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增友
笔者用薏苡仁治疗带状疱疹.现举例介绍如下.张某某,男,46岁.2007年8月7日初诊.自诉:右胁肋部刺痛3天.用消炎药治疗不效.现疼痛加剧,伴作痒灼热感,并出现绿豆大小水疱.查体:右胁肋第7、8肋骨部皮肤掀红,集簇成片,绿豆大小不等的水疱,约手掌大一块.
作者:谢高仲 刊期: 2010年第12期
麻黄升麻汤来自于张仲景<伤寒论>,是由麻黄、升麻、当归、知母、黄芩、玉竹、芍药、天冬、佳枝、茯苓、炙甘草、石膏、白术、干姜组成.升阳益胃汤,方出自李东垣<内外伤辨惑论>卷中,药物有黄芪、半夏、人参、炙甘草、独活、防风、白芍、羌活、陈皮、茯苓、柴胡、泽泻、白术、黄连.我们发现二方颇有共通之处,均可用于慢性肺系疾病的治疗.通过对二方的分析,能为临床提供一些思路.
作者:孙端;周一民;朱燕飞 刊期: 2010年第12期
卒中后抑郁症是发生在卒中后的一种包括多种精神躯体症状的复杂情感性精神障碍疾病,是卒中常见的重要并发症之一.据报道,卒中后抑郁症发生率约占卒中患者的34.2%[1].卒中后抑郁症不仅造成情感上的痛苦,而且还影响肢体功能、认知功能的恢复,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和预后,给家庭和社会造成很大负担.在我国,目前已有专家开始在临床上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卒中后抑郁症的探索.我们于2007年4月~2010年3月采用自拟逐瘀逍遥汤联合左洛复治疗脑梗死伴抑郁症28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万浩鹏;许惠利;金叶 刊期: 2010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慢性肺原性心脏病呼吸衰竭证候要素的分布和基础证候,为其中医证候的分布规律提供依据.方法 采集330例慢性肺原性心脏病呼吸衰竭住院患者的人口学、生物学与社会学3个方面的相关指标进行统计描述分析,运用Logistic回归方法进行证素、基础证特征分布研究.结果共收集合格调查表327份,提取病性证素10项,痰出现的频率高(65.75%),其构成比为32.48%,其次为热与气虚;病位证素7项,肺出现的频率高(77.98%),其次为肾与脾.基础证有15个.痰热证的频率高(34.56%);其次为肾气虚证、血瘀证、痰湿证和肺气虚证.结论痰(饮)、热(火)、虚、瘀是慢性肺原性心脏病呼吸衰竭的主要证素特征,痰热证、肾气虚证、血瘀证、痰湿证和肺气虚证是其基础证候.
作者:王海峰;李建生;余学庆;李素云;王明航;李亚 刊期: 2010年第12期
目的 观察理血方剂对不同证型银屑病患者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方法 103例寻常型银屑病患者辨证分为血热型47例,血燥型31例,血瘀型25例,分别内服凉血解毒方、养血解毒方和活血解毒方.于治疗前及治疗8周后采用酶联免疫法和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细胞因子γ干扰素(IFN-γ)、白细胞介素6(IL-6)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并与31例健康志愿者进行比较.结果银屑病患者治疗前IFN-γ、TNF-α及IL-6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志愿者(P<0.01).经治疗后血热、血燥、血瘀3种证型的银屑病患者血清的IFN-γ、IL-6及TNF-α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其中血热证和血燥证患者IFN-γ含量与治疗前相比显著下降(P<0.05或P<0.01);血热证与血瘀证患者血清中的IL-6水平比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P<0.05).结论IFN-γ、IL-6及TNF-α与银屑病病症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但其表达水平与证型无关.
作者:张蕾;刘欣;王丽华;赵京霞;李萍;王莒生 刊期: 2010年第12期
冠心病是临床常见病,致死、致残率均很高,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不稳定型心绞痛(UA)为冠心病之临床急症,往往含服硝酸甘油不易缓解,极易演变为急性心肌梗死或猝死.本临床观察使用舒血宁注射液治疗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观察其疗效,现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秦际德 刊期: 2010年第12期
目的 通过动物实验验证白术的镇咳祛痰、镇痛和止血的潜在作用.方法 通过浓氨水喷雾诱咳法建立小鼠咳嗽模型,观察白术的镇咳作用;采用酚红祛痰法观察祛痰作用;利用热板法、冰醋酸刺激扭体法建立小鼠疼痛模型,观察其镇痛作用;通过检测大鼠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bgC),凝血酶时间(TT)含量等指标探讨其止血作用.结果白术能延长小鼠咳嗽潜伏期、减少小鼠咳嗽次数(P<0.05或P<0.01);增加小鼠呼吸道酚红排泌量(P<0.05);提高小鼠痛阑(P<0.05或P<0.01);减少小鼠扭体反应次数(P<0.05);白术可降低大鼠FbgC、延长PT与APTT(P<0.05或P<0.01).结论白术水煎液具有镇咳祛痰、镇痛及抗凝血作用.
作者:安然;梁茂新 刊期: 2010年第12期
胸痹指胸阳不振,气血痹阻而言,症以咳喘憋闷、胸背痛为主;心痛则由心之阴阳气血亏损、寒凝气滞、痰阻血瘀等形成,症以心胸疼痛为主,因两症常相兼出现,故概称为胸痹心痛.相当于现代医学的冠心病心绞痛.胸痹心痛的基本病机是本虚标实,其瘀血的形成,多由正气亏损,气虚阳虚或气阴两虚而致,加之本病具有反复发作、病程日久的特点,属单纯血瘀实证者甚微,多表现为气虚血瘀或痰瘀交阻等夹杂证候[1].在临床治疗胸痹心痛过程中,发现气虚血瘀证占很大比例,我科自2009年以来,采用中药保元汤合桃红四物汤治疗胸痹心痛气虚血瘀证60例,现总结如下.
作者:宋红莉 刊期: 2010年第12期
薏苡仁味甘淡,性微寒,归脾、胃、肺经,功用利水渗湿,健脾、除痹、清热排脓.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重用薏苡仁治疗脾虚湿阻型的皮肤病,可收到良好效果.湿疹:王某某,女,21岁.于2009年5月20日初诊.主诉左手前臂内侧长湿疹3年余,感瘙痒,有渗液,纳差,舌淡苔白,脉濡.检查:左手前臂内侧有丘疹,有渗液.证属脾虚湿蕴.治则拟燥湿健脾.处方:薏苡仁30g,金银花15g,黄芩15g,黄柏15g,苍术15g,苦参15g,蒺藜30g,夜交藤30g,土茯苓30g,赤芍30g,地肤子5g,全蝎3g.服药7剂后湿疹无渗液,瘙痒减轻.
作者:秦晴 刊期: 2010年第12期
目的 从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NEI)角度研究络气郁滞/虚滞证候因素对动脉粥样硬化(AS)的影响.方法 建立络气郁滞/虚滞证候模型、大鼠AS病理模型及络气郁滞/虚滞型AS复合模型,并给予通心络胶囊及辛伐他汀进行药物干预,分别检测NEI网络指标及内皮功能障碍指标,分析各模型大鼠NET网络指标与内皮功能指标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 NEI网络相关因子血管紧张素Ⅱ(Ang Ⅱ)、醛固酮(ALD)、甲状腺素(T4)与一氧化氮(NO)呈正相关,促甲状腺激素(TSH)、白介素-1β(IL-1β)、白介素-2(IL-2)、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皮质酮(CORT)、肿瘤坏死因子-α
作者:贾振华;张秋艳;袁国强;魏聪;郑青山;吴以岭 刊期: 2010年第12期
目的 通过观察电针足三里穴对正常大鼠微循环的调节作用,探讨足三里穴与胃的特异性效应.方法 将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三阴交1组、2组,足三里1组、2组,每组8只.正常对照组及三阴交1组、足三里1组束缚7天,三阴交2组、足三里2组连续电针7天,第8天采用激光多普勒微循环血流分析仪监测各组大鼠胃、肠、肝、脑等器官表面微循环.结果电针各组大鼠胃微循环较本组电针前及同时间点正常对照组均明显提高(P<0.05),且电针1min时足三里2组大鼠胃微循环较足三里1组及三阴交2组提高(P<0.05).电针中三阴交2组、足三里2组大鼠肠微循环较本组电针前明显提高(P<0.0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针刺对各组大鼠肝及脑微循环的影响均不明显(P>0.05).结论电针足三里穴能有效调节正常大鼠胃、肠微循环血流量,具有穴位特异性.
作者:吴富东;王世军;王晓燕;英振昊;黄薛慧 刊期: 2010年第12期
中药从发现到使用主要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中药材和中药饮片的认识和发展.以<神农本草经>问世为开始,主要是用药品种不断增加和药性理论不断完善,至<本草纲目>成书时中药的品种已达1892种之多并形成完整的本草学理论.其间中药饮片是中药的主要应用形式.第二阶段主要是以中成药发展为主.
作者:李学林;唐进法 刊期: 2010年第12期
原发性肝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其特点为病程进展快、恶性程度高,且大多伴有肝炎后肝硬化、癌性腹水、黄疸等症,发现时多为中晚期,失去手术机会,或者因体质差,不能耐受手术或放化疗,笔者近年来运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即复方苦参注射液结合西药对症支持疗法,对30例中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进行临床治疗观察,现报道如下.
作者:王新杰 刊期: 2010年第12期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脑卒中患者较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本身对患者肢体功能恢复造成很大的影响,由此引发的肺栓塞可直接危及患者生命.据报道,脑卒中患者DVT的总检出率为21.7%,卒中合并严重瘫痪者DVT发生率为25.9%.而在脑卒中患者中,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在老年脑卒中患者中容易并发.本文根据中医理论从病因病机、研究现状方面探讨中医预防思路.
作者:王普京;王少松;张雪 刊期: 2010年第12期
中医病机具有同一性与差异性、复杂性与客观性、隐匿性与预知性、专一性与顺序性的特点.临床中辨识病机方法是别阴阳于疑似问,求寒热之所以殊,责虚实之所以异,辨表里于隐约中,必先五胜辨制化,审其所属司其治.这样才能正确、准确把握病机.
作者:卢红蓉;潘桂娟 刊期: 2010年第12期
舌诊是中医的一种重要诊断.方法,受到历代临床医家的重视.为探索中医舌诊客观化的方向,对舌诊研究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指出现有研究成果难以得到临床应用的原因在于偏离了中医系统辨证的思想原则.在结合中医舌诊新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医舌诊客观化研究的发展途径及趋势.
作者:严文娟;赵静;林凌;宋俊生;商铁成;李刚 刊期: 2010年第12期
作者: 刊期: 2010年第12期
目的 观察电针对活动性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疗效及对其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 将63例患者随机分为电针组(32例)与对照组(31例),两组均采取整体与局部相结合的配穴方法针刺治疗,电针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电针治疗.评价两组患者疗效(包括ACR-20、ACR-50标准),并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病情活动度、健康状况、生存质量(包括总体健康、躯体功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活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及炎性指标(包括血沉、C反应蛋白)的变化.结果 治疗后电针组达到ACR-20和ACR-50标准的患者分别为22例(68.75%)和6例(18.75%);对照组分别为13例(41.94%)和4例(12.90%),两组患者达到ACR-50的例数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达到ACR-20的例数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病情活动度、健康状况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或P<0.01),且电针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生存质量方面,治疗后电针组除情感职能外,其余维度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提高(P<0.05或P<0.01);对照组总体健康、躯体功能、躯体疼痛、活力、社会功能均较治疗前有提高(P<0.05).两组治疗后比较,在提高躯体功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精神健康方面电针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沉和C反应蛋白均较本组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结论电针能有效缓解活动性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关节的疼痛并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其治疗总体效果优于单纯针刺法.
作者:欧阳八四;高洁;车建丽;张音;李俊;胡天燕;杨海洲;杨熳;吴元建 刊期: 2010年第12期
1病历介绍王某某,男,54岁,2009年12月21日初诊.患者因嗅觉障碍前来就诊.患者2006年患过敏性鼻炎,打喷嚏、流鼻涕,以舒利迭和雷诺考特控制过敏症状.2008年5月戒烟3个月后出现嗅觉功能减退症状,疑与戒烟有关,再次抽烟后嗅觉仍持续降低.2009年8月21日,因嗅觉功能下降明显,到北京某医院做血常规、心肌酶、电解质等系列检查,白细胞计数11.6X109/L,其余均正常.给予顺尔宁10mg,每日1次,无明显效果.
作者:李贻奎;张金艳;韦云 刊期: 2010年第12期
脾胃是气机升降的枢纽,脾胃病多与气机升降失调有关.根据病机趋势的不同,从气机升降的角度,对常见的脾胃病症进行了新的分类,分为气机上逆、病势趋下、中阻痞膈4和上下交变4类证候.每类证候又细分病机,提出相应的治则治法,进一步指出在治疗过程中注意脏腑之间的相互关系,从整体上把握气机升降的病机与治则.旨在提高对脾胃升降理论认识上的系统性和临床运用中的可操作性.
作者:李振华 刊期: 2010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