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志虎;李鲜娜
目的:探讨非霍奇金淋巴瘤(NHL)诊断特点,结合细胞免疫化学做出明确诊断.方法:选择本室2000年1月-2008年4月经临床追踪及病理学证实的NHL165例,由有经验的医生进行复阅.结果:165例病例中,男90例,女75例;年龄大者98岁,小者1岁,平均年龄40.7岁;部位以颈部淋巴结为首位共81例,其次是锁骨上及腹股沟,分别为25及16例,胸腹水13例,睾丸3例,乳腺4例,其他部位12例.经组织学对照,假阴性9例,占5.45%,准确率94.55%,假阳性2例,占1.21%.结论:正确掌握NHL细胞病理学特点,结合免疫组织化学,绝大多数NHL可以通过FNA做出正确诊断.
作者:刘利敏;赵雅桐;康劲松;李鈁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了解健康成人性别和年龄因素对C-反应蛋白(CRP)水平有无影响.方法:采用胶乳增强免疫透射比浊法对522例健康成人进行定量测定.结果:健康人群CRP水平呈偏态分布,中位数男性为1.92 mg/L,女性为2.97 mg/L,女性高于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0岁以上年龄组CRP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年龄组(P<0.05).结论:健康人群CRP浓度受年龄和性别因素影响,应根据不同人群特征建立参考值范围;并需要进行进一步研究以确定CRP水平的性别和年龄差异是否影响用于心血管病风险评价的临界值.
作者:熊洁;韩卫全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血站质量负责人在采供血质量管理中的作用及资质要求,从而提高血液质量管理,确保血液质量安全.方法:从打造血站质量文化、加强内部沟通、严格监督考评等方面探讨质量负责人在采供血质量管理中如何履行职责,确保质量体系有效实施和持续改进.结果:目前我站工作有制度,考评有机制,操作有规范,环节有监督,质量体系保持有效运行.4年来,未发生一起采供血服务及医疗纠纷.结论:质量负责人在采供血质量管理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血液质量管理的好坏与质量负责人有直接关系,质量负责人只要注重方法、方式、敢管、善管,能有效提高采供血质量管理水平,保证血液安全;质量负责人入选资质,除符合《血站质量管理规范》要求外,应由采供血单位的班子成员担任.
作者:靳十周;吉素清;李晓雪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通过检测幽门螺杆菌(HP)患者血清中细胞毒素相关蛋白(CagA)、尿素酶(UreC)、热休克蛋白(HSP60)的抗体谱,探讨HP感染的消化道疾病患者在不同年龄组的分布及种类的差异.方法:采用蛋白芯片方法对457例临床患者HP血清进行检测.结果:检测出HP阳性率为89.72%,高于广州地区(63.1%),其中老年组检测率高为91.59%.老年组UreC抗体阳性率为74.30%,高于儿童组和青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agA、UreC感染的毒力株以青年组为主,高于儿童组和老年组.结论:提示HP感染的青年组以UreC、CagA为主,老年组以UreC和UreC、HSP60为主.通过筛查不同的抗体类型,可为临床诊断治疗消化道疾病提供重要的指导意义.
作者:陈翠玲;甄燕;闵小春 刊期: 2011年第04期
在临床工作中,ABO血型的检测主要采用免疫血清学的方法,只有正反定型一致才能够准确报告血型,这是临床进行输血治疗的第一步.但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如:血液系统疾病、新生儿、老年人、不规则抗体存在、亚型等情况下,正反定型可能不一致[1],在这些因素中,亚型是比较复杂并且非常重要、也相对难以鉴定的一个原因[2].对亚型的判定,凝集状态、强弱的差别对其种类的确定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虽然目前微柱凝胶卡是广泛应用于血型鉴定的一种方法,但其对亚型的检测有一定的漏检率[3],因而,针对近期我科检测出的Ax亚型1例,均采用经典的试管法进行了试验,现将方法和分析情况报告如下.
作者:曹奎杰;周金安;张青梅 刊期: 2011年第04期
因ABO亚型红细胞上A或B抗原减弱,临床上常因献血者或供血者正反定型不符、交叉配血不相合而被发现.因此血型鉴定的准确与否是临床输血为关键的一步,所以在临床实践中对献血者和患者应严格检测ABO正反定型,现现将我们在输血工作中检测的1例Aint亚型并伴不规则抗-A及抗-HI抗体,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秋会;穆士杰;张献清;安群星;夏爱军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深入了解和理解体采人员职业体验及其应对方式.方法:运用深入访谈法,对41名体采人员进行访谈,将获得的资料应用现象学分析法进行分析.结果:体采人员反映问题包括:①排班工作时间长,每日延时加班;②工作环境中相关危险因素多;③离岗人员频繁.结论:血站管理者应高度重视体采人员健康问题,尤其女性员工及高年资工作人员.本研究所获得的有益信息,将有助于进一步建立血站安全健康管理体系,特别是能从整合的角度结合单位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行动.
作者:王立红;卢春燕;沈奉超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运用BC-5800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检测血小板(PLT)减少患者进行手工复检和涂片观察分析的原因.方法:咸宁市第一人民医院2010年1月-2011年2月期间经血液分析仪检测的PLT< 100×109/L的患者382例.取全血涂片经瑞特-姬姆萨染色后镜检,观察PLT形态、数量、分布及凝集情况,并进行手工计数复检,再发布终结果.结果:有39例假性血小板减少,外周血涂片PLT形态正常,平均每个油镜视野>20个,可见血小板聚集,小丛易见,偶见大丛,手工计数PLT> 100×109/L.343例真性血小板减少,血涂片可见PLT数量减少,平均每个油镜视野0~15个,未见凝集,可见大血小板、畸形血小板,仪器检测结果为(56±36)×109/L,手工复检结果为(50士48)×109/L,P<0.05.结论:对于机做PLT减少或仪器提示异常的患者标本需经涂片观察和人工复检方能发布结果,以提高PLT结果准确性,减少误诊.
作者:周玉平;朱传新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了解血中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和同型半胱氨酸(Hcy)检测在再生障碍性贫血(AA)和营养不良性贫血诊断中的意义.方法:通过对AA、缺铁性贫血(IA)和巨幼细胞性贫血(MA)患者血中VEGF和Hcy检测,观察3组贫血患者检测结果并与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AA组血中VEGF浓度较正常明显减低,Hcy浓度较正常增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IA组血中VEGF和Hcy浓度均较正常增高,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MA组血中VEGF和Hcy浓度均较正常明显增高.结论:VEGF与Hcy检测对AA和IA、MA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甄萍;姚新洁;乔艳梅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对比分析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与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分析(CMIA)2种方法在检测血清中丙肝抗体(抗-HCV)的应用.方法:收集住院患者输血前检查血清样本1 800例,分别用ELISA和CMIA进行抗-HCV检测,然后进行对比分析.结果:ELISA检出阳性23例,阳性率为1.28%;CMIA检出42例,阳性率为2.33%.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MIA优于ELISA,结果准确,重复性好,操作简便,结果观察直观、快速、省时.CMIA适合于丙型肝炎的常规临床筛查应用,对保障临床输血和手术安全起到积极作用.
作者:高志峰;胡丽华;雒维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研究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与白细胞介素18(IL-18)的相关性,探讨HBV对IL-18浓度的影响.方法:收集217例乙肝患者资料和血样,分为急性乙型肝炎(AHB)组;慢性乙型肝炎(CHB)组;肝纤维化(LC)组;肝癌(HCC)组;对照组为116例健康体检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血清IL-18水平,同时检测乙肝病毒5项、谷丙转氨酶( ALT)和谷草转氨酶(AST)水平.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IL-18水平在HBV患者显著升高(P<0.05);IL-18水平在各组HBV患者中的水平比较为:HCC> LC> AHB> CHB,HCC组和LC组IL-18的水平均较CHB组高(P<0.05),而IL-18水平在AHB组和CH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BV与IL-18密切相关,IL-18可作为HBV诊断和疗效监测的新指标.
作者:王焱;仰大贵;周晓萍 刊期: 2011年第04期
患者,女,24岁,孕34+5周,出现早产临床症状,收住我院产科.孕产妇常规检查血型,发现正定型为0型,反定型为B型,患者自诉曾2次在外院检查血型,均鉴定为()型,经吸收、放散试验,唾液血型物质试验,确定此患者为Bm亚型.
作者:魏寿忠;陈依平 刊期: 2011年第04期
血液质量是血站的生命,是血站质量管理的永恒主题.随着采供血机构法律法规的不断健全,患者维权意识的不断提高,法律法规对血站的约束也日益增加.血液质量安全是血站每位员工的责任,笔者结合自己的工作就血站质量管理在我站的具体应用谈点个人体会.1 组织与人员必须建立与其业务相适应的组织结构.设置满足献血宣传和献血招募,献血服务,血液采集、制备、检测、储存和供应,有明确清晰的组织结构图,做到职责分明,权限统一.
作者:景芳玲;姜琪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观察输注辐照成分血预防输血相关移植物抗宿主病(TA-GVHD)及临床效果.方法:比较220例患者输注辐照悬浮红细胞前后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血细胞比容(Hct)的变化与输注辐照单采血小板前后血小板(PLT)的变化情况,并观察各患者输注成分血后至30 d有无TA-GVHD相关症状,比较输注辐照成分血后肝功能指标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LP)、γ-谷氨酰转肽酶(GGT)的变化.结果:输注辐照成分血后患者外周血RBC、Hb、Hot、PLT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肝功能指标ALT、AST、ALP、GG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未发生TA-GVHD相关症状.结论:输注辐照成分血可以有效预防TA-GVHD,并能明显提高RBC、Hb、Hot、PLT的值,在临床治疗中达到改善贫血、预防出血的效果.
作者:华岚;周小玉;许进明;徐建海;朱永亮;孙云雨;徐智杰 刊期: 2011年第04期
患者,男,14岁.入院前5d接种过麻疹疫苗,于2010年6月10日因面黄、乏力、皮疹、紫癜、酱油色尿且尿量少入院.体检:T 36.8℃,P 60次/min,R18次/min,BP 130/80 mmHg(1 mmHg=0.133kpa).神志清,精神差,发育正常,皮肤黄染、可见紫癜,双下肢浮肿,浅表淋巴结不大.实验室检查:WBC13.15×109/L,Hb 10 g/L,PLT 22×109/L,网织红细胞6.5%.血涂片:破碎、畸形红细胞占15%.
作者:褚丽;王晓蕾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客观科学地选择血凝试剂,提高血凝检验质量.方法:分国产血凝试剂组和进口血凝试剂组,每组每样冻干粉试剂在化开后8、24、48、72、96 h对同一批号临测前新开瓶中值质控血浆样本进行凝血4项测定.结果:3种进口血凝试剂质量稳定性明显高于3种国产血凝试剂.结论:使用国产血凝试剂时要根据本室工作量选择试剂包装量大小,适量配制,避免试剂剩余浪费.
作者:戴晓宁;万涌哲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通过临床资料统计分析,了解临床输血现状与趋势,探讨提高临床输血质量.方法:对天门市第一人民医院2006-2010年临床输血总量、全血和成分用血等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成分输血比例逐年上升,全血用量逐年明显减少,血小板、冷沉淀用量逐步增加,人均用血量无明显变化,血浆用量逐年增加,但所占比例逐年下降.结论:临床成分输血比例逐年上升,临床输血日趋规范,但仍有一些不合理现象,需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提高临床输血质量.
作者:卢涛;王国云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对骨髓侵犯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的淋巴瘤细胞形态进行分析.方法:对243例病理上确诊的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进行骨髓涂片,分析其形态学改变.结果:243例中发生侵犯40例,侵犯率为16.5%,其中淋巴瘤细胞骨髓浸润27例(67.5%);淋巴瘤细胞白血病13例(32.5%).总体上瘤细胞异形性明显,胞体大小不等,核明显畸形,易见到双核或多核,核染色质较粗而密,核仁可见或不见,胞质量少,染色偏碱性.结论:骨髓涂片观察瘤细胞形态,不仅可确定瘤细胞浸润程度,而且可分辨淋巴瘤细胞类型.
作者:吕晓燕;彭来君 刊期: 2011年第04期
机采成分献血是无偿献血的另一种捐献形式.招募机采成分献血者是无偿献血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受机采成分献血者健康状况要求较高、采集时间较长、需要特殊设备、环境和场所等因素影响,招募工作存在诸多困难.血站必须主动适应新形势的要求,转变观念,扎实地推进机采成分献血者的招募及其保留工作,以达到卫生部的要求.
作者:朱正理;王小芹;严峰;张良;夏永建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探讨不同免疫球蛋白(Ig)类型的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血脂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检测MM患者60例,其中IgG型30例,IgA型12例,IgD型5例,轻链型13例.对照组为健康体检者30例的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总胆汁酸(TBA)水平,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MM患者与对照组相比TC、LDL-C、HDL-C和TBA水平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而TG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gG和IgA型MM患者的TC、TBA、HDL-C和LDL-C水平和轻链型患者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TG水平和轻链型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gD型MM患者和轻链型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检测血脂变化可作为MM患者免疫球蛋白分型的一个辅助实验室诊断手段.
作者:吐尔逊江·司拉木;徐丽;杜春辉;田刚 刊期: 2011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