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带线锚钉治疗髌骨粉碎性骨折13例

杨怀阔;马占忠;薛磊;杨公博;邓磊

关键词:髌骨粉碎性骨折, 带线锚钉, 治疗结果
摘要:目的:探讨带线锚钉治疗髌骨粉碎性骨折的治疗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2014年1月至2016年4月,采用带线锚钉治疗髌骨粉碎性骨折13例:男6例,女7例;年龄35~79岁,平均55.8岁;均为单侧新鲜骨折,左侧6例,右侧7例.受伤原因:交通伤4例,摔伤9例.受伤至手术时间2~7 d,平均3.5d.术后6周,3,6,9和12个月随访,复查膝关节正侧位X线片,检查膝关节活动度,记录Bostman髌骨骨折临床疗效评分,评价膝关节功能.结果:13例均取得随访,随访时间12个月,平均10个月.术后切口愈合良好,无感染及异物排异反应,锚钉无松动及脱出,骨折无分离移位,术后6个月随访骨折均愈合,患膝Bostman评分(26.9士2.1)分,优8例,良4例,差1例,患者膝关节活动度与健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带线锚钉治疗粉碎性髌骨骨折疗效可靠,手术操作简单,无需二次手术,值得推广.
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相关文献
  • MIPPO技术联合关节镜微创治疗低能量胫骨平台骨折20例

    目的:探讨MIPPO(Minimally Invasive Percutaneous Plate Osteosynthesis,MIPPO)联合关节镜技术微创治疗低能量胫骨平台骨折临床疗效.方法:分析自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本科收治20例低能量胫骨平台骨折患者使用微创MIPPO联合关节镜疗法,观察患者切口长度、骨折愈合情况、膝关节活动度、膝关节功能评分、手术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和疗效.结果:本组20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骨折均愈合,平均愈合时间(3.12±0.64)个月;术后6个月膝关节Rasmussen复位解剖标准评估骨折情况优良率为90%,根据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评价法膝关节功能优良率为80%.结论:MIPPO联合关节镜微创技术治疗低能量胫骨平台骨折可修复韧带半月板等损伤,具有复位良好、内固定稳定牢固、膝关节功能恢复较好、创伤小和并发症少等优点,疗效较好.

    作者:王靖鹏;江杨青;楼肃亮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定量外固定器刚度对骨折愈合影响的组织学研究

    目的:探讨不同刚度外固定对骨折愈合的影响.方法:18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低刚度组和高刚度组,均行股骨干中段横行截骨,分别以自行设计的18.5 N/mm(低刚度组)和60.6 N/mm(高刚度组)刚度的外固定支架固定.术后6周一次性处死大鼠,对骨折愈合情况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高刚度组骨折愈合,新生骨痂连接骨折断端,骨痂中可见大量活跃的骨细胞;低刚度组大鼠股骨干均表现肥大性骨不连.1)在股骨干增粗处均是新生骨,骨细胞较多且活跃,表现膜内成骨;2)骨折端软骨内成骨为主;3)软骨成骨活跃,形成了明显的肥大区和成骨区,在与正常骨组织接触处形成了软骨成骨的骨痂组织.结论:肢体负荷与固定器刚度是调节骨折端稳定性的两个重要因素,稳定性决定着骨折愈合的形式和性质.因此,在固定器刚度不变的情况下,可以通过控制肢体负荷来调节骨折端的稳定性,从而调节骨折愈合过程.

    作者:张俊忠;李振阳;张鹏;黎立;王世立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后颈椎矢状位的影像学变化

    目的:探讨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后颈椎矢状位影像学参数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2年1月至2016年11月59例接受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随访12~24个月,术前常规行颈椎动力位片(站立位)摄片、颈椎CT、颈椎MRI及末次随访时行颈椎正侧位(站立位)摄片,并测量颈椎矢状位参数,其中包括C2~C7Cobb角、T1倾斜角(T1-Slope T1 S)、C2~C7矢状位轴向距离(C2~C7 Sagittal Vertical Axis,C2~C7SVA),颈椎曲度丢失.根据术前T1S值中位数的大小分为较大的T1S值组(T1S≥23.0°,n=29)与较小的T1S值组(T1S<23.0°,n=30).结果:共有59例入选:其中男30例,女29例;年龄32~74岁,平均(57.12土10.09)岁.随访12~24个月,平均(14.4±3.9)个月.手术节段为C3~750例,C3~69例,手术时间(136.69土42.65)min,出血量(178.81±105.12)mL,男女性别无差异.T1S由术前的24.15°±8.22°降为21.00°±6.44°,Cobb角由术前的21.51°±8.08°降为14.25°±5.01°,C2~C7SVA由术前的(14.63±6.79)mm增至(19.31±7.37)mm,且三个参数术前及末次随访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将术前的T1S的中位数的大小分为A组(T1S<23.0°与B组(T1S≥23.0°).两组组间对比发现术前的Cobb角(t=2.803,P=0.007)和C2~C7 SVA(t=1.889,P=0.064).同时两组组间对比发现术后的Cobb角(t=2.295,P=0.025)、C2~C7 SVA(t=0.998,P=0.323)和LcL(t=2.465,P=0.017).术前颈椎矢状位参数相关性:T1S与C2~C7SVA(r=0.313,P=0.160)、Cobb角(r=0.592,P<0.001)两者存在相关性,而C2~C7SVA与Cobb角(r=-0.029,P=0.829)两者不存在相关性.结论: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后会造成颈椎曲度的丢失,术前较大的T1S值(T1S≥23.0°)有更多的颈椎前凸角,但术后发生颈椎曲度丢失的可能性较大.

    作者:彭兵;程招军;李巍;宋红艳;李帮;杨驰;翁伽;雷濡萌;熊波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基于质谱技术分析软骨细胞线粒体蛋白质及细胞凋亡机制

    目的:通过定性观察膝骨性关节炎软骨细胞线粒体中的蛋白质,进一步探讨软骨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方法:将收集到的膝关节软骨组织进行线粒体提取,并采用定量蛋白质组学串联质谱标签标记技术进行检测,再通过搜索Uniprot数据库和利用Proteome Discoverer软件进行分析,从而进一步分析其生物学信息.结果:通过数据库检索得到294个蛋白质点,其中有14种蛋白质点定位于线粒体,另外根据数据库及线粒体的结构可能有11种定位于线粒体.通过数据库的筛选、分析、分类,归纳出的蛋白质有ATP合酶、超氧化物歧化酶、谷氨酸脱氢酶1、谷胱甘肽S-转移酶、天冬氨酸转氨酶、胸苷激酶2、苹果酸脱氢酶、补体、细胞色素b-c1、热休克蛋白10 kDa、热休克蛋白60 kDa、Trifunctional enzyme及Stress-70 protein.另外,通过蛋白复合物的生物学进程、细胞成分及分子功能的分析,可能存在的信号通路有BMP4-BGN与Cofilin-actin-CAP1.结论:对软骨细胞线粒体中的蛋白质作全面的定性观察有助于进一步了解软骨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从而为骨性关节炎寻找更好的预测指标和干预靶点.

    作者:余光书;熊国胜;熊圣仁;林焱斌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针刀镜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针刀镜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膝骨关节炎患者15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针刀镜治疗组和针刀对照组,每组各75例.治疗组局部麻醉后,采用针刀镜经外膝眼及内膝眼实施粘连松解等操作,同时进行持续关节灌洗.术毕缝合切口,关节腔注入防粘连医用几丁糖2 mL.术后每2~3 d予术口换药,10 d后拆线.对照组经内、外膝眼及局部压痛点进行针刀松解,松解后局部拔火罐吸出皮下瘀血,关节腔注入防粘连医用几丁糖2 mL,针眼输液贴保护,1d内避免湿水,保持干燥.记录两组患者治疗操作时间及住院时间.治疗前及治疗后1个月采用WOMAC(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骨性关节炎指数评价两组患者关节疼痛、关节僵硬、日常活动功能受限情况.结果:治疗组平均操作时间(22.8±0.5)min,对照组平均操作时间(20.1±0.6)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平均住院(7.1±0.5)d,对照组平均住院(10.2±0.4)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前膝关节疼痛积分、关节僵硬积分和日常活动功能受限评分分别为(15.5±0.5)分、(6.5±0.6)分和(58.5±2.5)分,治疗后各项积分分别为(3.3±0.4)分、(1.4±0.6)分和(20.1±2.3)分,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治疗前膝关节疼痛积分、关节僵硬积分和日常活动功能受限评分分别为(15.6±0.03)分、(6.4±0.4)分和(59.1±0.3)分,治疗后各项积分分别为(8.1±0.5)分、(3.8±0.4)分和(30.2±0.2)分,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膝关节疼痛积分、关节僵硬积分和日常活动功能受限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刀镜治疗膝骨关节炎临床疗效肯定,患者关节疼痛、关节僵硬及日常活动功能受限程度显著减轻,且具损伤小、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等优势,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程少丹;刘猛;张洋;葛程;鞠申丹;张建坡;席智杰;庞海莉;何东仪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Vista通道系统下治疗峡部裂性腰椎滑脱症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经Vista通道系统下微创治疗峡部裂性腰椎滑脱症的可行性及近期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5月至2016年6月收治的Meyerding分级为Ⅰ和Ⅱ度的峡部裂性腰椎滑脱症患者24例,手术均采用后路双侧椎旁肌间隙入路,在Vista通道下行减压、植骨融合,然后置钉、复位、固定.采用疼痛目测类比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对患者术前及术后3个月、术后1年腰椎功能做评价,并通过术前及术后X线片来测量滑脱率及椎间高度来评价滑脱矫正情况.结果:所有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未见明显术后并发症.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8个月;手术时间85~145 min,平均115 min;出血量为75~135 mL,平均105 mL;术后患者腰腿痛症状均明显缓解,滑脱均不同程度矫正;术后3个月、术后1年的VAS评分、ODI、滑脱率及椎间隙高度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与术后1年的滑脱率及椎间隙高度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滑脱矫正程度无明显丢失.结论:经Vista通道系统下微创治疗峡部裂性腰椎滑脱症是安全可行的,能有效改善患者症状、矫正滑脱.

    作者:徐峰;徐彬;李涛;谭林英;胡昊;秦佳军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手法复位超肩关节夹板固定治疗老年外展型肱骨外科颈骨折36例

    目的:观察手法复位超肩关节夹板固定治疗老年外展型肱骨外科颈骨折的疗效.方法:选取36例老年外展型肱骨外科颈骨折的患者,采用手法复位后超肩关节夹板固定,4周后功能锻炼.采用Neer肩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进行评分,观察疗效.结果:36例均获随访,时间为3~12个月,平均随访8个月.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3~6个月,平均4个月.参照Neer肩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评定疗效:优28例,良6例,可1例,差1例,优良率94.4%.对线对位满意、功能及外形完全或基本恢复27例.骨折愈合对位尚满意,或骨折复位欠佳,功能恢复尚可8例.骨折不愈合或畸形愈合,局部疼痛、功能障碍1例.结论:采用手法复位避免对骨折局部血循环及骨折块的进一步损伤,有利于骨折愈合.本组病例患者骨折复位后,采用超肩关节固定,愈合功能良好,既避免手术带来的疤痕粘连等后遗症,又减轻患者负担,值得推广.

    作者:郑润杰;金旭荣;郑建安;林孝风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PKP治疗椎体转移瘤11例临床报道

    目的:观察C臂机引导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椎体转移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C臂机引导(PKP)治疗椎体转移瘤患者11例,术中于椎体溶骨区注入骨水泥,术后行X线等影像学检查并评估临床效果.结果:11例手术顺利,颈、胸、腰、骶椎分别为1,7,12及1个,术后疼痛均即刻减轻,VAS评分满意,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C臂机引导PKP治疗椎体转移瘤安全、微创,是晚期椎体转移瘤姑息治疗的有效方法.

    作者:赵聚峰;梁雄勇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电针联合魏氏手法治疗膝骨关节炎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探索电针联合魏氏手法治疗膝骨关节炎的治疗方案,并观察其临床疗效.方法:将62例符合纳入标准的膝骨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1例)与对照组(31例).治疗组予电针联合魏氏手法,对照组单纯予电针治疗,治疗6周.比较两组患者胫股冠状角改变、膝关节HSS评分及有效率,进行疗效评估.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胫股冠状角均较治疗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HSS评分在治疗后显著提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周后,治疗组的胫股冠状角及HSS评分差异,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有效率为90.32%,对照组为77.4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联合魏氏手法治疗膝骨关节炎可有效缓解疼痛、关节活动障碍等症状,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作者:陈朝蔚;魏贤振;丁超;李飞跃;樊天佑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藤黄健骨胶囊联合温针灸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藤黄健骨胶囊联合温针灸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POP)患者疗效及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IGFBP-3)的影响,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POP患者98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9例.两组均给予健康教育、饮食、运动指导等基础干预,在此基础上对照组给予温针灸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藤黄健骨胶囊治疗.治疗3个疗程后,观察两组中医症候积分、临床疗效、骨密度(BMD)、血清碱性磷酸酶(ALP)、尿钙/肌醉比值(U-Ca/Cr)、尿经脯氨酸/肌醉比值(U-HoP/Cr)以及血清IGF-1和IGFBP-3水平.结果:治疗后对照组中医证候积分为(13.68±3.41)分,观察组为(10.59±3.12)分,治疗后两组中医症候积分显著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91.84%显著高于对照组75.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照组粗隆间、腰椎、Wards三角区、股骨颈骨密度水平分别为(0.59±0.10)g/cm3,(0.79±0.08)g/cm3,(0.54±0.12)g/cm3和(0.68±0.11)g/cm3,观察组分别为(0.64±0.12)g/cm3,(0.85±0.13)g/cm3,(0.61±0.15)g/cm3及(0.76±0.13)g/cm3,治疗后两组粗隆间、腰椎、Wards三角区、股骨颈BMD水平显著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照组ALP,U-Ca/Cr及U-HoP/Cr分别为(92.57±8.26) mmol/L,(0.46±0.08)μmol/L及(15.28±4.13)μmol/L,观察组分别为(87.46±8.15) mmol/L,(0.41±0.06)μmol/L及(12.56±3.46)μmol/L,治疗后两组ALP,U-Ca/Cr及U-HoP/Cr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照组IGF-1为(97.43±9.24)ng/mL,观察组为(101.75±10.38)ng/mL;对照组IGFBP-3为(3.28±1.01) μg/mL,观察组IGFBP-3为(4.36±1.25)μg/mL;治疗后两组IGF-1及IGFBP-3水平显著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4.08%稍低于对照组6.1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藤黄健骨胶囊联合温针灸可有效提高POP患者骨密度,改善骨代谢生化水平和血清IGF-1及IGFBP-3水平,提高临床疗效.

    作者:朱蜀云;马素英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LCP掌侧入路治疗老年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48例

    目的:探讨LCP掌侧入路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本科2013年6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48例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采取LCP掌侧入路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术后全部进行随访,以术前术后X线片影像学测量及Dienst腕关节功能标准对手术疗效进行分析.结果:术后所有病例均得到随访,时间6~16个月,平均8.5个月,掌倾角、尺偏角、关节面及桡骨短缩手术前后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拍X线示骨折愈合良好,掌倾角、尺偏角恢复,桡骨短缩矫正满意,腕关节功能评定优良率达89.6%.结论:LCP掌侧入路治疗老年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具有复位满意、副损伤小、固定稳妥可靠、骨折愈合快及功能恢复良好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柳生林;夏亚一;张常盛;魏秀兰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锁骨钩钢板治疗锁骨远端CraigⅡ型骨折的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观察锁骨钩钢板治疗锁骨远端CraigⅡ型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临床锁骨远端CraigⅡ型骨折16例,使用锁骨钩钢板作为手术内置物,观察骨折愈合时间及术后1周、1个月及3个月患者的肩关节功能,使用Constant-Murley肩关节评分评价其临床疗效.结果:术后1周、1个月及3个月肩关节Constant-Murley评分分别为(57.48±1.26)分、(74.67±0.72)分及(90.16±0.85)分,术后3个月患者均基本恢复到伤前生活功能水平.X线检查显示锁骨骨折于术后(2.75±0.13)个月愈合,无骨折延迟愈合及不愈合病例,3个月后随访发现2例肩峰下撞击症.结论:锁骨钩钢板在临床治疗锁骨远端CraigⅡ型骨折过程中疗效满意,值得在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作者:周宇;唐杏;卞恒杰;孙玉明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量化X线测量技术评估脊柱推拿手法对腰椎稳定性的影响

    目的:探讨使用量化X线测量技术评估脊柱推拿手法对腰椎不稳症腰椎稳定性的影响,为脊柱推拿手法的临床应用提供影像学依据.方法:将3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采用脊柱推拿手法治疗,对照组采用腰部核心肌力锻炼治疗.治疗前后进行腰痛程度、神经损伤及生活障碍评估,以量化X线测量技术评估脊柱推拿手法对不稳定节段(L4~5)椎体在矢状位上的位移、腰椎松弛度的变化.结果:两组间疗效差异显著,而通过评估矢状位上的位移、腰椎松弛度这些指标的变化,对照组组内比较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试验组组内比较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试验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治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脊柱推拿手法疗效优于腰背肌锻炼方法,脊柱推拿手法可调整腰椎不稳症患者的椎体间异常运动,增加了脊柱稳定性,初步明确了脊柱推拿手法治疗腰椎不稳症的机理.

    作者:周智毅;张亚峰;周悦;冯卫华;杜建明;陈文锦;王建伟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拔伸牵引法整复老年伸直型桡骨远端骨折178例

    目的:探讨拔伸牵引法整复老年伸直型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运用及疗效.方法:2013年10月至2016年10月,采用拔伸牵引法整复老年伸直型桡骨远端骨折178例,其中男73例,女105例;年龄60~90岁,均采用拔伸牵引法整复.结果:采用拔伸牵引法一次整复优良者有142例,复位后位置较差再次整复者36例(其中20例优良,10例尚可,6例为差),整复优良率91.0%.结论:此手法操作简单,动作轻便柔和,复位速度快,患者易忍受,可作为临床整复手法的补充.

    作者:金海兵;钟杨;金天龙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膝关节多韧带损伤的关节镜下延期重建13例

    目的:总结关节镜下延期同时重建膝关节多韧带(ACL+ PCL+ MCL)损伤的经验.方法:回顾分析自2008年9月至2013年3月经手术治疗的膝关节ACL+ PCL+ MCL复合损伤的记录完整的随访病例13例.均于伤后3周~6个月来本院治疗,均在关节镜下采用自体肌腱保残单束解剖重建交叉韧带,内侧副韧带重建或紧缩.术后均获得4年以上的随访,在术前、术后半年、1年及以后的每隔1年的随访时间节点上,均拍摄膝关节应力位的正侧位X线片,并进行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IKDC评估及主动关节活动度测量.结果:随访4年以上,患者术后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IKDC评分较术前均明显提高,其中8例运动功能在术后1~2年内恢复至伤前运动水平,5例显著改善,无需辅助可独立行走.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87.74±6.30)分,主动关节活动范围123.06°±8.9°,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延期关节镜下自体肌腱同时修复膝关节ACL+PCL+ MCL的损伤,能获得较好的中长期临床疗效,具有手术时间短、操作简单、创伤小的优点,除了与移植物及固定材料有关外,韧带固定时的顺序和体位可能与疗效有关.

    作者:孙勇;王贺;刘峰卫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胸锁钩钢板加胸锁韧带重建治疗胸锁关节前脱位12例

    目的:探讨胸锁钩钢板加胸锁韧带重建治疗胸锁关节前脱位的临床效果.方法:2014年10月至2017年1月对12例胸锁关节前脱位患者行胸锁钩钢板加胸锁韧带重建治疗.其中男9例,女3例;年龄40~65岁,平均(54±4.5)岁.随访6~18个月,平均12个月.结果:术后1周复查X线片示复位满意,内固定牢固.术后随访按Rockwood评分,良2例,优10例.术后随访患者无内固定断裂、复位失败、血管神经损伤等并发症,肩关节活动良好,无疼痛、麻木等不适.结论:胸锁钩钢板加胸锁韧带重建具有复位可靠、并发症少、关节功能恢复满意等优点,疗效满意.

    作者:刘波;鞠亮;黄寿国;陈波;张英华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手法的有限元研究现状

    腰痛(Low Back Pain,LBP)是常见慢性疼痛,工业化国家中70%~80%的成年人受其影响[1].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是腰痛常见病因,多数可经保守治疗缓解或痊愈[2].中医手法是重要的保守治疗措施,疗效为许多临床研究证实[3-5],但其基础研究薄弱,传统实验技术对手法作用下腰椎结构产生的位移、应力等指标难以进行确切分析.

    作者:张人文;莫灼锚;唐树杰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加味益肾强骨汤联合三步推拿点穴手法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究加味益肾强骨汤联合三步推拿点穴手法对膝骨性关节炎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8月至2017年2月本院82例膝骨性关节炎患者,依据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1例.对照组41例予以玻璃酸钠+三步推拿点穴手法治疗,观察组41例予以加味益肾强骨汤+三步推拿点穴手法治疗.治疗时间为4个疗程,统计观察两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并对比治疗前及疗程结束后两组血清炎性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及白细胞介素-1(IL-1)]水平、膝关节活动度、功能评分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5.12%(39/41)远高于对照组78.05%(32/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膝关节活动度及功能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治疗后膝关节活动度及功能评分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治疗后TNF-α,IL-1及IL-6水平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过程中,两组均未出现恶心呕吐、皮肤过敏等不良反应.结论:加味益肾强骨汤与三步推拿点穴手法联合治疗膝骨性关节炎,可有效改善患者膝关节活动度及功能,减轻炎症反应症状,治疗效果较为显著,且安全性较高,在临床治疗中具有推广价值.

    作者:张建林;任睿双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成人肱骨近端骨折的手术治疗进展

    肱骨近端骨折(Proximal Humerus Fractures,PHF)占全身骨折的6%,多见于老年女性,在四肢骨折中,其发病率仅位于桡骨远端骨折、股骨颈骨折之后[1],对其治疗方法一直存有较大争议.目前比较公认的保守治疗的指征是:骨折断端无明显移位、稳定的肱骨大结节移位<5 mm的骨折,而对于移位明显的三、四部分骨折则多采用手术治疗.手术方法众多,主要有髓内固定、钢板固定、关节置换等,既往手术治疗以切开复位接骨板内固定治疗为主,但随着老年患者的增加、对PHF的认识及后期功能要求的提高,其治疗理念有了巨大的变化[2],关节置换技术越来越多地应用于老年、复杂性肱骨近端骨折的治疗中,现就近年来PHF的手术治疗进展做一简要概述.

    作者:张峻玮;张治国;陈玲玲;聂伟志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郭艳幸平衡理论在银屑病性关节炎防治中的应用

    银屑病性关节炎(Psoriatic Arthritis,PA)是一种与银屑病相关的、具有炎性特征的关节疾病,临床特征以出现银屑病皮疹[1],关节和周围软组织疼痛、肿胀、僵硬和关节活动障碍为主,病程迁延难愈易反复发作,后可致关节强直甚至残疾,使患者的生活质量下降.PA伴发的关节炎因其临床表现与其他血清阴性脊柱关节病相似,而且类风湿因子(RF)阴性,与HLA-B27有一定相关而被归类为血清阴性脊柱关节病[2].

    作者:王敬威;王振亚;高山;朱小磊;孙乾坤 刊期: 2018年第01期

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

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中医药学会,湖北省中医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