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人胃癌细胞培养上清液对树突状细胞表型的影响

赵增仁;江建军;李勇;张丽静;戴拥军;裴永彬;张学明

关键词:树突状细胞, 表型, 胃癌, 免疫逃逸
摘要:目的 研究胃癌细胞培养上清液对树突状细胞(DCs)表型的影响.方法 酶联免疫法检测胃癌及正常胃上皮细胞上清液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白细胞介素(IL)-10和肿瘤生长因子(TGF)-β1蛋白含量.自健康人外周血获取DCs,流式细胞仪(FCM)检测加入上述细胞培养上清液后DCs表型CD83、CDS0、CD86、HLA-DR的变化.结果 OCUM-2MD3、BGC-823和HGC-27细胞株的胃癌细胞培养上清液中均可检测到VEGF蛋白;IL-10、TGF-β1蛋自在OCUM-2MD3、BGC-823细胞株中有表达,在HGC-27中未见表达.镜下观察细胞具有DCs典型的形态特征,单纯用GM-CSF和IL-4培养的细胞低表达HLA-DR、CD80、CD86和CD83,加人肿瘤坏死因子(TNF)-α后,表达水平明显上调.加入细胞培养上清液后,FCM检测不同胃癌细胞组各表型表达均显著降低,而正常胃上皮细胞组无明显变化.结论 应用GM-CSF、IL-4和TNF-α体外刺激,可成功扩增出成熟DCs.胃癌细胞可通过分泌VEGF、IL-10、TGF-β1等抑制DCs成熟,降低其抗原提呈功能,而进行免疫逃逸.
江苏医药杂志相关文献
  • 气管套囊内注入利多卡因减轻气管拔管后的咳嗽反应

    目的 观察气管套囊内注入利多卡因减轻吸烟患者拔管后咳嗽反应的效果.方法 45例长期吸烟患者全麻下行胃癌根治手术,按气管套囊注入方式的不同随机均分为注入2%利多卡因5ml(L)组、生理盐水5ml(S)组和空气5mi(A)组,观察并记录术毕气管拔管诱发咳嗽反射的发生情况.结果 气管拔管后0~5 min L组平均咳嗽(4.1±0.8)次,明显少于S组(8.2±0.9)次和A组(6.2±0.8)次(P<0.05);3组6~10 min平均咳嗽次数分别为(4.6±0.8)、(7.5±0.8)和(6.0±0.6)次(P<0.05).结论 气管套囊内注入利多卡因可以减轻吸烟患者气管拔管后的咳嗽反应.

    作者:胡永明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尿酶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新生儿尿中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和β-D-半乳糖苷酶(GAL)的改变及临床意义.方法 28例轻度HIE患儿(轻度组)和29例中重度HIE患儿(重度组)作为研究对象,25例正常足月新生儿作为对照组,采用终点法测定尿中NAG和GAL.结果 重度组尿NAG为(56.60±10.63)U/gcr,明显高于轻度组的(16.98±7.06)U/gcr和对照组的(16.82±4.43)U/gcr(P<0.01).重度组尿GAL为(22.66±5.52)U/gcr,明显高于轻度组的(10.94±3.55)U/gcr和对照组的(8.54±2.58)U/gcr,轻度组尿GAL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HIE患儿尿NAG、GAL均有显著改变,且和HIE的程度有关.

    作者:王军;陈群娥;何艳芳;张文华;张绍美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精脒对PC12细胞生长的影响

    目的 研究精脒(SPD)及多胺合成抑制剂α-双氟甲基鸟氨酸(DFMO)对PC12细胞生长特性的影响.方法 取对数生长期嗜铬细胞瘤细胞株PC12细胞,分为SPD组和DFMO组分别培养4 d,每天观察PC12细胞生长情况.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台盼蓝染色法绘制细胞生长曲线.用四氮唑盐(MTT)比色试验检测细胞的生长或抑制,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分布.结果 SPD作用PC12细胞后细胞数较对照组明显增多,胞体更加粗大,细胞突起更加细长,分支相连.DFMO作用PC12细胞后大部分细胞变圆,细胞突起变短.细胞生长曲线显示SPD组活细胞数明显增多,DFMO组细胞数减少.SPD作用4 d对细胞生长有促进作用,DFMO作用4 d对细胞生长有明显抑制作用.6 mmol/L DFMO作用4 d可使PC12细胞生长周期阻滞在S期.结论 SPD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对PC12细胞生长具有促进作用,DFMO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对PC12细胞则具有抑制作用.

    作者:巫瑛;古桂雄;杨吉成;盛伟华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雄激素受体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 研究雄激素受体(AR)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经手术切除并经病理汪实的早、进展期胃癌73例,免疫组化SP法染色检测AR在胃痛组织中的表达,分析与临床病理指标、预后的关系.结果 胃癌组织AR阳性率为39.73%,且与胃癌的组织学分级及淋巴结转移呈负相关.Kaplan-Meier(卡普兰-迈耶曲线)生存分析显示,AR阳性表达者的累计生存率明显高于阴性表达者.AR表达、肿瘤大小、病期、淋巴结转移及浸润深度均影响胃癌预后;其中的淋巴结转移和浸润深度足评估预后的独立指标.结论 AR在一定程度上较早地提示胃癌的预后,它的过度表达提示胃癌预后良好.胃癌AR阳性表达可为其内分泌治疗提供参考.

    作者:汪泳;钱海鑫;宇汝胜;周晓俊;曹先东;高登辉;刘弋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三枚螺钉内固定加囊内减压术治疗囊内移位型股骨颈骨折

    目的 探讨三枚螺钉内固定加囊内减压术治疗股骨颈囊内移位型骨折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例股骨颈囊内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分为减压组及对照组,每组100例.减压组行3枚螺钉固定加关节囊切开减压术;对照组单纯行3枚螺钉固定术.通过X线摄片观察股骨头坏死和骨不愈合的发生率.结果 减压组有移位的68例患者中,发生股骨头无菌性坏死7例(10.3%),明显少于对照组的36.9%(24/65)(P<0.05).结论 采用三枚螺钉内固定联合囊内减压术治疗移位型股骨颈囊内骨折,能够降低股骨头无菌性坏死的发生率.

    作者:沙磊;耿庆贺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骨髓CD117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 探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骨髓CD117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采用直接免疫荧光标记法标记细胞表面分化抗原,经流式细胞术测定,对31例MDS患者骨髓的CD117表达及意义进行分析.依据MDS的WHO分型方案、染色体核型以及国际预后积分系统(IPSS)将MDS患者划分为RA/RARS/RCMD组、RAEB Ⅰ/RAEBⅡ组;染色体良好组、染色体不良组;中危Ⅰ组、中危Ⅱ组、高危组.结果 (1)RAEB Ⅰ/RAEB Ⅱ组CD117表达阳性率及表达荧光强度均较RA/RARS/RCMD组高(P<0.01);(2)染色体不良组CD117表达阳性率明显高于染色体良好组(P<0.05);(3)CD117在高危组、中危Ⅱ组的表达阳性率较中危Ⅰ组高(P<0.05),且CD117在高危组、中危Ⅰ组,中危Ⅱ组与中危Ⅰ组间的表达差异亦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均<0.01).结论 CD117检测有助于MDS的分型及预后判断.

    作者:曾慧;欧阳建;许景艳;周荣富;张启国;杨永公;陈兵;周敏;关朝阳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微创手术治疗胫骨远侧干骺端骨折的疗效

    目的 比较开放手术和微创手术治疗胫骨远侧干骺端骨折的疗效.方法 采用切开复位钢板螺钉内固定(A组)和微创钢板固定技术(MIPO)解剖型锁定加压钢板(LCP)固定(B组)治疗胫骨远侧干骺端骨折53例,比较两组病例的年龄、性别、AO骨折类型、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和伤口并发症情况,对所有病例进行放射学评价和踝关节功能评价(Lowa评分).结果 所有患者随访9~24个月.A组病例的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长于B组(P<0.05),A组患肢术后即刻前后成角度数小于B组(P<0.05),两组伤口并发症发生率和Lowa评分优良率相似,骨折愈合时两组放射学评价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微创手术治疗胫骨远侧干骺端骨折可以缩短住院时间和骨折愈合时间,但开放手术骨折复位的即刻效果优于微创手术.

    作者:毛海青;杨惠林;徐耀增;杨炎;唐天驷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血管生成素与肿瘤血管生成

    血管生成素家族(Ang)是近年来新发现的血管生成因子.Ang家族编码四种结构相似的蛋白质,包括Ang-1、Ang-2、Ang-3和Ang-4,均能与受体Tie-2结合,参与肿瘤血管生成的起始及延续过程,影响肿瘤的生长、侵袭和转移.应用以Ang家族或其受体为靶标可抑制肿瘤血管生成,对肿瘤的治疗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作者:何荣荣;周怀君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血清p53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在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患者血清p53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NHL患者30例,ELISA法检测血清p53含,并与20例健康人血清作对照.结果 NHL患者血清p53平均浓度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增高(P<0.01),其中合并白血病或骨髓浸润者明显高于未浸润者;临床治疗有效者p53平均浓度明显下降;p53表达水平与患者年龄、性别无相关性,而与患者临床分期、肿瘤侵犯程度、血清乳酸脱氢酶(LDH)浓度呈正相关.结论 NHL患者血清p53表达水平增高,对疾病的临床分期、肿瘤侵犯程度判断有一定价值,有望成为判断NHL预后的新指标.

    作者:岑岭;周民;姜乃可;杨建和;陈涛;肖溶;王锡清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来氟米特对血管紧张素Ⅱ诱导的大鼠足细胞Nephrin表达的影响

    目的 观察来氟米特对血管紧张素Ⅱ诱导的大鼠足细胞相关蛋白nephrin表达的影响及机制.方法 体外培养大鼠足细胞,间接免疫荧光法鉴定nephrin、WT-1表达阳性的细胞为足细胞,建立AngⅡ足细胞损伤,RT-PCR法检测来氟米特治疗后nephrin mRNA表达变化.结果 Nephrin沿胞膜、细胞骨架、胞核分布,WT-1位于细胞核,ANGⅡ刺激足细胞后nephrin表达呈剂量及时间依赖性降低,来氟米特纠正这一下调作用,呈剂量依赖性.结论 AngⅡ下调大鼠足细胞nephrin表达导致足细胞损害,来氟米特阻断这一损害.

    作者:高雪艳;邢昌赢;孙彬;赵秀芬;钱军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脑电双频指数监测对全麻诱导丙泊酚用量的指导价值

    目的 探讨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在老年患者选择丙泊酚诱导用量的指导价值.方法 全麻老年患者40例,年龄65~75岁,ASAⅠ或Ⅱ级,随机分为两组.A组在BIS监测下缓慢推注丙泊酚,使BIS值降至40~50时停止;B组根据经验使用丙泊酚1.5~2 mg/kg.两组均复合维库溴胺0.1 mg/kg,芬太尼3μg/kg后行气管插管.连续监测围诱导期的血压(BP)、心率(HR)和BIS;记录丙泊酚的用量和BIS值.结果 A组诱导用丙泊酚总量平均(1.33±0.50)mg/kg,明显少于B组的(1.62±0.70)mg/kg(P<0.05);B组BP和BIS值均明显降低于A组(P<0.05).结论 BIS监测能指导临床选择合适的丙泊酚诱导用量;在老年全麻患者,诱导用丙泊酚(1.33±0.5)mg/kg,既能取得足够的麻醉深度,又能维持较稳定的血流动力学状态.

    作者:卜晓萱;范圣登;洪涛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THR)后易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 对145例患者均于手术前及术后第7天分别行双下肢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明确是否有下肢DVT形成.将DVT发生与否作为因变量,把临床可疑因素作为自变量,先进行单因素分析,得出有显著差异性的因素,再进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分析,筛选出DVT发生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 发生DVT45例,发生率31%.高龄、女性、双侧THR、全身麻醉、使用骨水泥等与DVT形成显著相关(P<0.05).其中,性别、肥胖及骨水泥的使用,其术后发生DVT的风险倍数分别增加到10.012、3.086和8.834;保护因素1个,为术前患者血型是O型,术后发生DVT的可能性减少到0.191倍.结论 THR患者术后发生DVT常存在多个危险因素.

    作者:温辉林;王友华;顾永强;刘璠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专业运动员前交叉韧带损伤的治疗

    目的 探讨运动员前交叉韧带(ACL)损伤的治疗以及康复方案.方法 专业运动员前交叉韧带损伤手术治疗18例,其中自体髌腱中三分之一重建桥交叉韧带6例,自体股薄肌腱半腱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7例,同种异体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4例,人工韧带重建前交叉韧带1例.术后经过严格的康复训练.结果 分析受伤原因,训练时受伤者均与训练时损伤和技术失误有关,而比赛受伤者则主要是对手粗暴动作造成.术后均得到1年以上的随访,膝关节松弛度测试仪(KT2000)30磅检杳移位平均2.0,主观感觉良好,术后再断1例,余均恢复正常训练,并基本达到或者超过伤前水平.结论 严格训练纪律和适度劳逸结合可能有助于减少外伤,关节镜下重建前交叉韧带并结合严格的康复训练,有助于前交叉韧带损伤的专业运动员恢复竞技能力.

    作者:陈东阳;蒋青;徐志宏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输尿管气囊导管在输尿管镜下钬激光治疗输尿管上段结石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输尿管气囊导管辅助输尿管镜下钬激光治疗输尿管上段结石的疗效.方法 总结输尿管气囊导管辅助输尿管镜下钬激光治疗50例输尿管上段结石的临床资料.其中左侧28例,右侧19例,双侧3例.结石总数53枚,结石大小0.6 cm×0.8 cm~1.5 cm×2.0 cm.合并患侧肾积水48例,输尿管狭窄4例,结石伴息肉12例.结果 单次手术成功率为100%(50/50),单次结石粉碎率100%(53/53).手术时间25~50 min,平均手术时间35.4 min,术后住院3~5 d,平均住院4.1 d.术中无一例结石移位于肾盂,碎石颗粒≤2 mm.术后随访3~4个月,结石清除率为100%(50/50).结论 输尿管气囊导管显著提高了输尿管镜治疗输尿管上段结石的手术成功率和结石清除率,缩短了手术时间,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作者:赵清松;温端改;侯建全;浦金贤;严春寅;平季根;陈卫国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全腋窝淋巴结清扫在cN0乳腺癌中的应用探讨

    目的 探讨临床腋窝淋巴结阴性(cN0)乳腺癌患者全腋窝淋巴结清扫应用的可行性.方法 cN0女性乳腺癌患者180例分为两组,分别行乳腺癌改良根治Ⅰ式100例(M组)和Kodama改良根治术80例(K组),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 腋窝淋巴结清扫结果:M组人均11.2枚,明显少于K组的15.8枚(P<0.05);K组锁骨下淋巴结总数231枚,阳性3枚.M组和K组淋巴结转移者分别为18例和21例.两组术后并发症及5年生存率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Kodama改良根治术可安全、有效的应用于cN0乳腺癌的手术治疗.

    作者:何平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植物人气管套管护理不当导致断离一例

    患者,男,64岁.7年前因车祸致脑外伤后一直处于昏迷状态,气管切开,佩带金属气管套管通气.

    作者:王幸;顾伟文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光棒引导插管在高位颈椎伤气道处理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光棒引导插管在高位颈椎伤患者气道建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高位颈椎伤患者30例应用光棒引导插管(LW)组,另选非颈椎伤患者30例应用纤维支气管镜(BF)组,比较两组插管时间、成功率与导管通过声门顺利率.结果 LW组在3 min内插管成功率高于BF组(96.7%vs.73.3%)(P<0.05),LW组插管时间短于BF组[(24.8±17.0)s vs.(148.6±64.2)s](P<0.01);LW组导管通过声门顺利率高于BF组(89.7%vs.45.5%)(P<0.01).结论 光棒引导气管内插管是高位颈椎伤患者采用全麻快诱导气管插管的有效方法之一.

    作者:郑友芝;周脉涛;顾成永;仲玉霜;华君;洪卫民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胃癌组织中GC-C和CDX2 mRNA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 通过检测鸟苷酸环化酶C信使核糖核酸(GC-C mRNA)和尾型同源盒转录因子mRNA(CDX2 mRNA)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RT-PCR检测GC-C和CDX2 mRNA在30例胃癌及相应远癌胃组织中的表达.结果 GC-C和CDX2 mRNA在胃癌组织中表达率分别为66.7%(20/30)和63.3%(19/30),而在远癌胃组织中均为阴性.两者在肠型胃癌中的表达高于弥漫型;但与年龄、性别、病灶大小、临床病理分期、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等因素无关.两者在胃癌中的表达呈正相关(γ=0.4277,P<0.01).结论 GC-C和CDX2 mRNA的异常表达与胃黏膜癌变有关,可能在肠型胃癌的发生上起着重要作用.

    作者:毛振彪;许钟;张健锋;朱慧君;章建国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携带hIGF-Ⅰ基因的腺病毒载体构建

    目的 探讨构建携带hIG-Ⅰ基因腺病毒载体的可行性.方法 从pcDNA 3.1-hIGF-Ⅰ质粒中克隆出hIGF-Ⅰ基因的编码序列,酶切、连接后,插入腺病毒系统中的穿梭载体pAdshuttle-CMV,获得重组质粒pAdshuttle-CMV-hIGF-Ⅰ,将其转化含有腺病毒骨架载体pAdeasy-1的大肠杆菌BJ5183,进行同源重组,获得重组子pAdeasy-1-IGF-Ⅰ.鉴定后,将pAdeasy-1-IGF-Ⅰ转染人胚肾细胞(Ad293细胞),获得含hIGF-Ⅰ基因的重组腺病毒(rAd-hIGF-Ⅰ).再鉴定后,Ad293细胞反复感染冻融扩增腺病毒,50%组织培养感染量法(TCID50)检测病毒滴度.将病毒颗粒感染绿猴肾成纤维细胞(COS-7细胞),荧光显微镜观测绿色荧光蛋白(GFP)的表达,RT-PCR分析hIGF-Ⅰ基因在mRNA水平的表达,Western blot分析hIGF-Ⅰ在蛋白水平的表达.结果 成功构建出含有hIGF-Ⅰ基因的腺病毒载体rAd-hIGF-Ⅰ,转染COS-7细胞后发现绿色荧光蛋白表达,同时RT-PCR扩增出318 bp的目的 条带,Western blot得到7.6kDa大小的同的蛋白,证明了腺病毒载体rAd-hIGF-Ⅰ能成功转染COS-7细胞,hIGF-Ⅰ基因能在其中成功表达.结论 成功构建出含有hIGF-Ⅰ基因的腺病毒载体rAd-hIGF-Ⅰ,并且证实其能对COS-7细胞进行有效转染,为组织工程软骨的进一步改良提供了高效的基因载体.

    作者:高共鸣;范卫民;刘瑞平;卫积书;马益民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缺血预处理和缺血后处理联合应用对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目的 探讨缺血预处理和缺血后处理联合应用对肝脏缺血-再灌注(I-R)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采用大鼠部分肝缺血模型,将SPF级雄性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5组,每组8只:假手术(S)组,缺血-再灌注(I-R)组.缺血预处理(IPre)组,缺血后处理(IPost)组,缺血预处理+后处理(IPre+IPost)组.全面复流120 min后收集肝脏组织和血液标本,检测血清ALT,肝组织ATP、MDA和RCR,做肝组织病理检查.结果 IPre+IPost组血清ALT、肝组织MDA显著低于其余各组(P<0.05);IPre+IPost组肝组织ATP、RCR高于其余各组(P<0.05);病理结果:IPre+IPost组肝组织损伤轻于其余各组.结论 IPre和IPost联合应用能更好的保护线粒体,维持组织的能量代谢稳定,从而在再灌注早期更好的减轻肝脏的损伤.

    作者:卢思聪;张峰;宋德静;张业伟 刊期: 2009年第02期

江苏医药杂志

江苏医药杂志

主管:江苏省卫生厅

主办: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