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丽颖;赵学尧;宇文亚;刘玉祁;王跃溪;刘孟宇;刘兴方;韩学杰
糖尿病作为常见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之一,严重危害人类健康.近年来,糖尿病发病率迅猛增长,但控制现状却不理想,糖尿病及其并发症防治成为未来糖尿病管理的重中之重.中医药防治糖尿病的历史已有数千年,在糖尿病这类复杂疾病的防控中独具优势.针对中医药防治糖尿病相关研究、应用优势及发展趋势给予总结与评述.
作者:田佳星;赵林华;连凤梅;仝小林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前中医高等本科教育以课堂教学为主,教师讲、学生听,加上教材的局限,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较为欠缺.随着教学情境的不断变化,医学教育的教学模式需要不断更新以适应当代医学人才培养的需要.书院是中国传统教育中有价值的一部分,在现代社会中,传统的书院教育仍有其不可或缺的价值.笔者创新尝试以中医高等院校书院模式的课外教学,通过让学生阅读《中医杂志》,组织交流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以期探索中医高等本科教育的新路径,发展学生素质培养的新模式.
作者:王耀帅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 探讨我国针灸戒烟的特点与诊疗现状.方法 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1994年1月至2013年12月发表的针灸戒烟临床文献,建立针灸戒烟文献数据库.提取纳入文献中的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诊断标准、治疗方法与结果、腧穴选择与配伍、治疗时间与疗程等,并终建立针灸戒烟文献数据库.结果 共纳入针灸戒烟临床研究类文献56篇,其中14篇属于随机对照试验;3篇文献有明确的纳入和排除标准;4篇文献使用了诊断标准.针灸戒烟的治疗方法以耳穴贴压及针刺配合耳穴贴压为主,各18篇.纳入文献的总体戒断率为34.08%,其中耳穴贴压的戒断率高为53.46%.纳入文献中非随机对照试验的戒断率为39.41%,随机对照试验的戒断率为22.33%.针灸戒烟文献中使用的腧穴49个,总计使用324次.常用耳穴有肺(38次)、神门(37次)和口(28次);常用体穴有甜美(24次)、合谷(16次)和足三里(12次).文献使用的结局指标主要为基于受试者自我报告的戒烟情况(56篇)与每日吸烟数(51篇).结论 针灸戒烟效果确切,但多数方案研究设计仍存在不足,影响临床结论的准确性与可靠性.
作者:刘朝;王莹莹;吴远;张凡;齐淑兰;杨金生 刊期: 2015年第24期
30年前,年少的我翻开父亲书桌前那叠《中医杂志》时,不曾想过这本杂志会伴我到现在.我像当年的祖父和父亲,每个月总是满心期待着邮递员送来那本绿色封面的杂志,30多年,她的封面依旧是绿色,而我依旧沉溺在阅读、整理、收藏《中医杂志》的感怀中.从1979年7月开始至今,历经多次搬家,36年间从没有缺失一本,每一本都是祖辈的印记,这也是30年中医人的故事.36年的《中医杂志》静静地在书柜的一角,每一次掠去上面的尘土时,脑海里浮现的是夕阳下的祖父在诊室里忙碌完一天的门诊工作之后翻看《中医杂志》的侧影,是夏日里父亲摘抄《中医杂志》时留下的汗珠,这也是自己用一间书屋抵抗全世界的象征.
作者:黄亚俊 刊期: 2015年第24期
我和《中医杂志》的故事是从2009年开始的,那年我自湖南中医药大学研究生毕业,对发表文章及如何甄别杂志并不熟悉.2011年和2012年我的两篇论著[1-2]相继发表在《中医杂志》上,此后在同道的指点下才知道《中医杂志》在中医刊物中的影响力.我渐渐地开始从事更多的学术写作,也从《中医杂志》各期刊发的文章中汲取养分,获得提高.
作者:陶文强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 观察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介入术后气虚血瘀证候演变规律及益气活血中药对其的影响.方法 595例冠心病急性冠脉综合征气虚血瘀证介入术后患者按照是否联合益气活血中药治疗分为治疗组(296例)和对照组(299例),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服心悦胶囊0.6g,每日3次,复方川芎胶囊0.74g,每日3次.两组均治疗6个月,并随访6个月.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后1、3、6、9、12个月进行气虚血瘀证候及血瘀证评分,同时观察终点事件发生情况,用Logistic回归分析对血瘀证、气虚血瘀证候评分与终点事件的相关性分析.结果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1、3、6、9、12个月气虚血瘀证候评分、血瘀证候评分均明显下降(P<0.01).与对照组同时间点比较,治疗组治疗后1、3、6、9、12个月气虚血瘀证候评分及3、6、9、12个月血瘀证评分均降低(P <0.05或P<0.01).气虚血瘀证候评分、血瘀证评分均与终点事件的发生呈正相关(P<0.001). 结论 益气活血中药通过改善气虚血瘀证候的严重程度,实现气虚血瘀证候的低危状态,从而降低终点事件发生率.
作者:王培利;王少丽;张大武;杜健鹏;张蕾;付长庚;谷丰;史大卓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 探讨高血压病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患者的中医证候要素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124例高血压病合并OSAS患者,记录人口学资料、病情资料,辨证分为肝火证、痰湿证、阴虚证、阳亢证、阳虚证、血瘀证;检测相关指标,包括24h动态血压监测、睡眠呼吸监测、血脂、超敏C反应蛋白、同型半胱氨酸等.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进一步探讨客观指标与中医证候要素的相关性.结果 124例患者中肝火证13例、痰湿证64例、血瘀证41例、阴虚证30例、阳亢证21例、阳虚证10例.对病例数相对较多的痰湿证、血瘀证与其影响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颈动脉硬化的发生率与痰湿证呈正相关,甘油三酯水平的升高与血瘀证呈正相关(P<0.05).结论 痰湿证、血瘀证为高血压病合并OSAS患者常见证候要素,颈动脉硬化对痰湿证的诊断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血清甘油三酯水平升高对血瘀证的诊断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作者:赵莹科;刘玥;张京春;邬春晓;马林沁;张惠;吕长霞;雷舒雁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 分析中医诊疗指南与中医临床路径及其配套的中医诊疗方案推荐证候、方药的一致性程度,为促进中医诊疗指南和中医临床路径及中医诊疗方案的协调统一提供数据支持. 方法 提取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422项中医诊疗指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发布的304种疾病的中医临床路径及其配套的中医诊疗方案中的基本信息,对比其在病种、起草人员、证候、方药之间的异同,并采用Jaccard系数法对证候分类、方药的相似度进行分析. 结果 中医临床诊疗指南与中医临床路径、中医诊疗方案涉及相同的病种有183个.中医临床路径的疾病诊断、证候分类、治疗方案中引用中医诊疗指南的比例分别为22.47%、2.25%、44.94%.中医诊疗指南、中医诊疗方案推荐证候分类的相似度为0.54,两者完全一致占18%.中医诊疗指南、中医诊疗方案推荐方药的相似度为0.38,证候相同、两者推荐方药一致的疾病占48.68%.结论 中医诊疗指南与中医临床路径及中医诊疗方案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尤其是证候分类的一致性较差.建议加强中医诊疗指南与中医临床路径及中医诊疗方案制定的方法学研究,尤其是要加强对于中医证候分类标准的方法学研究.
作者:王丽颖;赵学尧;宇文亚;刘玉祁;王跃溪;刘孟宇;刘兴方;韩学杰 刊期: 2015年第24期
中医药防治恶性肿瘤历经了几千年的历史,积累了丰富的治疗经验,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中医临床思维贯穿于整个中医诊疗过程中,医者不仅要充分掌握医学专业知识,更要善于运用中医临床思维,使辨证准确、处方得法、治疗有效.主要探讨中医临床思维如何在肿瘤治疗中发挥作用,如何立足于中医临床思维看待现代肿瘤的治疗方法,以及如何培养这种思维模式.
作者:彭楠;刘声;王笑民 刊期: 2015年第24期
孩提时,一个人在家中翻箱倒柜,在凳子上踮着脚尖搜索着一切有趣的东西,也多次因为失去平衡,从凳子上摔下来哭天抢地,但仍就好了伤疤忘了痛,还折腾到了《人民画报》《美术》《中医杂志》等旧刊物.彩印的杂志,斑斓的图片,名家的字画成为了我童年的艺术启蒙课.一次,一本杂志从书柜中滑落下来,我拂去封面的灰尘,旧书呛人味道扑面而来,在午后书房的灯光中,我若有所思的翻看着.这本出版于1959年12月的老杂志密布着伯父密密麻麻的字迹,中间夹着几张中医处方.或许是天意,这本毫不起眼、没有彩画的杂志却从此与我结缘.它的封面有着四个鲜红的大字——中医杂志.
作者:王振兴 刊期: 2015年第24期
我自1973年毕业于辽宁中医学院(现辽宁中医药大学),从事中医临床教学科研工作已40余年,1979年7月开始订阅《中医杂志》(2015年10月)有37年,491期.读其文章,可提高理论知识,指导诊治疾病,还可教育学生,进行科学研究,取得了很好的医教研效果.我晋升为中医主任医师、教授,被评为县、市和内蒙古自治区名中医,成为国际、国家、市县有关中医学术委员会成员,可以说是与《中医杂志》的指导不可分割.虽然已退休五年余,但还在从事中医医教研工作,还在订阅《中医杂志》,说明了只要我还能够工作,就离不开《中医杂志》.
作者:张学贵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科技成果通常包括两方面特征,一方面是建立基础理论和发表学术论文的内部研究性特征,另一方面是科技成果向社会生产力转化的外部经济性特征.近年来,内部研究性方面,中医药科技成果的数量及质量均有明显提高,但在科技成果转化的经济性方面却鲜有报道.分析中医药科技成果转化不足的原因,主要有科技研发对市场的适应程度、市场对科技成果的接纳度和科技成果转化的环境支持度等方面因素.提出科研主体自身应注重提高原始创新能力,相关管理部门应充分发挥宏观调控职能,及促进中医药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等中医药科技成果转化的路径和措施.建议采用多维评价体系对中医药科技成果转化进行后效评估,以推动中医药及相关产业更好的实现临床和社会价值.
作者:谢雁鸣;王连心 刊期: 2015年第24期
今年是《中医杂志》创刊60周年.我是1982年开始订阅《中医杂志》的老读者.30多年来,订刊、阅刊、用刊,从未间断,也因此与《中医杂志》结下了不解之缘.我的家乡是云南省祥云县普溯镇西山村.据说是在1948年,我父亲跟随祖父到景东县做木活,突然高烧不退,神昏谵语,赶回家时已经不省人事,大家忙着料理后事.姑父稍懂中医,找来了一把青蒿,拧出水;拿出一截牛角(据说是犀牛角),磨成粉.父亲服后,转危为安,耄寿91岁,而与他同时患病的4人中,已经去世3人.
作者:李世忠 刊期: 2015年第24期
寒热错杂是慢性胃肠疾病的重要病机,胃肠道症状是寒热错杂证主体证候群.追溯寒热并用的源流,通过探讨寒热并用理论的三种代表治法——辛开苦降法、温清并用法、寒热合化法,阐明寒热并用是慢性胃肠疾病的常用治法.
作者:马祥雪;王凤云;唐旭东 刊期: 2015年第24期
冠心病是临床常见疾病.通过对冠心病病证结合的深入研究,规范冠心痛中医证候要素及证候诊断标准,揭示冠脉动脉介入治疗前后冠心病中医证候演变规律,并确立疗效评价体系.在阐明方证对应理论的科学内涵的基础上,形成冠心病心绞痛中医诊疗指南,探索冠心病心绞痛证候相关生物学基础,推广应用先后形成的相关量表和临床指南,提高中医药防治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疗效,并形成转化成果的新辨证方法体系.
作者:王阶;姚魁武;邢雁伟;李军 刊期: 2015年第2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