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男性不育160例Y染色体基因微缺失分析

王洪华;蔡立义;俞红英;熊芳;杨炜敏;宋晓庆;邹廉;周萍;胡玲卿

关键词:Y染色体微缺失, 男性不育
摘要:目的 探索男性不育与Y染色体基因微缺失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PCR技术,针对124例严重少精子症(A组)、36例无精子症(B组)与41例已正常生育的男性(C组)进行AZFa、AZFb、AZFe 3个区域共12个序列标签位点的微缺失分析.结果 A组中发现Y染色体微缺失24例,B组发现12例,而C组未发现Y染色体微缺失.此研究中发现微缺失形式有两种,分别是AZFa+ AZFb+ AZFc区的全缺失和AZFc区的单独缺失.结论 Y染色体微缺失与精子发生障碍导致的不育有一定的联系.
江苏医药杂志相关文献
  • 大脑后动脉P1、P2段动脉瘤的手术治疗

    目的 探讨大脑后动脉P1、P2段动脉瘤显微手术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10例大脑后动脉P1、P2段动脉瘤手术治疗资料.本组8例为破裂动脉瘤,头颅CT表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出血可在脑干旁、鞍上池或颞叶内侧血肿块.2例为未破裂动脉瘤,表现为环池内占位性病变.入院时患者Hunt-Hess分级:Ⅰ-Ⅱ级3例,Ⅲ级6例,Ⅳ级1例.脑血管造影提示大脑后动脉P1、P2段动脉瘤,P1段和P1、P2交界处动脉瘤采用翼点入路,P2段动脉瘤采用颞下入路.结果 8例行动脉瘤颈夹闭术,2例行血管塑形动脉瘤夹闭术,术后CT血管造影显示动脉瘤消失,无脑缺血表现.3例有动眼神经麻痹,1例短暂同向偏盲,6个月后完全恢复.随访6个月-3年,恢复良好9例,植物生存1例.结论 大脑后动脉动脉瘤手术难度大,选择正确的入路、掌握后循环的显微解剖和显微手术技巧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作者:顾建军;张世明;王中;周幽心;虞正权;李向东;崔岗;周岱 刊期: 2013年第16期

  • 产前血清学筛查MoM低值和临界风险在染色体异常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孕中期血清学二联筛查MoM低值和超声见可疑异常、血清学临界风险孕妇行产前染色体诊断的价值.方法 应用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系统(TRFIA)对68 021例孕中期孕妇进行血清甲胎蛋白(AFP)和游离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β-hCG)定量检测,结合各种影响因素,利用Lifecycle风险计算软件,综合评估胎儿21-三体(唐氏综合征,DS)和18-三体(爱德华氏综合征,ES)风险值.AFP中位数倍数(MoM)值低于0.4、游离β-hCG MoM值低于0.25及DS风险值处于1/800-1/270、ES风险值处于1/800-1/350的临界风险孕妇,实施与染色体异常相关的胎儿系统超声检查,发现可疑异常者行产前染色体检测.结果 共筛查出临界风险孕妇5687例,MoM低值孕妇319例.61例超声检查可疑异常临界风险孕妇进行了产前染色体诊断,确诊染色体异常7例;74例MoM低值孕妇进行了产前染色体诊断,确诊染色体异常10例.结论 血清学筛查AFP、β-hCGMoM低值和临界风险中超声见可疑异常的孕妇,行产前染色体诊断是十分必要的.

    作者:王挺;文萍;李琼;李海波;王玮;李红 刊期: 2013年第16期

  • 颈髓后角环氧化酶2在偏头痛大鼠中枢敏化中的表达

    目的 探讨实验性偏头痛大鼠痛觉超敏行为及颈髓C1、C2后角环氧化酶2(COX-2)在偏头痛大鼠中枢敏化过程中的表达.方法 健康成年SD大鼠30只,随机均分五组:空白对照(A)组、假手术(B)组、生理盐水(C)组、新型致炎剂(NIS)4 d(D)组和NIS 7 d(E)组.用Von-Frey纤维丝测定各组动物眶周痛觉阈值,免疫组化、Western blot检测大鼠颈髓C1、C2后角COX-2表达的变化.结果 C组大鼠的疼痛行为与A组相仿(P>0.05).E组大鼠建模后第4天眶周痛觉阈值明显低于A组(P<0.05).D组、E组COX-2阳性细胞计数均高于C组(P<0.01).E组大鼠颈髓后角COX-2蛋白表达量明显高于A组(P<0.05).结论 NIS硬脑膜给药能有效诱导偏头痛大鼠产生痛觉超敏,并与大鼠颈髓后角COX-2表达的增加密切相关.

    作者:李军;黄琳;郭永涛;武茜;史兆春;龚洁;沈飞飞;燕兰云;万琪 刊期: 2013年第16期

  • 腹腔镜下子宫悬吊术治疗子宫脱垂16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腹腔镜下子宫悬吊术治疗子宫脱垂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对16例行腹腔镜下子宫悬吊术的子宫脱垂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定期随访.结果 手术时间45-70 min,术中出血量20-60 ml,随访2-12个月,治愈15例,好转1例.结论 应用腹腔镜下子宫悬吊术治疗子宫脱垂能保留子宫的完整性,操作简单、微创、安全,且明显改善临床症状.

    作者:王艳;潘伟康;马忠平 刊期: 2013年第16期

  • 磁共振间质淋巴造影术随访宫颈癌Ⅰa1期患者宫颈锥切术后盆腔淋巴转移病灶

    目的 应用间质磁共振淋巴造影术(IMRL)对宫颈癌Ⅰa1期患者宫颈锥切术后进行随访,了解盆腔淋巴系统的转移情况.方法 经宫颈锥切病理确诊为宫颈癌Ⅰa1期的患者8例,术后6个月开始行IMRL复查,每年1次,观察盆腔淋巴系统变化.结果 1例已复查4年,3次MR检查均未见盆腔淋巴转移;7例完成2年以上MR淋巴造影随访.1例随访1年11个月,其中1例术后半年左侧淋巴系统显影不良,6个月后再次复查显影良好.8例均未出现盆腔淋巴转移.结论 IMRL能很好反映宫颈癌Ⅰa1期锥切术后盆腔淋巴系统情况,是重要的随访方法.

    作者:贺俊霞;施佳伟;云星;洪颖;方婧;周正扬;俞海平;胡娅莉;朱斌 刊期: 2013年第16期

  • miR-218在上皮性卵巢癌细胞株SKOV3中的生物学功能

    目的 探讨微小RNA-218(miR-218)在上皮性卵巢癌细胞株SKOV3中发挥的生物学功能.方法 采用实时定量PCR方法检测上皮性卵巢癌细胞株中miR-218的表达.通过转染miR-218模拟体、miR-218抑制剂外源性地增高或者降低miR-218在SKOV3中的表达,利用MTT、流式细胞术、癌细胞侵袭迁移实验观察miR-218对SKOV3增殖、凋亡和侵袭转移的作用.结果 miR-218能增强SKOV3增殖能力(P<0.05),而与细胞凋亡、侵袭转移无相关性(P>0.05).结论 miR-218在上皮性卵巢癌细胞株SKOV3中发挥调节细胞增殖的作用.

    作者:马晶晶;吴姗;石莉;万一聪;程文俊 刊期: 2013年第16期

  • 爱康肤银用于拔甲术后的疗效观察

    拔甲术是外科门诊常见小手术,常用于甲沟炎或外伤所致甲床裂伤甲下淤血者.在换药过程中,应尽量减少换药本身对创面的影响,减少频繁换药给患者生活工作带来的不便.我院对拔甲术后患者换药时应用爱康肤银,取得较好效果,报道如下.

    作者:吴林珠;张芹玉;徐雪梅;顾月兰 刊期: 2013年第16期

  • 阿替普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

    目的 探讨阿替普酶(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ACI)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4.5h内的ACI患者64例分别采用rt-PA 0.6 mg/kg(大剂量为60 m)(A组,30例)和rt-PA 0.9 mg/kg(大剂量为90 mg) (B组,34例).治疗后24 h、7、28和90 d用NIHSS量表评估疗效;比较治疗前和治疗后90 d的改良Rankin评分和日常生活(ADL)量表评分;以治疗期间颅内出血发生率和90 d内病死率评估安全性.结果 两组治疗后NIHSS评分均比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90 d内颅内出血:A组2例(6.6%),B组4例(11.7%).90 d内死亡:A组1例(3.3%),B组3例(8.8%).结论 应用低剂量静脉溶栓治疗发病4.5h内的ACI有效、安全.

    作者:王云;刘定华;吴伟 刊期: 2013年第16期

  • 白血病患者化疗后肺部真菌感染CT影像特征

    目的 分析白血病患者化疗后肺部真菌感染CT影像特征.方法 白血病化疗后合并肺部并发症患者121例中,50例合并肺部真菌感染(A组),71例合并其他肺部并发症(B组),比较两组CT影像特征.结果 A组患者CT晕征和空气新月征阳性率明显高于B组(72.0%和50.0%vs.38.0%和2.8%)(P<0.05);A组患者支气管血管束和肺叶段实变阳性率明显低于B组(24.0%和28.0% vs.60.6%和87.3%)(P<0.05);两组粟粒样结节检出阳性率相仿(2.0%vS.2.8%)(P>0.05).结论 CT晕征和空气新月征是白血病化疗后合并肺部真菌感染的主要CT影像特征.

    作者:窦文广;朱止平;陈杰;胡莹;岳军艳;吴清武 刊期: 2013年第16期

  • 甲状腺全切除术后低钙血症发生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甲状腺全切术后低钙血症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84例甲状腺全切术患者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术后低钙血症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术后46例(54.76%)发生低钙血症;其中的25例出现低钙血症症状.术后甲状旁腺素水平[(16.17±8.21) pg/ml]与血钙水平[(1.94±0.21)mmol/L]呈正相关(r=0.841,P<0.05).颈部淋巴结清扫及清扫范围、甲状腺疾病病理诊断和甲状旁腺切除是术后低钙血症发生的危险因素(P<0.01);甲状腺癌、颈部淋巴结清扫和甲状旁腺切除是术后低钙血症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结论 甲状腺全切术后低钙血症发生率高;低钙血症危险因素主要为甲状腺癌、颈部淋巴结清扫和甲状旁腺切除.

    作者:邓伟 刊期: 2013年第16期

  • 微血管减压术后呕吐的应对策略

    微血管减压术是目前脑神经疾病的常用治疗措施,术中由于释放脑脊液并对脑组织有牵拉等,术后患者常有一定的不适,而呕吐是常见的症状,我们对该类患者进行颅内压监测,了解术后颅内压的变化情况,以便有效进行止吐治疗.

    作者:徐武;梁维邦;倪红斌;陈维涛;金伟 刊期: 2013年第16期

  • 社区医师急诊医学知识调查分析

    目的 了解社区医师急诊急救知识存在的不足,并寻找可能提高的方法,从而为卫生主管部门制定相关培训和管理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对南京市玄武区78名社区医师进行急诊医学知识测试,并分析测试成绩.结果 78名社区医生测试平均分为33.14分(50分为满分),参加过进修学习的医师在基础知识和急诊常见病的得分高,成绩好于未参加进修的医师.结论 社区医师急诊医学知识掌握情况不能满足社区医疗服务的需要,可通过在综合性医院急诊科的进修学习改进,同时综合性医院急诊科有必要改进对社区进修医师的教学方式方法.

    作者:尤宏;边美琪;卢建华;张劲松 刊期: 2013年第16期

  • 低分子肝素钠联合尿激酶在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

    目的 观察低分子肝素钠联合尿激酶在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方法 新发1周内脑血栓形成脑梗死患者80例随机均分成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加用低分子肝素钠和小剂量尿激酶治疗.比较两组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治疗有效率82.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7.5%(P<0.05);观察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11.3±3.6)分,明显优于治疗前的(16.4±4.2)分和对照组治疗后的(18.5±5.0)分(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情况相仿(7.5%vs.10.0%)(P>0.05).结论 低分子肝素钠联合小剂量尿激酶在脑血栓形成的治疗中临床疗效好,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

    作者:陈亮;张向东;秦红霞 刊期: 2013年第16期

  • 他莫昔芬在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早期脑损伤中的神经保护作用

    目的 探讨他莫昔芬对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早期脑损伤的神经保护作用.方法 60只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均分为四组:对照(BC)组、SAH(MC)组、安慰剂(VC)组和他莫昔芬治疗(TT)组.应用视交叉前池一次注血法制成SAH后早期脑损伤模型,在SAH后2、24及36 h分别腹腔注射他莫昔芬;48 h后处死大鼠,取颞底皮层脑组织做标本,测定脑水肿指数及血脑屏障变化.结果 与BC组相比,MC组大鼠脑组织含水量明显增加,血脑屏障破坏明显;与MC组相比,TT组脑水肿指数降低,血脑屏障功能改善.结论 他莫昔芬能有效降低SAH后脑水肿、改善血脑屏障,提示他莫昔芬对大鼠SAH后早期脑损伤具有神经保护作用.

    作者:孙雪波;马超 刊期: 2013年第16期

  • 安喘颗粒对实验性哮喘豚鼠的平喘作用及其机制探讨

    目的 观察安喘颗粒(AG)对实验性哮喘豚鼠的平喘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60只豚鼠均分为五组,采用腹腔注射10%卵蛋白(OVA)建立豚鼠哮喘模型;另取10只豚鼠作为空白对照(BC)组.哮喘模型豚鼠中,A组不用药作为模型对照,B组给予氨茶碱11 mg/kg灌胃,C、D和E组分别用AG 1.53、0.77和0.38 g/kg 3个剂量灌胃.观察动物哮喘潜伏期、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EOS)计数、血清白三烯E4(LTE4)、环磷酸腺苷(cAMP)和环磷酸鸟苷(cGMP)的变化.采用离体豚鼠气管环体外试验,观察AG对磷酸组胺引起的豚鼠离体气管平滑肌收缩的影响.结果 3个AG剂量组的哮喘潜伏期均延长,C组潜伏期长于A组(P<0.05).与A组比较,C、D组外周血中EOS计数均明显减少、血清LTE4升高(P<0.05),cAMP/cGMP恢复至正常值,并有磷酸组胺所致离体气管平滑肌痉挛性收缩明显抑制(P<0.05).结论 AG对实验性哮喘模型豚鼠有良好治疗作用.其作用机制与预防和缓解气管平滑肌痉挛、降低模型豚鼠外周血中EOS计数和LTE4的含量及恢复cAMP/cGMP比值有关.

    作者:姚孝明;丁永芳;肖庆玲;蒋叶;王婷;张家明 刊期: 2013年第16期

  • p38 MAPK抑制剂在实验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中的作用

    目的 探讨p38 MAPK特异性抑制剂SB203580在迟发性脑血管痉挛(CVS)形成中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 24只兔均分为四组:空白对照组枕大池注入生理盐水;其余3组采用枕大池二次注血法建立兔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模型.SAH组为模型对照;二甲基亚砜(DMSO)组枕大池注入载体DMSO; SB组枕大池注入SB203580.采用免疫组化和RT-PCR法检测血管壁IL-6、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蛋白和mRNA表达.结果 SAH组和DMSO组基底动脉壁IL-6、ICAM-1蛋白和mRNA表达均较对照组明显上调(P<0.05);SB组在基底动脉痉挛改善的同时,基底动脉壁IL-6、ICAM-1蛋白和mRNA表达较SAH组和DMSO组明显下调(P<0.05).结论 SB203580明显抑制SAH后脑血管壁IL-6、ICAM-1的表达,提示p38MAPK可能通过SAH后脑血管壁炎症反应参与了SAH后CVS形成的病理过程.

    作者:陈泽军;蔡宁;徐光明;刘介平;焦磊;庄严 刊期: 2013年第16期

  • 脑外伤后大面积脑梗死16例分析

    随着CT及MRI的普及,外伤后脑梗死较以往增多,但大面积脑梗死仍少见,临床上发病突然,预后差.我院2005年1月-2010年12月,共收治重型颅脑外伤患者625例,其中并发一个脑叶以上的大面积脑梗死16例,现将治疗效果报道如下.

    作者:徐伟;蔡振华;王勇 刊期: 2013年第16期

  • 不同脊麻针型对剖宫产术后头痛的影响

    腰麻术后头痛是常见的并发症,多为体位相关性头痛,表现为坐起或站立时出现头痛或加重,经静脉输液及去枕卧床休息后2-8 d自愈[1].腰麻是产科麻醉的普遍选择,因而术后头痛也是剖宫产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腰麻术后头痛的主要原因是脑脊液经硬脊膜穿孔流失,颅内压降低而引起低颅内压性头痛.因此,术后头痛的发生与腰穿针类型密切相关.我们观察了剖宫产患者采用4种不同腰穿针行腰麻术后头痛的发生情况.

    作者:姜春南;吴卫东;张辉;秦迎春;耿连华 刊期: 2013年第16期

  • 经前路腹膜前间隙疝修补手术体会

    腹股沟疝是外科常见疾病,外科手术为其唯一的治愈手段,各种无张力疝修补术式已为广大外科医生所接受.对腹横筋膜的研究表明,仅约20%的腹横筋膜能够满足缝合的要求,因此腹膜前用补片代替强行缝合成为合理的选择,以达到真正无张力修补的目的[1].我院2010年10月-2013年2月采用腹膜前间隙疝修补法治疗腹股沟疝患者86例,现报道如下.

    作者:周松阳;李明宏;钱涛 刊期: 2013年第16期

  • 脑神经血管压迫综合征微血管减压术后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舌咽神经痛和面肌痉挛为桥小脑角区三大主要的功能性神经外科疾病,大都由于脑神经根部被血管压迫所致.由于桥小脑角区解剖结构复杂,重要血管、神经的空间结构变化较大,术中有可能损伤脑干、岩静脉及临近的脑神经.患者术后有脑干、小脑功能损害及后组脑神经损害的风险.因此,神经血管压迫综合征微血管减压术(MVD)后患者的颅高压评估与术后并发症的防护是确保患者手术安全与手术疗效的措施之一.自1967年普及以来,现已为国内外神经外科广泛接受,并成为了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面积痉挛、舌咽神经痛的首选方法,成功率大约为87.5%-99.3%[1].我科2010年1月-2011年12月,采用MVD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舌咽神经痛、面肌痉挛共45例,现总结其术后护理措施如下.

    作者:任兴珍;任海林;张洋阳 刊期: 2013年第16期

江苏医药杂志

江苏医药杂志

主管:江苏省卫生厅

主办: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