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刚生;邓洁华
目的 考察麻杏石甘汤中不同组方配伍对甘草酸含量的影响.方法 采用混料均匀设计法,固定麻杏石甘汤中的甘草量,将其他药材(麻黄、杏仁、石膏)作为可变因素,以甘草酸的测定量作为考察指标,应用BP(back propagation)神经网络模型对试验数据进行学习、预测.结果 BP神经网络模型对麻杏石甘汤方中甘草酸含量的预测值可用.结论 在一定范围内甘草酸含量随着麻黄用量(1.099 8~11.423 1 g)的增大而增大;麻黄用量超过11.423 1g后,方中甘草酸含量稳定在7.444 2 mg/g.
作者:武孔云;梁光义;贺祝英;靳凤云;孙超;李星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生地以低聚糖为主的提取物RGOS的急性毒性. 方法 测定生地RGOS对小鼠灌胃、超声雾化吸入及尾静脉注射3种给药途径的大给药量或LD_(50),观察给药后的毒性反应及死亡情况,连续14 d. 结果 生地RGOS对小鼠灌胃的大给药量为49.6 g/kg(119.04 g生药/kg);对小鼠超声雾化吸入的大给药量为28.8 g/kg(65.38 g生药/kg);对小鼠尾静脉注射的LD_(50)为7.88 g/kg(17.89g生药/kg),其95%平均可信限L_(95)为(7.88±0.61) g/kg.静脉注射后小鼠体质量增长明显低于对照组,于第7天左右基本恢复. 结论 生地RGOS对小鼠灌胃、超声雾化吸入无明显毒性反应;静脉注射有一定的急性毒性,对小鼠体质量增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作者:夏卉莉;刘力;徐德生;丁礼琴;毛夏萍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 优选金花茶种子中总多酚的提取工艺.方法 采用丙酮-水法从金花茶种子中提取总多酚,利用正交实验优选总多酚佳提取工艺,考察丙酮浓度、时间、温度、提取次数及料液比对总多酚收率的影响.结果 总多酚的佳提取工艺为:25倍量的50%丙酮-水,80℃,提取3次,4 h/次,总多酚含量为9.59%,总多酚的收率为1.71%.结论 丙酮-水提取法可用于金花茶种子中总多酚的提取,其中提取溶剂倍量和提取温度对总多酚提取的影响较大.
作者:唐前;罗燕英;唐玲;黄连冬;于大永;冯宝民;王永奇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脐周八穴为主的埋线加电针治疗单纯性肥胖症胰岛素抵抗的调节作用与临床疗效.方法 全部80例病人在随机对照的基础上,分为埋线+电针组(治疗组)、单纯电针组(对照组)两组,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疗效及患者甘油三酯(TG)、空腹血糖(FBG)、血清胰岛素(INS)、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的相关指标的变化.结果 两个治疗组均有改善肥胖患者体形的作用;治疗组中患者血清甘油三酯含量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与对照组比较,血清甘油三酯的降低亦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血糖含量的下降则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中患者血清胰岛素、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种方法比较,差异亦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脐周八穴为主的埋线加电针是比较理想的治疗单纯性肥胖症的一种有效方法,同时也能调整单纯性肥胖症患者异常脂质代谢,改善胰岛素抵抗状态.
作者:潘文宇;刘醒如;周昭辉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百令胶囊(Corbrin Capsule,CC) 水提物对胰岛细胞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与血红素加氧酶/一氧化碳系统的关系.方法 Wistar大鼠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建立Ⅰ型糖尿病模型,腹腔注射CC水提物和(或)HO的特异抑制剂锌原卟啉(Zinc protoporphrin IX,ZnPP),分糖尿病组(DM)、正常对照组(NC)、CC水提物组、CC水提物组+ZnPP,28 d后检测血糖,血清胰岛素分泌量、CO含量、HO-1活性.离体培养乳鼠的胰岛细胞,检测STZ、CC以及ZnPP作用后细胞活性、细胞培养上清液中胰岛素的基础、高糖刺激分泌量,细胞HO-1以及CO的变化,同时设立正常对照组.结果 经CC水提物作用后,STZ糖尿病大鼠血清中血糖降低,胰岛素增加,CO、HO-1水平升高(P<0.01).ZnPP作用后血清HO-1水平降低,CO含量减少.STZ与胰岛细胞孵育20 h后与ZnPP加入CC组,均表现出细胞活性降低,基础和高糖刺激胰岛素分泌减少;细胞HO-1活性降低,CO生成减少(P<0.01).与CC共同孵育细胞活性显著升高,胰岛素基础和高糖分泌量增多,HO-1活性水平和CO生成量显著提高(P<0.01).结论 通过实验证实CC水提物对STZ损伤的胰岛细胞有保护作用,机制与增加HO-1活性,CO生成增多有关.
作者:兰海涛;郑倩;王亚平;刘红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 从余甘子的醋酸乙酯提取物、甲醇提取物和水提物3种提取物体外筛选抗单纯疱疹病毒1型和2型的活性成分.方法 通过观察药物毒性、病毒引起的细胞病变效应、空斑减数法,判断药物的毒性及其抗病毒效应.结果 余甘子的醋酸乙酯提取物、甲醇提取物和水提物对于单纯疱疹病毒1型的半数抑制浓度分别为25.28,66.17,100.94 μg/ml;余甘子的3种提取物对于单纯疱疹病毒2型的半数抑制浓度分别为31.70,180.3,112.1 μg/ml.结论 余甘子3种提取物在体外对单纯疱疹病毒1型和2型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作者:瞿畅;赖志才;裴赢;张美英;王一飞;张颖君;杨崇仁 刊期: 2010年第04期
在高血压病的发生和发展中,有研究表明炎症和血脂异常是其重要的危险因素.实验探讨慢跑运动是否可以通过干预病理发生发展过程中血脂水平和炎症反应来预防高血压病或延缓其恶化.
作者:华玉淑;唐汉庆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 确定清眩丸中原料药川芎、白芷共同醇提的佳提取工艺条件.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实现对浸膏中阿魏酸和欧前胡素的同时测定.以出膏率、欧前胡素得率、阿魏酸得率的综合评分为指标,用正交设计-重复实验法考察乙醇浓度和用量、提取时间、提取次数等因素对提取的影响,确定乙醇同时提取川芎和白芷中有效成分的佳工艺条件.结果 清眩丸中川芎与白芷同时醇提的佳工艺为:85%乙醇,用量8倍,提取时间为1 h,提取次数为3次.结论该法为清眩胶囊原料药川芎与白芷提取工艺的确定提供实验依据.
作者:陈赟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 为开发牡丹在天然抗氧化剂和医药保健等相关领域的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和实验基础.方法 以洛阳红、状元红、凤丹白和乌龙捧盛4个品种牡丹根为材料,研究了95%乙醇提取物在α,α-二苯-β-苦味肼(DPPH)自由基体系、卵黄脂蛋白不饱和脂肪酸(PUFA)体系、邻苯三酚自氧化体系中的抗氧化活性,对比分析不同品种牡丹的抗氧化效果.结果 不同品种牡丹根提取液均具有较强的清除DPPH自由基的能力,对卵黄脂蛋白PUFA过氧化和邻苯三酚自氧化也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且随着提取液浓度的升高抗氧化效果越好.结论 牡丹根提取液有较好的抗氧化能力,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
作者:黄海霞;付强;陈晓;常圣鑫;张晓彤;刘美佳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 对杨梅属植物药理活性研究概况作一综述.方法通过系统文献调研,对该属植物的主要药理活性进行综述.结果杨梅属植物多具有抗肿瘤、抗氧化等药理活性.结论 杨梅属植物具有广泛的药理活性,所以该属植物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和较大的利用价值.
作者:王定勇;陈铭祥;刘恩桂;冯玉静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 通过观察补肾活血汤治疗脑梗塞急性期患者的神经功能、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为补肾活血汤治疗脑梗塞的临床疗效提供客观可靠的依据.方法 将符合纳入诊断标准的80例脑梗塞急性期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采用西医基础治疗加服中药方剂补肾活血汤,对照组给予西医基础治疗,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15 d、30 d分别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治疗组治疗15d,30 d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生活能力状态分级、临床疗效结果、PT,APTT,Fib,血液流变学等各项指标均有改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 补肾活血汤治疗脑梗塞急性期疗效确切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潘晓蓉;刘宇强;黎敏燕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黄连素对实验性2型糖尿病大鼠空腹血糖、血清胰岛素和胰岛素敏感指数的影响.方法高热量饲料加亚致病剂量链脲佐菌素(40 mg/kg,腹腔注射)建立实验性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后,用黄连素治疗4周,测定空腹血糖,血清胰岛素,计算胰岛素敏感指数(空腹血糖与胰岛素乘积倒数的自然对数值).结果 空腹血糖黄连素大、小剂量组由模型组(14.36±3.21)mmol/L降为(7.18±1.39)mmol/L、(8.77±1.76)mmol/L(P<0.01),血清胰岛素黄连素大、小剂量组由模型组(74.26±17.11)μIU/ml降为(45.53±5.41)、(55.48±5.39)μ IU/ml,作用不及优降糖组(P<0.01,P<0.05),胰岛素敏感指数仅黄连素大剂量组由模型组(-6.93±0.47)增为(-5.77±0.32)(P<0.05),作用与优降糖组相当(P>0.05),黄连素小剂量组不能改善胰岛素敏感指数(P>0.05).结论 黄连素具有改善2型糖尿病大鼠胰岛素抵抗的作用,大剂量组作用与优降糖相当,有一定降糖作用但不及优降糖.
作者:吴章怀;葛李;顾立;戴建峰;张兴朋;陈美娟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酵母菌发酵对川乌、附子(黑顺片)中总生物碱含量的影响.方法 采取酵母菌直接发酵和以面粉为基质进行酵母菌扩增,之后再与川乌、附子混合两种发酵方法,水煎提取、测定总生物碱含量和浸膏得率.结果 酵母菌直接发酵生物碱含量高,酵母菌+面粉再与川乌、附子混合发酵后生物碱含量略低,但浸膏得率高,两种方法发酵均高于传统水提法.结论 酵母直接发酵川乌、附子能明显提高总生物碱含量和浸膏得率.
作者:葛喜珍;刘洁;苏建树;郑来丽;李利辉;赵有玺;田平芳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 以女贞子为原料,采用乙醇作为提取溶剂,探讨超声频率、溶剂浓度、料液体积比、超声提取时间等影响因素对女贞子中的齐墩果酸含量的影响.方法 超声波辅助提取女贞子中齐墩果酸并用高效液相色谱仪检测其含量.结果超声波辅助提取齐墩果酸的适宜工艺条件为:料液体积比5:40,乙醇浓度95%,超声频率44 000 Hz,提取时间60 min.在此条件下,女贞子中齐墩果酸提取含量可达到(1.271±0.002)%. 结论 超声波辅助提取女贞子有效成分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作者:蒋珍菊;王周玉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虎杖苷对非酒精性脂肪肝大鼠胰岛素抵抗(IR)以及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影响.方法 健康雄性SD大鼠44只,随机分为正常组(A)和模型组(M),模型组给予高脂饲料喂养8周,造模成功后将模型组随机分为5组:空白模型组(B)、虎杖苷高剂量组(C_1)、虎杖苷中剂量组(C_2)、虎杖苷低剂量组(C_3)、非诺贝特组(D),每组7只,高脂饲料持续8周后,A组、B组予以生理盐水灌胃,5 ml/次,C_1、C_2、C_3分别以160,80,40 mg·kg~(-1)·d~(-1)虎杖苷混悬液灌胃,D组以100 mg·kg~(-1)·d~(-1)非诺贝特混悬液灌胃.持续4周后处死动物,分离血清,检测、计算各组大鼠空腹血糖(FBG)、空腹胰岛素(FNS)、胰岛素抵抗指数(IRI)、胰岛素敏感指数(ISI)、TNF-α水平.结果 虎杖苷高剂量组与模型组IRI、ISI、TNF-α水平存在显著差异(P<0.05,P<0.01),且在改善IR方面虎杖苷高剂量组优于西药对照组(P<0.01).结论 虎杖苷能改善NAFLD大鼠体内IR状态,降低TNF-α水平,是其治疗NAFLD的可能作用机制.
作者:张霖;吕志平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 制备地黄寡糖胶囊,对其进行质量研究,制定质量标准.方法 采用薄层色谱法对制剂所含的水苏糖进行了鉴别,并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测定制剂中梓醇的含量.结果 在薄层色谱(TLC)中可以检出水苏糖特征性斑点;梓醇在0.2~1.8 μg范围内呈线性关系,r=0.999 9,加样回收率为99.97%,RSD为1.11%.结论地黄寡糖胶囊制备工艺合理、可行.建立的鉴别方法专属性强,定量方法简便、准确,能有效地控制制剂质量.
作者:杨菁;安阳;刘影;宋扬;于涛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 建立HPLC-MS/MS测定小鼠肝、心、脾、肺、肾组织中氧化苦参碱和苦参碱浓度的方法.方法 利用肝脏组织进行了提取方法的研究,考察了提取溶剂、提取温度、匀浆配比等对氧化苦参碱提取回收率的影响;测定以非那雄胺为内标,用电喷雾离子化和正离子多离子反应监测方式检测氧化苦参碱和苦参碱.结果 组织-水为1:10,在冰水浴中匀浆,以2%正丁醇氯仿混合溶剂的液-液萃取法处理样品;氧化苦参碱和苦参碱线性范围均为4~2 000 ng·ml~(-1);定量下限均为4 ng·ml~(-1);各组织方法回收率均在87.1%~110.3%;批内、批间精密度<14%;提取回收率>58.6%.结论 该含量测定方法准确、灵敏、简便、省时,适用于小鼠各脏组织中氧化苦参碱和苦参碱的含量测定.
作者:陈有军;刘奕明;赵瑞芝;刘丽娟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复方丹参片对急性心肌缺血犬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Beagle犬埋置D70-PCTP植入子,静脉注射垂体后叶素制备急性心肌缺血模型,采用遥测生理信号采集系统实时监测清醒动物的ECG、dp/dt_(max)、dp/dt_(min)、心率、左室内压等指标,观察复方丹参片对心肌缺血犬心功能指标的改善作用.结果 复方丹参片可明显降低心肌缺血急性期T波幅度,提高dp/dt_(max)、dp/dt_(min),并能升高收缩压、减慢心率,表明复方丹参片可改善缺血心肌的缺血状态和舒缩功能,提高缺血心肌的作功效能.结论 复方丹参片对犬急性心肌缺血有良好的保护作用.
作者:李文宏;罗晓健;余日跃;张国松;王文哲;崔雪娜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 研究三叶木通Akebia trifoliata茎中强极性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凝胶、制备型HPLC等对三叶木通的水提取液进行分离,根据波谱方法(EI-MS、ESI-MS、~1H-NMR、~(13)C-NMR、DEPT、HSQC、HMBC、~1H-~1H COSY)对分离所得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分离并鉴定了6个化合物,分别为4-羟基-3,5-二甲氧基苯甲醇 (4-hydroxy-3,5-dimethoxybenzenemethanol) ①;赤式-1-苯-(4'羟基-3'甲氧基)-2-苯(4''-羟基-3''-甲氧基)-1,3-丙二醇) [erythro-1-phenyl-(4'-hydroxy-3'-methoxy)-2-phenyl-(4''-hydroxy-3''-methoxy)-1,3-propanediol]②;苏式-1-苯-(4'-羟基-3'-甲氧基)-2-苯-(4''-羟基-3''–甲氧基)-1,3-丙二醇[threo-1-phenyl-(4'-hydroxy-3'-methoxy)-2-phenyl-(4''-hydroxy-3'' -methoxy)-1,3-propanediol]③;(7S,8S)-1-(4-羟基-3,5-二甲氧基苯)-1,2,3 –丙三醇 [(7S,8S)-1-(4-hydroxy-3,5-dimethoxyphenyl)-1,2,3-propanetriol]④;2-(4-羟基-3-甲氧基苯)-乙醇1-O-β-D-葡萄糖苷[2-(4-hydroxy-3-methoxyphenyl)-ethanol-1-O-β-D-glucopyranoside]⑤;(7S,8S)-1-(4-羟基-3,5-二甲氧基苯)-1,2,3-丙三醇-2-O-β-D-葡萄糖苷 [(7S,8S)-1-(4-hydroxy-3,5-dimethoxyphenyl)-1,2,3-propanetriol-2-O-β-D-glucopyranoside]⑥.结论 6个化合物全部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获得.
作者:关树光;於文博;关树宏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综述了国内外对龙葵的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的研究现状,旨在为龙葵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作者:刘世巍;丁建海;刘立红;杨敏丽 刊期: 2010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