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苗苗;班高亚;党中勤
目的:分析中药在胃溃疡患者中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在我院进行治疗的88例胃溃疡患者,根据其治疗方法不同,将其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对照组44例患者是单纯的采用西药进行治疗;观察组44例患者则是单纯的采用中药进行治疗。后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经过治疗,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5.5%,对照组仅为79.5%,观察组明显的高于对照组,其差异显著,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胃溃疡患者治疗中,采用中药进行治疗的效果要优于单纯使用西药的治疗效果,可在临床中进行推广使用。
作者:郭晓云 刊期: 2013年第23期
目的:观察恩替卡韦联合大黄蟅虫胶囊治疗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将50例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随机分为恩替卡韦联合大黄蟅虫胶囊治疗(治疗组)及恩替卡韦治疗(对照组),定期检测其肝功能及肝纤维化指标,观察其临床表现变化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在临床表现及肝功能改善、肝纤维化改善等方面,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恩替卡韦联合大黄蟅虫胶囊治疗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疗效较理想。
作者:刘玉斌;李军;周稳兰;陆春芬;朱慰岗;卢应梅;移军 刊期: 2013年第23期
在中医理论中认为小儿呼吸道反复感染是属于“咳嗽”、“感冒”、“肺炎咳嗽”的范围,中医中称为复发性感染患儿。导致患儿出现上述症状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患儿肝常有余、脾肾不足、肺常虚等生理原因引起的。如果患儿习惯性呼吸道感染可导致患儿脾弱肝旺、肺胃阴虚、肺脾不足,当患儿遇到外邪侵入时则可发展成为疾病。从现代医学理论角度认为患儿免疫力低下、病原菌的侵入是导致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重要原因。此外环境污染、体内菌群失调也是诱发该疾病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该疾病的发病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普遍认为该疾病的发生是纵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本文将从现代医学微生物以及中医辨证角度对该疾病的发病原因以及两者的内在关系进行探讨,旨在为该疾病中西医结合治疗提供新的临床理论依据。
作者:张振武 刊期: 2013年第23期
不寐又称失眠是指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的病证。病在心肾,涉及肝脾。其病因病机为情志所伤,劳逸失调,素体虚弱或病后体虚及饮食不节等导致阴虚阳盛,阴阳失交而成。根据其病因病机,进行辨证论治,采用相应的中药及针灸疗法,临床疗效倍增。
作者:于秀红 刊期: 2013年第23期
目的:对眼外伤的致伤因素、临床特点及其防治方法进行探讨和分析。方法:对我院收治的120例眼外伤患者的致伤因素以及临床特点等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对防治的方法进行探讨和研究。结果:发生眼外伤的男性人数要远远高于女性的人数;农民、工人是容易发生眼外伤的;眼外伤至伤主要的原因为异物伤。结论:对眼外伤进行合理全面的预防以及积极有效的治疗措施,有着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曹天龙 刊期: 2013年第23期
目的:讨论临床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方法治疗变异型心绞痛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患有变异型心绞痛的患者7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35例,治疗组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式,用自拟的中药联合西医常规疗法治疗,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疗法治疗,经过1个月的治疗后,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率达到94.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5.7%,两组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对照组有4例发生不良反应,两组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变异型心绞痛,通过中药作用缓解西药的毒副反应,效果可靠、显著,值得推广。
作者:朱登攀 刊期: 2013年第23期
笔者总结孙玉信教授治疗诸多肺系疾病从胃治肺、肺胃同治思想及诊治经验如下。
作者:蔡红荣;王燕 刊期: 2013年第23期
目的:观察祛风除湿汤内服外洗治疗湿疹的疗效。方法:采用自拟祛风除湿汤内服外洗治疗湿疹60例。结果:治疗1~3个疗程后,60例中53例临床治愈,7例无效,有效率88.3%。结论:祛风除湿汤内服外洗治疗湿疹有较好疗效,该疗法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应用。
作者:朱秀美;李秀才 刊期: 2013年第23期
目的:探讨近年耳穴贴压治疗失眠症的机理研究及临床治疗情况。方法:通过对近年来有关耳穴贴压治疗失眠症的机理研究及治疗情况的文献进行分析总结。结果:耳穴贴压具有调节脏腑经络功能、神经功能、血管功能等多方面作用,临床应用较为广泛。结论:耳穴贴压治疗失眠症,疗效显著,操作方便,无不良反应,患者易于接受。
作者:臧镭镭;胡虹 刊期: 2013年第23期
通过对多囊卵巢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及现代研究结果的结合,运用“病证结合”的诊疗模式对多囊卵巢综合征进行诊疗,为多囊卵巢综合征的诊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作者:黄爱如 刊期: 2013年第23期
藿香三味饮为毛德西老师自创经验方,为芳化中焦湿浊的代表方,方药组成为藿香,佩兰和砂仁。组方简练,用法灵活,对于各种内科杂病兼有湿浊壅滞之象皆可辨证使用。文中简举3例以论述其用法。
作者:王超 刊期: 2013年第23期
临床带教护生工作是护理教学的重要部分,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实践环节,现将担任带教老师的工作体会总结如下。
作者:王红梅 刊期: 2013年第23期
目的:探讨苏子降气汤加减在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将根据筛选标准纳入的我科收治86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随机分为苏子降气汤加减治疗的干预组(简称观察组),以及二陈汤加减治疗的干预组(简称对照组)。疗程结束后观察两组患者的肺功能、红细胞压积以及动脉血气分析,评定其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中痊愈6例,显效15例,有效20例,无效2例,有效率95.35%;对照组患者中痊愈5例,显效12例,有效18例,无效8例,有效率81.40%。两组比较,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肺功能比较未见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FEV1、FEV1%较对照组均增加明显,红细压积水平、PaO2、PaCO2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苏子降气汤加减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可通过有效改善肺通气功能,降低红细胞压积,改善动脉血气,临床疗效较佳,适宜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翟金玲 刊期: 2013年第23期
目的:探讨综合康复训练对脊髓损伤患者膀胱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将66例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采取综合康复护理措施,即心理护理、呼吸肌及腹肌训练、坐站训练、膀胱训练、针灸盆底肌刺激等。结果:经护理及康复训练后两组残余尿量均明显减少,但综合康复护理组下降更为明显,与对照组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综合康复护理能使脊髓损伤病人的膀胱训练达到平衡和恢复自主排尿,减少并发症,缩短康复期,提高患者的生活和生存质量。
作者:岳晓香 刊期: 2013年第23期
郭艳幸教授治疗慢性骨髓炎,重视清热解毒化瘀、健脾益气化湿、肝脾肾同治、动静互补平衡之法,采用内服、外用结合治疗本病,收到了较好的临床疗效。
作者:陈刚;郭艳幸 刊期: 2013年第23期
阳虚类型的失眠临床不易被重视,导师孙玉信教授结合多年临床经验提出阳气虚损运行失常是导致失眠的基本病机,临床上运用扶阳法治疗阳虚型失眠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作者:王帅;孙玉信 刊期: 2013年第23期
总结王振涛教授中医辨证治疗郁病的临床疗效。
作者:班高亚;范苗苗;王振涛 刊期: 2013年第23期
目的:观察分析颈椎牵引联合中药热熨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及护理方法。方法:选取42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颈椎间歇性的牵引配合中药袋加热后的颈部热熨方法进行治疗,在治疗观察中给予针对性护理配合和干预,观察其临床疗效。结果:总有效率为97.6%。治疗前后无一例患者出现药疹、恶心、呕吐等导致治疗中断情况,未发生其他不良事件。结论:注意加强对患者的心理护理,牵引过程中对于牵引重量的把控和体位的调整,中药热熨过程中应注意监控热熨袋的温度,治疗效果满意,患者护理满意度良好。
作者:李鹤;张楚惠;黄燕虹 刊期: 2013年第23期
慢性心衰是大多数心脏病发展的终归宿,也是主要的死亡原因。随着中医临床基础研究的不断深入,以益气温阳,活血利水之法治疗心衰病在临床取得了较好的疗效,解决了广大患者的很多问题,如电解质紊乱、利尿剂抵抗等。在中医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应用活血利水药物越来越受到临床医生的重视。
作者:曾莹姬;牛琳琳 刊期: 2013年第23期
本文介绍冯建春教授应用麻杏甘石汤的临床经验,她认为该方剂不仅用于治疗“外感未解,痰热郁肺”的咳喘,还可扩展至许多证型,实际应用中,采用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治疗重在宣肺,临床应用复杂多变。
作者:李涵 刊期: 2013年第2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