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红玉;徐桂莲;翟乃霞;毕桂华
通过对6例神经梅毒患者早期诊断、全面的护理,5例治愈或好转出院,1例放弃治疗.提示实施严格的消毒隔离,积极心理疏导,密切观察药物反应能有效地控制病情,减少并发症发生.
作者:朱月娇;张晓晓;杨碎丽 刊期: 2005年第13期
心肌梗死患者在接受溶栓治疗时,需反复抽取血标本检查心肌酶谱,而患者在接受药物抗凝治疗的同时,如果反复穿刺,常致其穿刺处皮下瘀血.而临床观察发现,即使延长穿刺点压迫时间,也无法避免这一并发症.鉴此,我们将一次性真空采血针与静脉留置针合并使用,效果良好,报告如下.
作者:向岚;苑卫东 刊期: 2005年第13期
目的探讨0.2%活力碘乙醇液配合氟哌酸粉刺治疗压疮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8例压疮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6例,45处)和对照组(32例,45处),两组均2 h翻身1次.对照组仅用0.2%活力碘乙醇液涂搽局部,观察组采用0.2%活力碘乙醇液涂搽后再用氟哌酸粉剂涂撒,观察两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治愈率71.1%,对照组40.0%,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 0.2%活力碘乙醇液配合氟哌酸粉剂治疗压疮效果优于单纯使用0.2%活力碘乙醇.
作者:刘丽华 刊期: 2005年第13期
目的探讨经鼻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治疗老年重症急性左心衰竭过程中实施全面系统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 将住院患者52例按住院时间顺序分为对照组(27例)和观察组(25例),在相同治疗条件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全面系统监测护理,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病死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通气前后组内比较,各监测指标均有所改善(均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均P>0.05);两组病死率及部分并发症(导管松脱、气道粘膜溃烂出血、痰梗窒息及肺部感染)发生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均P<0.05).结论经鼻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治疗老年重症急性左心衰竭时辅以系统监测和护理,有助于降低病死率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吴小青;文杏珠;李新强;叶良玉;徐效峰;顾海波;叶莉 刊期: 2005年第13期
静脉留置针在临床上的应用和普及,减少了静脉穿刺次数,有利于保护血管,减轻患者反复穿刺的痛苦,便于给药和抢救,又可提高护理工作的效率.但留置针的静脉帽、延长管等,易与患者衣袖摩擦而致留置针脱落,缩短留置时间.鉴此,笔者采用一种新方法,对1 000余例患者进行留置针固定,效果较好,介绍如下.
作者:闫焕英;摆凤兰 刊期: 2005年第13期
通过建立护理学积件系统,以电子阅览室的方式应用于临床教学,并对其应用进行了问卷调查与结果分析.结果表明,多元化积件有助于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作者:李怀慧 刊期: 2005年第13期
阿奇霉素为氮杂内酯类抗生素,由于对支原体肺炎和衣原体肺炎疗效显著,而且对胃肠道和局部注射部位的刺激比红霉素轻微,所以广泛应用于临床.
作者:耿玉莹;王静;李凤鸣 刊期: 2005年第13期
106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行急诊介入治疗术,结果104例治愈,2例因急性左心衰死亡.认为充分而快速的术前准备,对高危患者的术前干预,术中严密监护及观察用药后反应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作者:李保华;吴金风 刊期: 2005年第13期
目的研究健康成年人双腋下体温测量值的差异性.方法随机抽取100名健康成年人为受试者,用经校验的水银柱体温计进行双侧腋下体温测量.结果健康成年人腋下体温左侧平均(36.51±0.41)℃,右侧平均(36.33±0.44)℃,两侧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不同性别人群同侧腋温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均P>0.05).结论健康成年人左侧腋下体温高于右侧.
作者:燕云 刊期: 2005年第13期
对30例肝血管瘤患者实施介入治疗,结果插管成功率100%,随访3个月至2年,肝血管瘤均有不同程度缩小.提出术前心理护理,术中积极配合及术后栓塞综合征的观察护理,对肝血管瘤患者的康复起着重要的作用.
作者:张秀一;章万勇;胡道树;马立翠 刊期: 2005年第13期
5例主动脉夹层覆膜支架植入术患者介入手术均获成功,入口被封堵,假腔消失.认为有效的心理护理、基础护理,完善的术前准备,术中严密观察,术后切口护理,是保证手术顺利进行及患者预后良好的关键.
作者:李转珍;贾素玲;李春燕;向宝霞 刊期: 2005年第13期
2003年5月至2004年10月,我科使用氦氖(He-Ne)激光外部照射,治疗皮肤损伤52例,效果满意,介绍如下.
作者:张琴 刊期: 2005年第13期
笔者总结一种静脉穿刺无痛拔针法即先慢后快法,介绍如下.
作者:刘淑意;孙军鸽 刊期: 2005年第13期
目的了解静舒氧对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将40例患者随机分为静舒氧组和对照组各20例,静舒氧组使用静舒氧仪对输液瓶充氧助推输液,对照组使用鼻导管给氧,2~4 L/min,均1 h/d,连续14 d.结果治疗后静舒氧组SpO2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心绞痛发作频率及持续时间显著少于和短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应用静舒氧辅助治疗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可显著提高给氧疗效.
作者:陈翠芬;骆秋芳;张纯桃 刊期: 2005年第13期
回顾我国近年来健康相关生存质量(HRQOL)社区研究成果,包括健康人群、老年人、慢性病患者、肿瘤患者和精神病患者等生存质量及其影响因素和干预策略.
作者:臧小英;王克芳 刊期: 2005年第13期
目的观察刺络拔罐为主治疗带状疱疹的疗效.方法对40例带状疱疹患者在出疱疹处运用梅花针刺络拔罐配合艾灸、TDP照射治疗.结果治疗7 d后,痊愈17例,显效14例,好转9例.结论梅花针刺络拔罐配合艾灸、TDP照射治疗带状疱疹,疗效显著.
作者:沈咏芳;袁慧;宋亚光 刊期: 2005年第13期
目的探讨患儿颈外静脉采血的体位摆放与人文关怀对采血效果的影响.方法将门诊200例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0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采血;观察组采用改进方法,即给予人文关怀,并根据不同年龄、体型患儿采取单纯侧卧头后仰位和侧卧颈部垫枕头后仰位.结果观察组一针穿刺成功率,患儿舒适、安全度及家属满意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P<0.05),皮下瘀血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改进的颈外静脉采血体位摆放方法为一种科学、有效的小儿采血方法,而人性化服务是其保证.
作者:兰玲秀;任晓瑛;吕惠玲 刊期: 2005年第13期
目的观察加药时两种不同进针方法对胶塞碎屑形成的影响,寻求减少胶塞碎屑形成的方法.方法将门诊输液加药1 200次,随机分成两组,传统法(573次)采用垂直进针法加药;改进法(627次)采用针尖斜面向上,针梗与瓶塞呈70~80°角进针法加药.观察两种加药方法胶塞碎屑形成率,在同等条件下两种方法操作所需时间以及护理人员发生针刺伤的情况.结果改进法胶塞碎屑的形成率比传统组显著降低(P<0.01),两法操作所需时间及护理人员针刺伤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均P>0.05).结论在没有增加操作时间和护理人员针刺伤的前提下,改进加药法能显著降低胶塞碎屑的形成.
作者:郑文静;崔秀梅;欧梅娇;胡小平 刊期: 2005年第13期
目的了解糖尿病患者抑郁的发生情况及其相关因素,为临床护理提供参考资料.方法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对128例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调查.结果糖尿病患者抑郁发生率达38.28%.不同性别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60岁的糖尿病患者抑郁发生率明显高于<40岁及40~60岁年龄段组(均P<0.05);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抑郁发生率明显高于大专以下组(P<0.05);有抑郁较无抑郁的糖尿病患者糖尿病病程长,空腹血糖及尿微量白蛋白高(均P<0.05).结论糖尿病患者抑郁发生率较高,应重视其心理支持及健康教育,以改善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陈伟娟;陈锦秀;彭东旭;刘春桃 刊期: 2005年第13期
目的探讨<护理教育学>考核方法及其效果.方法在对58名护理本科生<护理教育学>课程教学中,进行小组书面作业、授课及命题、开卷考试等多种形式的考核.结果考核方法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学生认为理论知识、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等得到了提高.结论考核方法的改革是有益的尝试,对现代护理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刘义兰;鲁才红;薛晶;方云 刊期: 2005年第1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