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银萍;高彤;王子臣;邢军
吾师魏品康教授从事中医消化病临床30余年,对于急慢性胰腺炎的急重患者的中医药治疗,疗效显著.我们有幸跟随学习3年,颇有心得,现介绍如下.1 健脾化湿、调畅气机例1:肖某某,男,46岁,1993年12月2日初诊.患者因饮酒后出现上腹部疼痛,腹胀、呕吐,血淀粉酶1 600U,B超示胆囊有泥沙样结石.诊断为:(1)急性胰腺炎,(2)胆结石.遂住院行胆管引流,每次拔管半月后再次复发,曾行引流2次,禁食或半流质饮食有半月余,患者极度消瘦,因用大量的西药出现大便溏薄,遂邀魏师会诊.症见极度消瘦,气短懒言,面色萎黄,指甲无华,纳差、半流饮食,便溏,左胁部时有疼痛,舌苔垢腻,脉沉细.此属脾虚郁滞.治以健脾化湿,疏肝解郁.处方:炒党参30g,炒白术12g,茯苓30g,炒白扁豆30g,柴胡6g,郁金12g,蒲公英30g,金钱草30g,海金沙30g,炒鸡内金15g,炙甘草6g,大枣5枚.服上药7剂后,患者左胁部疼痛大减,精神好转.再拟上方加山药30g,木瓜12g,连服1个月后,患者胆管已拔除,舌苔净,可正常进食,体重增加3kg,随访未复发.
作者:刘彦芳;余志红;施俊;俞珊;陆烨 刊期: 2005年第12期
目的:观察新加钩藤片对原发性1、2级高血压及合并左室肥厚患者的疗效.方法:将68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用新加钩藤片治疗)48例和对照组(用复方罗布麻片治疗)20例作比较研究,观察其对高血压及左室肥厚的影响.结果:治疗组降压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左室肥厚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结论:新加钩藤片有良好的降压及改善左室肥厚作用.
作者:田相同;刘姣长;丁书文 刊期: 2005年第12期
食管炎多因感受邪毒或因刺激性饮食以及长期胃气上逆、胆汁或胃酸反流浸渍食管,都可使食管受到损伤而引发.临床主要有胸骨后烧灼感或有烧灼样痛,饮酒、吸烟或进食酸饮液可诱发且加重,烧灼感可向颈部及肩胛间放射,如发生反流液体蚀及咽部及声带,可引起慢性咽炎及声带炎等症状.初期多因食管壁炎症,咽下轻度疼痛和阻塞不顺之感觉,进食则食管痉挛多有间歇性咽下梗阻.临床用中药煎剂辨证治疗,可以改善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及食不顺下、膈食不通的诸多症状,但食管局部烧灼样疼痛表现较难改善.笔者在上世纪80年代应用锡类散加入藕粉糊治疗食管炎有良效,后改用青黛入藕粉糊同样收到较好疗效.
作者:陶春祥 刊期: 2005年第12期
脑萎缩,指大脑皮质及植物神经系统发生退行性变,以智能改变、神经及运动功能障碍为主的一种慢性神经衰退性疾病.我院徐学义教授从医40余年,对治疗老年病尤其是脑萎缩经验丰富,疗效显著,总结如下.
作者:颜勤;徐学义 刊期: 2005年第12期
笔者自1996年以来,应用六味地黄汤加味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一般资料:211例女性患者均来自本院门诊,根据症状与实验室检查确诊,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108例,年龄43~55岁,平均(47.48±2.45)岁,其中属绝经期者35例,属绝经前期者58例,属绝经后期者15例;病程3个月~6年;对照组103例,年龄42~54岁,平均(47.55±2.29)岁,其中属绝经期者41例,属绝经前期者51例,属绝经后期者11例;病程6个月~7年.两组临床资料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作者:冯广玲 刊期: 2005年第12期
对中医古方药物剂量的自动规范处理方法进行了探讨.首先制定剂量转换标准,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数据转换规则,进而设计了一个批处理程序来实现数据的自动转换.此方法能对古方药物剂量进行自动转换和规范处理,其结果是古方的配伍与应用的重要参数.
作者:陈颖;韩佩玉;曹莉;蒋永光 刊期: 2005年第12期
目的:观察急性脑卒中后大鼠脑神经细胞凋亡的变化及健脑方对凋亡的防治作用.方法:选择易卒中型自发性高血压(SHRsp)大鼠制作急性脑卒中动物模型,用健脑方干预治疗,观察造模前后大鼠神经系统症状、体征及大鼠海马组织病理结构的改变,应用原位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TdT)标记(TUNEL)法、免疫组化法及固定化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法观察大鼠造模及药物干预前后脑神经细胞凋亡的改变.结果:预防给药组大鼠卒中发生率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TUNEL法显示模型组棕色颗粒在3天后达到高峰,应用健脑方干预后,棕色颗粒表达明显减少(P<0.05).Western结果显示,模型组bcl-2、bax、caspase3在卒中后不同时相较正常组表达均增加.应用健脑方预防及治疗后均可使bcl-2表达升高(P<0.05或P<0.01),caspase3表达下降(P<0.05或P<0.01);bax在预防给药组表达下降(P<0.05或P<0.01),与治疗给药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健脑方对脑卒中大鼠有明显的脑保护作用,其机制与抑制神经细胞凋亡及凋亡相关信号的传导有关.
作者:王少杰;白文;王春玲;李红军;高艳斌 刊期: 2005年第12期
原位肝移植术是目前治疗终末期肝病的有效方法.但如何有效控制手术后出现的并发症是现代医学的棘手问题.这些常见并发症有:(1)急性排斥反应;(2)神经系统并发症;(3)营养不良;(4)胆道并发症,常见有胆瘘、胆道感染、胆泥形成和胆道梗阻;(5)术后细菌及霉菌感染.许建阳教授根据以上并发症临床表现与病理分析,结合300余例原位肝移植患者术后各阶段并发症的中医辨证分型以及应用经验方施治情况,认为肝移植术后并发症临床病机特点以毒重、热重、湿重为主,抓住湿热毒邪合而致病这一基本病机,治疗上重视护肝利胆排毒,首拟益肝降酶汤、益肝利胆汤、益肝健脾汤3方,临床应用疗效满意,现简介如下.
作者:郝晋东;王梅康 刊期: 2005年第12期
青黛味咸、性寒,归肝经.功能清热解毒,凉血消肿.临床多用于治疗温毒发斑,痄腮,喉痹,血热吐衄等症.笔者根据多年临床经验,用青黛外涂内服治疗带状疱疹,疗效显著,现介绍如下.
作者:于丽荣 刊期: 2005年第12期
目的:探索经前期综合征(PMS)肝气郁证猕猴模型评价指标.方法:拟定复制肝气郁证猕猴模型的造模方法进行试验.模型评价指标采用表情行为定性与血清单胺类神经递质水平毛细管电泳检测.结果:模型具有稳定性和重现性,受试猕猴月经前呈现近似该病证的临床表现,血清中单胺类神经递质含量发生变化.结论:借助<雌性实验猕猴情绪评价量表>,确立PMS肝气郁证猕猴模型宏观、微观评价指标.
作者:高冬梅;乔明琦;张惠云;王海军 刊期: 2005年第12期
我们自1997年3月~2003年11月,先后用自拟益气养血、补肾健骨之中药方剂结合针刺治疗月骨无菌性坏死,与现代医学非手术疗法对照观察,取得了理想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勇;侯玉亭;弓立群 刊期: 2005年第12期
循证医学是遵循科学依据的医学,其涵盖的内容包括:医学在治疗过程中的各种手段与措施,专家制定或修改医疗方案的建议和具体实施,以及政府或卫生部门制定医疗卫生政策方针等等.简而言之,即任何医疗决策的确定,都必须在现时代,可靠的科学依据下进行,中医药学也不例外.中医药学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的发展,创立了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其中整体观,天人合一的观点及辨证论治的思想一直在指导着我们的临床与科学研究.尤其是辨证论治的思想与循证医学有许多相似的特点.
作者:全国芳 刊期: 2005年第12期
在运用镇肝熄风汤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临床观察中,发现该方不仅能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且能降低升高的胆固醇及甘油三酯.为此,我们进行了镇肝熄风汤对去势大鼠性激素、血脂谱等指标影响的实验研究.
作者:李琼;许锐;罗汉川;邓雪梅 刊期: 2005年第12期
2年来,我们对52例上呼吸道感染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发现应用盐酸洛美沙星与清开灵注射液配合治疗上呼吸道感染疗效显著,尤其适合高热为主的上呼吸道感染患者,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马改大;武冬花;袁瑞林 刊期: 2005年第12期
答:随着化学合成药毒副作用的出现,中药日益受到重视,但中药汤剂味苦难咽而使人们望而却步.不同的中药剂型具有不同的作用特点,倘若能根据患者的病情合理选用,多可获得较为理想的效果.1 汤剂:汤剂即中药煎煮去渣以后的汤液.汤剂的组成十分灵活,可以根据病情变化随症加减,汤剂在胃肠道内的吸收比较快.因此,不仅应用广泛,而且效果较好,其不足是服用量较大,且携带不方便.
作者:胡献国 刊期: 2005年第12期
目的:研究扶正解毒颗粒抗镍暴露肝损伤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血镍、肝功能、血象、心电图、B超、X线的影响.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1例采用扶正解毒颗粒合用门冬氨酸钾镁、促肝细胞生长素治疗;对照组29例仅用门冬氨酸钾镁、促肝细胞生长素治疗,疗程均为4周.观察血清镍、肝功能及血象、心电图等变化.结果:治疗组临床疗效、降镍作用、肝功能、异常血象、X线、B超及心电图的改善均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扶正解毒颗粒具有显著抗镍暴露肝损伤的作用.
作者:吕晓云;赵健雄;滕玉莲 刊期: 2005年第12期
答:贝尔(Bell)面瘫为单纯性面神经麻痹,又称为贝尔综合征.本病起病突然,往往在清晨起床时发现嘴角偏向一侧,鼻侧唇沟变浅或平坦,眼裂扩大不能闭合,额纹变浅或消失,表情肌瘫痪.研究认为,当面部、耳部受冷风侵袭引起血管痉挛时,面神经因同在缺氧而肿胀,而神经管相对狭窄,以致进一步压迫面神经使其变性.茎乳孔(面神经管)本身的炎症也可引起面神经管狭窄导致本病发生,也有认为可能与病毒感染和免疫反应有关.由于面神经内受累部位不同,症状表现亦各异.当茎乳孔受损未累及鼓索时,仅表现为患侧表情肌瘫痪;若损害到茎乳孔以上的鼓索神经时,则伴有同侧舌前2/3的味觉障碍;若累及镫骨肌支就发生听觉异常.
作者:陶春祥 刊期: 2005年第12期
目的:对中风后患者背部红外热图进行观察,分析中风病机.方法:采集31例中风后患者及20例普通人的背部红外热图,对比其温度分布模式的差异.结果:普通人基本表现为高温区在脊柱区域及背部两侧上部,低温区在背部两侧下部,双侧基本对称.中风后患者督脉高温带断续、缩短;偏瘫患者背部两侧上中胸椎段明显失对称;脑梗死后偏瘫患者上背部低温区均出现在瘫痪侧,脑出血后偏瘫患者10例低温区出现在瘫痪侧,5例出现在健侧;2例狂躁症状患者督脉胸椎段出现低温带.结论:中风后病机包括督脉脉气失调和心肺脏气失调;脑出血后偏瘫病机与脑梗死不同;中风后躁狂患者应考虑阳气虚衰的可能性.
作者:魏鹏绪;辛随成 刊期: 2005年第12期
答:胃动力中药常用的主要有大腹皮、青皮、枳实、枳壳、木香、乌药、沉香、薤白、大黄、芒硝等.这类药物能增强胃肠蠕动,主治各种原因引起的恶心、呕吐、腹胀等症状,特别是食管反流症、食管下端括约肌弛缓症的首选药物,临床上这类药物常与相关西药合用,例如与抗胆碱药、抗酸剂等,但由于本身存在的药理特征,合用时有时会产生过多不利影响,形成不合理用药或配伍禁忌,兹简要分析如下.
作者:杨媛 刊期: 2005年第12期
目的:观察消幽颗粒治疗幽门螺杆菌(Hp)相关性慢性胃炎的疗效.方法: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40例,分别采用消幽颗粒、胃苏颗粒和西药三联疗法观察临床疗效.结果:消幽颗粒在改善临床症状、消除黏膜炎症方面均较中药对照组为优,清除Hp方面长期疗效优于西药对照组.结论:消幽颗粒治疗Hp相关性慢性胃炎疗效肯定.
作者:王胜英;刘悦明;陈鹏;祝建伟 刊期: 2005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