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可可;张文辉;金纯;王宗敏
婴幼儿哮喘是农村儿童的高发病,常表现为发作性的痰鸣气喘,以咳嗽、喉中痰鸣有声、呼吸困难为特征.患儿大多具有过敏体质,遇诱因易发,故病情常反复发作,缠绵难愈,给治疗带来了一定难度.笔者用定喘汤加减治疗婴幼儿哮喘46例,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王金金 刊期: 2003年第03期
胆道术后综合征是胆道术后常见的并发症.1986年以来,我们采用大柴胡汤为主方治疗胆道术后综合征238例,取得一定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仲兆杭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知道自己的病情是患者起码的权利,让病人知道自己的真实健康状况,在大多数情况下,更能赢得患者的配合,使治疗取得更好的效果.
作者:张家玲;陈慧芬;郑桂爱 刊期: 2003年第03期
自1998年以来,我院采用足三里穴位注射干扰素100万u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并和常规肌注300万u68例对照观察,现报道如下.
作者:斯旭平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纠纷一词在<新华字典>里的解释是牵连不清的争执[1],药名纠纷现象自然是药品名称之间一些牵连不清的关系.临床实践证明,药名纠纷是安全用药的一大隐患,须引起医药卫生工作者的广泛关注.
作者:李立安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选择灵敏度和特异性较高的筛选试剂,提高抗-HIV(1+2)的检出率,减少由于抗-HIV(1+2)假阳性导致的血液浪费.方法:采用双抗原夹心法和间接法试剂对卫生部4NCU/ml抗-HIV质控血清和1680名无偿献血者血清进行抗-HIV(1+2)平行检测.结果:双抗原夹心法检测以上血清灵敏度和特异性明显高于间接法,P<0.01.结论:用双抗原夹心法试剂检测抗-HIV(1+2),提高了HIV的检出率,减少了由于抗-HIV(1+2)假阳性导致的血液浪费.
作者:雷永良;纪勇平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观察心律平联用黄芪生脉饮治疗早搏的临床疗效.方法:早搏患者100例随机分成两组,每组50例,分别用心律平联用黄芪生脉饮(治疗组)和心律平(对照组),进行疗程为2周的临床研究.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早搏的次数及疗效.结果:治疗组治疗后早搏(906±168)次/24h,对照组(1604±463)次/24h(P<0.01);治疗组抗早搏总有效率为92%,对照组为72%(P<0.05).两组治疗后早搏减少次数、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产有显著性意义.结论:心律平联用黄芪生脉饮治疗早搏疗效明显优于单用心律平.
作者:郑银香 刊期: 2003年第03期
急性脑血管病(ACVD)是由各种血管源性疾病所引起的脑部疾病的总称.可累及颅内外动脉、静脉及静脉窦,尤以脑动脉血管病多见.临床上出现典型的全脑损害症状(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等)、局灶症状(偏瘫、偏身感觉障碍等)以及颅内外并发症时,诊断并不困难.而非典型AVCD(指无意识障碍及偏瘫)在临床上极易误诊.现将近半年来我院神经科收治的曾被院外误诊为其它疾病16例(AVCD)的临床资料作一分析,探讨误诊原因,供同道参考.
作者:龚小林 刊期: 2003年第03期
自1998年10月以来,笔者采用自拟中药方联合甘利欣治疗慢性乙型肝炎42例,取得较显著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吴慧芬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补肾益气中药对流产大鼠的保胎机理.方法:将孕鼠随机分为四组:采用孕6、7、8天皮下注射溴隐亭0.125mg/d,诱发SD大鼠流产模型(B组),模型+中药组(A组),酒精组(C组),蒸馏水组(D组),孕12天处死观察妊娠结局.另设非孕鼠作对照组(E组),以RT-PCR方法测蜕膜Th2/Th1型细胞因子的表达.结果:A组流产率低于B组(P<0.05);C、D两组均妊娠成功.A组蜕膜Th1型细胞因子(IFN-γ,TNFα)表达低于B组, 而Th2型细胞因子(IL-4,IL-10)表达高于B组(P<0.05).结论:中药可通过对母胎界面Th2/Th1型细胞因子平衡的调控维持妊娠.
作者:蒋立辉;归绥琪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对慢性前列腺炎患者淋球菌、沙眼衣原体、解脲支原体感染进行单一病原体及多种病原体混合感染研究.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对慢性前列腺炎289例的前列腺分泌物进行淋球菌(NG)、沙眼衣原体(CT)、解脲支原体(UU)检测.结果:289例中NG检出率为10.2%,UU检出率为30.6%,CT检出率为14.2%,NG+UU检出率为4.5%,NG+UU+CT检出率为1.5%,UU+CT检出率为8.5%,NG+CT检出率为2.8%.结论:对原因不明的慢性前列腺炎病人,有必要对其感染的病原体进行检测.
作者:吴灵娇;吴南屏;朱彪 刊期: 2003年第03期
近年来,急性脑血管病后日间过度倦睡症(EDS) 日益受到临床医师的关注,我们对本院1999年至今收治的急性脑卒中204例合并EDS 32例进行了分析,现报道如下.
作者:马卫琴;何瑞英 刊期: 2003年第03期
消化性溃疡是一种多发病、常见病.在临床上通常指胃、十二指肠溃疡,可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穿孔、幽门梗阻、癌变,且易反复发作.有资料表明,消化性溃疡未经治疗人群的自然年复发率达50%以上[1].我院自2000年1月~2000年12月,对经胃镜明确诊断胃、十二指肠溃疡924例实施健康教育,有效地预防及减少消化性溃疡的复发和并发症的发生,促进了自我保健,提高了生活质量,取得了良好效果,现介绍如下.
作者:汪召琼 刊期: 2003年第03期
随着药物种类的增加,药物性肝炎也相应增加,有时可产生严重后果.现将我院1997~2001 年确诊的药物性肝炎65例分析报道如下.
作者:李慧敏;赵叶丽 刊期: 2003年第03期
胃食道反流病(GERD)是由于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反酸、反食、胃烧灼感等一系列临床症状和组织损伤,常合并食管炎,部分病人伴有食管以外表现.笔者运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进行治疗,临床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作者:花海兵;焦建华;陆彩霞 刊期: 2003年第03期
重型颅脑外伤是我院急诊科的常见急诊,呼吸衰竭是其常见的死亡原因,在整个抢救过程中做好呼吸道管理显得更加重要.
作者:许菊英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探讨黄芪注射液(AM)对大鼠肾小球系膜细胞(GMCs)增生作用的影响.方法:实验分三组,空白对照组,脂多糖组(LPS),综合组(LPS+AM).采用MTT掺入方法,于24、48小时,观察三组GMCs增生水平.结果:综合组于48小时GMCs增生的抑制为显著,且GMCs增生水平明显低于脂多糖组(P<0.01)和空白对照组(P<0.05).结论:AM能抑制大鼠GMCs增生.
作者:肖建武;易著文;吴小川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癌性发热是中晚期癌症病人的常见症状之一,起病缓慢,时作时休,缠绵难愈.我院对1998年~2001年住院和门诊的癌性发热患者以自拟清热汤治疗,并与消炎痛肛栓治疗作比较,现报道如下.
作者:段绿化;徐世勤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对张镜人治疗胃癌的经验方进行药效学研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Wistar大鼠血清药理学方法,观察细胞凋亡、死亡及细胞形态学改变.结果:三组药方对胃癌细胞凋亡、细胞死亡均有明显效果.结论:扶正方药与祛邪方药或两者结合组方对胃癌细胞的凋亡与死亡有一定作用.
作者:蒋振明;蒋勇;张存钧 刊期: 2003年第03期
我院于2000年10月~2002年2月,使用山西太行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茵栀黄注射液治疗病毒性肝炎伴高胆红素血症患者26例,观察对血清总胆红素(TBil)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陈海明;李方学 刊期: 2003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