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脾大部栓塞治疗难治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2例临床分析

黄俊;黄杜娟

关键词:脾大部栓塞, 激素耐药,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摘要:目的:观察脾大部栓塞治疗难治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12例难治性ITP住院患者,给予脾大部栓塞治疗.结果:12例患者治疗后1周,血小板显著升高,达(123 ~257)×109/L,缓解率100%.随访时间>12个月,显效2例,血小板长期维持正常水平.良效5例,血小板计数长期维持(50 ~ l00)×109/L.5例于3~6个月复发,其中2例再行激素治疗后有效;1例CT显示脾脏栓塞面积不足50%,行第2次脾栓塞并维持小剂量激素控制较好.另2例口服硫唑嘌呤,并小剂量泼尼松,病情得到有效控制.结论:对于难治性ITP患者,脾大部栓塞治疗可能有效.
内科急危重症杂志相关文献
  • 经支气管镜肺泡灌洗对支气管扩张合并感染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经支气管镜行肺泡灌洗对支气管扩张合并感染的疗效.方法:选取58例支气管扩张合并感染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灌洗组,各29例.对照组采取吸氧、拍背排痰、全身应用抗菌药和维持水电解质平衡、营养支持等常规治疗;灌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经支气管镜进行肺泡灌洗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治疗后病原菌清除率、住院时间、半年内再次就诊次数.结果:治疗后灌洗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3.1%vs75.9%,P<0.05);病原菌清除率高于对照组(86.2%vs65.5%,P<0.05);住院时间及半年内再次就诊次数少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经支气管镜肺泡灌洗对支气管扩张合并感染患者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普及应用.

    作者:重良娥;彭清臻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唑来膦酸药物过量1例报告

    唑来膦酸是目前用于治疗骨质疏松的药物,国产注射剂型治疗剂量多为每4周应用1次,每次4 mg.本文报道1例应用唑来膦酸过量患者的诊治经过.患者,男,75岁.诊断滤泡性B细胞淋巴瘤3年余,行R-CHOP方案化疗后病情稳定,因化疗药物含糖皮质激素,同时骨密度示严重骨质疏松,自2年前间断给予唑来膦酸治疗(因依从性问题,间隔1~3月用药1次),2014年3月3日再次入院诊治.既往有高血压病史4年余,血压140 ~ 150/80 ~90 mmHg,平素肾功能正常,否认关节痛史.

    作者:吴学琼;仇立云;盛玲玲;孟昭升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D-二聚体水平与全球急性冠状动脉事件注册评分的关系

    目的:探讨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血浆D-二聚体(DD)水平与全球急性冠状动脉事件注册(GRACE)评分的关系.方法:选择STEMI患者81例,入院后立即测定血浆D-二聚体水平(采血时间距发病2 ~72 h),计算GRACE评分并进行危险分层,分析STEMI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GRACE评分及危险分层的关系.结果:根据GRACE评分将STEMI患者作危险分层,高危组D-二聚体水平的平方根明显高于中危组及低危组(均P<0.01),中危组与低危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将患者按D-二聚体水平的高低分为高DD组和低DD组,高DD组患者GRACE评分明显高于低DD组(P<0.01).STEMI患者D-二聚体水平的平方根与GRACE评分呈正相关(r=0.457,P <0.01).结论:STEMI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GRACE评分正相关.D-二聚体检测对于STEMI患者的危险分层具有参考意义.

    作者:夏磊;李斌;杨文;陈思锦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IgG4相关性疾病伴肾脏损害病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目的:总结IgG4相关性疾病伴肾脏损害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IgG4相关性疾病伴肾脏损害患者的临床表现、病理特点、实验室检查、治疗及预后情况,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4例患者均为男性,年龄51~69岁,泌尿系统损害包括不同程度的血尿、蛋白尿、肾功能异常、梗阻性肾病.4例患者均同时存在泌尿系统外的多器官受累.所有患者均存在高球蛋白血症,血清IgG及IgG4亚型显著升高.影像学表现可分为4类:肾皮质低密度影、肾脏弥漫增大、肾盂和/或输尿管积水、腹膜后纤维化.肾脏病理显示肾间质大量淋巴细胞、IgG4阳性的浆细胞浸润伴纤维化表现.患者对糖皮质激素治疗反应良好,临床症状及肾功能均明显改善.结论:累及泌尿系统的IgG4相关性疾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糖皮质激素治疗可较快缓解病情.

    作者:雒真龙;潘昊;裴广畅;代维;李月强;汪志祥;韩敏;何晓峰;吕永曼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糖皮质激素受体在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病机制和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一种自身免疫介导的,以免疫性炎症为突出表现的弥漫性结缔组织病[1].糖皮质激素(glucocorticoids,GC)为其首选治疗药物.GC由肾上腺皮质束状带合成和分泌,受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的调节,通过与糖皮质激素受体(glucocorticoid receptor,GR)结合而发挥作用.研究表明GR的表达及基因多态性与多种疾病如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2]、哮喘[3]、炎性肠病[4]、抑郁症[5]、多发性硬化[6]、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7]、肾病综合征[8]等的发病机制、病情轻重及激素治疗效果相关.本文总结GR在SLE中发病机制、治疗反应方面的研究进展.

    作者:万琦;高清平;董莉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ICU危重病患者预后与APACHEⅡ评分变化率的关系

    目的:分析ICU危重病患者预后与APACHEⅡ评分变化率的关系.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选取ICU的危重病患者634例,按28 d生存率分成生存组(493例)与死亡组(141例),比较2组第1天APACHEⅡ(A-PACHEⅡ1),第2天APACHEⅡ(APACHEⅡ2)及APACHEⅡ变化率的差异.结果:2组APACHEⅡ1、APACHEⅡ2、APACHEⅡ变化率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APACHEⅡ1与APACHEⅡ变化率显著正相关(r=0.104,P=0.009),与预后显著正相关(r=0.296,P=0.000),APACHEⅡ变化率与预后显著负相关(r=-0.352,P=0.000).APACHEⅡ1和APACHEⅡ变化率ROC下面积分别为0.303、0.742.APACHEⅡ变化率的截断点为0.19(敏感性99%,特异性92%).结论:APACHEⅡ变化率对ICU危重病患者的预后判断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作者:方卫刚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降钙素原及C反应蛋白水平对重症肺炎预后的评估

    目的:探讨降钙素原(PCT)及C反应蛋白(CRP)水平在重症肺炎患者预后判断及转归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65例重症肺炎患者的临床病历资料,分为死亡组(29例)和存活组(36例),对比2组的临床特征、治疗前、入院后48、72 h、出院前或死亡前血PCT、CRP水平及APACHEⅡ评分.结果:2组患者血PCT、CRP水平均较正常值明显升高,其中死亡组血PCT、CRP水平较存活组明显升高(P<0.01).抗生素使用有效时血PCT水平明显降低,而血CRP水平下降速度较PCT慢.血清PCT水平与APACHEⅡ评分的相关系数高于CRP(r分别为0.689、0.432).血PCT和CRP水平升高与患者死亡相关,OR值(95% CI)分别为2.9(1.2~7.8)、7.4(3.5~18.7) (P<0.05).结论:血PCT和CRP水平对判断重症肺炎患者预后及转归有较好的作用,其中血PCT优于CRP水平.

    作者:蒋建红;王勇;刘文明;谈铁武;孟丽君;霍中雷;张京辉;陈琦;狄捷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脂肪乳治疗地高辛中毒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脂肪乳对地高辛中毒患者的治疗作用.方法:20%脂肪乳250 mL治疗9例地高辛中毒患者,观察治疗前、后血中地高辛浓度与理论代谢浓度之间的差异、以及患者中毒症状的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后患者血地高辛浓度明显降低,且下降幅度远大于其理论代谢的下降幅度,中毒患者的临床症状明显缓解.结论:脂肪乳可有效清除中毒患者血中的地高辛.

    作者:邵锋;李良海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强化血液灌流治疗百草枯中毒14例临床分析

    本文对14例百草枯中毒患者在常规综合治疗的基础上,进行强化血液灌流治疗,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报道如下.临床资料收集长阳县人民医院2010年1月~ 2014年6月收治的百草枯中毒患者14例(男5,女9),年龄19 ~ 68岁,平均(42.7±15.1)岁,均为自行口服.所有患者均有上消化道烧灼感,不同程度的口腔黏膜溃疡、咽喉红肿溃烂、吞咽困难,恶心、呕吐、腹痛.

    作者:周邦克;毛爱平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中无复流的药物救治

    目前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是治疗冠状动脉严重狭窄病变的关键方法,但无复流现象(no-reflow phenomenon,NRP)是PCI术中常见且严重的并发症,发生NRP患者常突发胸痛、严重心律失常(室速、室颤、房室传导阻滞等),严重时可发生急性泵衰竭和死亡,使术后临床预后和生存率明显下降.因此,无复流的救治显得尤为重要.然而,近10多年来尚无新指南推荐NRP的理想治疗用药,其主要原因是缺乏大规模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治疗研究资料.分析目前国内冠脉内可使用的救治药物研究资料,结合我们长期的临床救治经验,相对使用较多而且有效的药物仍是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如替罗非班,其次可尝试冠脉内给予维拉帕米或地尔硫卓、腺苷、硝普钠,但是临床疗效各异,仍需进行大规模的RCT研究评估这些药物的确切疗效.

    作者:张欣欣;郭小梅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严重脓毒症早期性激素水平与器官损伤的相关性及对预后的影响

    目的:探讨严重脓毒症患者早期血清性激素水平与器官损伤之间的相关性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53例男性严重脓毒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患者72 h内血清睾酮(T)、雌二醇(E2)和催乳素(PRL)水平,并进行Marshall和APACHEⅡ评分,4周后根据存活情况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另外选择同期20例男性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结果:存活组32例,死亡组21例;存活组的血清T低于死亡组和对照组(均P<0.01),血清E2和PRL水平高于死亡组和对照组(均P <0.05),Marshall和APACHEⅡ评分均低于死亡组(均P<0.01);死亡组血清E2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血清T和PRL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但呈降低趋势;生存组和死亡组Marshall评分与血清T呈正相关(r =0.637),与血清E2和PRL呈负相关(r分别为-0.732和-0.654,均P<0.05).结论:严重脓毒症早期患者血清T、E2和PRL水平与器官功能的损伤程度密切相关,血清高E2、PRL和低T水平可能具有保护器官的作用.

    作者:姚志军;陈兴旺;周华锋;陈后旺;黄海彬;赖剑波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16例Dieulafoy病的急诊胃镜诊疗分析

    目的:分析急诊胃镜在Dieulafoy病诊疗方面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Dieulafoy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急诊胃镜诊疗结果.结果.15例首次急诊胃镜明确诊断并给予止血夹、注射或联合止血治疗,其中14例一次性成功止血,l例2次内镜成功止血,另1例经急诊胃镜治疗后仍有少量出血转外科行贲门下病灶楔形切除术后止血,未出现相关并发症.结论:对Dieulafoy病诊断治疗,急诊胃镜是简便、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赖亚栋;陈俊杰;许秋泳;林淑惠;刘麒樱;陈雪芬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前列地尔注射剂治疗心脏微血管型心绞痛的疗效分析

    目的:观察前列地尔对心脏微血管型心绞痛的疗效.方法:将41例心脏微血管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20例)及前列地尔治疗组(21例),观察2组患者心绞痛发作情况、活动平板试验参数.结果:前列地尔治疗组心绞痛缓解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组(85.7%vs 65.0%,P<0.01);心电图转阴率远高于常规治疗组(71.4% vs 50.0%,P<0.05);运动平板试验总运动时间、到达运动终点时间、至心绞痛发作时间、至ST段压低1 mm时间均明显增加(P<0.05).结论:前列地尔治疗心脏微血管型心绞痛有效.

    作者:朱国富;阮志敏;武力勇;张明国;张倩;周明礼;章然;楚天舒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CT肺栓塞指数在肺栓塞患者中的临床应用研究

    目的:探讨肺栓塞指数(CTI)在肺栓塞(PE)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入选通过双源CT肺动脉造影确诊的187例PE患者,132例为急性PE,55例为慢性PE;急性PE中,低危组46例,中危组86例,高危组0例.通过CT影像计算CTI,结合PE危险分层绘制两者的受试者工作曲线(ROC曲线)并得到佳诊断阈值,按对应的CTI将急、慢性PE患者分别划分为2组,对比分析2组的临床病例资料.结果:①急性PE中,低危组平均CTI为(37.5±27.4)%,中危组平均CTI为(50.8±23.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PE平均CTI为(23.1±21.9)%.②CTI与危险分层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653(P=0.004),佳诊断阈值对应的CTI为60%.③急、慢性PE患者CTI在性别、年龄分布上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④急性PE中,与CTI< 60%组相比,CTI≥60%组出现呼吸困难及晕厥症状比例更多,心率更快,PaO2、SaO2、PaCO2降低,P(A-a) O2增高,WBC、NEUT、HsCRP增高,cTnI、BNP、D-二聚体增高,RA、RV、RV/LV增高(均P<0.05).2组在收缩压、舒张压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⑤慢性PE中,与CTI< 60%组相比,CTI≥60%组出现呼吸困难症状比例更多,PaO2、SaO2、PaCO2降低,P(A-a) O2增高,HsCRP、D-二聚体增高,RA、RV、RV/LV增高.急性、慢性PE中,CTI≥60%组的肺栓塞严重指数(PESI)评分均高于CTI< 60%组(P<0.05).结论:CTI与PE危险分层具有显著的相关性,两者ROC曲线的佳诊断阈值所对应的CTI为60%.以60%为界,CTI可良好区分急、慢性PE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说明CTI在急、慢性PE患者中均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刘波;曾和松;刘心甜;李敏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无创正压通气在治疗脑卒中合并重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二级康复中的疗效

    目的:分析无创正压通气在治疗脑卒中合并重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患者二级康复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04名脑卒中合并OSAHS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及康复训练.同意无创正压通气治疗并坚持12周的46例患者为无创通气组,未采取无创正压通气治疗的36名患者为对照组.22例患者因为各种原因不能坚持12周无创正压通气治疗,退出该研究.2组患者分别按脑卒中性质分为脑梗死亚组和脑出血亚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12周后分别进行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Barthel评分)及简易智能量表评分(MMSE评分),并记录患者入组后12周因出现不良临床事件再入院次数及病死率.结果:治疗前、后无创通气组各亚组的NIHSS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简易智能量表评分(MMSE)与对照组相同亚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创通气组各亚组患者神经功能、日常生活能力、认知的恢复较其对照组明显.无创通气各亚组因不良临床事件(再发脑卒中、急性冠脉综合征、心律失常、心力衰竭、肺部感染)再入院次数及病死率均较对照组低(P<0.05).结论:无创正压通气治疗可以有效改善二级康复的脑卒中合并重度OSAHS患者的神经功能、日常活动能力、认知功能及临床结局.康复科医师应充分认识卒中与OSAHS的相关性,加强与睡眠呼吸医师的合作,并积极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促进患者的康复.

    作者:王琼娅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冠状动脉内推注大剂量替罗非班治疗冠状动脉介入术中无复流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内注射大剂量替罗非班对冠状动脉介入(PCI)术中无复流(NRP)的临床疗效.方法:本文报道一组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PCI术时发生无复流,迅速使用冠脉内注射替罗非班治疗.结果:大剂量替罗非班(41 ~ 120 g/kg,平均66 g/kg)冠脉内注射,迅速改善冠脉血流分级;除3例患者出现皮肤黏膜小出血外,未见明显出血并发症发生.结论:冠脉内推注替罗非班可成为一种治疗PCI术中冠脉无复流的有效策略,尤其对那些合并血流动力学异常的危重病例,可从大剂量冠脉内应用替罗非班的治疗中获益.

    作者:周强;刘磊;肖志超;徐昶;郭小梅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机械通气联合纳洛酮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机械通气联合纳洛酮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并发呼吸衰竭的疗效.方法:选择73例予有创机械通气治疗的COPD并发呼吸衰竭患者,依据是否使用纳洛酮分为治疗组(35例)和对照组(38例),比较2组临床疗效.结果:2组pH、PO2 、PCO2、呼吸频率、心率、血压等均无明显差异,治疗组有效脱机率较对照组明显增高(88.57% vs 68.42%,P<O.01),机械通气时间、住ICU时间明显缩短(P<0.05).7d病死率和28 d病死率明显降低(P<0.05).结论:机械通气联合纳洛酮治疗COPD并发呼吸衰竭可以提高有效脱机率,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和住ICU时间,降低病死率.

    作者:林书生;赵开萌;张炜;高勃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血浆置换治疗重症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观察

    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primary 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以往称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一种获得性自身免疫性出血性疾病,重症ITP患者可因颅内出血而危及生命,如能采取安全有效治疗方法在短时间内提升血小板,可减少患者致命性出血的发生.笔者采取血浆置换联合糖皮质激素及小剂量静脉免疫球蛋白(intravenous immunoglobulin,IVIG)治疗重症.ITP患者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梁彩霞;李先梅;张友山;赵永峰;雷小蓉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成年女性Ⅰ型戈谢病1例并文献复习

    戈谢病(Gaucher disease,GD)是常见的溶酶体贮积病(lysosomal storage disease,LSD),属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1882年由法国医生Gaucher首先报道而得名.该病由于基因突变导致机体葡萄糖脑苷脂酶(glucocerebrosidase,GBA),又称酸性β-葡萄糖苷酶,acid β-glucosidase)活性缺乏,造成其底物葡萄糖脑苷脂在肝、脾、骨骼及肺、甚至脑的巨噬细胞溶酶体中贮积,形成典型的贮积细胞即戈谢细胞,导致受累组织器官出现病变.患者临床表现为肝脾肿大、脾梗死、血小板减少、贫血、中性粒细胞少,肺炎、呼吸困难、斜视、骨损伤和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病情进行性进展,重症患者多因骨髓功能衰竭而死亡[1].

    作者:胡蜀红;陈琛;朱文君;张本平;何文涛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机械通气治疗进展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drome,ARDS)是一类由不同病因引起的以顽固性低氧血症为表现的临床综合征.近十余年来,虽然ARDS的诊疗技术不断进步,但ARDS的病死率并没有明显下降,仍在40% ~ 50%之间[1].本文就ARDS机械通气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邹艳清;胡波;李建国 刊期: 2015年第06期

内科急危重症杂志

内科急危重症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