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群
目的:观察中药结合理疗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68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3组,中药疗法组60例采用中药疗法治疗,理疗组54例采用理疗方法治疗,中药结合理疗组54例采用以中药结合理疗治疗.治疗80天后按照临床评价量表(CASCS)分别给予评分和临床疗效观察.结果:3组治疗后,中药结合理疗组CASCS评分较中药疗法组、理疗组均升高,差异显著(P<0.05).有效率比较,中药结合理疗组较理疗组及中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组治愈率与理疗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结合理疗疗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显著,明显优于普通理疗方法及中医疗法.
作者:李萍;贾四友 刊期: 2012年第10期
目的:分析并评价加快中风偏瘫病人康复的护理方法及措施.方法:将我院收治的84例中风偏瘫病人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2例,两组病人均给予常规康复护理,观察组病人在此基础上制定个体化护理方案,两组均治疗4周.采用HAMD与ADL评价两组病人入院后与出院前的情绪状态以及日常生活能力.结果:治疗结束后两组病人的HAMD与ADL评分均比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观察组病人治疗后HAMD及ADL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中风偏瘫病人进行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可以改善病人的精神状态,而且对病人日常生活能力的提高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作者:刘丽霞;唐连婷 刊期: 2012年第10期
目的:了解草木犀流浸液片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方法:查阅资料,对国内外对草木犀提取物的药理作用进行总结,对国内多个、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进行总结.结果:草木犀流浸液片药理作用确凿,能有效地治疗疾病;应用于临床,对照试验研究有显著差异,临床症状改善明显.结论:草木犀流浸液片药理作用科学可靠,临床应用疗效显著、安全可靠.
作者:郭淑权 刊期: 2012年第10期
目的:综述自微乳的原理机制及开发应用方面的研究进展.方法:以国内外研究文献为基础,对文献资料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自微乳化药物传递系统,已广泛应用于临床.结论:对自微乳药物作用机制尚未完全阐明,随着原理机制的不断研究,将会有更多更有效的自微乳药物上市.
作者:周长征 刊期: 2012年第10期
目的:探讨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血清钠代谢变化与肝功能Child分级的相关性.方法:对276例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行血钠检查及肝功能Child分级.结果:患者发生低钠血症的程度随肝功能分级的不同而有明显差异,84例低钠血症肝功能A级(ChildA),114例低钠血症肝功能B级(ChildB),78例低钠血症肝功能C级(ChildC),肝功能ChildB级,ChildC级与ChildA级比较,发生低钠血症的例数按四方表格X2检验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肝功能ChildB级与ChildC级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肝硬化失代偿期钠代谢紊乱变化与肝功能Child分级正相关.
作者:何启蓉;周建伟 刊期: 2012年第10期
目的:观察苦参素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纤维化指标及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68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一般保肝治疗+苦参素)和对照组(一般保肝治疗),治疗前后检测肝功能,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肝纤维化指标,透明质酸(HA),层粘蛋白(LN),Ⅲ型前胶原(PC-Ⅲ),Ⅳ型胶原(CⅣ),应用ELISA法检测血清TGF-β1,PAF,slCAM-1.结果:治疗组治疗前后HA,LN,PC-Ⅲ,CⅣ,TGF-β1及PAF水平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均显著降低(P<0.05或P<0.01).结论:苦参素通过影响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细胞因子,TGF-β1,PAF发挥抗肝纤维化作用.
作者:阳欣科;曾慧;鲁德生 刊期: 2012年第10期
注射用氨曲南在近年来临床广泛应用,高效、超安全的单环β-内酰胺类抗菌素,副作用极其轻微,无耳肾毒性,针对性强、二重感染发生率极低,过敏源性小,用药方便,无需要皮试,极少交叉过敏反应,与青霉素和头孢菌素可联用,增强抗菌力和扩大抗菌谱,特别适用于肾功能不全者,免疫缺陷者,青霉素过敏者和老年人、儿童.
作者:刘碧娥;刘庆 刊期: 2012年第10期
目的:分析2007~2010年我院中药注射剂的ADR.方法:通过对我院2007~2010年78例ADR的检测,对其发生原因进行分析.结果:中药注射剂ADR28例,占ADR总数的35.9%;女性ADR发生的比例略高于男性;28例中药注射刺ADR共发生33例次,涉及33个中药注射剂品种.结论:临床工作中应重视中药注射剂ADR的发生,增强合理用药水平.
作者:倪爱梅 刊期: 2012年第10期
1病历资料产妇1:G2P1孕40周来院分娩,产程顺利,外阴完整,在产后数小时后感下腹部疼痛,伴腰骶部不适及便意感,期间向当班医护人员多次主诉特殊不适,但当班医护人员误以为是产后子宫收缩,未去产妇床边检查也未仔细询问产妇是否有其他不适,只是告诉产妇产后子宫收缩痛为正常现象,期间产妇小便正常,经约十二小时后,护士床头交接班时根据产妇自诉,查子宫收缩情况及阴道流血情况,按压宫底观察外阴时见外阴膨隆,阴道口有一胎头样物约10*10cm大小,随按压宫底呈先露拨露状,即将产妇推进产房进行检查后证实为阴道血肿.
作者:霍玉花 刊期: 2012年第10期
目的:把握好分娩时机,获得佳的妊娠结局.方法:回顾2006年1月~2010年12月本院双胎妊娠一胎儿死亡21例,对比不同孕周经过不同处理,取得理想的妊娠结局.结论:孕周<34周者均实施期待治疗,定期超声监测生存儿同时严密监测母体的凝血功能.
作者:叶锦美 刊期: 2012年第10期
目的:对阑尾炎临床病状的分析.方法:首先了解患者情况后,通过使用起声诊断仪与方法对患者进行检查.结果:本组与病理对照符合率达92.3%,尤其对于坏疽性及阑尾周围脓肿诊断率高,分别为95.9%,.结论;对阑尾炎的诊断超声能及时直接显示病变范围,协助临床及时选择治疗方案,可作为诊断的首选方法.
作者:张晓琴 刊期: 2012年第10期
目的:对脑卒中吞咽功能障碍患者的系统康复训练临床效果的观察研究.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8月~2011年8月收治的162例,脑卒中并吞咽功能障碍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A组.194例,除进行常规治疗意外还进行康复训练干预;B组68例,给予常规的治疗护理.进行一个月治疗后对两组患者进行洼田氏饮水试验分析,对两组患者的吞咽障碍的恢复情况进行统计对比.结果:A组.应用常规治疗、护理联合康复训练的患者,吞咽功能障碍的恢复情况明显优于B组只做常规治疗和忽的的患者,两组患者疗效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对于脑卒中吞咽障碍功能的患者,系统康复训练可以增加治疗和护理的临床效果,对吞咽功能的恢复有显著的作用.
作者:李葆源 刊期: 2012年第10期
癌痛是大多数肿瘤患者病程中会经历的症状,目前的三阶梯镇痛治疗已经得到普及,但癌痛的控制状况仍未达到满意的水平.中医药外用治疗癌痛可以改善患者癌痛,减轻镇痛药物的副作用,是目前的研究热点,本文复习近年来临床报道的相关癌痛外治文献,寻找中医外治在癌痛治疗方面的主要优势及问题.
作者:周勇;蔡昂 刊期: 2012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和研究介入治疗中晚期宫颈癌的临床护理要点.方法:摘取我院近年来收治此类患者的36例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和讨论其中的护理要点以及护理对策.结果:36例患者的总缓解率为92.86%.肿块消退:CR9例,PR22例,SD5例.主要的不良反应表现为疼痛、恶心、呕吐及发热等,1例患者出现右髂内动脉穿刺处周围皮下淤血,10天后自行消退.结论:介入治疗有着良好的疗效,合理的护理是提高治疗成功率的必要条件.
作者:黄秀娟 刊期: 2012年第10期
手术部位感染(surgiealsiteinfeetion,SSI)是外科患者术后主要的并发症[1],SSI一旦发生,将严重影响了医疗质量,术后5SI虽不能杜绝,但重视做好防护工作,则可极大程度地防止发生或减轻其严重程度.随着医学的发展和社会对医疗水平的提高,临床在治疗原发病的同时,越来越重视医院内获得性感染的防治,手术部位感染是外科常见的医院感染,是衡量外科治疗质量的重要指标.
作者:庞军 刊期: 2012年第10期
随着医学模式的发展,护理分工和制度的的健全,社会要求大量男护士进入医院后,传统的护理的管理模式已不适应男护士,本文就男护士的管理工作进行探讨.
作者:毛进;蒲亨萍;陈世梅;陈新萍 刊期: 2012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基层医院门诊输液室护理差错的防范措施.方法:分析基层医院门诊输液室发生差错的原因及存在的安全隐患,提出并实施相应的防范措施,加强基层医院门诊输液室护理安全教育及安全管理.结果:大大减少护理缺陷与差错事故的发生,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减少护患纠纷,保障护理工作的安全.
作者:黄华敏 刊期: 2012年第10期
目的:观察米非司酮配伍氨甲喋吟(MTX)治疗早期输卵管妊娠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早期未破裂输卵管妊娠58例,口服米非司酮,肌注氨甲喋呤进行治疗.结果:治疗有效率93%.结论:米非司酮配伍氨甲喋呤治疗早期输卵管妊娠安全有效.
作者:周建君;王晓燕 刊期: 2012年第10期
目的:通过对脑室-腹腔分流术后并发症的分析,探讨术后并发症的成因及防治方法.方法:对2001年10月~2011年9月在我院行脑室-腹腔分流的26例脑积水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后6例病人发生并发症,发生率为23.1%,其中颅内感染1例,亚急性硬膜下血肿1例,皮下隧道感染1例,引流管阻塞2例,引流管瘘1例.结论:选择合适的分流管、加强无菌操作、提高手术水平及技巧、及时合理的应用抗生素都能够减少和避免脑室-腹腔分流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在并发症发生后应及时处理,减少病人痛苦.
作者:殷义明;罗成 刊期: 2012年第10期
随着人类寿命的延长,骨质疏松症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早期诊断对骨质疏松治疗及预后判断均具有重要意义.目前主要利用影像学方法诊断骨质疏松及其并发症,通过分析对比各种影像学诊断方法,如双能X射线测定、定量CT、定量超声、核素全身骨显像等,综合评价其在骨质疏松诊断中的优点及局限性,特别是核素全身骨显像定量测定为骨质疏松诊断提供了新参数.
作者:刘雄 刊期: 2012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