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大鼠后肢肌电图H反射和F波的研究

熊革;郭铁成;罗永湘

关键词:大鼠, 肌电图, H反射, F波
摘要:为探讨正常大鼠后肢肌电图H反射和F 波的测定方法及其波型特点,采用两种不同的方式(显露与不显露坐骨神经)对大鼠双侧后肢腓肠肌进行诱发肌电图检查,观察波型特点,测定其潜伏时及振幅,并进行比较.结果:两种方法均可引出H反射和F波,H波为单相或二相波,其潜伏时为6.6±0.5 ms, 大振幅3.9±0.4 mV;F波为单相波,潜伏时为6.4±0.6ms,振幅为1.0±0.2 mV. 手术显露坐骨神经后测定H反射和F波成功率高,稳定性好,干扰较小.提示大鼠后肢可引出与人类类似的H反射和F波,显露坐骨神经后进行测定效果较好.
中国康复杂志相关文献
  • 康复治疗时精神药物使用调查

    国内外学者早已将使用精神药物作为精神防治康复措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3].精神药物(以抗精神病药为主)主要可使精神病症状获得控制和缓解以便顺利地实现康复治疗,改善患者心理社会功能.值得探讨的是康复治疗时如何使用精神药物及怎样掌握剂量等问题.鉴于国内尚缺乏这方面的报道,故对本单位实施康复治疗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精神药物使用情况进行初步调查.

    作者:成祖伟;陈红芳 刊期: 1999年第03期

  • 脑血管病偏瘫患者健肢功能的维持

    脑血管病常常引起肢体偏瘫,随着医学的发展,早期对患侧肢体的康复治疗使患肢功能得以恢复已被广大康复工作者所证明,但往往忽略健侧肢体的运动,使之功能退化并延长了患肢康复时间和影响功能恢复.自1997年以来我科对60例偏瘫患者同时进行健侧与患侧肢体的功能训练,收到满意的康复效果.

    作者:郑建琴 刊期: 1999年第03期

  • 关节运动手法治疗偏瘫肩痛

    采用关节运动学手法(AKA)治疗32例偏瘫肩痛患者,并于治疗前及治疗1个月时进行疼痛与Brunnstrom分级评定.结果:32例患者治疗前平均疼痛评分2.50±0.87,治疗后1.41±1.11,前后差异显著(P<0.001) ;Brunnstrom分级评定治疗前后27例效果有反复,但其中7例治疗前疼痛为Ⅱ~Ⅳ度,治疗后除1例外,均达到疼痛Ⅴ度.提示AKA是偏瘫肩痛的一种根本性治疗手段,治疗效果较明显.

    作者:程滨;肖少华 刊期: 1999年第03期

  • 依那普利和硝苯地平控释片对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尿白蛋白及胰岛分泌功能的影响

    糖尿病患者中高血压的发病率远远高于普通人群.随着血压的增高,糖尿病患者并发症的危险性均加倍.对于糖尿病合并高血压(DM合并HT)的治疗,文献较为一致地肯定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和钙拮抗剂(CCB)作为首选药物.问题在于使用这二类药物后对肾功能及胰岛分泌功能产生的影响,为此我们选择依那普利(悦宁定)和硝苯地平控释片(拜心通),对DM合并HT患者的尿白蛋白排泄及胰岛分泌功能作一比较观察.

    作者:杨凯杰;钟蓓;张佩文 刊期: 1999年第03期

  • 甲钴胺局部封闭治疗软组织疼痛

    为探讨甲钴胺局部封闭治疗软组织疼痛的临床疗效,对38例具有一个固定压痛点的软组织疼痛患者采用甲钴胺500 μg+利多卡因1 ml局部压痛点封闭治疗,并进行数字等级NRS测定.结果:治疗后,38例患者疼痛点NRS 评分比治疗前均提高了3 21分,总有效率为84 2%.提示甲钴胺的局部封闭治疗确有疗效 ,而且可以应用于高血压、糖尿病和骨质疏松症的患者.

    作者:黄晓春;李泽兵;顾莹;李文倩 刊期: 1999年第03期

  • 中成药乐脉颗粒治疗脑卒中后遗症

    乐脉颗粒是由丹参、川芎、赤芍、红花、香附、木香、山楂等中药组成的新型中成药颗粒剂,1996年以来使用此药治疗脑卒中后遗症39例,并与采用复方丹参片治疗的患者相对照,观察结果如下.

    作者:郭鸿顺 刊期: 1999年第03期

  • 痉挛型脑瘫等速测试的信度研究

    为进一步研究等速测试评估脑瘫运动障碍的可能性及为进一步研究提供科学依据,对30例痉挛型脑瘫患儿利用BIODEXⅡ AP型多关节等速测试及康复系统重复测试膝关节的峰力矩,应用差值t检验和相关系数的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2次测试峰力矩慢速伸展时差异不显著,相关系数为0.8 75.提示可以利用等速测试,尤其是低速伸展运动时的峰力矩来作为其下肢功能障碍的评估指标,并依此来指导康复训练.

    作者:成鹏;王秋根;徐伟;黄庆武;杨红 刊期: 1999年第03期

  • ECU-1型残疾人家庭环境控制装置的研制和使用

    我国现有脊髓损伤患者50万人,其中约1/3是四肢瘫患者,他们残疾程度重, 日常生活自理能力低下,需要家庭成员或专门护理人员的护理,使患者家庭成员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

    作者:汪家琮;周红俊;刘根林;顾越;郑樱;唐庆玉;崔子经;蓝宁;李丹;王威 刊期: 1999年第03期

  • 超选择性动脉内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

    为探讨超选择性动脉内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价值、疗效、安全性及适应性,对19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Seldinger's法经股动脉插管作全脑血管造影明确闭塞的动脉后,再选择性地向闭塞的动脉内直接注入25~1 00 万u尿激酶进行观察.结果:19例患者神经功能障碍恢复率68.42%,其中治愈15.79%(3/ 19);显效3 6.84%(7/19);有效10.52%(2/19);无效10.52%(2/19);死亡26.32%(5/19). 提示超选择性动脉内溶栓治疗要严格选择病例,并且一定要安全合理的掌握好尿激酶的剂量和早期治疗,其治疗效果显著.

    作者:廖小平;柯行娆;杨进全 刊期: 1999年第03期

  • 断指再植术后的运动功能恢复

    断指再植的终目的是恢复手指的正常功能或促使手指的功能接近正常,要达到这一目的很不容易,必须制定强有力的术后治疗方案,才能大限度地显示手术效果,弥补手术的欠缺和提高再植指的存活质量.笔者于1995年10月~1998年5月对116例断指再植术后患者采用系统的运动疗法,取得较好效果.

    作者:陈平 刊期: 1999年第03期

  • 1例右利手五指大部缺损及僵直的功能康复

    手的功能有赖于手指来完成.在5个手指均大部分缺损,残手僵直,手功能基本丧失的情况下,如何恢复残手的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是值得我们探索的问题. 1996年作者治疗了1例右手5个手指大部分缺损及僵直的患者,1年后手的功能恢复很好.

    作者:张连玉;陆廷仁 刊期: 1999年第03期

  • 颈交感神经阻断后脑瘫大鼠上肢肌电图的研究

    为在肌电图上观察交感神经阻断后痉挛性脑瘫大鼠肢体痉挛状态的改善情况,将30只大白鼠做成痉挛性脑瘫模型,分成3组,随机选择1组采用颈总动脉周围交感神经网剥脱切除术,另1组采用颈上节交感神经切断术,于术后第8 d用DANTEC肌电图仪测量3组大鼠上肢肱三头肌的F波.结果:交感神经阻断后,F波的幅度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以颈上节交感神经切断明显.提示从F波观察,交感神经阻断后改善了大鼠上肢肌痉挛状态.

    作者:吴珊鹏;罗永湘 刊期: 1999年第03期

  • 1例儿童脑损害所致失用症的治疗

    患儿,女,年龄11岁,患病前读小学2年级,右利手.因先天性房间隔缺损于8岁3个月时行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术后深度昏迷40 d,伴抽搐, 继而昏睡.

    作者:钱一平;王凤 刊期: 1999年第03期

  • Wilson氏病背驼式肝移植远期疗效观察

    1995年以来,我院采用背驼式肝移植手术方法为2例重症Wilson氏病进行治疗,并观察至今,结果疗效显著.

    作者:唐荣华;张苏明;叶启发 刊期: 1999年第03期

  • 综合康复治疗对脑卒中患者ADL的影响

    随着经济文化水平和医疗水平的日益提高及人口的老龄化,脑卒中发病率和存活率逐年上升,由于脑卒中后约80%的幸存者遗留各种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因此对此类人群进行康复治疗,成为当今康复医学的一个重要任务.我们采用综合康复治疗方法对33例脑卒中患者进行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作者:郭晓燕;魏华;范晓华 刊期: 1999年第03期

  • 老年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的护理

    25例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老年患者,男8例,女17例.年龄60~7 4岁,平均68.1岁.受伤距复位时间短2 d,长11 d,平均5 d.骨折部位为T11,1 28例,T12~L12例,L1~315例,其中单纯压缩椎体1/3 15例,约1/2 7例 ,>1/2 3例.伴有附件骨折、椎体脱位、侧方压缩4例.25例患者脊柱均有不同程度的成角畸形.

    作者:罗志安;章平波 刊期: 1999年第03期

  • 脾肽的提取及其治疗恶性肿瘤的临床辅助性疗效

    采用多肽类一般提取方法提取脾中的多肽制成脾肽胶囊,观察其治疗恶性肿瘤的临床辅助性疗效.选择临床62例肿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保尔佳组和保尔佳加脾肽胶囊组(后2组为试验组).以体重、食欲、疼痛、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血清总蛋白及健康状态等为指标进行测量和评价.结果:2试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各项指标差异有显著性(P<0.05);2试验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 >0.05).提示脾肽在治疗恶性肿瘤方面具有一定的辅助性疗效.

    作者:高贵波;李政平;李建华;宋宪国;刘涛熙;王有霞 刊期: 1999年第03期

  • 脑血管病患者恢复期血脂水平的研究

    为探讨血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 )、载脂蛋白(aPo)及脂蛋白(a)[LP(a)]在脑血管病(CVD)发病机理中的作用,对68例CVD患者和48例非脑血管病患者(对照组)外周血HDL-C、aPoA1、aPoB100及LP(a)的含量进行检测并做了对比研究.结果:发现LP(a)比HDL-C、aPoA1及aPo B100对CVD的判别更敏感.而且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的HDL-C、aPo A1及aPoA1/B100均比对照组呈显著降低(P<0.05~0.01),LP(a)较对照组呈显著性增高(P<0.01) ;但脑出血(CH)的aPoA,及LP(a)均较对照组呈显著性降低(P<0.001).提示低水平的H DL-C或aPo A1/B100降低可能是发生ICVD的危险因素之一;高水平的LP(a)是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CH与ICVD的检测结果恰好相反.我们认为aPo A1/B100比值及LP(a)水平可作为预测CVD的二项很有用的指标 .而后者似乎是判别缺血性还是出血性脑卒中有意义的因素.

    作者:曾宪武;杨晶;王冰 刊期: 1999年第03期

  • 人体运动的三维分析

    人体运动分析不仅能提供假肢设计的理论基础、康复效果的评价手段,而且在病理步态矫正、确定下肢和脊柱疾病治疗方案、疗效评估等临床上亦有极为重要的应用价值,同时对于步行机器、机器人的研制、人体运动分析在动力源功率需求的估算,关节促动器的个数和参数的确定及控制方式的选择等方面也是必不可少的.

    作者:张振龙;陈慧宝;何毅 刊期: 1999年第03期

  • 我校康复医学教学

    康复医学作为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学科,具有较强的理论性与实践性,医学院校普遍开设有康复医学课程,其目的是让学生学习与掌握现代康复基本理论与方法.如何有效地组织课程内容,以科学、生动的形式向学生讲授该课程所要求的基本理论与方法是康复医学教育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本研究根据笔者从事康复医学教学实践,运用当代教学与教育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对康复医学教学进行系统性的分析与考察.

    作者:董红;邱卓英;戴红 刊期: 1999年第03期

中国康复杂志

中国康复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国残疾人联合会

主办: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