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飞;王恒;邹德生;方勇飞
患者女,27岁.患者2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体温高38.5℃,伴咽痛及胸闷,无畏寒及寒战,用“退热药”体温可降至正常,伴大汗.无头痛、呕吐,无咳嗽、咳痰,无胸痛,无腹痛、腹泻,无尿频、尿急、尿痛,无皮疹及关节肌肉疼痛,无明显盗汗及消瘦,2014年5月21日曾在当地医院住院治疗,诊断“心包炎、上呼吸道感染”,予以抗感染、营养心肌、增强免疫力等对症治疗后,无明显好转,查T-spot(+),考虑结核性心包炎,于6月5日开始诊断性抗结核(HRE)治疗,1个月后病情无好转,为进一步诊治于7月22日入住我院.
作者:谭峥嵘;陈广;丁红方 刊期: 2015年第02期
随着三维标测系统的应用,来源于右心室流出道的室性心律失常的射频导管消融,成功率可达95%以上[1~3];先天性心脏病并发室性心动过速的导管消融多见于先天性心脏病外科修补术后[4~9],而先天性心脏病合并来源于右室流出道的室性心律失常的导管消融少见报道[9,10].本文报道房间隔缺损(简称房缺)、室间隔缺损(简称室缺)和动脉导管未闭各1例合并右室流出道起源的室性心律失常的电生理特征及治疗策略的选择.
作者:杨秀婷;孙玉梅;陈娜;金元超;张雨薇;刘启功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观察ICU患者静脉血栓形成(VTE)的风险,评估间歇充气加压治疗(IPC)对VTE的临床预防作用.方法:选择ICU住院患者32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IPC观察组,每组163例,采用Caprini量表进行VTE风险评估.结果:326例ICU患者Caprini评分为(9.3±2.3)分,其中无风险占2.15%,低风险占5.52%,中风险占10.12%,高风险占15.95%,极高风险占66.26%.相关性分析显示Caprini评分与患者的性别和年龄之间无显著的相关性(P>0.05),但与患者的APACHEⅡ评分呈显著的正相关(r=0.416,P<0.05).对照组ICU住院时间显著长于观察组(P<0.05).VTE发生率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4.91% vs16.56%,P<0.05).结论:ICU病房患者存在VTE高风险,IPC可以显著减低VTE发生率.
作者:张胜利;王浩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研究不同的代谢紊乱状态与骨骼肌细胞损伤的关系,探讨糖尿病急症并发横纹肌溶解综合征(RM)的可能机制.方法:40只大鼠随机分成5组,每组8只.糖尿病组(DM)给予腹腔注射STZ(链脲佐菌素)60 mg/Kg;急性高钠模型组给予腹腔注射4M NaC1 0.8 mL/100 g;糖尿病高渗组(HHS)给予氢化可的松局部肌肉注射4~6d,并于注射第3天开始禁水,不禁食,禁水持续1~3 d,直到大鼠出现神经症状;正常对照组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激素对照组单纯给予局部肌肉注射氢化可的松5 mg,5d.检测5组大鼠血清肌酸激酶(CK)、血糖、血钠等生化指标;并同期取大鼠骨骼肌、心肌组织标本,行HE染色,光镜下(40×)观察形态学改变.结果:与其他组相比,DM组及HHS组血糖明显升高(P<0.05),HHS组及高钠组血渗透压明显增高(P<0.05),且血清CK值也明显高于其他组(P<0.05);RM大鼠中,血钠、血渗透压与CK呈正相关(r=0.32,P=0.03;r =0.42,P=0.01).HE染色,光镜下可见糖尿病高渗组与急性高钠组有明显骨骼肌细胞溶解征象,对照组无明显异常.结论:高血钠和高血渗透压是糖尿病状态下RM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
作者:桂书彦;袁刚;余毅恺;张建华;张木勋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总结新型布尼亚病毒(SFTSV)致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其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致SFTSV致SFTS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该病多发生于丘陵地带的中老年人,部分患者有蜱虫叮咬史,临床表现为发热伴白细胞、血小板减少,可有多脏器功能损害.经抗病毒、对症支持治疗后,19例临床治愈出院,3例合并多脏器功能衰竭自动出院.结论:SFTSV致SFTS是一种新发人畜共患自然疫源性疾病,临床表现多样,易漏诊、误诊,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治疗的关键.
作者:韩玲;徐鹏;何飞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研究天麻苷对小白鼠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通过在小白鼠日常饮水中加入不同剂量的天麻苷(低、高剂量分别是10 g/L、40 g/L).采用脾脏重量和生长指数测定、腹腔巨噬细胞吞噬功能检测和体外抗体形成细胞检查法,检测天麻苷对小白鼠外周免疫器官脾脏、抗体生成及巨噬细胞功能的影响.结果:天麻苷喂饲各组均未观察到任何中毒表现;与阴性对照纽比较,高剂量组能够提高小白鼠脾脏的重量、生长指数、抗体生成及巨噬细胞功能(P<0.05).结论:天麻苷可明显提高小鼠的免疫功能,增强抗感染能力.
作者:鲁艳娇;王强;张伟;李鑫;胡帅;张雪丽;舒榕 刊期: 2015年第02期
慢性肾衰竭患者80% ~ 90%伴有高血压,部分患者经常规血液透析(hemodialysis,HD)、充分透析及超滤脱水后,达到干体重,血压仍未恢复正常,甚至更高,通常联合采用3联及以上降压药,仍有持续性高血压存在,称为尿毒症难治性高血压(resistant hypertension,RH)[1,2].尿毒症高血压患者中3%~5%终发展成为RH,危及患者生命;HD是临床医生治疗尿毒症的可靠方法,但随着透析时间的延长,并发症发生率逐渐升高.本文对52例RH患者,分别采用HD串联血液灌流(HD+ HP)和单纯HD 2种方法进行治疗,现报道如下.
作者:张远鹏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持续正压通气(CPAP)治疗对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患者血清胱抑素C及瘦素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30例OSAHS且行CPAP治疗的患者为观察组,32例同期健康体检患者为对照组.测定观察组患者CPAP治疗前、后的基础代谢水平、血清胱抑素C及瘦素水平,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OSAHS患者经CPAP治疗后,基础代谢水平明显降低,血清胱抑素C及瘦素水平较治疗前显著下降,且接近对照组水平(P<0.05).结论:CPAP治疗可有效改善OSAHS患者的基础代谢水平,并有助于降低血清胱抑素C及瘦素水平,减缓患者病情恶化.
作者:王冰;李良海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研究转化生长因子(TGF)-β1对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产生基质金属蛋白酶(MMP)的调控作用.方法:原代培养大鼠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用不同浓度(0、1、5、10 ng/mL)的TGF-β1干预血管平滑肌细胞,分别在干预后0、2、4、6、16、24 h裂解细胞提取蛋白和培养基上清,Western Blot检测其中MMP2和MMP9蛋白质的表达.结果:MMP9蛋白质表达随TGF-β1浓度增加而增加,并且随着干预时间的延长也增加,其中10 ng/mL TGF-β1刺激24h后升高明显(P<0.05),MMP2蛋白质表达却无明显改变.结论:10 ng/mL的TGF-β1刺激血管平滑肌细胞24 h后能产生大量的MMP9.
作者:张浩;王志维;聂荣华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对比观察在院际间转运呼吸衰竭患者途中应用呼吸机治疗和气囊面罩给氧的疗效差别.方法:96例呼吸衰竭患者,转运前均按流动ICU(MICU)的标准充分做好人员和设备准备,呼吸机治疗组48例,行气管插管,用LTV 1200呼吸机持续机械通气,根据病情酌情选用不同呼吸模式.对照组48例,行气囊面罩给氧.结果:呼吸机治疗组中44例转运成功,对照组36例转运成功,2组转运成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按照MICU要求,转运途中规范化呼吸机治疗,对保证呼吸衰竭患者转运安全,延续院内呼吸机治疗提供了较好的平台.
作者:李保军;许志强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研究重症医学科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病原菌分布的特点、耐药情况及干预措施.方法:分析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患者送检的痰标本中分离出的病原菌,采用纸片扩散法进行药物敏感试验和病原菌耐药性分析.结果:分离出病原菌348株,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共225株(64.66%),其中鲍曼不动杆菌、大肠埃希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居多,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耐药率较低,分别为55.81%、44.74%,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均敏感,耐药率为0;革兰阳性球菌93株(26.72%),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耐药为0;真菌30株(8.62%),其中热带假丝酵母菌、光滑假丝酵母菌对氟康唑耐药率分别为60%和66.67%,对伏立康唑耐药率为0.结论:监测重症医学科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种类及其耐药性的变化,对合理使用抗感染药物,制定干预对策有重要意义.
作者:田靖;朱淑芬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分析不同疾病所致继发性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HLH)患者的临床特征,进一步加深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65例继发性HLH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患者分为NK细胞淋巴瘤/白血病组、恶性肿瘤组、EB病毒相关组、风湿免疫相关组、重症感染组,比较5组患者的临床特点.结果:65例患者各种临床表现所占比例如下,100%发热,92.3%脾大,53.9%肝大,50.8%淋巴结肿大,30.8%存在水肿,20%出现皮疹.84.6%血细胞两系或三系减少,96.5%血清铁蛋白高,86.0%高甘油三酯血症,52.3%低纤维蛋白原血症,68.8%存在噬血现象,81.8%存在低或无NK细胞活性,93.9%肝酶异常,55.4%胆红素升高,96.9%低蛋白血症,72.3%低钠血症,96%高密度脂蛋白降低.5组患者在发热、脾大、淋巴结肿大、水肿、血细胞减少与否、血甘油三酯、铁蛋白水平、肝功能异常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在肝大、皮疹、初诊时血常规、纤维蛋白原、噬血现象等方面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继发性HLH有共同临床表现,如发热、脾大、血细胞减少、肝酶异常、低蛋白血症、低钠血症等,但不同疾病所致继发性HLH有一定的特点,EB病毒相关HLH表现为发病年龄小、肝大、血细胞明显减少、CRP高、噬血现象少见,经积极治疗后预后较好.重症感染相关HLH常表现为初诊时血细胞减少不明显,甚至高于正常,且CRP明显升高.风湿免疫相关HLH常有皮疹、初诊时血细胞常不减少、无明显感染灶、抗核抗体阳性.故在临床工作中,应针对不同病因早期识别HLH,从而有效降低病死率.
作者:罗丹;黄丽芳;曾雯;苗宁宁;刘文励;黄伟;周剑峰;孙汉英 刊期: 2015年第02期
药物热指由药物直接或间接引起的发热,是一种常见的药物不良反应[1].其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国内外目前尚无确切诊断标准,只能根据其临床特征、用药史等作综合判断.本文报道1例药物热所致发热待查病例.
作者:王涵;许东 刊期: 2015年第02期
患者男,31岁.因同胞HLA全相合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3月余,食欲下降1周,于2014年4月1日入院.患者于2013年8月确诊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慢性期,口服伊马替尼治疗3个月,复查血常规正常,骨髓细胞学完全缓解,但BCR-ABL融合基因p210阳性,Ph染色体阳性,患者与其胞妹HLA配型6/6相合,于2014年1月行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术,预处理方案为改良的BU/CY方案,术后予CsA+ MTX+ MMF预防移植物抗宿主病(graft-versus-host disease,GVHD),予氟康唑+阿昔洛韦+复方磺胺甲恶唑预防感染;患者移植过程顺利,移植术后20 d白细胞及血小板恢复正常,移植术后1月因口服环孢素A(CsA)后出现上腹不适,要求停用CsA,换用他克莫司3 mg,1次/12h,口服,3 d后复查他克莫司浓度12.56 ng/mL;1周后出现尿少,食欲下降伴上腹不适及恶性、呕吐,查尿常规未见异常,肾功能提示尿素氮(BUN) 12.92mmol/L,肌酐(Scr) 447.7 μmol/L,尿酸(UA) 645.0μmol/L,血K+ 5.90 mmol/L,他克莫司浓度26.31 ng/mL,立即停服他克莫司及氟康唑、阿昔洛韦,治疗上给予利尿及护肾治疗,患者病情无改善,次日复查血K+ 6.90 mmol/L,Scr 441.5 μmol/L,他克莫司浓度33.56 ng/mL,给予甲泼尼龙60 mg/d及血液透析治疗2次,5d后患者肾功能及血钾恢复正常,症状缓解,换用霉酚酸酯0.5g,2次/d+甲泼尼龙60 mg,1次/d,预防GVHD,继续予氟康唑+阿昔洛韦+复方磺胺甲恶唑预防感染;1周后甲泼尼龙逐渐减量,加用他克莫司0.5 mg,1次/12h,口服,期间多次复查肾功能正常,他克莫司浓度3.24~5.86 ng/mL;1个月后患者停用霉酚酸酯及甲泼尼龙,他克莫司加量至1 mg,q12h,复查他克莫司浓度8.16 ng/mL,患者病情稳定出院.
作者:梁彩霞;李先梅;张友山;周艳华;谈捷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木村病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45例木村病的临床资料.结果:45例均以局部包块为主要表现,23例累及头面部,11例累及颈部,此外,还有腹股沟3例,胸壁3例,腹壁3例,髂前上棘1例,锁骨1例;16例血常规示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增高,其中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增高的有13例;3例检测了血清IgE,2例显著升高.多使用手术切除或糖皮质激素治疗.结论:木村病是少见病,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血常规、免疫球蛋白检测、病理检查等,手术切除或激素治疗后联合小剂量的放疗可有效预防复发.
作者:刘立梅;高清平;王则胜;王琼玉 刊期: 2015年第02期
血液透析滤过是采用弥散与对流的方式清除血液中小分子毒素.血液灌流通过吸附作用来清除尿毒症患者的中分子毒素.本研究在规律血液透析基础上分别采用血液透析滤过、血液灌流联合血液透析滤过2种治疗方式,观察尿毒症患者血清甲状旁腺素的清除情况及皮肤瘙痒、骨痛、食欲减退、睡眠障碍、不安腿综合征的改善情况.
作者:张淑艳;王孝功;邹德红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观察普罗布考对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对比剂肾病(CIN)的预防作用,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将90例择期行PCI的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6例)及对照组(44例).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于术前3~5d开始服用普罗布考0.5g/次,2次/d.入院时及术后24、48、72 h测定血肌酐(SCr)和胱抑素C(CysC)水平,检测患者术前及术后3d血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脂质过氧化物(MDA)、一氧化氮(NO)、内皮素-1(ET-1)水平变化.结果:治疗组CIN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6.5% vs 15.9%,P<0.05);治疗组术后3d hsCRP、MDA及ET-1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而术后3d血浆NO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普罗布考能抑制PCI术后炎症反应,减轻脂质过氧化损伤,改善内皮功能,预防CIN发生.
作者:王四坤;蒋毅;李云杉;余浩;彭慧;陈苏;胡晓军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急性肾损伤患者采用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的时机.方法:回顾分析接受CRRT治疗的126例急性肾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时机及方式分成4组:第2期常规组(对照组)、第2期CRRT组、第3期早期CRRT组(48 h内启动治疗)、第3期晚期CRRT组(48 h内未启动治疗),比较治疗前及治疗48 h后各组的平均动脉压、血肌酐、血尿素氮及28 d病死率.结果:3组经过CRRT的患者,血清肌酐值、血尿素氮都比治疗前明显好转(P<0.05);其中在第3期2组CRRT患者中,早期组比晚期组下降明显(P<0.05);第2期常规组、第2期CRRT组及第3期早期CRRT组的平均动脉压显著增加(P<0.05);第3期晚期CRRT组的28 d病死率明显高于第3期早期CRRT组(P<0.05).结论:CRRT是有效治疗急性肾损伤的方法,对于处于第3期急性肾损伤的患者,应尽早(<48 h)给予治疗,能降低病死率.
作者:何川鄂;朱平;黄倩;张祥文;杨林;夏敬彪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联合缬沙坦在高血压肾病治疗中的效果.方法:96例高血压肾病患者,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缬沙坦和依那普利联合用药组及缬沙坦和依那普利常规用药组,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肾功能、脂代谢情况、炎性反应因子水平的差异.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的血BUN、Scr和24 h尿蛋白均有所下降(P<0.05或P<0.01),联合用药组上述指标的改善作用优于常规用药组(P<0.05).经过治疗,常规用药组血TC、TG、LDL-C和HDL-C血脂指标无显著性变化(P>0.05).而联合用药组患者血TC和LDL-C水平均低于常规用药组(P<0.05或P<0.01),但TG和HDL-C水平则未发现显著变化(P>0.05).经过治疗,2组患者CRP、IL-6和TNF-α炎症因子水平均有显著下降(P<0.05或P<0.01),但治疗后联合用药组患者上述炎性细胞因子水平均显著低于常规用药组(P<0.05).联合用药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常规用药组间无显著性差异(12.5% vs 10.4%,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联合缬沙坦和依那普利在高血压肾病的治疗中可以发挥积极意义,阿托伐他汀可通过降脂和抗炎作用,缬沙坦可通过拮抗血管紧张素Ⅱ作用保护患者肾功能.
作者:苏海燕;蒋敏 刊期: 2015年第02期
风湿性多肌痛(polymyalgia rheumatica,PMR)是50岁以上老年人常见的炎症性风湿性疾病,是一种具有多种临床表现的综合征.Forestier等在1953年报道了第1例PMR[1].PMR的临床表现主要为近端肢体炎性疼痛[2];以肩胛区、臀部及颈部肌肉疼痛及晨僵为主要特征,疼痛可放射到肘部或膝部,通常僵硬持续30 min以上,常出现于早晨或长久休息后.上述症状持续1个月,患者一般健康状况下降,急性期应答反应增强,如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升高.40%~50%的PMR患者通常呈对称性的症状.肌痛虽然是PMR患者的主要特征,但并没有典型的肌肉炎症.另外,PMR还可表现为疲倦、乏力、厌食、体重减轻及发热.新观点认为,PMR是一个良性的对类固醇治疗高度敏感的疾病,其经低剂量的糖皮质激素连续治疗12 ~ 24个月可完全治愈(消退)[3].
作者:尚桂莲;刘建华 刊期: 2015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