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心力衰竭时的心律失常与猝死

吴立群;戚文航

关键词:心力衰竭, 心律失常, 猝死
摘要:心力衰竭并发心律失常和猝死的流行病学[1~5]左心室功能障碍的患者并不都是由于心力衰竭加重而死亡,有23%~51%的患者死于猝死.症状轻微的心力衰竭患者更易发生猝死,其发生率为50%;而症状严重且正等待接受心脏移植的患者,猝死的发生率仅为25%.令人惊讶的是,慢性心力衰竭发生猝死的危险性高于心血管领域的其他任何疾病,较一般人群高5倍以上.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除血流动力学障碍外,还有与机械功能恶化相一致的各种电活动的异常,临床表现为各种各样的严重室性心律失常.动态心电图检查发现,随着左心室功能的恶化,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和复杂性急剧增加.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不仅自发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高,即使平素无心律失常相关症状的患者,电生理检查时诱发持续性室速的可能性也很大.与前述猝死的危险性一样,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亦高于心血管领域的其他任何疾病.
内科急危重症杂志相关文献
  • 2型糖尿病大鼠血清β淀粉样蛋白水平和胆碱酯酶活性的改变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2型DM)大鼠血清胆碱酯酶(SchE)活性及β淀粉样蛋白(Aβ)水平的变化与发生老年性痴呆(Alzheimer Disease,AD)的相互关系.方法:用STZ静脉注射+高脂、高热卡饲料喂养的方法复制2型DM大鼠模型,并与对照组同步实验.饲养8周,出现OGTT异常时分离大鼠血清及脑组织,分别测定Aβ、乙酰胆碱酯酶(AchE)、丁酰胆碱酯酶(BchE)活性、空腹血糖(FBG)、空腹胰岛素(FINS)水平.结果:糖尿病组血清AchE、BchE、Aβ、FBG、FINS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脑组织Aβ也呈升高趋势,AchE、BchE活性明显下降.结论:患2型DM时,血清AchE、BchE活性、Aβ明显增高,表明2型DM大鼠血清和脑组织Aβ升高可能与其并发AD有一定的关系.

    作者:王开富;陆付耳;丁来标;徐丽君;易屏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充血性心力衰竭中血液净化技术的应用

    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的严重病症,死亡率高,治疗花费大.近年来,体外血液净化技术开始应用于包括充血性心力衰竭在内的非肾脏病原因引起的严重病症,并已显示出重要的辅助作用.现对该技术的应用作一介绍.

    作者:钱家麒;严玉澄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脓毒症患者血NO、SOD水平测定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脓毒症患者血浆中NO、SOD水平与病情发展和转归的关系.方法:采用硝酸还原酶法和黄嘌呤氧化酶法测定血浆中一氧化氮(NO)、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水平.结果:脓毒症组、非脓毒症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NO、SOD水平均有显著降低(P<0.01).脓毒症组与非脓毒症组间比较,NO无显著差异(P>0.05),SOD显著降低(P<0.01).脓毒症患者发展为多脏器功能不全综合征(MODS)和非MODS间的比较,SOD有显著性差异(P<O.05).结论:脓毒症和非脓毒症患者血中NO、SOD含量可能反映病情严重程度.

    作者:马春桃;罗金龙;郑智;钟强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供者淋巴细胞输注对恶性血液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复发的治疗作用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已成为治疗恶性血液病的主要方法之一,但移植后恶性血液病的复发降低了患者的长期生存率.目前Allo-HSCT后复发的治疗包括停用免疫抑制剂、供者淋巴细胞输注(DLI)、二次移植、化疗、细胞因子治疗等方法,而DLI是其中疗效较为显著,毒性相对较小,作用比较肯定的方法,并且已作为非清髓造血干细胞移植(NST)后续治疗的组成部分[1],甚至在自体移植中也使用DLI[2].本文就DLI对Allo-HSCT后恶性血液病复发治疗的相关问题作一综述.

    作者:肖毅;刘文励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减低剂量预处理对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恶性血液病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应用减低剂量的氟达拉宾、白消安和环磷酰胺(FBC)方案预处理对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治疗恶性血液病疗效的影响.方法:19例恶性血液病患者移植前进行减低剂量的FBC预处理.采用磷酸氟达拉宾(Flud)30 mg/m2·d-1静脉滴注5 d.白消安(Bu)0.6 mg/kg、4次/d,共3 d.环磷酰胺(CTX)30mg/kg·d-1静脉滴注,共2 d,随后施行HLA配型的同胞或父亲供者的造血于细胞移植.术后采用环孢素及霉酚酸酯预防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结果:全部患者的造血功能均获得快速重建.白细胞升至1.0×109/L以上,中位时间为(11.4±4.6)d.中性粒细胞升至0.5×109/L以上,中位时间为(11.9±6.7)d;血小板升至20×109/L以上,中位时间为(12.2±3.5)d.供者细胞完全植入15例,混合嵌合性植入4例,1例出现宿主排斥移植物(HVG)反应,进行供者淋巴细胞输注(DLI)2次后,达到完全供者嵌合.11例出现急性GVHD(57.89%),7例出现慢性GVHD(36.83%),2例HLA配型不完全相合者死于急性GVHD.结论:减毒的FⅨC预处理方案alloHSCT治疗恶性血液病疗效肯定,并发症少,是治疗恶性血液病的有效方法.

    作者:葛林阜;黄宁;刘希民;马焕文;孔凡盛;郭鹏;方圆;周芳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机械通气在治疗心源性肺水肿中的价值

    机械通气是抢救各种原因所导致急性呼吸衰竭(acute respiratory failure,ARF)的有效手段.急性心源性肺水肿(acute cardiogenic pulmonary edema,ACPE)是急性呼吸衰竭(ARF)的病因之一,传统的药物、氧疗、体位等疗效有限.

    作者:王琳;林立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2005年欧洲心脏病学会急性心力衰竭诊断及治疗指南解读

    急性心力衰竭(AHF)是临床医生面临的常见的心脏急症之一.虽然早已有较成熟的处理策略,但随着医疗技术和药物的不断进步,以及为反映循证医学严格、谨慎、准确的要求,有必要对AHF的诊疗措施进行讨论.有鉴于此,2005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以及欧洲重症监护医学学会发表了有关AHF诊断及治疗指南,目的在于规范成人AHF诊断和治疗的方法.该指南围绕AHF的诊断、仪器监护、急诊处理及并发症的治疗等问题进行了深入阐述及系统评价,对于临床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作者:张存泰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心肌肌钙蛋白Ⅰ测定在危重病患者心肌损伤中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心肌肌钙蛋白Ⅰ(cTnⅠ)测定在危重病患者心肌损伤严重程度及预后判断中的作用.方法:将31例危重病伴心肌损伤患者分为死亡组与存活组、不同APACHEⅡ评分组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发生与未发生组,观察各组患者血清CK-MB、cTnⅠ及MYO水平.结果:死亡组与存活组、不同APACHEⅡ评分组和MODS发生与未发生组的血清CK-MB、cTnⅠ及MYO水平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均<0.01).结论:cTnⅠ对诊断心肌损伤、判断病情严重程度和评价预后有重要作用.

    作者:祝伟;陈华文;王建波;李树生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吗啡、压宁定联合治疗扩张型心肌病并急性肺水肿的疗效观察

    扩张型心肌病以心脏的房室腔扩大,伴心室射血分数降低,临床上以充血性心力衰竭为主要特征的心脏病,病情呈进行性加重,易出现急性肺水肿而导致死亡.1997年2月~2004年12月,我们应用吗啡、压宁定静脉缓慢注射治疗扩张型心肌病并急性肺水肿,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作者:石建国;薛涛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氯气中毒24例中毒性肺水肿抢救体会

    氯气是一种高水溶性的刺激性气体,它能在人体的潮湿组织表面,如眼和呼吸道很快溶解,形成酸性物质,产生速发的强烈的刺激反应,引起中毒性肺水肿,严重者可能发生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喉头水肿或痉挛导致窒息、迷走神经反射性心脏停搏导致闪电样猝死.本文报道我院2003年11月抢救24例氯气中毒所致中毒性肺水肿的体会.

    作者:余素琴;李芳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有机磷中毒中间期肌无力综合征34例治疗体会

    有机磷农药(OPs)及其复合制剂是目前应用广泛的一类农药,其供、管、用途随市场开放也发生很大变化,所导致的中毒现象屡有发生,其死亡率高,特别是出现了中间期肌无力综合征(Intermediate Myasthenic Syndrome IMS),如处理不当,易导致死亡[1,2].1998年8月~2004年8月我院收治的OPs中毒患者中,诊断为IMS并具有完整资料的共34例,现分析报道如下.

    作者:孙明周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16排CT在评价冠状动脉先天性异常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16排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MSCT)在评价冠状动脉先天性异常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共入选216例进行16排CT造影(CTA)检查的患者,CTA检查通过回顾性心电图门控方法进行.如发现冠状动脉先天性异常,再进行导管介入的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证实冠状动脉先天性异常情况.CTA和CAG结果均由两位有经验的医师独立进行评估.结果:在216例CTA检查中,有5例显示冠状动脉先天性异常.在这5例冠状动脉先天性异常中,4例是右冠状动脉(RCA)起源异常,1例是RCA分支-圆锥支行走异常.其中,3例RCA开口位于左冠窦,1例RCA开口起源于左前降支(LAD)近端,1例RCA分支-圆锥支行走于主动脉和肺动脉之间到达心脏前壁.上述结果经CAG证实.结论:16排CT造影方法能准确地评价冠状动脉先天性异常.

    作者:宋玮;殷焱;卜军;杜勇平;刘建平;华佳;何奔;王彬尧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急性心肌梗死直接介入治疗后无复流的血管因素

    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AMI)患者直接经皮冠状动脉内介入治疗(percutaneouscoronaryintervention,PCI)后与无复流有关的血管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410例STEAMI患者直接PCI后的临床和造影资料,无复流患者51例,由其余359例直接PCI后TIMI3级血流者中随机抽取60例作为正常血流组.结果:无复流的发生率为12.44%.:两组在几乎完全闭塞、血栓、钙化、长病变等造影发现的罪犯血管形态学改变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STEAMI患者如果在造影时发现罪犯血管存在几乎完全闭塞、血栓、钙化、长病变等形态学改变,则直接PCI后无复流的发生率明显著增加.

    作者:胡波;张洪炜;张玉青;来庆友;商德亚;于镔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芬太尼引起心动过缓1例

    临床资料患者男性,32岁.于2005年4月,因上腹不适在我院行无痛胃镜检查,术前血压为120/70 mmHg,HR70次/min.静脉推注芬太尼0.1 mg后,心电监护示患者心率为30次/min,立即静脉推注阿托品0.5 mg,患者诉胸闷、心前区不适,无恶心、呕吐,心率迅速上升至150次/min,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速.约5 min后心率又下降为40次/min左右,血压下降至60/40 mHg,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缓,胸前导联(V1~5),ST段水平型压低0.05~0.3 my.立即给予快速补液、多巴胺静脉滴注、静脉推注地塞米松,血压升至80/50 mmHg,心率50次/min左右,急查心肌酶(出现症状约1 h)CK 268 u/L,同时做心脏彩超示:心脏广泛搏动减弱,EF值下降(50%),为进一步诊治收入院.入院后查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缓,不完全右束支传导阻滞;给予氨茶硷静脉推注、继续补液、营养心肌等治疗,患者血压逐渐回升至100/60 mHg,心率恢复到60次/min,症状消失,2 d后心电图、心脏彩超恢复正常出院.

    作者:全雨峰;吕培华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脏破裂9例分析

    心脏破裂是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idal infarction,AMI)的一种致命性机械并发症,其死亡率较高,约占AMI总死亡原因的15%[1].现对我院2001年1月~2004年12月在CCU住院期间心脏破裂的9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探讨心脏破裂的临床诊治经验.

    作者:宋丹;陈运清;陈岚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急性心肌梗死后应激性高血糖与心室重构以及预后的关系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急性期的空腹血糖水平与心室重构之间的相关性以及与1个月、1年死亡率的关系.方法:连续248例非糖尿病AMI患者,排除了其他引起慢性应激的因素,测定患者次日晨起空腹血糖(FG).AMI后第2周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随访患者1个月和1年的存活情况.进行FG和超声心动图各参数间的相关分析.比较不同血糖水平下的1个月和1年死亡率.结果:①FG与左室射血分数(r=-0.287,P<0.01),左室后壁厚度(r=-0.205,P<0.01)均呈轻度负相关,与左室舒张末径(r=0.166,P<0.05),左室收缩末径(r=0.312,P<0.01)均呈轻度正相关.②合并应激性高血糖者预后较无应激性高血糖者差(1个月死亡率:19.8%vs.7.5%,P<0.01;1年死亡率26.7%vs.12.2%,P<0.01).血糖重度升高者预后较轻度升高者差(1个月死亡率:33.3%vs.13.2%,P<0.05;1年死亡率42.4%vs.19.1%,P<0.05).结论:AMI急性期的FG水平作为机体应激程度的标志与左心室重构相关,FG高者,1个月和1年预后均较差.

    作者:孙明晖;洪江;乔德仁;张建军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心力衰竭时的心律失常与猝死

    心力衰竭并发心律失常和猝死的流行病学[1~5]左心室功能障碍的患者并不都是由于心力衰竭加重而死亡,有23%~51%的患者死于猝死.症状轻微的心力衰竭患者更易发生猝死,其发生率为50%;而症状严重且正等待接受心脏移植的患者,猝死的发生率仅为25%.令人惊讶的是,慢性心力衰竭发生猝死的危险性高于心血管领域的其他任何疾病,较一般人群高5倍以上.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除血流动力学障碍外,还有与机械功能恶化相一致的各种电活动的异常,临床表现为各种各样的严重室性心律失常.动态心电图检查发现,随着左心室功能的恶化,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和复杂性急剧增加.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不仅自发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高,即使平素无心律失常相关症状的患者,电生理检查时诱发持续性室速的可能性也很大.与前述猝死的危险性一样,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亦高于心血管领域的其他任何疾病.

    作者:吴立群;戚文航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缓慢连续超滤治疗顽固性心力衰竭近期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缓慢连续超滤(SCUF)对顽固性心力衰竭的疗效.方法:选择20例经药物治疗无效的心力衰竭患者,深静脉置管后行SCUF治疗,血流量100~150ml/min,超滤量100~150 ml/h,治疗时间24~48 h,同时行血液动力学监测.结果:所有患者血液动力学指标与治疗前比较明显改善(P<0.05)心功能明显改善,临床症状减轻或消失.结论:SCUF治疗顽固性心力衰竭是一种有效且可行的治疗方法.

    作者:胡文博;杨正平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并肝损害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糖尿病酮症酸中毒(ⅨA)患者肝损害的相关因素.方法:分析111例DKA患者血二氧化碳结合力(CO2CP)、尿素氮(BUN)、血糖(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和血浆渗透压(OSM)与血清转氨酶升高水平的关系.结果:DKA时肝损害的发生率为23.4%,且1型ⅨA肝损害发生率高于2型DKA患者,有肝损害组CO2CP明显低于无肝损害组,BUN、OSM、BG、HbA1c明显高于无肝损害组.结论:酸中毒、脱水、高血糖是DKA并肝损害的重要因素.

    作者:胡利东;栾晓军;陈志勇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慢性心力衰竭治疗的新观点--2005年美国ACC/AHA慢性心力衰竭诊疗指南介绍

    2005年9月底,ACC/AHA推出了新的慢性心力衰竭诊疗指南.该文全面、客观地评估了现有的心力衰竭治疗方法,包括药物及非药物治疗措施,详尽介绍重要药物临床应用相关事项,既涵盖新循证医学结果,又包括治疗心力衰竭专家丰富的临床经验,是目前治疗心力衰竭好的纲领性文件,值得广大的心血管医生深入学习及领会.本文简要介绍该指南中有关治疗的主要内容.

    作者:卢永昕 刊期: 2005年第06期

内科急危重症杂志

内科急危重症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