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四逆散加减治疗糖尿病阳痿56例

郭英;张国亭

关键词:四逆散加减, 治疗糖尿病, 现报告如下, 阳痿
摘要:我们于2003年10月~2006年10月用四逆散加减治疗糖尿病阳痿56例,收到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中医杂志相关文献
  • 调肝通脉平脂汤治疗血脂异常35例

    近年来,我们在临床上用调肝通脉平脂汤治疗血脂异常35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总结如下.

    作者:冯立新;李保青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中药治疗高尿酸血症27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38例高尿酸血症患者全部来自山西省长治市中医院肾内科住院患者及门诊患者.

    作者:赵岭梅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强心灵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患者47例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强心灵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后患者心室重构的干预机制.方法 选择AMI患者9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43例,治疗组47例,疗程6周.对照组常规扩张冠脉,增加冠脉血流量,及时处理严重并发症.治疗组在此基础上使用强心灵.测定两组治疗前后6个月的临床疗效;血浆血管紧张素Ⅱ(AngⅡ),血清Ⅲ型前胶原氨基端肽(PⅢNP),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及血管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含量变化;左室舒张末容积指数(LEDVI),左室收缩末容积指数(LESVI),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室壁运动指数(WMSI);安全性观察.结果 治疗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可降低血浆AngⅡ,血清PⅢNP及TGF-β1含量,增加SOD活力,明显改善LEDVI、LESVI、LVEF及WMSI,治疗组改善程度尤为显著(P<0.05或P<0.01).结论 强心灵可治疗AMI后心室重构.

    作者:杜立建;李静君;刘娜;吴俊喜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杨秉秀治疗排卵功能障碍性不孕症经验

    杨秉秀老师系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妇科主任医师、教授,从事妇科临床、科研和教学40余载,在治疗妇科病证上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疗效显著.笔者有幸师从杨教授,受益匪浅,深感老师在治疗排卵功能障碍性不孕症方面经验独特,屡获效验,现整理介绍如下.

    作者:徐慧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平肝熄风化痰法治疗儿童抽动-秽语综合征73例

    儿童抽动-秽语综合征(TS)简称抽动症,是一种常见的儿童神经系统疾病.多见于4~12岁儿童,男性多于女性,具有反复发作倾向,发病时反复出现不自主、无目的、多肌群的抽动.

    作者:张力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李文瑞治疗便秘经验

    李文瑞(1927~),男,黑龙江呼兰县人.卫生部北京医院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1950年8月毕业于中国医科大学医学系、1964年8月毕业于北京中医学院中医系.

    作者:王凌;黄飞;李秋贵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龟鹿益髓胶囊配合针灸治疗脊髓空洞症60例

    脊髓空洞症是一种缓慢进行性的脊髓变性疾病,病理特征是脊髓内有空洞形成及胶质增生,典型的临床症状为病变节段分离性痛温觉丧失,以及病灶支配区的肌肉萎缩与营养障碍.

    作者:王殿华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建立中医药技术标准体系的迫切性

    近些年来,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出现了把技术标准与知识产权相结合,形成新的技术垄断联盟的情况,即借助于技术标准的特殊地位,强化相关知识产权的保护;借助知识产权的专利性,来实现某些技术标准事实上的垄断,以追求经济利益的大化.随着传统医药巨大的医疗价值和市场潜力日益显现,中医药在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迅速普及,中医药标准化的国际呼声和需求日益高涨.

    作者:王永炎;王志国;韩学杰;黎元元;刘垣;赫炎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彭万年应用加味真武汤治疗糖尿病肾病经验

    彭万年教授是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善于运用经方治疗疑难病.彭教授在临床观察中发现,糖尿病肾病患者进入临床期后,由于阴损及阳,阳虚则不能化气行水,易致水湿内停.加上贯穿糖尿病肾病始终的瘀血,出现阳虚兼有血瘀的少阴阳虚证.

    作者:蓝柳贵;闵晓莉;周英;封翠芸;宋爱军;陈丽兰;戚沁园;王庆华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温胆汤加减辨治一氧化碳中毒迟发脑病22例

    一氧化碳中毒后迟发性脑病,指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患者于昏迷苏醒,神志恢复正常后,经历2~60天(一般为14天左右)的假愈期,又突然出现一系列精神神经症状,这种现象又称为一氧化碳中毒后神经精神后发症,其发生率为0.06%~43%.

    作者:何玉梅;薛素芬;朱宏;李炳文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中药治疗成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1例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是由EB病毒引起的急性或亚急性全身免疫异常性疾病.目前西医对此病尚无特异性治法,而中医治疗具有一定优势.现将一典型病例介绍如下.

    作者:贾宁;刘维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小柴胡汤治疗肝病体会

    小柴胡汤出自《伤寒论》,为和解少阳之主方,以和解少阳,疏肝利胆,通达表里为其功效.治疗六经传变中邪郁少阳的相关病证.邪在少阳胆经,症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烦喜呕,默默不欲饮食,口苦咽干,目眩,舌苔薄白,脉弦.

    作者:刘丽君;安凤华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临床研究中的样本量估算:(1)临床试验

    临床试验中的样本含量估算是临床医生进行科研设计所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介绍了临床试验研究中样本量估算的重要性、常用的参数以及常见的两个样本比较及分层设计的样本含量的估算,并附有实例说明.同时,针对在样本含量估算过程中存在的常见问题,提出了几点注意事项.

    作者:万霞;李赞华;刘建平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怎样辨证足浴小儿夏季热

    答:夏季热为婴幼儿时期特有的疾病,尤以6个月至2岁的婴幼儿多见.临床以长期发热不退、口渴、多饮、多尿、汗闭或少汗为主症.

    作者:胡献国;黄成汉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中医症状规范化若干问题的思考

    中医的症状是诊病、辨证的主要依据,症状规范是制订完善的诊断标准、评价临床疗效、推断预后等的前提.症状名称、内涵、外延、性质、程度的不规范是严重制约中医病证规范化的障碍.症状的规范化可从症名的规范,相关症状分离、独立,分离症状与病机,提出反应病情的症名,明确症状的内涵、外延,区别症状轻重主次的诊断价值,纳入实验室检测指标,作为四诊资料的延伸,明确其辨证意义,计量刻画症状对病、证素、证的诊断贡献度,避免使用定向诱导症状名等方面进行研究.

    作者:刘旺华;朱文锋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穴位埋线对溃疡性结肠炎淋巴细胞凋亡调控蛋白的影响

    目的 探讨穴位埋线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的临床疗效及作用机理.方法 将90例患者随机分为埋线组(30例)、埋线加西药组(30例)和西药组(30例),观察3组患者治疗前后主要症状和体征积分值及淋巴细胞凋亡调控蛋白CD95(Apo-1/Fas)、Apo-2.7及Bcl-2水平的改变.结果 埋线组、西药组、埋线西药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90%、80%、96.7%.埋线加西药组疗效优于西药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埋线组及埋线加西药组治疗后Apo-1、Apo-2.7及Bcl-2的水平高于同组治疗前及同期西药组水平,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而西药组治疗前后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穴位埋线对溃疡性结肠炎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能促进患者淋巴细胞凋亡,同时对西药柳氮磺胺吡啶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具有协同作用.

    作者:朱莹;袁伟建;白晓明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参芪复方对糖尿病早期大血管病变大鼠白色脂肪过氧化物酶体增生物激活受体γ的影响

    目的 观察参芪复方对糖尿病早期大血管病变大鼠白色脂肪过氧化物酶体增生物激活受体γ(PPARγ)的影响.方法 模型组、雷米普利组、参芪复方低剂量组、高剂量组及正常对照组分别给予相应受试物32天.实时定量RT-PCR法检测脂肪PPARγ和脂联素mRNA的表达.结果 参芪复方低剂量组、高剂量组大鼠的PPARγ及其下游靶基因脂联素mRNA表达量均较模型组明显增加,且二者呈明显正相关关系.结论 上调和活化PPARγ可能是参芪复方抗糖尿病早期大血管病变的作用机制之一.

    作者:张红敏;谢春光;陈世伟;谢毅强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建国前中医期刊内容概览

    在整理200多种1949以前中医及相关期刊的基础上,收集到中医文献1万余篇.这些文献虽然远不是全部,但从其涉及的年代跨度及内容的广度而言,已具备了一定的代表意义.以下萃取部分文章,依照其内容略加归类,希望从中能窥见20世纪上半叶中医发展过程及具有时代特点的研究课题.

    作者:王咪咪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评《现代著名老中医名著重刊丛书》

    人民卫生出版社组织编辑的《现代著名老中医名著重刊丛书》先后出版了3辑,共47种(第一辑13种、第二辑14种、第三辑20种).这些著作大多在20世纪60年代出版.所涉及到的著名老中医不仅医疗技术精湛,而且医德高尚,堪称后学的楷模.他们博览群书,精通经典,知识广博,学验俱丰,对中医学术的发展影响深远.

    作者:张永泰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半枝莲的药理作用及应用

    半枝莲(Scutellaria barbata D.Don)为唇形科黄芩属植物半枝莲的全草,分布在江苏、广西、广东、四川、河北、山西、陕西、湖北、安徽、江西、浙江、福建、贵州、云南、台湾、河南等地.主要功效为清热、解毒、散瘀、止血及利尿等,在临床上广为应用.

    作者:张素华;辛春兰 刊期: 2007年第06期

中医杂志

中医杂志

主管:北京中医;新医药学杂志

主办:国家中医药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