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狂犬病暴露预防处置不同免疫程序比较

茅蓉;金安宝;曹家穗

关键词:狂犬病暴露, 免疫程序, 安全性, 依从性, 医疗成本
摘要:狂犬病(rabies)是由狂犬病毒引起的人兽共患急性传染病,死亡率近100%[1-2].近年来中国犬、猫数量快速增加,被犬、猫伤害的人数也不断增加.暴露后处置是预防狂犬病的唯一有效措施.WHO认为暴露后及时、科学和彻底的处置能够避免狂犬病的发生[3],其推荐的暴露后肌内接种程序有Essen 5针法和Zagreb 4针法(即2-1-1免疫程序)[4].以往在犬伤暴露后处置中,对狂犬疫苗的接种多采用Essen免疫程序.为进一步对比分析Essen免疫程序与2-1-1免疫程序在狂犬病暴露预防处置中的安全性、依从性及医疗成本,本研究以2010年10月-2012年10月浙江省嘉兴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门诊就诊患者6 101例为研究对象,比较分析2种免疫程序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中国公共卫生杂志相关文献
  • 宁夏南部山区居民农业伤害现况及影响因素

    目的 了解宁夏南部山区居民农业伤害的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开展农业伤害的预防控制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宁夏地区西吉、海原、同心3个县的山区居民作为调查对象.结果 4 611人中419例发生了不同类型的农业伤害,伤害的发生率为9.1%;不同性别、年龄、民族、文化程度、婚姻状况、主要职业、农闲时活动、生产方式、伤残程度、是否吃药、服用安眠药、吸烟、饮酒、接受农业安全教育情况、伤害防范措施自我评价的山区居民农业伤害发生情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发生农业伤害的外部原因位居前3位的依次是刀/锐器伤184例,占43.9%,机动车伤66例,占15.8%,跌倒/坠落62例,占14.8%;内部原因位居前3位的依次是注意力不集中232例,占55.4%,不知道如何防护76例,占18.1%,其他原因58例,占13.8%;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主要职业是学生是宁夏南部山区居民发生农业伤害的危险因素,农闲时从事其他活动,伤残程度重及服用安眠药是发生农业伤害保护因素.结论 学生是农业伤害干预的重点人群.

    作者:周丽娜;郭忠琴;侯居旺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氧化低密度脂蛋白诱导系膜细胞周期变化

    脂质代谢紊乱是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危险因素,研究发现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idized low density lipoprotein,ox-LDL)可通过刺激动脉平滑肌细胞增殖等机制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1-2].Moorhead等[3]率先提出脂质代谢异常的肾毒性学说,大量临床资料表明肾病综合征、糖尿病及高血压肾病等常伴高脂血症.系膜细胞(mesangial cells,MC)是肾小球中主要的固有细胞,生理状态下其形态结构及数量均保持相对恒定,但在增殖性肾小球肾炎等疾病均表现为MC大量增生,终导致肾小球纤维化.目前有关ox-LDL与肾脏细胞之间的关系成为研究热点,本研究探讨了ox-LDL对MC增殖及其细胞周期变化的影响.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姜晓刚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高原地区儿童脑炎脑膜炎症候群病原监测分析

    目的 了解高原地区脑炎脑膜炎症候群病例病原种类及其流行特征.方法 收集2010年1月-2011年12月在青海省妇女儿童医院和青海红十字医院就诊的≤14岁脑炎脑膜炎症候群病例基本信息及临床信息,对所有脑脊液标本进行肺炎链球菌、脑膜炎奈瑟球菌等8种细菌的培养鉴定以及乙脑病毒等4种病毒的核酸检测.结果 共有254例脑炎脑膜炎病例脑脊液标本进行了实验室检测,共检出阳性菌株21株,细菌检出率为8.27%;以金黄色葡萄球菌、结核杆菌检出率高,各占整个阳性标本的23.81%;其次为大肠杆菌和隐球菌,各占阳性标本的19.05%;另检出肺炎链球菌和脑膜炎奈瑟球菌,分别占阳性标本的9.52%和4.76%;病毒核酸检测阳性19份,病毒检出率为7.48%,主要为肠道病毒,共15份,占整个阳性标本的78.95%,检出腮腺炎病毒和单纯疱疹病毒核酸阳性各2份,各占阳性标本的10.53%.结论 高原地区脑炎脑膜炎症候群仍以细菌感染略占优势,而肠道病毒引起的脑炎也不容忽视.

    作者:徐莉立;赵金华;王学文;石燕;马永成;唐晓磊;卢囡囡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一株新蝇媒病原菌分离鉴定及分子系统发育

    Wohlfahrtiimonas chitiniclastica由匈牙利的Tóth等[1]首次从黑须污蝇(Wohlfahrtia magnifica)肠道中分离、命名.有文献报道,W.chitiniclastica曾引起法国东南部流浪者菌血症[2]与南美洲阿根廷个体的暴发性脓毒症[3].本文作者根据其宿主为黑须污蝇Wohlfahrtia magnifica以及分解几丁质的特征而将其命名为污蝇解壳杆菌[4].本研究对2011年4月从上海浦东机场口岸采集的蝇类体表上各类致病菌及条件致病菌进行了分离纯化,结合Vitek2表型鉴定以及16S rRNA 1 500 bp序列比对,初步确定了其中一株菌为Wohlfahrtiimonas chitiniclastica.W.chitiniclastica为新现临床罕见条件病原菌,在中国相关报道较少.为了对我国这株新现蝇媒致病菌进行正确鉴定,本研究对W.chitiniclastica 16S rRNA进行分子系统发育分析,对各项生化指标进行测定,并进行常见抗生素的药敏测试.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陈拓;曹晓梅;祁军;姚李四;张晓龙;燕清丽;邓耀华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中国儿童ADHD流行状况Meta分析

    目的 了解中国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的流行水平和特点,探讨影响其发病率因素.方法 通过对1983-2011年已正式发表的中文调查研究资料进行系统回顾,采用Meta分析对其原始数据进行定量分析,并用Meta回归探索发病率的影响因素.结果 共33篇论文纳入分析,结果显示,我国儿童ADHD总体发病率为5.7%(95%CI=4.9%~6.6%),男童总发病率为7.5% (95%CI =6.4% ~8.8%),女童总发病率为3.4%(95% CI=2.7% ~4.4%);我国近年儿童ADHD发病率呈逐渐上升趋势,不发达地区发病率高,小学生大于学龄前儿童;Meta回归结果显示,调查时间、地区、受调查对象年龄、样本量大小和诊断标准均是影响发病率的重要因素.结论 规范研究设计,制定“筛查”和“诊断”的不同标准,并严格执行;应重视不发达地区儿童及学龄前儿童ADHD的流行情况.

    作者:童连;史慧静;臧嘉捷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孕妇膳食营养状况及对妊娠结局影响研究进展

    妊娠期妇女的营养不仅要提供满足胎儿生长富裕所需的各种营养,而且要满足自身的营养需要,从而达到预防可能出现的母体和胎儿营养缺乏及某些并发症的目的,因此,保证妊娠期的合理营养对母体健康和下一代的正常身心发育有重大的意义[1].有研究表明,孕妇的膳食、营养可影响新生儿的出生体重[2].目前,世界各国孕妇营养水平因地域、膳食模式、饮食结构等的差异而不同,现对近年国内外孕妇膳食营养状况及其对妊娠结局的相关研究综述如下.

    作者:杨俊璟;安建钢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社区中老年男性体力活动及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采用国际体力活动量表(IPAQ)评价社区男性居民的体力活动水平,并分析其潜在影响因素.方法 随机抽取上海市浦东潍坊社区7个居委中849名40~70岁健康男性居民进行体力活动水平调查,收集其一般人口学特征、生活方式、疾病史资料等进行体力活动影响因素分析.结果 55.7%研究对象处于体力活动活跃水平,39.8%处于体力活动中等水平,4.5%为体力不足者;78.8%规律地参加中等强度体力活动,与40 ~ 49岁组比较,50 ~ 59和60~ 70岁组规律参加中等强度体力活动水平的OR值分别为2.16和2.41;多分类logistic模型分析表明,年龄越大、在职和健康水平未下降的对象体力活动水平较高.结论 无论是体力活动还是规律地参加中等强度体力活动,均以年龄较大的中老年男性人群参与度更高.

    作者:王波;苗茂华;王辉清;李铮;孙颖浩;袁伟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血小板抗原HPA-2基因分型熔解曲线法分析

    目的 建立熔解曲线分析法进行HPA-2基因分型,并检测大连地区汉族人群HPA-2等位基因频率.方法 实时荧光PCR后用熔解曲线分析法进行HPA-2基因分型,与常规PCR-SSP方法进行比较,用熔解曲线分析法对辽宁地区155名汉族血小板捐献者的HPA-2系统进行基因分型,获得HPA-2等位基因分布数据,并与国内部分地区的人群进行比较.结果 基因型为HPA-2aa的样本,熔解曲线呈现单一的峰型,Tm值在(85±1)℃;基因型为HPA-2ab的样本熔解曲线呈现双峰型,Tm值在(80±1)℃和(85±1)℃;基因型为HPA-2bb的样本熔解曲线呈现单一的峰型,Tm值在(80±1)℃.熔解曲线分析法基因分型结果与PCR-SSP法完全一致.大连地区汉族人群HPA-2 a、HPA-2b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0.9161,0.0838.与南京、上海、新疆地区汉族人群以及新疆地区维吾尔族人群均很相似(P>0.05),但与海南黎族人群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熔解曲线分析法进行HPA-2基因分型具有简单、快速、准确等优点,优于常规的PCR-SSP方法;HPA-2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在国内存在种族差异.

    作者:陈渝宁;王延伟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省市级疾控中心卫生信息化人才队伍现况调查

    目的 了解中国大陆地区省市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公共卫生信息化人才队伍现状.方法 利用流行病学动态数据采集平台(EDDC)实现调查问卷的定制和在线发布,通过在线自填方式对全国省市级CDC1 281名公共卫生信息化人员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2.7% (34/1 281)的CDC公共卫生信息化人员既有IT专业背景又有医学背景;接受过单位安排培训的占74.7% (957/1 281);在对单位安排的卫生信息化培训次数满意度方面,东部地区优于中部地区(t =2.89,P=0.0119);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的激励因素中“包含奖金福利在内的收入增加”占77.8% (996/1 281),“职称晋升”占52.4% (671/1 281);遇到更好机会的情况下会考虑离开本单位的占33.1% (424/1 281).结论 中国省市级CDC公共卫生信息化人才队伍状况较好,但仍有待于进一步发展.

    作者:夏兰芳;戚晓鹏;孟郁洁;金水高;苏雪梅;于石成;马家奇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狂犬病暴露预防处置不同免疫程序比较

    狂犬病(rabies)是由狂犬病毒引起的人兽共患急性传染病,死亡率近100%[1-2].近年来中国犬、猫数量快速增加,被犬、猫伤害的人数也不断增加.暴露后处置是预防狂犬病的唯一有效措施.WHO认为暴露后及时、科学和彻底的处置能够避免狂犬病的发生[3],其推荐的暴露后肌内接种程序有Essen 5针法和Zagreb 4针法(即2-1-1免疫程序)[4].以往在犬伤暴露后处置中,对狂犬疫苗的接种多采用Essen免疫程序.为进一步对比分析Essen免疫程序与2-1-1免疫程序在狂犬病暴露预防处置中的安全性、依从性及医疗成本,本研究以2010年10月-2012年10月浙江省嘉兴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门诊就诊患者6 101例为研究对象,比较分析2种免疫程序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茅蓉;金安宝;曹家穗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流动儿童孤独感、自我接纳和行为问题调查

    目的 了解流动儿童孤独感、自我接纳及行为问题的现况及其影响因素,为探讨适宜的干预方案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广西南宁市城郊结合部3所小学的全部在校流动儿童573人为流动组,同校的其他儿童1 580人为对照组,采用自编儿童一般情况调查表、儿童孤独量表(CLS)、自我接纳问卷(SAQ)与Rutter儿童行为问卷(教师版)(BRSC)进行心理测评.结果 流动儿童的孤独感阳性率为12.31%,行为问题阳性率为21.99%,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自我接纳和自我评价2因子均分[(19.18 ±5.097)、(20.14 ±4.173)分]均低于对照组[(20.01 ±4.891、20.74±3.968)分](P<0.05);行为问题阳性率男童(29.52%)高于女童(11.62%)(x2=26.081,P <0.01),高年级组(30.0%)高于低年级组(19.13%)和中年级组(17.0%)(X2=10.885,P<0.01);相关分析显示,CLS总分与SAQ总分、自我接纳因子、自我评价因子均分均呈负相关关系(r=-0.559、-0.456、-0.40,P<0.01),与Rutter总分、Rutter问卷中的神经症行为均分呈正相关(r=0.128、0.136,P<0.01);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有无好朋友、自觉可爱程度是其孤独感的影响因素(OR=0.239、0.289);性别、自觉可爱程度是其行为问题的影响因素(OR =0.315、0.291).结论 流动儿童的自我接纳、自我评价程度较低,其中男童和高年级儿童的行为问题较多,儿童的孤独感与其自我接纳程度呈负相关、与行为问题呈正相关,有无好朋友和自觉可爱程度是其重要的影响因素.

    作者:林盈盈;唐峥华;刘丹;覃玉宇;吴俊端;张伟源;韦波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膳食摄入对学龄儿童骨密度年龄趋势影响

    目的 明确膳食摄入因素对学龄儿童骨密度的影响及其作用水平.方法 选取河北省唐山市2 046名1~6年级学生进行骨健康相关因素、膳食调查和骨密度测定.结果 学龄儿童超声骨密度的声波传导速度(SOS)均值为(1 530.2±21.0) m/s,6岁时为(1 540.4±22.3) m/s,随年龄增长降低至9岁时的(1 521.9±20.0)m/s,10~13岁回升到(1 527.4±22.5) m/s;当每天面食摄入量200~400 g、豆制品摄入量25 ~ 49 g、奶类摄入量200 ~ 400 g、叶菜类摄入量75 ~ 124 g以及营养素钙摄入量50%~149%适宜摄入量(AI)、磷摄入量50% ~ 149%AI时,其SOS值能达到95%医学参考值范围;当每天豆制品摄入量50~99 g、蔬菜叶类摄入量50~74 g、钙摄入量150%~200% AI时,SOS值水平高于参考值;将有影响的食物和营养素的适宜量带入回归方程后,SOS值初步呈现出随年龄增长逐步上升态势.结论 膳食摄入对学龄期儿童骨密度增值有影响,经调整改善能利于骨快速增长期骨量的提高.

    作者:唐咏梅;杨猛;刘毅;王茜;李碧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水中大肠埃希菌f2噬菌体反冲超滤装置浓缩效果评价

    水环境中存在100多种威胁人类健康的血清型病毒,因饮用水污染病毒引起传染病的暴发流行屡见不鲜[1],受到广泛关注.自然水体特别是饮用水中,病毒含量极低,病毒的浓缩成为检测水病毒的关键.大肠杆菌噬菌体f2噬菌体属无包膜单链RNA病毒,直径为22 ~ 26 nm[2],其物理、化学性质及对外界环境耐力与脊髓灰质炎病毒等相似,检测方法简便,对人不致病.已有人建议将f2噬菌体作为肠道病毒的指示物[3-4].浓缩水体病毒方法多样,其中超滤法可用于污水处理、制备纯水和实验室病毒浓缩[5],但鲜见于大体积地表水的病毒浓缩.本实验采用直径10 nm的超滤膜,建立反冲式闭路浓缩系统,进行f2噬菌体回收实验并评价浓缩效果,旨在建立一种适用于地表水、饮用水的病毒浓缩方法.

    作者:明星;范允舟;叶晓艳;曹玉广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湘西州土家族与苗族中学生健康危险行为分析

    目的 了解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土家族和苗族中学生健康危险行为现状及差异,为少数民族地区健康教育有效开展提供依据.方法 分层随机整群抽取湘西州凤凰、泸溪、永顺和龙山县8所中学的2 094名土家族和苗族中学生,对其吸烟、饮酒、非故意伤害、故意伤害、不良饮食、缺乏体育锻炼、精神成瘾等健康危险行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土家族和苗族中学生尝试吸烟报告率为25.35% ~ 70.14%,13岁以前开始吸烟报告率为12.56% ~48.73%,尝试饮酒报告率为48.60% ~ 77.74%,学习压力大报告率为17.09% ~ 38.59%,不喝牛奶报告率为28.95% ~ 54.01%,缺乏体育锻炼报告率为58.03%~72.35%;土家族中学生尝试饮酒(70.05%)、学习压力大(31.09%)、做功课≥3 h/d (21.47%)的报告率均高于苗族,苗族中学生现在吸烟(22.42%)、严重吸烟(3.06%)、现在饮酒(32.36%)、重度饮酒(14.78%)、到非安全场所游泳(38.09%)、常喝饮料(18.22%)、常吃甜食(36.69%)、常吃快餐(5.10%)、不喝牛奶(46.11%)、不吃早餐(10.57%)、经常看电视(51.08%)的报告率均高于土家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针对土家族和苗族中学生不同群体健康危险行为发生的不同突出问题提出相应的干预措施,以预防和控制健康危险行为的发生.

    作者:张天成;张福兰;郑丽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牛奶中抗生素残留对婴儿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影响

    目的 研究牛奶中不同浓度抗生素残留对婴儿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标准菌株生长的影响.方法 牛奶中残留的抗生素在经过离体肠道模拟系统作用后,与婴儿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标准菌株共同厌氧培养一定时间,观察低浓度氨苄青霉素、磺胺间甲氧嘧啶、硫酸链霉素对婴儿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生长的影响.结果 牛奶中氨苄青霉素浓度在2、100 μg/L时,嗜酸乳杆菌、婴儿双歧杆菌菌株的菌落生长数分别是494、285菌落形成单位(cfu)/皿,低于对照组的577、451 cfu/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u =2.52、9.15,P<0.05),表明从这2个剂量开始对这2种细菌生长有抑制作用并存在剂量效应关系;牛奶中硫酸链霉素在20 mg/L时嗜酸乳杆菌、婴儿双歧杆菌的菌落生长数分别是429、127 cfu/皿,低于对照组的598、174 cfu/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u =5.26、2.68,P<0.05),表明此浓度对这2种细菌生长有抑制作用;牛奶中磺胺间甲氧嘧啶浓度在800 μg/L时,嗜酸乳杆菌、婴儿双歧杆菌的菌落生长数分别是56、79 cfu/皿,低于对照组的80、111 cfu/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u=2.02、2.29,P<0.05),表明此浓度对这2种细菌生长有抑制作用.结论 嗜酸乳杆菌对氨苄青霉素敏感,浓度低于中国农业部颁布的牛奶中氨苄青霉素大允许残留限量(MRL) 10μg/kg水平时生长即受到抑制.

    作者:孙晓红;陈娟;王海香;王惠群;甘春芳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京沪穗学龄前儿童膳食状况与偏食调查

    目的 了解北京、上海、广州3地学龄前儿童的膳食摄入和偏食情况,为指导合理饮食并帮助建立良好的饮食习惯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食物频率问卷(FFQ)收集北京、上海、广州3地城区各5所幼儿园共3 045名调查对象过去6个月中21种常见食物摄入状况.结果 调查对象蔬菜摄入不足现象较为严重,每日平均摄入量仅为89.29 g;禽肉类每日平均摄入量为55.32 g,远高于推荐量;60.26%的学龄前儿童存在严重偏食情况,其中58.46%的男童、61.41%的女童均严重偏食,男女童严重偏食率差异有统计意义(x2=24.625,P<0.05).结论 3地学龄前儿童蔬菜摄入不足、肉类食用过多,将导致水溶性维生素、膳食纤维摄入不足及营养过剩、超重肥胖等营养不均衡现象.

    作者:王文娴;郭红卫;李彦荣;杨硕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蒙古族7~18岁学生身高生长趋势分析

    目的 分析蒙古族7~18岁学生在1985-2010年间身高生长变化趋势和特点.方法 采用“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蒙古族通辽校点1985、2000、2010年的调查数据,将蒙古族7~18岁学生分为城男、乡男、城女、乡女4类,对学生身高、生长水平的城乡差异、快速增长期及增长高峰年龄变化、成年(18岁)时身高性差等进行动态分析.结果 1985-2010年,蒙古族7~18岁学生身高生长长期变化有明显增长趋势,城男、乡男、城女、乡女组的身高均值增长量分别为5.79、5.26、3.66、4.27 cm;1985-2000年(前15年)学生身高增长速度明显大于2001-2010年(后10年),城男、乡男、城女、乡女组的身高增长速度前15年与后10年分别为3.32与0.81、2.84与1.00、2.04与0.60、2.47与0.57 cm/10年,提示蒙古族7~18岁学生生长长期变化速度呈现先快后慢特点;蒙古族7~18岁城市学生身高增长大于农村,城乡男生身高增长快于女生(城男城女比较t =4.15,P<0.01;乡男乡女比较t=1.42,P>0.05),蒙古族7~18岁学生中城男、城女、乡女均表现出身高增长高峰年龄提前趋势;蒙古族18岁学生身高性差逐渐增加,1985、2000和2010年城市18岁学生身高性差分别为9.28(95%CI=8.26~ 10.30)、12.96(95%CI=12.16~ 13.76)和13.50(95%CI=12.70~ 14.30) cm,农村18岁学生身高性差分别为10.37(95% CI=9.79~10.95)、10.97(95% CI=10.24~ 11.70)和11.66(95% CI=10.89~12.43)cm,2000和2010年城市身高性差均高于农村性差(P<0.05),且性差均< 14 cm,提示蒙古族7~18岁学生身高增长仍处于生长长期趋势的增长阶段.结论 蒙古族7 ~18岁学生身高的生长水平呈积极增长的长期趋势,且呈现出先快后慢的特点,但城乡学生发育水平仍有差距.

    作者:赵宏林;布仁巴图;崔丹;哈森高娃;林哲;李永山;张壮伟;佟伟军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烧伤创面分泌物细菌菌群及耐药性分析

    在防治细菌性疾病方面,抗生素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使得许多疾病得到有效控制和彻底治疗.常用抗生素的耐药菌株逐年增加,成为烧伤临床工作中面临的严峻问题.尽管新型抗生素不断问世,但重度烧伤感染仍然是烧伤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为将烧伤感染性疾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降低,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减少或避免滥用,阻止和延缓细菌耐药的发生,临床开展早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极为重要.本研究对2011年11月-2012年4月在武警辽宁省总队医院收治的87例烧伤患者创面分泌物标本进行细菌分离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定期对烧伤患者创面进行细菌学调查与分析,以了解细菌的分布和耐药动向、为合理选择抗菌药物提供参考依据.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王岚;牟均;吴怡;方芳;徐静;刘新;王野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辽阳市2004-2010年麻疹疫情分析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严重威胁人民群众身体健康.2005年中国向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地区做出2012年实现消除麻疹目标的承诺[1].辽宁省辽阳市经过多年的控制和消除麻疹的实际工作,麻疹发病率维持较低水平,但近年来麻疹发病有上升趋势,为实现消除麻疹的目标,本研究对辽阳市2004-2010年的麻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了解其流行特征,为进一步消除麻疹提供依据.资料与方法 (1)资料:资料来源于辽阳市麻疹监测系统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资料和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人口资料来源于辽阳市统计局.病例诊断参照卫生部《全国麻疹监测方案》[2].

    作者:王纯明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江苏省社区居民结核病防治健康教育效果评价

    目的 对江苏省社区居民结核病防治健康教育效果进行初步评价,为进一步深入开展此项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以重复横断面研究设计、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对江苏省张家港、丹阳、泰兴20~ 69岁居民开展的结核病防治健康教育干预活动效果进行初步评价;采用自填式问卷进行调查,效果评价指标包括结核病防治知识的知晓率及相关态度情况,采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对婚姻、文化程度校正,比较干预前后效果.结果 干预前后调查人数分别为19 106和11 384人,结核病防治8条核心知识总知晓率和合格知晓率(8条知识答对≥6条)分别由基线调查的60.1%和46.4%上升为终点调查的67.5%和52.8%,正确对待结核病人的态度由68.0%上升为78.9%、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干预前后居民结核病防治知识知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 社区居民对结核病防治知识知晓率较低,健康教育后,知晓率有所提高,但仍未达到全国结核病防治规划(2011-2015)的防治目标.

    作者:陈璐斯;金辉;郭海健;张珍;朱立国;高倩;黄忠大;陈勇;常军 刊期: 2013年第09期

中国公共卫生杂志

中国公共卫生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