗粒中14种主要成分在大鼠体内血药浓度测定和药代动力学研究的样品前处理方法.
作者:徐冉驰;刘力;徐德生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人参皂苷CK对人肝癌HepG-2细胞凋亡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采用MTT法测定不同浓度(30,60,90μmol/L)人参皂苷CK对人肝癌HepG-2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通过HE染色、AO/EB染色观察人参皂苷CK诱导人肝癌HepG-2细胞凋亡的形态学变化;Western Blotting检测凋亡相关蛋白P53、Bax和Bcl-2的表达情况.结果 人参皂苷CK可明显抑制人肝癌HepG-2细胞的增殖,且呈剂量依赖性和时间依赖性.随着人参皂苷CK给药浓度的增加,出现典型凋亡形态特征的细胞逐渐增多,抗凋亡蛋白Bcl-2和P53表达量逐渐下降,而促凋亡蛋白Bax的表达逐渐升高,Bcl-2/Bax比例明显降低.结论 人参皂苷CK可诱导人肝癌HepG-2细胞凋亡,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下调P53蛋白表达和降低Bcl-2/Bax比例有关.
作者:刘荣荣;张璇;肖斌;张学武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 研究不同工艺制备的中药复方牛贝消核提取物的体外抑菌活性,为制备抗结核中成药制剂提供实验基础.方法 制备分别含50,100,200 g·L-1牛贝消核水提取物、醇提取物的改良罗氏培养基,并分别制备含1,10μg/ml异烟肼(Isonicotinic acid hydrazide,INH)和50,250 μg·ml-1利福平(Rifampicin,RFP)的改良罗氏培养基为对照,将3株耐多药结核分枝杆菌分离株、牛结核分枝杆菌和4株非结核分枝杆菌分别接种于含药的改良罗氏培养基中,置37℃培养4周,测定其低抑菌浓度(MICs).结果 牛贝消核水提取物对这8株供试菌的MICs均为200 g·L-1;醇提取物对牛结核分枝杆菌和母牛分枝杆菌的MICs均为100 g·L-1,对3株耐多药结核分枝杆菌分离株、胞内、瘰疬、偶发分枝杆菌的MICs均为200 g·L-1.结论 牛贝消核水提取物和醇提取物对敏感或耐药的结核分枝杆菌和非结核分枝杆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醇提取物的抑菌活性比水提取物略强.
作者:刘晓;梁艳;李江英;王兰;张俊仙;阳幼荣;白雪娟;王小美;陈实兵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燥痹即现代医学所谓干燥综合征,是一种发病率较高且难以治愈的风湿免疫性疾病.文章以戾气致病说为基础,通过对燥痹致病戾气的“燥毒”特性及其致病的燥、毒、瘀三大基本病理特征的分析,旨在从温病学的相关治法出发,采用解毒化瘀润燥法治疗燥痹,为燥痹的中医病因学探讨及治疗方法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作者:张瑞;金桂兰;甘可 刊期: 2016年第04期
动脉粥样硬化是心脑血管病的病理基础,“脂质浸润”“内皮损伤”“炎症介导反应”等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文章从免疫损伤机制探讨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过程及中医药防治策略,为中医药干预免疫损伤防治动脉粥样硬化提供科学依据.
作者:王永刚;钟伟 刊期: 2016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