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大柴胡汤加减治疗胆道术后综合征238例

仲兆杭

关键词:胆道术后综合征, 大柴胡汤, 临床观察
摘要:胆道术后综合征是胆道术后常见的并发症.1986年以来,我们采用大柴胡汤为主方治疗胆道术后综合征238例,取得一定疗效,现报道如下.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相关文献
  • 老年急性肾功能衰竭36例临床分析

    现将我院1990~2001年住院的60岁以上老年急性肾功能衰竭(ARF)36例的诊断、治疗及转归情况进行分析讨论.

    作者:王新荣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定喘汤加减治疗婴幼儿哮喘46例临床观察

    婴幼儿哮喘是农村儿童的高发病,常表现为发作性的痰鸣气喘,以咳嗽、喉中痰鸣有声、呼吸困难为特征.患儿大多具有过敏体质,遇诱因易发,故病情常反复发作,缠绵难愈,给治疗带来了一定难度.笔者用定喘汤加减治疗婴幼儿哮喘46例,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王金金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大柴胡汤加减治疗胆道术后综合征238例

    胆道术后综合征是胆道术后常见的并发症.1986年以来,我们采用大柴胡汤为主方治疗胆道术后综合征238例,取得一定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仲兆杭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通冠胶囊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通冠胶囊治疗气虚血瘀型不稳定性心绞痛疗效特点.方法:气虚血瘀型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58例,分为通冠胶囊治疗组34例和复方丹参片对照组24例,疗程8周.结果:通冠胶囊治疗组心绞痛发作频率和程度及硝酸甘油消耗量、中医症候好转、活动平板运动试验诱发心绞痛所需时间和诱发ST段下降所需运动量以及运动耐量提高等均优于复方丹参片对照组(P<0.05).结论:通冠胶囊治疗气虚血瘀型不稳定性心绞痛能有效控制心绞痛发作,并且有效缓解气虚血瘀的中医症候.

    作者:张高峰;程康林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对消化性溃疡病人的健康指导

    消化性溃疡是一种多发病、常见病.在临床上通常指胃、十二指肠溃疡,可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穿孔、幽门梗阻、癌变,且易反复发作.有资料表明,消化性溃疡未经治疗人群的自然年复发率达50%以上[1].我院自2000年1月~2000年12月,对经胃镜明确诊断胃、十二指肠溃疡924例实施健康教育,有效地预防及减少消化性溃疡的复发和并发症的发生,促进了自我保健,提高了生活质量,取得了良好效果,现介绍如下.

    作者:汪召琼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祛风愈肾汤治疗单纯性肾小球性血尿80例

    目的:探讨中药祛风愈肾汤治疗单纯性肾小球性血尿的临床疗效.方法:对单纯性肾小球性血尿80例随机分为治疗和对照两组,治疗组40例用祛风愈肾汤随症加减治疗;对照组40例用西药治疗,观察临床治愈率和有效率.结果:治疗组痊愈28例(70%),总有效率90%:对照组痊愈16例(40%)总有效率70%.结论:中药祛风愈肾汤是治疗单纯性肾小球性血尿的有效方法.

    作者:程锦国;董飞侠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自然疗法治疗2型糖尿病

    目的:探讨自然疗法对2型糖尿病的疗效.方法:在口服降糖药的基础上加用自然疗法,定期复查空腹血糖(FBG)、餐后血糖(2hPBG)及糖化血红蛋白(GHbA1c),以自身对照的方法观察疗效.结果:完成FBG检测者76例,FBG从10.17±2.84mmol/L降至6.49±0.19mmol/L,P<0.001;完成2hPBG检测者47例,2hPBG从15.02±0.51mmol/L降至9.45±0.29mmol/L,P<0.001;完成GHbA1c检测者36例,GHbA1c从9.56%降至6.93%,P<0.001.口服降血糖药用量减少7.22%.未发现不良反应.结论:自然疗法治疗2型糖尿病疗效好、无副作用、方便、经济、实用.

    作者:何建芳;何建珺;于守隄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金氏痔疮膏的长期毒性试验

    痔疮是临床常见的疾病之一,为探索一种疗效高、应用简便的治疗方法,浙江省名中医金定国主任根据多年临床治疗痔疮的经验方研制成金氏痔疮膏.该膏药主要由大黄、升麻、槐花、冰片等中药组成,主治内、外痔及混合痔,动物实验及临床应用均表明,该药具有显著的抗炎、镇痛、止血、止痒等作用[1],急性毒理学研究表明该药无任何明显的毒性反应[2].现在我们对它的长期毒性进行了进一步研究,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

    作者:金可可;张文辉;金纯;王宗敏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张镜人经验方对胃癌细胞凋亡的实验研究

    目的:对张镜人治疗胃癌的经验方进行药效学研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Wistar大鼠血清药理学方法,观察细胞凋亡、死亡及细胞形态学改变.结果:三组药方对胃癌细胞凋亡、细胞死亡均有明显效果.结论:扶正方药与祛邪方药或两者结合组方对胃癌细胞的凋亡与死亡有一定作用.

    作者:蒋振明;蒋勇;张存钧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儿童咳嗽变异性哮喘65例分析

    咳嗽变异性哮喘(Cough Variant Asthma,CVA)是哮喘的一种特殊形式,我国1993年确定儿童哮喘诊断治疗常规(试行方案)[1],经过多年的临床观察发现,儿童慢性咳嗽有相当一部分属于本病,如不高度警惕该病的存在,极易误诊、漏诊,从而影响临床疗效.现将1996年12月~2001年12月的5年间经住院确诊为咳嗽变异性哮喘65例报道如下.

    作者:沈红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茵栀黄对病毒性肝炎高胆红素血症的影响

    我院于2000年10月~2002年2月,使用山西太行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茵栀黄注射液治疗病毒性肝炎伴高胆红素血症患者26例,观察对血清总胆红素(TBil)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陈海明;李方学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α-干扰素足三里穴位注射治疗慢性乙型肝炎

    自1998年以来,我院采用足三里穴位注射干扰素100万u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并和常规肌注300万u68例对照观察,现报道如下.

    作者:斯旭平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慢性前列腺炎混合感染的研究

    目的:对慢性前列腺炎患者淋球菌、沙眼衣原体、解脲支原体感染进行单一病原体及多种病原体混合感染研究.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对慢性前列腺炎289例的前列腺分泌物进行淋球菌(NG)、沙眼衣原体(CT)、解脲支原体(UU)检测.结果:289例中NG检出率为10.2%,UU检出率为30.6%,CT检出率为14.2%,NG+UU检出率为4.5%,NG+UU+CT检出率为1.5%,UU+CT检出率为8.5%,NG+CT检出率为2.8%.结论:对原因不明的慢性前列腺炎病人,有必要对其感染的病原体进行检测.

    作者:吴灵娇;吴南屏;朱彪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重用黄芪治疗肝硬化45例

    肝硬化是以肝功能损害和门脉高压为主要表现的一种慢性肝病.笔者采用中药为主,重用生黄芪,结合辨证治疗肝硬化45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总结如下.

    作者:汪建明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输尿管息肉超声表现与临床验证

    输尿管息肉很少见,仅占输尿管肿瘤总数不足1%[1].有关的超声诊断报道也甚少.我院自1993年以来经超声检查和手术病理证实的输尿管息肉仅3例,现报道如下.

    作者:胡巨英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腰腿痛从肝论治128例疗效分析

    腰腿痛是指腰臀筋肌、筋膜、筋脉病变,阻滞经气宣通而引起的腰胯连足疼痛,相当于现代医学所称之腰椎间盘突出症,继发性坐骨神经痛,腰臀筋膜炎,腰三横突综合征,梨状肌综合征等.笔者1988年2月师从浙江省名老中医吕风祥教授,自1989年2月~2002年2月用辨证分型及从肝论治腰腿痛128例,取得满意疗效,兹总结如下.

    作者:王智汉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中药联合甘利欣治疗慢性乙型肝炎

    自1998年10月以来,笔者采用自拟中药方联合甘利欣治疗慢性乙型肝炎42例,取得较显著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吴慧芬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金莲花颗粒剂治疗急性呼吸道感染60例疗效观察

    我院用金莲花颗粒剂治疗急性呼吸道感染60例,并与感冒清胶囊进行比较,取得较好的疗效.现将观察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王昌荣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冠心病概率与脉图血流动力学指标的相关分析

    目的:阐明冠心病概率与动脉顺应性、每搏心输出量和外周阻力等指标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SAS统计软件包对冠心病概率和血流动力学指标进行多变量相关分析.结果:冠心病概率与动脉顺应性、每搏心输出量呈负相关,与外周阻力、脉图面积、脉图指标呈正相关(P=0.0004~0.0001).结论:冠心病概率与上述血流动力学指标显著相关,提示利用脉象图、脉率、年龄、收缩压所计算的冠心病概率具有血流动力学基础.

    作者:杨天权;张曼韵;陈丽英;孙瑾;何清波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胃食道反流病疗效观察

    胃食道反流病(GERD)是由于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反酸、反食、胃烧灼感等一系列临床症状和组织损伤,常合并食管炎,部分病人伴有食管以外表现.笔者运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进行治疗,临床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作者:花海兵;焦建华;陆彩霞 刊期: 2003年第03期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主管:浙江省卫生厅

主办: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学会 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