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水英;胡晓丹;楼旭丹
目的 了解大学生获取甲型H1N1流感知识的主要途径以及对甲型H1N1流感的知晓情况,为进一步做好甲型H1N1流感的防控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随机抽取本学院一年级和高年级(三、四年级)428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①不同年级学生获取甲型H1N1流感知识的途径有所不同:一年级学生以电视和网络为主,高年级学生以学校教育和电视为主.②高年级学生对疾病的症状和治疗方法的知晓率分别为91%、83.4%,明显高于一年级学生的71%、70.5%(X2=27.704,P=0.000;X2=10.021,P=0.002).③女生对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的知晓率明显高于男生(P<0.05).结论 学校教育是大学生甲型H1N1流感知识来源的主要途径.提高甲型H1N1流感知识知晓率是有效的防控措施之一.
作者:王水英;胡晓丹;楼旭丹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了解杭州师范大学下沙校区大学生对预防甲型H1N1流感相关知识掌握情况、态度和行为现状,为校方制定有效的防控甲型H1N1流感措施及健康教育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运用自编问卷对下沙校区32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我校学生对甲型H1N1流感的整体知晓率为67.8%;获取甲型H1N1流感相关知识希望通过的一种途径排名前三位的是网络(28.0%),电视(22.9%)和宣传单、小册子(16.5%);态度的整体平均得分为18.0分(总分20分),女生高于男生,大一学生的态度得分高,大三学生低;大一学生及研究生的行为得分高于大二、大三的学生.结论 当前,学生对甲型H1N1流感的总体认知水平不高,不同特征的学生在认知、态度和行为得分上存在差异,应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健康教育及防控工作.
作者:高启胜;吴思静;林建潮;任建萍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留置导尿是一项十分重要的临床护理操作,自气囊导尿管应用于临床以来,因气囊导尿管引起医源性尿道损伤的病例时有出现.现结合临床对气囊导尿管所致医源性尿道损伤的预防和护理作一简单总结.
作者:周凤珍 刊期: 2009年第05期
人类对健康的认识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而深化.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对健康的认识比西方发达国家落后了35~50年.改革开放30年,我们基本完成了从经验医学模式向生物医学模式的转变,但是,生物医学模式没有能力指导我们应对中国崛起后出现的健康新问题.我们必须从观念上和行动上大胆地解放思想,采取措施,完成先进的生物-心理-社会-环境医学模式向生物医学模式的转化.光关注生物学因素的生物医学模式统治我国医疗卫生领域的现状不能再继续下去了.
作者:黄建始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血管生成素-1,2(angiopoietin-1,2,Ang-1,2)及其受体Tie-2与药物流产后异常子宫出血之间的联系.方法 选取50例药物流产后异常子宫出血妇女及30例药物流产后无异常出血妇女的子宫内膜,用免疫组化方法测定子宫内膜中Ang-1、Ang-2、Tie-2的表达.结果 Ang-1、Ang-2在子宫内膜基质细胞和腺体上皮细胞、血管壁上都有表达,而Tie-2则主要表达于腺体上皮细胞和血管壁.出血组的各项指标表达均高于对照组,但仅Ang-1的表达差异具统计学意义.结论 药物流产后子宫内膜中Ang-1的异常表达可能是导致异常出血的机理之一.
作者:傅晓敏;韦兰芳 刊期: 2009年第05期
作者开展了解剖学开放性实验的探索和实践,旨在建立以重教向重学转变,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重传授向重指导转变.通过理论结合标本,正常结合病理,形态结合功能,宏观结合微观,教学结合科研,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想,提高教学效果.
作者:田菊霞 刊期: 2009年第05期
为有效应对甲流疫情的严峻形势,全力做好甲流患者医疗救治工作,尽大可能提高重症患者救治成功率,降低病死率,我院积极采取措施,扎实做好各项防范应对措施的落实,尽大努力防止疫情传入和扩散.
作者:张邢炜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了解高职院校女生心理健康状况.方法 采用SCL-90自评量表对484名高职女生进行调查.结果 高职女生的心理健康总均分显著高于本省女大学生及国内女大学生常模(P<0.001);高职女生中贫困生比非贫困生、高年级女生比低年级女生、非独生子女比独生子女女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差,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农村与城市女大学生心理健康各因子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高职院校女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应加强对贫困女生、高年级女生和非独生子女女生心理健康的关注.
作者:黄华敏 刊期: 2009年第05期
下呼吸道感染是呼吸内科常见疾病,但随着致病微生物的变迁,细菌耐药性的改变,感染的有效治疗仍存在较多困难,而抗生素的不断发展也提供了更多治疗方法,文章讨论了近年来各种下呼吸道感染常见致病菌的变迁和可实施治疗方案.
作者:王晓慧 刊期: 2009年第05期
近年来,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 medicine,EBM)得到了耳鼻咽喉科医师越来越多的关注,在临床开展EBM实践意义重大.耳鼻咽喉科医师应掌握EBM知识,借鉴其原理和方法,寻找到佳的临床证据并应用于自己主管的病人,以期提高临床技能、水平和更好地为病人服务.
作者:伍志刚 刊期: 2009年第05期
通过生天然药物化学教学实践,从结合生活实际,激发学习兴趣;有的放矢,突出重点;运用归纳总结,将知识有机串连;重视实践,多做多用;改变教学模式,变被动为主动等五个方面人手,可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综合能力.
作者:王丽薇 刊期: 2009年第05期
在五年制临床医学本科生中随机抽取4个小班,2个班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学生演讲,2个班为传统教学形式,分析学生考试成绩及教学反馈调查问卷,比较两种模式的教学效果.从而探讨学生课堂演讲形式在医学免疫学理论教学中的应用.
作者:黄茵 刊期: 2009年第05期
文章从骨骼肌卫星细胞的生长发育过程到自我更新再到衰老缺失、以及与生长因子的关系进行了综述,讨论了骨骼肌卫星细胞在细胞和分子水平的调节机制.为骨骼肌损伤修复提供了深入的理论依据.
作者:吴嵽;陆耀飞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比较城市社区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的认知与反应情况,为进一步做好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相关政策提供支持.方法 利用近年来公开报道文献,选择长沙、广州、太原、西安、上海等地反映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认知有代表性的指标进行比较研究.结果 由于受调查方法和设计内容的影响,各地被调查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知晓、利用和反应不尽相同,但意愿倾向具有一致性.结论 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已在城市居民中拥有一定的影响力,当前要增强社区卫生服务软硬件建设力度,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改善服务态度,以有效地推进社区卫生服务稳定发展.
作者:肖锦铖;周典;周成红;张蔚;颜理伦;彭松;张亮 刊期: 2009年第05期
高速逆流色谱是一种利用不同溶质在两种不相溶溶液间分配系数差异得以分离的新型分析分离技术.高速逆流色谱在中药有效成分分离中存在许多优点,已成为当前中药与天然药物分析分离领域中的一项重要技术.
作者:郑栋;郑威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复方丹参药物对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取健康大耳自家兔共34只,随机分成A、B两组,分别夹闭右肾动脉缺血20 min(A组)及30 min(B组)后开放,产生再灌注损伤.在开放后30 min、60 min、90 min、120 min分别取血测定血清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A、B两组均设实验组及对照组.实验组给予复方丹参液,对照组给予5%葡萄糖液.结果 当缺血时间为20 min时,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未出现统计学意义(P>0.05),缺血时间为30 min时,实验组血清MDA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预防性应用复方丹参药物对肾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
作者:姚银娜;林素;戚利那;胡玮;陈伟庄;吴旭;卢毅;陈维亚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调查绍兴柯桥居民的主观幸福感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选择绍兴市柯桥经济开发区居民共计200人,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居民的社会人口学特征,如性别、年龄、婚姻等.结果 性别、年龄、婚否、学历、收入水平这些因素对柯桥地区居民的主观幸福感均没有显著影响(P>0.05),但和常模群体进行比较,该地区居民的主观幸福感显著高于常模水平(P>0.05).结论 柯桥地区不同层次的居民的主观幸福感普遍较高,并不存在分化的现象.
作者:陈卉;邢赛春;宋其争 刊期: 2009年第05期
近年脊髓损伤的程度评价及流行病学状况有了很多新的进展,特别是对脊髓损伤的流行病学深入研究,有效地指导了临床预防工作的开展,在预防脊髓损伤发生及降低伤后伤残程度方面,均显示出较好效果.作者复习了国内脊髓损伤资料并加以综合归纳,探讨了脊髓损伤的程度评价及流行病学现状,希望能有助于增加医生对患者损伤情况处理的预见性,并直接开展脊髓损伤的预防工作.
作者:魏立友;申元英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检测EBV和P53蛋白在在国人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nasal inverted papilloma,IP)发生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31例IP,10例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伴不典型增生(IP with dysplasia,ID)标本进行EBV和P53蛋白检测.结果 31例IP中无P53蛋白阳性,10例ID中P53表达4例(表达率为40%).EBV在31例IP中表达12例(表达率为38.7%),在10例ID中表达3例(表达阳性率为30%).结论 P53基因突变在IP中不表达.在ID中部分阳性表达.
作者:陈立江;赵再秋;仇玲玲;刘红胜;金利刚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不仅对涉及到的群体或个体造成身体的影响,对群体或个体的心理也会造成一定的影响,甚至有些个体因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而导致严重的心理问题.心理危机干预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重要性也渐渐地凸显出来.甲型H1N1流感在杭州师范大学爆发后,校心理健康辅导基地积极开展了全面系统的心理危机干预,现做一总结,望在今后类似事件中提供参考.
作者:黄丽;傅素芬;李梅;康小青;朱妙仙;孙小菲 刊期: 2009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