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医学伦理学研究亟需重大突破

陈力夫;刘建一;吴岩

关键词:医学伦理学, 构建和谐社会, 公共卫生决策, 高新技术应用
摘要:本文以当前医学发展的全景为视野,从医学伦理学基础理论、构建和谐社会、公共卫生决策与高新技术在医学领域应用的角度出发,考察了医学伦理学的发展及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医学伦理学研究亟需突破的两点思考.
内蒙古医科大学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含AB型血清培养体系人角质形成细胞培养

    目的:探讨人体角质形成细胞的培养技术,观察人角质形成细胞生长的过程,为培养角质形成细胞膜片提供新的方法.方法:采用改良后的含胎牛和人AB型血清培养体系进行人角质形成细胞的培养.结果:含人AB型血清培养体系培养的角质形成细胞5d融合达 70%,9d达 90%, 11d完全融合,细胞分裂指数高峰在9d左右,可达1.1%,而不含AB型血清组培养的细胞5d后即出现退化样生长,不形成细胞膜片.进一步对含AB型血清的不同培养系统进行培养,将增殖高峰期培养的角质形成细胞应用MTT 比色法测细胞增殖活性,进行比较,P>0.05,表明添加F12、TC199、1640后对培养的角质形成细胞增殖作用无差异.结论:人AB型血清能够对体外培养的角质形成细胞生长起到刺激作用.

    作者:王凌峰;温丽娟;荣志东;巴特;王宏;胡国林;蒋文杰;严智昌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狭叶杜香挥发油提取方法的研究

    目的:探索狭叶杜香挥发油的提取分离方法,为其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研究了超临界流体提取法(SFE)及水蒸气蒸馏法(SD)所得杜香挥发油的收率及组分变化,并采用GC-MS联用技术进行分析.结果:SD法收率为1.54%,SFE法收率为1.72%.从SFE法所提取的杜香挥发油中共鉴定出29种成分,从SD法所提取的杜香挥发油中共鉴定出25种成分,其中有23种成分为共有成分.结论:超临界流体提取法是提取杜香挥发油的理想方法.

    作者:陈其秀;王晓琴;陈其和;温彩红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脊髓损伤致截瘫病人的康复治疗

    目的:帮助截瘫病人恢复身心健康预防截瘫后发生的各种并发症.方法:对30例脊髓损伤后截瘫病人采用心理治疗、功能训练、物理治疗等综合康复治疗.结果:经3~5a随访30例中优良26例,总优良率为86.6%.结论:早期康复的介入对病人回归社会、家庭、生活、学习、工作起着决定性作用,截瘫病人还是有治疗价值的.

    作者:闫金玉;赵小娟;于莲丽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蒿芩清胆汤的实验研究

    本研究是内蒙古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课题.该研究项目通过三届硕士研究生及课题组的实验研究,对蒿芩清胆汤的解热、抗菌、消炎、抗病毒、免疫调节、抗内毒素及抗胆道感染和利尿、对胃肠调节、对湿热模型的影响及药剂学、质量标准等方面做了有益探索,为今后药物的研发、临床的推广运用奠定了可靠的、科学的实验研究基础及理论根据,并取得了阶段性科研成果.

    作者:韩雪梅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畸形性骨炎一例并文献复习

    目的:通过分析一例畸形性骨炎,探讨其病因、诊断、治疗,总结其临床特点.方法:结合病人临床资料,同时复习文献报道加以总结.结果:临床体征贫血明显,骨损害广泛,呈不均一、多样化.检测血碱性磷酸酶呈持续高水平状态.结论:畸形性骨炎罕见,若要确诊应进行全面检查,排除相关疾病时应想到本病的可能.

    作者:李彩萍;邱琳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胰性脑病诊治体会(附7例报告)

    通过7例发生重症胰腺炎的胰性脑病(PE),结合文献探讨了PE的发病原因、病理生理、临床表现、诊断、治疗等问题,PE多为胰酶溢入血循环,透过血脑屏障致脑组织出血、软化、脱髓鞘而引起神经精神症状.其多无特异性,多无定位体征,可并颅高压及脑电图异常.本文提出参考诊断标准.其治疗原则为早期手术控制胰腺本身的炎症,阻断由此产生的一系列连锁性损害.

    作者:王宁;张兵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玻璃体切割术治疗复杂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

    目的:回顾性分析玻璃体切割术治疗复杂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的疗效.方法:对58例(61眼)复杂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病人行常规睫状体平坦部三通道玻璃体切割术.并根据病情相应处理视网膜病变,选择眼内激光及眼内填充物.结果:随访3~13mo,术后矫正视力不同程度改善46眼(75%),12眼(20%)不变,3眼(5%)视力减退.结论:玻璃体切割术联合视网膜手术及光凝、眼内气体、硅油填充治疗复杂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有效.

    作者:韩萍;闫元奎;杨丽萍;徐力;王艳艳;郭凯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培养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之探索

    针对目前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培养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培养目标和模式上认识的不一、临床能力考核自成体系、职业医师制度与医学专业学位制度的矛盾冲突、临床能力培养与教学资源紧缺、职业背景与多种学位制度及学制并存等问题进行了现状分析,并对构建以综合性医院为主阵地的专业学位研究生质量监控与保证体系进行了剖析与探索.

    作者:牛广明;李志军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头颈部结核病人的临床特点分析

    目的:提供对头颈部结核不同临床表现的认识,并探讨其影响诊断的因素.方法:对2000~2003年的66例原发于头颈部结核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6例病人, 56例(85%)为颈淋巴结结核,4例(6%)为喉结核,2例(3%)颈椎结核,2例(3%)中耳结核,口咽结核和咽后脓肿各1例(3%).30%的病人伴有肺或其它器官的结核;9%的病人有结核病史或为继发的结核.首诊误诊23例,误诊率近35%.结论:对无明显原因的颈部肿块要考虑到结核;针刺细胞学检查是简单有效的诊断方法;喉结核多累及声带,且并非伴有肺结核或痰液阳性;头颈部结核病人应做必要的检查以排除肺结核和其它系统结核;对有结核病史或继发的结核,应做药敏实验以减少多重抗药性.

    作者:崔晓波;李玲香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健康促进医学发展前景的探讨

    通过对健康促进医学形成背景的分析,明确了医学终目的转向健康的必然性及健康促进医学所关注的改善体质、加强病前综合干预等观点在我国医疗体制改革中的重要性,探讨了健康促进医学的现代理念与中医传统养生保健学的关系,并认识到中、西医学健康理念的并存与交融,将会产生出适合我国国情民风的健康新观念,也是21世纪我国健康促进医学发展的必然格局.

    作者:常虹;毕力夫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珍珠梅花及茎中多糖含量测定及成分分析

    目的:建立珍珠梅样品中多糖的提取、含量测定及成分分析法.方法:经苯酚-硫酸显色,用分光光度法测定多糖含量;用PC法检识多糖成分.结果:珍珠梅多糖的浓度与吸光度在1.26~7.56μgmg-1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回归方程为:A=4.4244C-0.1649,r=0.9919.花中多糖含量为5.31%;茎中多糖含量为2.86%.结论:含量测定方法操作简便,灵敏度高,稳定,重现性好.初步判断珍珠梅花中多糖含葡萄糖和戊醛糖;茎中多糖含葡萄糖、鼠李糖、戊醛糖.

    作者:云学英;罗素琴;吴宁远;张翠荣;蒋洪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同种原位心脏移植二例报告

    目的:报告2例原位心脏移植的初步体会.方法:2003-08与2004-12进行了2例原位心脏移植,1例为瓣膜型心肌病,另1例是扩张型心肌病.采用冷晶体停跳液顺灌进行供心保护,中度低温体外循环下行双腔静脉法原位心脏移植手术.免疫抑制方案采用赛尼哌及环孢素A、骁悉、甲基强的松龙三联. 结果:1 例术后52h右心衰竭至全心衰竭死亡;另1例围术期无急性排斥反应及感染发生.心功能恢复至Ⅰ级,术后存活8mo.结论:合理选择受体,良好的心肌保护、术后合理的监测与抗排异治疗是心脏移植成功的关键.

    作者:朱宪明;刘志平;赵龙;王坚;李淑珍;孟爱荣;邱能庸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浅谈医学人文学在医学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医学人文学之所以在医学教育中受到重视,主要是由于生物医学的失人性化以及现代医学面临的种种道德困惑.医生和研究人员,惯于使用生物医学模式的思维和实证主义视角,去解决医学生活中的非医学问题,但由此而生的复杂问题由于医生们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贫乏而无法圆满解决.因此目前应把医学人文学教育放在重要位置,学会用人文科学方法或思考方式观察分析医学中的非医学问题.

    作者:李蔚;岳冬青;高进;张媛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急性白血病病人GST-π、MRP1表达及其相关性的临床研究

    目的:检测急性白血病(acute leukemia, AL)病人谷胱甘肽硫转移酶-π(glutathione-S-transferase-π,GST-π)、多药耐药相关蛋白1(multi-drug resistance relevant protein 1, MRP1)的表达,探讨二者与AL多药耐药(multi-drug resistance, MDR)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明确二者在AL中的表达有无相关性以及两者表达与AL病人临床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80例AL病人及30例正常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GST-π、MRP1 表达.运用SPSS10.0统计软件,采用χ2检验、四格表精确概率法、t检验、直线相关分析方法统计结果.结果:GST-π、MRP1在难治组的阳性率均高于初治组和完全缓解组;在初治组的阳性率均高于对照组.GST-π、MRP1在AL难治组中的表达具有高度相关性.GST-π、MRP1表达阳性组完全缓解率低于阴性组.GST-π、MRP1的表达与AL难治组病人年龄、性别、骨髓幼稚细胞比例及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无关,且两者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组、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 acute nonlymphoblastic leukemia,ANLL)组表达无差别.结论:GST-π和MRP1的高表达与AL临床耐药有关;GST-π和MRP1在难治组中的表达密切相关;GST-π和MRP1表达阳性的AL病人的完全缓解率明显降低,两者可能是影响AL疗效的重要指标;GST-π和MRP1在难治组表达阳性率与年龄、性别、外周血白细胞计数、骨髓幼稚细胞比例可能无关,且在ALL组与ANLL组中差别无统计学意义.

    作者:肖镇;崔鹤;哈森;高大;韩艳秋;孟学民;石玉涛;黄彬涛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医学伦理学研究亟需重大突破

    本文以当前医学发展的全景为视野,从医学伦理学基础理论、构建和谐社会、公共卫生决策与高新技术在医学领域应用的角度出发,考察了医学伦理学的发展及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医学伦理学研究亟需突破的两点思考.

    作者:陈力夫;刘建一;吴岩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脑出血急性期应用疏血通注射液治疗的探讨

    目的:对脑出血急性期病人予疏血通注射液,分析其对血肿吸收和血肿周围缺血的影响.方法:予35例脑出血急性期病人以疏血通注射液4mL/d静滴,连用20d,与30例对照组比较第7d、17d头颅CT的血肿体积和血肿周围低密度区改变.结果:治疗组第7d、17d头颅CT显示血肿体积较对照组明显缩小(P<0.01);第17d血肿周围低密度区治疗组较对照组缩小(P<0.05).结论:脑出血急性期应用疏血通注射液可促进血肿吸收及血肿周围低密度区缩小.

    作者:齐晓飞;李泽宇;贺娟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胃癌病人中心静脉血CK20mRNA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运用巢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nest RT-PCR)技术,探讨细胞角蛋白20(CK20mRNA)在胃癌病人中心静脉血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nest RT-PCR 检测胃癌病人中心静脉血及良性疾病病人中心静脉血CK20mRNA,表达情况与临床病理因素进行分析.结果:64例胃癌病人34例CK20mRNA阳性,阳性率为53.1%,良性病病人16例均阴性;胃癌病人血液CK20mRNA的阳性率与肿瘤大小、腹腔和肝转移、临床分期相关(P<0.05),与病理组织学类型无相关性(P>0.05);8例早期胃癌病人中2例CK20mRNA阳性.结论:扩增 CK20mRNA的nest RT-PCR方法是检测胃癌病人中心静脉血微转移敏感而特异的方法.

    作者:孟兴凯;张俊晶;岳根全;陈怀增;彭淑牖;杨成旺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心血管疾病

    同型半胱氨酸是蛋氨酸代谢的中间代谢产物,先天或后天因素使代谢途径一些酶的缺乏/失活或辅助因子叶酸、维生素B6、维生素B12的缺乏导致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血中同型半胱氨酸升高引起血管损害,使内皮细胞受损、平滑肌细胞增殖/迁移、胶原分泌增多、促进血栓的形成,参与动脉粥样硬化、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影响心脏的结构功能,是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陈凤英;郭艳红;高炜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原发性脑淋巴瘤治疗回顾

    目的:由影像表现结合临床制定定向活检、手术选择联合治疗方案.方法:回顾1999~2003年 6组原发性脑淋巴瘤(PLB) 101例进行临床分析,以MR、CT表现病灶部位分布为基础,制定可供活检、手术切除、联合治疗选择的五种类型.结果:Ⅰ型:大脑半球浅部、皮质下单发型;手术切除+放疗、化疗.Ⅱ型:大脑半球深部单发型(中线、侧脑室壁、基底核区);定向活检/酌情手术+放疗、化疗.Ⅲ型:小脑单发型(含小脑脑桥角,CPA);手术切除+放疗、化疗.Ⅳ型:大脑半球多发型;定向活检+放疗、化疗.Ⅴ型:小脑幕上下弥散型(含脑表面、脑干);定向活检 /脑脊液(CSF)瘤细胞检查+放疗、化疗.结论:按分型结合病人状态选择定向活检、手术切除、放疗(包括γ刀、x刀治疗)、化疗联合方案.强调定向活检提高诊断率,权衡利弊实施联合治疗、规范施行化疗方案,观察研究改善给药方法提高药效;对国内可诱发PLB危险人群发病要引起关注研究.

    作者:李明洙;罗力;富春雨;窦长武;王涛;李云霞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双心室同步起搏治疗顽固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双心室同步起搏对扩张型心肌病顽固性心力衰竭的治疗效果.方法:10例扩张型心肌病病人,男6例,女4例,所有病人符合NYHA心功能Ⅲ~Ⅳ级,心电图呈窦性心律,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QRS时限>120 ms,射血分数<35%,左室内径>60 mm.因严重心力衰竭而长期卧床,经多种抗心衰药物治疗效果不佳.分别植入右心房、右心室和冠状静脉左室分支电极导线,行房室顺序双心室同步起搏,观察起搏前、后QRS时限、NYHA心功能分级、左室内径、射血分数及6 min步行试验的变化.结果:右心房、右心室和左心室电极导线感知和起搏参数均符合起搏要求.起搏后QRS时间明显缩短(P<0.01),(NYHA)心功能分级进一步改善(P<0.01),左室射血分数及6 min步行增加(P<0.01).结论:双心室同步起搏治疗可缓解心衰的症状,改善心功能,增加射血分数,提高运动耐量.

    作者:黄织春;张世新;李淑玲;王龙;郝奇俊;刘艳阳;任润梅;刘志兰 刊期: 2006年第05期

内蒙古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内蒙古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主管:内蒙古医科大学

主办:内蒙古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