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媛
功能性消化不良(FD)亦称非溃疡性消化不良,是以上腹疼痛、饱胀、嗳气泛酸、呃逆、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为主要表现而无消化道溃疡等阳性体征的一种疾病.2001年以来,我们用药对组合法治疗本病49例,并与口服西沙必利42例对照观察,疗效较好,现报告如下.
作者:薛银萍;高彤;王子臣;邢军 刊期: 2005年第12期
吾师魏品康教授从事中医消化病临床30余年,对于急慢性胰腺炎的急重患者的中医药治疗,疗效显著.我们有幸跟随学习3年,颇有心得,现介绍如下.1 健脾化湿、调畅气机例1:肖某某,男,46岁,1993年12月2日初诊.患者因饮酒后出现上腹部疼痛,腹胀、呕吐,血淀粉酶1 600U,B超示胆囊有泥沙样结石.诊断为:(1)急性胰腺炎,(2)胆结石.遂住院行胆管引流,每次拔管半月后再次复发,曾行引流2次,禁食或半流质饮食有半月余,患者极度消瘦,因用大量的西药出现大便溏薄,遂邀魏师会诊.症见极度消瘦,气短懒言,面色萎黄,指甲无华,纳差、半流饮食,便溏,左胁部时有疼痛,舌苔垢腻,脉沉细.此属脾虚郁滞.治以健脾化湿,疏肝解郁.处方:炒党参30g,炒白术12g,茯苓30g,炒白扁豆30g,柴胡6g,郁金12g,蒲公英30g,金钱草30g,海金沙30g,炒鸡内金15g,炙甘草6g,大枣5枚.服上药7剂后,患者左胁部疼痛大减,精神好转.再拟上方加山药30g,木瓜12g,连服1个月后,患者胆管已拔除,舌苔净,可正常进食,体重增加3kg,随访未复发.
作者:刘彦芳;余志红;施俊;俞珊;陆烨 刊期: 2005年第12期
在运用镇肝熄风汤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临床观察中,发现该方不仅能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且能降低升高的胆固醇及甘油三酯.为此,我们进行了镇肝熄风汤对去势大鼠性激素、血脂谱等指标影响的实验研究.
作者:李琼;许锐;罗汉川;邓雪梅 刊期: 2005年第12期
循证医学是遵循科学依据的医学,其涵盖的内容包括:医学在治疗过程中的各种手段与措施,专家制定或修改医疗方案的建议和具体实施,以及政府或卫生部门制定医疗卫生政策方针等等.简而言之,即任何医疗决策的确定,都必须在现时代,可靠的科学依据下进行,中医药学也不例外.中医药学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的发展,创立了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其中整体观,天人合一的观点及辨证论治的思想一直在指导着我们的临床与科学研究.尤其是辨证论治的思想与循证医学有许多相似的特点.
作者:全国芳 刊期: 2005年第12期
套路的运用,是辨证论治的技巧之一.套路,是在辨证论治的过程中,以其先验的预设,把治疗的全过程,折为第次操作的不同单元或逐一解决,或前铺垫后,终达到全盘解决的目的.套路之用,不仅开拓了治疗难治疾患的渠道,也提升了辨证论治的疗效.
作者:孟庆云 刊期: 2005年第12期
我们自1997年3月~2003年11月,先后用自拟益气养血、补肾健骨之中药方剂结合针刺治疗月骨无菌性坏死,与现代医学非手术疗法对照观察,取得了理想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勇;侯玉亭;弓立群 刊期: 2005年第12期
2年来,我们对52例上呼吸道感染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发现应用盐酸洛美沙星与清开灵注射液配合治疗上呼吸道感染疗效显著,尤其适合高热为主的上呼吸道感染患者,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马改大;武冬花;袁瑞林 刊期: 2005年第12期
胎盘植入是产科危重症之一,以往常行子宫次全切除术,使患者失去生育能力,本组采用中西医结合保守治疗胎盘植入8例,效果良好.1 临床资料我院自2001年1月~2004年10月分娩及中晚孕引产共行5 681例,其中胎盘植入12例,4例行次全子宫切除术,余8例行中西医结合保守治疗,8例孕妇年龄24~39岁,孕周20~41周,初产6例,经产2例,孕次2~7次,平均孕次3.4次,3例中晚孕引产,4例分娩,1例剖宫产,术中直视胎盘不能剥离.胎盘植入面积小4cm×5cm~16cm×16cm;产后出血少300~1 000ml;治疗前血β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523~15 688U/L;彩色多普勒超声示:宫内实行团块,胎盘蜕膜板不清,与肌层相邻处血管丰富.8例肝、肾功能,凝血功能检查均正常.
作者:王建华;朱立珍 刊期: 2005年第12期
对中医古方药物剂量的自动规范处理方法进行了探讨.首先制定剂量转换标准,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数据转换规则,进而设计了一个批处理程序来实现数据的自动转换.此方法能对古方药物剂量进行自动转换和规范处理,其结果是古方的配伍与应用的重要参数.
作者:陈颖;韩佩玉;曹莉;蒋永光 刊期: 2005年第12期
目的:对中风后患者背部红外热图进行观察,分析中风病机.方法:采集31例中风后患者及20例普通人的背部红外热图,对比其温度分布模式的差异.结果:普通人基本表现为高温区在脊柱区域及背部两侧上部,低温区在背部两侧下部,双侧基本对称.中风后患者督脉高温带断续、缩短;偏瘫患者背部两侧上中胸椎段明显失对称;脑梗死后偏瘫患者上背部低温区均出现在瘫痪侧,脑出血后偏瘫患者10例低温区出现在瘫痪侧,5例出现在健侧;2例狂躁症状患者督脉胸椎段出现低温带.结论:中风后病机包括督脉脉气失调和心肺脏气失调;脑出血后偏瘫病机与脑梗死不同;中风后躁狂患者应考虑阳气虚衰的可能性.
作者:魏鹏绪;辛随成 刊期: 2005年第12期
笔者临床体会青黛外用有清热除湿、解毒消肿之功,辄以青黛为主药,随症配伍,治疗湿热邪毒浸淫肌肤为患者,每获良效,收益颇多,兹举数例.1 下肢丹毒:丹毒乃湿热下注,化为火毒所致,常伴发于下肢静脉曲张,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或血栓形成的患者.如治李某,男,55岁,患左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5年,于当日稍劳后突发左小腿红肿痛,步履艰难,患处皮色鲜红光亮,触之灼手,伴疼痛、发热、全身不适,诊为下肢丹毒,急以青黛100g,芒硝50g,白酒调成稠糊状,用消毒纱布摊药包扎创面,嘱平卧抬高下肢休息,次日换药,已热退痛减,皮色转暗,继用3日而愈.
作者:张玉镇 刊期: 2005年第12期
脑萎缩,指大脑皮质及植物神经系统发生退行性变,以智能改变、神经及运动功能障碍为主的一种慢性神经衰退性疾病.我院徐学义教授从医40余年,对治疗老年病尤其是脑萎缩经验丰富,疗效显著,总结如下.
作者:颜勤;徐学义 刊期: 2005年第12期
食管炎多因感受邪毒或因刺激性饮食以及长期胃气上逆、胆汁或胃酸反流浸渍食管,都可使食管受到损伤而引发.临床主要有胸骨后烧灼感或有烧灼样痛,饮酒、吸烟或进食酸饮液可诱发且加重,烧灼感可向颈部及肩胛间放射,如发生反流液体蚀及咽部及声带,可引起慢性咽炎及声带炎等症状.初期多因食管壁炎症,咽下轻度疼痛和阻塞不顺之感觉,进食则食管痉挛多有间歇性咽下梗阻.临床用中药煎剂辨证治疗,可以改善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及食不顺下、膈食不通的诸多症状,但食管局部烧灼样疼痛表现较难改善.笔者在上世纪80年代应用锡类散加入藕粉糊治疗食管炎有良效,后改用青黛入藕粉糊同样收到较好疗效.
作者:陶春祥 刊期: 2005年第12期
青黛,咸、寒,归肝、肺、胃经,且有清热解毒,凉血消斑散肿等功效.临床多用于斑疹吐衄,惊痫抽搐,咳嗽咯血,痄腮肿痛等症,笔者以青黛为主治疗口腔溃疡,疗效显著.若青黛单味外用,疗效亦佳,现介绍如下.方药组成及用法:青黛10g,人工牛黄4g,冰片1g共研细末混匀,经紫外线照射30分钟,装无菌瓶备用.用时取经蒸馏水浸湿的消毒棉签蘸取药末涂于溃疡面上,以涂匀涂满溃疡面为度,每日3次.
作者:邱中彦 刊期: 2005年第12期
原位肝移植术是目前治疗终末期肝病的有效方法.但如何有效控制手术后出现的并发症是现代医学的棘手问题.这些常见并发症有:(1)急性排斥反应;(2)神经系统并发症;(3)营养不良;(4)胆道并发症,常见有胆瘘、胆道感染、胆泥形成和胆道梗阻;(5)术后细菌及霉菌感染.许建阳教授根据以上并发症临床表现与病理分析,结合300余例原位肝移植患者术后各阶段并发症的中医辨证分型以及应用经验方施治情况,认为肝移植术后并发症临床病机特点以毒重、热重、湿重为主,抓住湿热毒邪合而致病这一基本病机,治疗上重视护肝利胆排毒,首拟益肝降酶汤、益肝利胆汤、益肝健脾汤3方,临床应用疗效满意,现简介如下.
作者:郝晋东;王梅康 刊期: 2005年第12期
目的:研究扶正解毒颗粒抗镍暴露肝损伤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血镍、肝功能、血象、心电图、B超、X线的影响.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1例采用扶正解毒颗粒合用门冬氨酸钾镁、促肝细胞生长素治疗;对照组29例仅用门冬氨酸钾镁、促肝细胞生长素治疗,疗程均为4周.观察血清镍、肝功能及血象、心电图等变化.结果:治疗组临床疗效、降镍作用、肝功能、异常血象、X线、B超及心电图的改善均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扶正解毒颗粒具有显著抗镍暴露肝损伤的作用.
作者:吕晓云;赵健雄;滕玉莲 刊期: 2005年第12期
青黛味咸、性寒,归肝经.功能清热解毒,凉血消肿.临床多用于治疗温毒发斑,痄腮,喉痹,血热吐衄等症.笔者根据多年临床经验,用青黛外涂内服治疗带状疱疹,疗效显著,现介绍如下.
作者:于丽荣 刊期: 2005年第12期
目前临床乙型肝炎后失代偿性肝硬化较其他病因(血吸虫性、营养不良或酒精性、胆汁性、循环障碍性、代谢障碍性、化学毒物性、胃肠道感染或肠寄生虫性)的肝硬化为多.由于此期已属肝硬化后期,肝机能不断受到破坏,肝的代偿机能逐渐消失,所出现的门静脉高压(腹水、脾肿大等)及肝机能明显障碍(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黄疸、出血倾向等),故治疗相当困难.现代医学多注重对症治疗,而中医采取证病辨治,并从实少虚多选方用药,颇可弥补其不足.现将临床用药思路概述如下.
作者:雍履平 刊期: 2005年第12期
目的:观察解毒化瘀方药对病毒性心肌炎心肌损伤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心肌酶谱、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活性的影响.方法:选取病毒性心肌炎10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用解毒化瘀方药,对照组用极化液及维生素C、辅酶A、肌苷等,两组均治疗14天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4.0%,对照组82.0%,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改善心肌损伤性ST-T,治疗组总有效率93.48%,对照组76.74%,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解毒化瘀方药可显著提高SOD活性,降低MDA活性(均P<0.01).结论:解毒化瘀方药治疗病毒性心肌炎心肌损伤疗效优于西药常规治疗.
作者:郭双庚;李永新 刊期: 2005年第12期
目的:探讨慢性肾功能衰竭(CRF)患者血清瘦素浓度对营养状况的影响以及与CRF中医证型的关系.方法:CRF组110例按中医辨证分成5个证型亚组,并设正常对照组30例.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血清瘦素浓度,并测量身高、体重,计算体质指数(BMI);CRF组同时测定血清白蛋白、血清前白蛋白、转铁蛋白、血清肌酐、尿素氮、C反应蛋白、血胰岛素,并计算营养风险指数(NRI).结果:CRF组血清瘦素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CRF组中脾肾气(阳)虚证两亚组血清瘦素水平、营养客观指标水平与其他3个亚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结论:高瘦素血症可能是导致CRF患者营养不良的原因之一,脾肾气(阳)虚证血清瘦素水平明显高于非脾肾气(阳)虚证,推测血清瘦素可能是CRF脾肾气(阳)虚证的部分物质基础.
作者:张文青;刘旭生;黄春林;邹川 刊期: 2005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