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IgG型抗E抗体导致聚凝胺交叉配血不合处理

李志静

关键词:抗E抗体, 聚凝胺, 交叉配血
摘要:临床上除ABO血型不合导致溶血反应外,Rh系统血型不合也会导致溶血反应.Rh血型系统是红细胞血型系中复杂的一个血型系[1],受血者血浆中如含有Rh抗体,在输入含相应抗原的血液后,将引起严重的溶血性输血反应,因此Rh抗体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现报道我院近因体内含有E抗体而导致交叉配血不合1例.
临床血液学(输血与检验版)杂志相关文献
  • 临床输血申请单质量分析

    目的:分析近8个月内输血申请单质量缺陷的种类以及比例,探讨输血申请单质量缺陷的发生因素以及提高方案.方法:分析统计近8个月内输血申请单中3大类,共20个小类质量缺陷.结果:经整理统计分析:输血同意书未填、配备血用途填写混淆、缺少输血前4项占输血申请单前3位.相对于其他17类质量缺陷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是输血申请单整体信息中20小类质量缺陷仍需要同等重视.结论:有效提高输血申请单填写质量,规范临床用血行为,增强医护人员责任心和自我保护意识,才能够真正提高临床用血安全,避免因输血产生的医疗纠纷.

    作者:沈健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输血死亡2例原因分析

    本文根据医院输血不良反应信息反馈发现在输血过程中突然死亡2例,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例1女,28岁.于2009年8月12日入院,临床诊断:①急性肾功能衰竭;②急性左心功能衰竭;③重症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性心脏病,心率失常,心房快速纤颤,心功能4极;④重症肝损伤;低蛋白血症.入院时平车推入,高半卧位,痛苦病容,面色黑黄,脉博130次/min;血压90~120/50~70 mmHg(1 mmHg=0.133 kPa);高度浮肿;皮肤重度黄染;谵妄,病危.无输血反应史.入院次日因血浆蛋白倒置,输用同型血浆献血码为:0290109045714,配血盐水和凝聚胺介质中次管相合,输入血浆约60ml(200ml/袋)时,患者突然出现呼吸心跳停止,血压测不到.经心外按压、气管插管人工呼吸、强心、升压等抢救40 min无效死亡.患者家属要求将交叉配血标本及剩余血浆封闭保存.

    作者:方春富;周丽君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血浆冷沉淀治疗骨外露的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血浆冷沉淀治疗骨外露创面不愈的疗效.方法:选择60例骨外露时间过长,骨质上方无新生肉芽组织的患者,先使用庆大霉素盐水药棉擦拭创面,实验组将分装好的冷沉淀制剂均匀地散抹于创面上,1~2 d换药1次,对照组不使用冷沉淀制剂.结果:试验组患者用药后11~35 d,骨外露创面开始产生新生肉芽组织,继续治疗22~24 d后伤口愈合,30例骨外露患者全部治愈.试验组治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血浆冷沉淀制剂能使外露骨表面形成保护膜,产生新生肉芽组织,促使伤口愈合,对骨外露患者的治疗有显著疗效.

    作者:熊娟;周显洪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应急状态下招募机采献血者的几点体会

    2010年5月中下旬以来,河南省信阳市人粒细胞无形体病呈高发趋势,人粒细胞无形体病(human granulocytic anaplasmosis,HGA)是由嗜吞噬细胞无形体(曾称为“人粒细胞埃立克体”)侵染人末梢血中性粒细胞引起,以发热伴白细胞、血小板减少和多脏器功能损害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蜱传疾病.以致该市临床机采血小板用量急增,市中心血站紧急状态下有计划有步骤地做好机采献血者的招募工作,2010年1-4月常规状态招募献血者517人,采机采血小板189份,5-9月无形体病高发时共招募献血者1 527人,采集血小板426份,满足了临床对血小板的紧急需要.

    作者:张艳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乌鲁木齐市人群ABO和Rh血型分布调查

    血型是一种十分稳定的遗传性状,符合孟德尔遗传规律,各民族血型分布各有其特点,血型可作为一种遗传标记,对研究人类起源、进化和种族间的差异有一定意义.人类红细胞ABO血型的群体调查,不仅为人类群体遗传学、人类学和医学遗传学提供基本资料,而且有助于研究各民族的遗传组成和人群血缘关系,并进一步探讨民族的起源、融合和迁移.

    作者:刘素敏;王红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潍坊市中心血站血液指标检测11年回顾分析

    目的:对本血站11年血液指标检测情况进行分析评价.方法:除ALT检测用速率法外,其余均用ELISA法.结果:11年共检测525 614份标本,不合格25 756份,总不合格率4.90%,各年份阳性率逐渐减少.结论:随着ELISA检测技术从第1代发展为第3代或第4代,检测的灵敏度、特异性、准确度不断增加,加之对问题献血者的不断屏蔽和固定献血者队伍的逐渐增多,血液检测的阳性率逐渐减少.

    作者:李泉忠;谢晖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铜绿假单胞菌quiP基因实时荧光定量PCR标准质粒的构建

    目的:制备用于铜绿假单胞菌PAO1 quiP基因(PA1032)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的质粒标准品pMD18-quiP.方法:通过PCR扩增出目的片断,纯化后连接至pMD18-T载体,转化宿主菌E.coli DH5α,获得阳性克隆,通过PCR扩增、双酶切鉴定和测序分析,确认重组质粒完整正确,大量抽提重组质粒,测定其拷贝浓度,10倍稀释成梯度标准品,并进行荧光定量PCR检测分析.结果:quiP基因目的片段成功重组至pMD18 -T载体上,获得的重组质粒保持了目的片段的特异性和序列完整性.梯度浓度标准质粒的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循环阈值(Ct)与起始模板量的对数值之间有着良好的线性关系.结论:成功构建了quiP基因实时荧光定量PCR质粒标准品.

    作者:谭安娜;黄崇艳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健康指导对血比重异常献血人群的影响

    目的:探讨健康指导对血比重异常献血人群的影响.方法:指定专人负责资料收集,对102名低血比重献血者进行3~6个月健康指导,测定干预后血比重.结果:干预3个月后63名献血者测定合格,3~6个月间18名献血者测定合格,共有21名献血者检测为不合格.81名合格献血者中72名参加了献血.结论:通过健康指导提高了低血比重人群对不良生活方式的认知并且对扩大无偿献血人群有积极效果.

    作者:王立红;卢春燕;刘扬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21例多发性骨髓瘤分子遗传学异常的FISH检测的意义

    目的:为探讨间期荧光原位杂交(FISH)在检测多发性骨髓瘤(MM)间期细胞13q14缺失、1q21、p53缺失以及免疫球蛋白重链(IgH)基因重排中的意义.方法:采用组合探针(1q21/RB1、D13S319/p53、IgH)对21例MM患者骨髓进行FISH检测,分析其分子遗传学异常,比较其与常规染色体检查及临床指标的相关性.结果:21例MM患者中,19例(90.48%)检测出1种或1种以上的细胞遗传学异常,15例(71.43%)同时检测出2种及以上的异常.其异常比例从高到低分别为:+1异常(66.67%),IgH基因重排(57.14%),13号染色体缺失(47.62%)和p53基因丢失(23.81%).3例(14.29%)通过G显带常规染色体检查发现异常,与FISH比较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1、IgH基因重排及13q14缺失在MM中的发生率较高.FISH技术能提高MM分子遗传学异常的敏感性.

    作者:马玲;陈蕾;王晓蓓;胡丽华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Ax亚型与A抗原减弱的血型鉴定2例

    例1,女,56岁,汉族,因全子宫切除术备血.术前ABO血型正反定型不符,正定型为O型,反定型为A型,经进一步检测为Ax亚型.例2,女,18岁,汉族,因白血病入院,需输血治疗,输血前常规ABO正反定型,正定型为O型,反定型为A型,经进一步检测为白血病导致A抗原减弱,现将同样方法检出2种不同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张秋会;夏爱军;穆士杰;张献清;安群星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高效价自身冷抗体致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困难的处理方法

    目的:探讨高效价的自身冷抗体致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困难的处理方法.方法:对高效价自身冷抗体致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困难的患者,通过ABO血型鉴定、冷抗体效价滴定、血清抗体筛查、抗人球蛋白试验以及凝聚胺和微柱凝胶交叉配血等血清学检测,寻找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困难的原因,并提出相对应的处理方法.结果:收集由于高效价自身冷抗体引起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困难共7例,其中6例患者冷抗体效价在128~256之间,通过37℃水浴,血型鉴定正反定型一致,交叉配血相合;1例患者冷抗体效价为1 024,通过37℃加热洗涤和4℃冷吸收之后进行血清学试验,血型鉴定正反定型一致,交叉配血相合.结论:高效价自身冷抗体引起的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困难时,可以根据自身冷抗体效价的高低以及冷凝集强度,选择37℃水浴或37℃加热洗涤、4℃冷吸收等不同鉴别试验进行排除,以期达到正确的血型鉴定和有效的交叉配血,保证临床输血安全.

    作者:陶翠华;张真路;王文武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采供血机构的灾害应急实践与探讨

    灾害,是指一切对自然生态环境、人类社会的物质和精神文明建设尤其是人们的生命财产等造成危害的天然事件和社会事件.灾害医学涉及临床、预防、生物等多种学科,涵盖了医疗、检验、康复等几乎所有医学专业,在灾害到来时的防治工作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采供血机构在人员救治、医疗保障、社会影响等方面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本文主要介绍我中心目前的做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探讨采供血机构的灾害应急建设、措施及应急状态下的血液安全.

    作者:欧阳江;彭继红;黄嵘;马宏伟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酶标仪校准方法探讨

    目的:建立一种酶标仪常规校准方法.方法:配制重铬酸钾溶液,用分光光度计450 nm波长5 mm比色杯比色结果与酶标仪主波长450 nm参考波长630 nm微孔板微孔内加样高度为5 mm的比色结果进行比较,计算酶标仪的吸收度示值误差、示值稳定性、吸收度重复性、通道差异及相关性.结果:酶标仪吸收度示值误差、示值稳定性、吸收度重复性及通道差异均符合标准,且相关性良好,相关系数为0.999 787.结论:该校准方法操作简单、结果可靠,可作为实验室常规校准酶标仪的方法.

    作者:杨青成;陈艳春;侯治兵;水波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陕西地区造血干细胞捐献者人类白细胞抗原HLA等位基因频率分析

    目的:了解陕西地区人类白细胞抗原( HLA)-A、B、DRB1等位基因分布的特征.方法:采用PCRSSP和PCR-SSOP方法对10 122名造血干细胞捐献者样本进行HLA-A、B、DRB1等位基因分型分析.结果:鉴定了20个A等位基因,34个B等位基因,14个DRB1等位基因.频率高的基因型分别为A* 02、B*15、DRB1*15,其相应基因频率分别为30.03%、14.09%和15.51%.结论:陕西地区人群HLA-A、B、DRB1等位基因频率具有较丰富的多态性.

    作者:李翠莹;陈要臻;安群星;余瑞;陈晓鹏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重症监护病房常见革兰阴性杆菌耐药性监测及防控措施

    目的:了解我院重症监护病房(ICU)患者感染革兰阴性杆菌的药物敏感情况,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细菌培养鉴定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进行;药敏试验采用KB法,并制定了医院感染防控措施.结果:分离出G菌257株,以大肠埃希菌(27.6%)、铜绿假单胞菌(25.3%)、肺炎克雷伯菌(19.8%)、鲍曼不动杆菌(16.7%)为主.药敏试验显示多数细菌呈严重耐药和多重耐药,碳青霉烯类亚胺培南、美洛培南仍为治疗革兰阴性杆菌为敏感的药物.结论:应重视ICU细菌的耐药性监测,制定防控措施,以指导临床医生合理用药.

    作者:张有忠;都青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交叉配血2种方法在抗体筛查阳性患者中的联合应用1例

    患者,58岁,因胸闷伴胸痛、心慌不适来我院就诊,以主动脉瓣中-重度关闭不全、升主动脉瘤样扩张收入院.患者否认手术、外伤、输血史,无药物过敏史.入院查血型B型,Rh(D)阳性,Hb:106g/L.骨髓穿刺示:增生性贫血.行全弓置换术,术前不规则抗体筛查结果阳性.围手术期共输注红细胞11U,新鲜冰冻血浆1 700 ml,冷沉淀6U,血小板11人份.交叉配血用凝聚胺法进行盲配,配血相合者用微柱凝胶法进行验证复核,两者一致发血,患者输注后未发生输血不良反应.

    作者:刘海燕;陶翠华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从输血反应的层面看输血学科的发展方向

    目的:①对我院输血科过去一段时间的工作进行评价;②从输血反应的层面,探讨输血发展的方向.方法:回顾2003年3月-2009年12月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输血患者发生输血反应的情况,结合相关报道进行分析.结果:①未发现溶血性输血反应、输血相关急性肺损伤(TRALI)和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发生非溶血性输血反应总计917人次;②发生溶血性输血反应已成为个例,而发生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确是大面积存在,且不受重视.结论:①我院输血科很好地保障了临床的安全用血任务;②控制非溶血性输血反应是以后输血发展的方向.

    作者:韩鹏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风险管理及采供血运用策略

    按照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的定义,风险是“effect of uncertainty on objectives”,即作用于目标的不确定性效应.由于风险的存在,我们的很多行动往往无法达到预期的结果,有时可能适得其反,特别是在采供血工作中,由于存在大量的不确定因素,是一种高风险作业,有必要采取科学的方法和程序,系统化、持续性地对风险因素加以制约,规避和消除其消极影响.

    作者:孙忠敏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海宁市2003-2009年无偿献血人群流行病学调查分析

    为了解和掌握无偿献血人群中输血传播性疾病的分布和流行状况,动员低危人群献血,有效地降低输血风险,对海宁市2003-2009年无偿献血者的血液检测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了解和掌握不同地域、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不同年份各类输血传播疾病的阳性率和流行状况,现报告如下.

    作者:高翔;冯晓林;林达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多次机采血小板对献血员血常规的影响

    目的:监测机采血小板献血者的血常规,评估多次机采血小板对献血者健康状况的影响.方法:分别检测献血者献血前和献血后1个月和6个月血常规,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白细胞计数、淋巴细胞比率、单核细胞比率、中性粒细胞比率、淋巴细胞计数、单核细胞计数和血小板计数等血液常规项目在机采血小板前后没有明显改变.结论:体检合格的血小板献血者,定期单采血小板对献血员的血常规和健康状况没有明显影响.

    作者:姚根宏;赵广超;栾建凤;严京梅;朱培元;叶东 刊期: 2011年第02期

临床血液学(输血与检验版)杂志

临床血液学(输血与检验版)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北京大学医学院血研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