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振东
金玉琪先生今年87岁高龄,精神矍铄,四方脸,慈眉善眼,轻声慢语,谈吐儒雅,待人接物很有亲和力。他与肝癌抗争23年,是杭州市癌症康复协会的抗癌英雄和爱心会员。他是中国书法家协会的会员,是知名的书法家,也是杭州拱墅区“非遗”项目优秀代表传承人。
作者:惜文 刊期: 2015年第07期
少商穴属于手太阴肺经经脉上的穴道,在拇指的桡侧(即手掌向上,拇指外侧),距离指甲角约0.1寸处。
作者:梁兆松 刊期: 2015年第07期
自古以来,品茗场所称之为“茶寮”、“茶室”、“茶肆”、“茶坊”、“茶屋”、“茶楼”、“茶摊”,以及如今盛名称呼的“茶馆”。各谓各异,但内容却大同小异。有人说茶馆是城市的一道风景线,更有人说茶馆是城市的一张名片,透过它们,能真切感受那个城市的风情和韵味。在这里,笔者选择了东(杭州)、西(成都)、南(广州)、北(北京)四个代表性城市的茶馆,带你真真切切地感受一下。
作者:谢洪玉 刊期: 2015年第07期
冬天的庐山是异常美丽,我的家乡就在美丽的庐山脚下,如果冬天去我们那里旅游,站在雪盖庐山之巅,苍茫大地一片白雪覆盖,白雪与天色相互映衬,巍峨与雄阔在这里交辉。那明净如镜的如琴湖,那百花争艳怒放的花径,还有那傲视风霜的山松,全部穿上了一层厚厚的银装,虽然没有北国那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壮美,却多了一种江南独特的情韵。
作者:桂孝树 刊期: 2015年第07期
“金蝉脱壳”一词源自元代刊行的讲史话本《三国志平话》,作者不详,是流传于民间的、具有《三国演义》主要情节的话本,但却很少有演义的性质,与同时代流传的《三分事略》都是研究三国故事形成与演变的重要资料。该书分上、中、下三卷,上卷中在写到吕布与孙坚的一场鏖战时有:“吕布赶入大林。吕布发箭射孙坚,孙坚使金蝉脱壳计,却将袍甲挂于树上走了。”元、明话本中这类用法甚多,如元·马致远《马丹阳三度任风子》第四折:“天也,我几时能够金蝉脱壳,可不道家有老敬老,有小敬小”、关汉卿《钱大尹智宠谢天香》第二折:“便使尽些伎俩,干愁断我肚肠,觅不得个脱壳金蝉这一个谎”、施君美《幽闺记·文武同盟》:“曾记得兵书上有个金蝉脱壳之计,不免将身上红锦战袍挂在这枯桩上,翻身跳过墙去”、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第三十五回:“这贲四巴不得要去,听见这一声儿,一个金蝉脱壳走了”等。
作者:温长路 刊期: 2015年第07期
我早已是年过八旬的离休老人了,可友人们看我长得“面嫩”,都叫我“小伙”。每当他们向我探索健身决窍时,我奉送他们的是这样八个字:冷浴、按摩、走路、唱歌。
作者:李玉芬 刊期: 2015年第07期
“砭”小篆写作,“砭”在古代是指以石针刺皮肉治病,《说文》释为“以石刺病也”。用来治病的石针,就称作“砭石”。“针砭时弊”的意思就是由此引申而来。因为古代打磨技术很原始,石针不可能很锐利,只是稍具样子而已,更像是比较尖的小刀。殷墟出土的甲骨文“疒”字形有很多种,其中一种写作“”,就像用石针在刺人的腹部治病。《黄帝内经》也记载:“帝曰:颈痈……夫痈气之息者,宜此针开除去之。夫气盛血聚者,宜石而泻之,此所谓同病异治也。”这里的石就是指石针,因为石针没有金属针锐利,像小刀片,所以更适合切割气血盛的痈疡来排脓。现在针灸科经常使用的小针刀就是由此演变而来。
作者:任宏丽 刊期: 2015年第07期
“黄花褪束绿身长,白结丝包困晓霜,虚瘦得来成一捻,刚偎人面染脂香。”这是宋代诗人赵梅隐的《咏丝瓜》诗句,寥寥数语便将丝瓜的特点十分形象地描绘了出来。
作者:沈权民 刊期: 2015年第07期
顺其自然是养生大法,也是人类生存生活应遵循的规律和法则。
作者:吴建军 刊期: 2015年第07期
近年来,网上流传这样一种说法:指甲上的“月牙”能反映人体健康程度,指甲月牙越多越大越健康,精力越充沛。果真是这样吗?指甲“月牙”,指的是手指甲根部生出的那条白色弧形的痕迹,就是“半月痕”,也有人称之为“小月牙”、“小太阳”、“健康圈”。据说正常状况下,一个健康人,在30岁时月牙的数量应该有8~10个,40岁时月牙至少有6个,到60岁少应该有1~2个。通常维持在8~10个是理想的状态。健康人的月牙面积大致是指甲的1/5。月牙的颜色以奶白色为好,表示人的精力旺盛,体质好,身心健康。
作者:学府 刊期: 2015年第07期
我和老伴相识相知到结婚已整整50年了,虽然没有花前月下的浪漫,没有庆祝银婚金婚的奢侈,但为经营老弱病残特殊困难的家庭,为两个女儿的幸福而倾心尽力了一辈子。
作者:方桂文 刊期: 2015年第07期
盛夏酷暑,炎热难熬,人们感烦躁不安,此时,如能静下心来品读一些古代纳凉诗,会令人凉意盎然,顿觉气爽神清。
作者:王家喻 刊期: 2015年第07期
马齿苋,又名长寿菜、马踏菜,为马齿苋科草本植物马齿苋的茎叶或带花茎叶,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夏秋采收,可入药入食,入食多鲜用,入药鲜、陈均可,为药食两用食物,有夏日良肴、痢疾克星之称。
作者:胡献国 刊期: 2015年第07期
清明之际,翻看明末清初戏曲家、养生家李渔的《闲情偶寄》,颇有兴味。精彩之处,随处可见,堪称是一本千古奇书。“行走坐卧”之中,皆有学问,不能不佩服李渔对生活的无比挚爱,对事物的体察入微。这本书,不乏诗意的生活情趣,字里行间,更可见微言大义。
作者:柳哲 刊期: 2015年第07期
古希腊有一位唯物主义哲学家,名叫伊壁鸠鲁。在伦理观上,他主张人生的目的在于避免苦痛,使心身安宁,怡然自得,这才是人生高的幸福。他说:“在确保终身幸福的所有努力中,重要的是结识朋友。”换句话说,只有注意结交挚友,朋友间经常来往,互帮互助,才能使自己感到心情快乐,而处于老年阶段的人,只有挚友间的相互提携,才能避免孤独,消除苦闷,扩大视野,促进健康。
作者:周涛 刊期: 2015年第07期
慢性结肠炎是指由各种原因造成的以炎性改变及功能紊乱为主的结肠疾病,临床表现以腹痛、腹泻、肠鸣、下坠、大便带黏液或脓血,也有便秘或干稀交替出现,病程缠绵、反复发作为特点。由于消化功能紊乱,营养来源不足,患者可出现消瘦、贫血、乏力甚至体衰,严重者常并发肠道大出血、肠穿孔,甚至癌变。
作者:徐美兰 刊期: 2015年第07期
《素问·藏气法时论》说“脾主长夏”。就是说脾的功能活动与夏天的气候关系密切,须顺时摄养,否则就要发生疾病。溽暑季节,骤雨颇多,自然界的湿气较重;而人体本身由于出汗多,饮冷多,内湿外湿夹杂,如果这些影响超出了脾的运化之力,必然会使脾的正常转输运化功能受到影响,导致寒中洞泄(腹泻)等一类的脾病。夏天人的脾胃功能偏弱,易产生各种胃肠疾病,我们必须做到“饮食有节,饮食有洁,饮食平衡”,以防止疾病的发生。
作者:严君 刊期: 2015年第07期
清代的徐灵胎在《医学源流论》中说:“病之愈不愈,不但方必中病,方虽中病,而服之不得法,则非特无功,而反有害,此不可不知也。”说明服中药方法的恰当与否,对疗效有相当大的影响。因此,了解历代医家对方剂服法的运用经验,对于我们合理选择服药时间,发挥药物的佳效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者:一春 刊期: 2015年第07期
我有一同事,每天都是紧锁眉头,一副不开心的表情,好似有许多的难事。一次,我和他聊天,便问及此事,他叹了口气,说:“你看工作上,我也尽力了,就是得不到提升;孩子也快高考了,考上大学后,学费也需要不少;还有老人,年龄也大了,需要照顾……想想这些,感觉真累,怎么还能高兴起来呢。”我一听,他说的都是事实,但光想也没什么用啊。我说:“你想就能解决问题?还是对问题能有什么帮助?”他说:“我也知道,但还是禁不住总想起这些事来。”我没再说什么。因为我知道,我说多少也无法改变他的内心所想。
作者:孙志昌 刊期: 2015年第07期
人进入老年或已处在老年时期,往往担心自己是否健康,然而又不知从哪些方面观察较为准确。
作者:泉水 刊期: 2015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