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胶囊内镜在胃肠疾病中的诊断价值及其临床初步应用

陈卫昌;徐小明;徐晓;朱兰香;温晓持

关键词:胶囊内镜, 消化道出血, 小肠疾病, 诊断
摘要:目的探讨胶囊内镜在胃肠疾病诊断中的价值及其初步应用效果.方法分析2003年6月至2004年9月间行胶囊内镜的38例次检查结果.结果 38例中,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16例,病变检出率为87.5%,以血管病变为多见(9/16例);证实2例克罗恩病累及小肠;腹痛、腹部不适检查11例,诊断为胃炎8例,十二指肠球炎2例,球部溃疡1例;6例体检患者,诊断为胃炎5例,小肠滤泡增生1例;2例消瘦患者均发现有小肠滤泡增生;1例外伤后出血患者,胶囊内镜检查未能明确出血原因.38例胶囊均能自然排出体外,无并发症发生.患者的食管、胃、小肠均较清晰.结论胶囊内镜检查安全,无创伤,尤其适用于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和小肠疾病的诊断.
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相关文献
  • 腹腔镜下结、直肠癌手术的安全性

    目的评估腹腔镜下结、直肠癌手术的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2003年2月至2005年3月间腹腔镜下结、直肠癌手术27例资料,对其术中失血量、中转开腹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进行总结.结果 27例中,右半结肠切除术1例,左半结肠切除术1例,乙状结肠切除术9例,直肠前切除术(Dixon)9例,直肠癌根治术(Miles)7例.除1例因过度肥胖、解剖关系欠清造成左侧输尿管损伤而中转开腹外,其余26例均手术成功.全组手术死亡率为0.手术平均时间280min,术中平均出血量150 ml.术后造瘘口狭窄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7.4%(2/27).结论腹腔镜手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是治疗结、直肠癌的一种安全术式.

    作者:邢春根;王浩炜;谷春伟;陈伟;孙亦晖;吴浩荣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与影像分析

    近年来,国外很多学者较多地使用了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 GIST)这一名称,对该类肿瘤的研究也日益增多.过去常把这类肿瘤归于平滑肌瘤范畴,由于免疫组化和电镜技术的发展,对它们的生物学特性的认识得以改善,发现胃肠道间质瘤具有更加复杂的成分.本文回顾性分析11例经病理和免疫组化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以探讨其在诊断和判断预后方面的价值.

    作者:刘琰;诸伟;张文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肿瘤标志物TSGF的检测及其临床应用

    目的评价肿瘤特异生长因子(TSGF)对恶性肿瘤的诊断和疗效判定价值.方法用分光光度法测定154例多种恶性肿瘤患者血清中TSGF水平,并与45例良性肿瘤及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对其中42例恶性肿瘤治疗前后进行血清中TSGF检测,以判定疗效.结果恶性肿瘤患者血清中的TSGF水平显著高于良性肿瘤(P<0.001),良、恶性肿瘤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或<0.001);治疗后恶性肿瘤患者血清中的TSGF的含量较治疗前多明显降低(P<0.05或<0.001).结论 TSGF是一种对恶性肿瘤诊断和疗效判断的有效、广谱、使用方便的有价值的肿瘤标志物.

    作者:苏成海;钱晓燕;李清茹;郑芸;法逸华;江一民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重症急性胰腺炎的综合治疗

    对77例确诊为SAP患者的临床治疗结果进行分析、总结.认为中西医结合非手术治疗的同时严格掌握外科手术适应证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并发症的治愈率及降低SAP病死率的关键.

    作者:边晓玲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维思通口服液治疗精神分裂症56例疗效观察

    以维思通口服液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56例,疗程8周,采用PANSS、BPRS和TESS量表观察疗效和副反应.结果:维思通口服液治疗精神分裂症的总有效率达83.93%,PANNS评分和BPRS评分治疗前后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不良反应有口干、失眠、EPS等.认为维思通口服液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抗精神病药物.

    作者:唐英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腰部蛛网膜下腔持续引流的临床应用体会

    腰部蛛网膜下腔持续引流是临床上常用的治疗手段之一.我科于2002年1月至2004年12月间采用腰部蛛网膜下腔持续引流辅助治疗破裂动脉瘤、颅内感染及脑脊液漏共136例,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徐颖;沈梅芬;周岱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氧氟沙星不良反应观察

    氧氟沙星是第三代喹诺酮类抗菌药,对革兰阳性菌、阴性菌群和厌氧菌的消化链球菌属均有很高的抗菌活性,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种感染症.为了减少或避免其不良反应的发生,指导临床安全用药,笔者对我院1995年9月至2003年9月使用该药出现的不良反应进行了观察.现报告如下.

    作者:沈玉兰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锁骨钩钢板治疗锁骨远端骨折56例分析

    自1996年2月至2004年2月,我院共收治56例锁骨远端骨折患者,采取了不同方案的手术治疗,其中应用锁骨钩钢板治疗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孙春华;王银喜;徐耀增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全数字化乳腺X线摄影在乳腺普查中的应用

    对702例参加乳腺普查的妇女采用SENOGRAPHE2000D全数字化乳腺X线机摄影并加以分析.结果:在702例妇女中,发现乳腺癌7例,纤维腺瘤7例,纤维囊性病413例和乳腺病103例,22例的乳腺内存在可疑结节灶.认为采用全数字化X线摄影能早期发现乳腺癌等乳腺疾病,但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需结合其他方法以进一步提高乳腺疾病的检出率.

    作者:王翠红;胡大章;陆雪官;蔡庆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125I脱氧嘧啶核苷内照射治疗肝癌的实验研究

    目的评价瘤内注射125I脱氧嘧啶核苷(UdR)对大鼠肝癌的治疗效果.方法制备Wistar大鼠肝癌动物模型后,于瘤内注射125I UdR,第14 d光镜及电镜检查肿瘤组织的病理变化,观察生物的生存期,同时检测第2次给药后7 d、14 d以上指标的变化.结果瘤内注射125I UdR后第14 d治疗组光镜和电镜检查发现局部肿瘤组织呈轻度坏死表现.治疗组I载瘤大鼠的生存时间延长,平均生存期为49.6±6.6 d,与对照组大鼠的平均生存期(25±5.3 d)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Ⅱ局部肿瘤组织呈中度坏死表现,大鼠的生存期为64.5±8.5 d,与单次给药相比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瘤内注射125I UdR对肝癌移植瘤动物有显著的治疗效果,二次注射125I UdR后,增强了对肿瘤的杀伤作用.

    作者:张海涛;李德春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病变与脉压及内皮素、Lp(a)的相关性探讨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脉压及内皮素、Lp(a)与颈动脉病变的关系.方法将108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按照颈动脉超声结果分成正常组与颈动脉斑块组,分别测定脉压及血浆内皮素和血清Lp(a)水平.结果颈动脉斑块组脉压值及内皮素、Lp(a)水平均较颈动脉正常组增高(P<0.05).结论脉压增大及内皮素、Lp(a)水平升高是致颈动脉壁硬化的危险因素,脉压增大、内皮素和Lp(a)水平升高是老年高血压血管重塑发生、发展的重要危险因素.

    作者:浦剑虹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脐血及母血瘦素浓度相关性及其对胎儿生长发育的影响

    目的探讨母血清与胎儿脐血瘦素的相关性和瘦素与胎儿生长发育的关系及瘦素的来源.方法采用ELISA方法测定55例母血及胎儿脐动脉、脐静脉血的瘦素浓度.根据新生儿的体重和胎龄的关系分成小于胎龄儿(SGA)、适于胎龄儿(AGA)及大于胎龄儿(LGA)3组,采用Ponderal指数估测新生儿营养状况.组间进行比较.结果 55例新生儿的母血、脐动脉血、脐静脉血瘦素水平分别为16.58±8.13 ng/ml、12.05±9.87 ng/ml、13.24±10.58 ng/ml;母血瘦素水平高于脐动脉血,母血与脐动、静脉血瘦素水平无相关性,男、女婴之间瘦素水平无明显差异;不同胎龄组脐动脉、静脉之间瘦素水平差异显著,LGA组显著高于SGA及AGA组,AGA组高于SGA组.脐动脉、静脉血瘦素水平与新生儿体重、胎龄高度相关,母血瘦素与新生儿体重、胎盘重及胎龄不相关,与母亲体重、母亲体重指数高度相关.结论来自胎盘的瘦素参与了胎儿生长发育的调控,脐血瘦素可反映胎儿生长发育的状况.脐静脉血瘦素主要反映胎盘来源的瘦素,脐动脉血瘦素主要反映一部分胎盘来源的Leptin作用于胎儿后胎儿脂肪组织产生的瘦素.母血瘦素对胎儿体重没有直接的调节作用,它仅对自身的脂肪含量及能量代谢进行调节.

    作者:陈临琪;郭盛;郁昕;冯星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直肠粘膜环切吻合肛垫悬吊加外痔切除治疗混合痔43例

    直肠粘膜环切吻合肛垫悬吊(PPH)在Ⅲ~Ⅳ度内痔治疗中具有较好的疗效,但临床较多见的为混合痔,单纯使用PPH术常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自2002年6月至2004年12月我们在PPH术的基础上,切除外痔痔核,使脱出痔充分回缩,取得了较好效果,兹介绍如下.

    作者:杨云峰;朱兴国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卵巢妊娠21例分析

    对21例卵巢妊娠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1例卵巢妊娠患者月经史无异常,无盆腔炎病史及不孕史,放置宫内节育器12例,无药物避孕者,部宫产史2例,阑尾炎手术史2例;21例均以急腹痛就诊.内出血>500 ml者13例,其中>1000 ml者8例,均手术治疗,其中1例采取腹腔镜手术.认为宫内节育器不能阻止卵巢妊娠的发生,腹腔镜有助于早期诊治卵巢妊娠.卵巢妊娠术前容易误诊,确诊有赖于病理检查,治疗以手术为主.

    作者:杨晓琴;张纪平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恶性血液病患者化疗后出血的临床分析

    目的分析恶性血液病患者化疗后的出血状况,探讨出血与血小板减少的相互关系.方法评价128例恶性血液病患者化疗后的出血情况,监测患者化疗前后的血小板计数,比较出血者与非出血者的血小板减少程度,分析出血严重程度与血小板分布间的规律.结果 128例恶性血液病患者化疗后47例(36.7%)有出血征象,低龄组出血发生较少(P<0.05),不同性别、病种间出血的发生率没有显著性差异;出血第一天,14.9%的患者血小板数≤10×109/L,11~20×109/L占27.7%,>20×109/L占57.4%;化疗开始第2周起出血患者的低血小板数明显低于未出血组(第2、3周,P<0.01;第4周,P<0.05),而化疗前与化疗开始1周内两组患者间差异不明显(P>0.05);轻度出血患者各阶段血小板数的分布与中、重度患者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出血是恶性血液病患者化疗后的常见并发症,年龄的增长可导致出血容易发生.血小板减少与出血明显相关,但血小板数极度降低引起的出血比例并不大,出血的严重程度也与血小板数的分布无关.

    作者:韩悦;吴德沛;张日;孙爱宁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糖尿病性勃起功能障碍大鼠模型的建立

    目的建立糖尿病性勃起功能障碍大鼠模型.方法 50只大鼠禁食18 h后腹腔内注射四氧嘧啶200 mg/kg制造糖尿病动物模型.应用阿朴吗啡100 μg/kg后观察正常组、药物对照组和糖尿病组大鼠的阴茎勃起情况.结果四氧嘧啶致糖尿病大鼠的第一次成模率为76%(38/50),第二次成模率为100%(4/4).阿朴吗啡引起正常组和药物对照组大鼠的阴茎勃起率为100%,而糖尿病大鼠仅为38.1%(16/42),二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四氧嘧啶腹腔内注射能安全且有效地建立糖尿病模型;在糖尿病大鼠中应用阿朴吗啡可筛选出勃起功能障碍的动物模型.

    作者:陈卫国;严春寅;侯建全;薛义军;王恒兵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一种症状性大鼠脑损伤模型的建立

    使撞击锤从一定高度下落通过撞杆损毁大脑皮层后肢运动区域,在TBI后的28 d内采用钉板平衡木行走实验检测大鼠行为学变化,行为学测试结束后取脑组织检查组织结构的变化.结果:TBI组大鼠在TBI 28 d内的钉板平衡木行走测试中受损后肢功能障碍表现明显(与对照组比较,P<0.05);挫伤处大脑皮层坏死明显.结果表明:通过落体撞击法损伤大脑皮层后肢运动区域可成功建立一种症状性大鼠脑损伤模型.

    作者:卢奕;吴智远;惠国桢;郭礼和;暨荀鹤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小儿慢性咳嗽182例病因分析

    对182例慢性咳嗽患儿按年龄分为3组进行临床病因分析.结果:婴幼儿组(1~3岁)以反复呼吸道感染所占比例较高(50.1%,27/53),学龄前(5~7岁)及学龄期(~14岁)儿童哮喘、鼻后滴注综合征所占比例较高:哮喘两组分别为42%和40%,鼻后滴注综合征两组分别为25.3%和28%.支原体感染亦较多见;胃食管反流、支气管异物、结核、心因性因素也应引起重视.结果表明,不同年龄患儿引起慢性咳嗽的病因有差异,临床上综合详细分析病情相当重要.

    作者:徐惠良;郭晓理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在脊柱压缩性骨折治疗中的复位作用

    目的评价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在脊柱压缩性骨折治疗中的复位作用.方法 15例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首先全麻俯卧过伸复位,排除体位复位对伤椎高度的恢复作用,C型臂X线机透视记录后凸成形球囊扩张前伤椎的影像资料,然后行经皮穿刺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术后摄片.比较手术前后伤椎及相邻椎间隙高度、脊柱后凸Cobb角.结果手术前后伤椎及相邻椎间隙高度、脊柱后凸Cobb角等数据配对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排除体位复位因素后,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对伤椎及相邻椎间隙高度有明显的恢复作用,可以矫正脊柱后凸畸形.

    作者:顾晓晖;杨惠林;张志明;孟斌;张亚峰;刘凌;唐天驷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海人酸颞叶癫痫模型的建立及其行为与病理学改变

    目的探讨脑内局部给药建立颞叶癫痫(EP)模型方法及其行为与病理学改变.方法通过立体定向术向大鼠海马局部注射海人酸(KA)而建立颞叶EP模型,观察其行为学、脑电图和病理学改变情况.结果 KA注入海马后大鼠表现出凝视、湿狗样抖动、口的咀嚼运动、点头、肢体阵挛等表现.随着时间的推移,大鼠主要表现为阵发性旋转,并身体立起、向上窜跳、跌倒、四肢抽搐,约10 h后发作停止,逐渐恢复到正常大鼠状态,以后每周发作1~2次,主要为Ⅱ~Ⅳ级.结论大鼠脑内局部注入KA后EP发作明显,其行为症状、海马病理改变类似人类颞叶EP,可作为很好的研究颞叶EP的工具.

    作者:汤继宏;包仕尧;顾琴;胡斯明 刊期: 2005年第05期

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主管:江苏省教育厅

主办:苏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