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丹红注射液对胸痹患者血液流变学影响

王金梅;李学军

关键词:丹红注射液, 胸痹, 血液流变学
摘要:目的:观察及评估丹红注射液对血瘀胸痹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按照冠心痛的诊断标准,胸痹血瘀入选标准,自2009年3月-2010年11月收集门诊病例60例,静脉注射丹红20 mL/d,治疗2周,对照观察血液流变学的改变.结果:丹红注射液能改善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P<0.05),降低血黏度.结论:丹红注射液治疗胸痹心血瘀阻患者有明显疗效.
辽宁中医杂志相关文献
  • 朱方石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经验

    对朱方石教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证经验进行总结.朱方石教授通过回顾性分析研究,将慢性萎缩性胃炎精简、凝练为4个证型进行论治,在临证中执简驭繁.临床治疗过程中,注意病证结合、中西互参,立法遣方精当.列举典型案例,以佐证朱方石教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经验.

    作者:苏克雷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大黄素抑制人结肠癌RKO、Caco-2细胞体外增殖作用的研究

    目的:探讨大黄素对人结肠癌细胞株RKO、Caco-2的体外增殖的抑制作用.方法:MTT比色法检测细胞活力;倒置显微镜显像观察细胞数量变化;FCM检测细胞凋亡率及周期分布;Caspase-3分光光度法检测Caspase-3酶蛋白活性.结果:随着作用时间的延长以及大黄素浓度的升高,大黄素对人结肠癌RKO、Caco-2细胞的体外增殖抑制作用增高;大黄素阻滞两种细胞于S期,使G2/M期细胞比率明显下降,激活Caspase-3酶蛋白;提高细胞凋亡率.结论:大黄素抑制人结肠癌细胞株RKO、Caco-2体外增殖,其作用呈浓度、时间依赖性;大黄素能够阻滞RKO、Caco-2细胞株细胞周期并激活Caspase-3诱导细胞凋亡.

    作者:左文英;陈媛媛;蔡骏;李真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针刺推拿治疗偏头痛36例

    目的:观察针刺推拿疗法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针灸门诊就诊的36例偏头痛患者,采用针刺丝竹空透率谷、颔厌透曲鬓、风池、合谷等穴位,配合头部推拿手法治疗.在治疗1个疗程结束后观察疗效.结果:通过治疗后临床总有效率为94.44%.结论:针刺推拿治疗偏头痛疗效快、疗效显著、无副作用,经济安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白金明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论“心火脾湿受风而成”为湿疮病机本质

    通过研究古今典籍,提出“心火脾湿受风而成”为湿疮的病机本质的观点.从中医认识疾病的方式、病的基本“证”和患者整体情况下“证”的不同、湿疮临床表现多样与古代病名繁多的实质、历代医家对湿疮病机的认识、现代中医各家对湿疮病机的认识和诊治、湿疮治疗选方用药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证,说明其对湿疮病机的认识源于《内经》,各个流派各有侧重,但均揭示本病虽病在表,而与五脏病机相连,内外因素相互作用而发病,内因责之于心火、脾湿,外因主要为风、湿、热邪为患.

    作者:程宏斌;伍景平;艾儒棣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益气活络法对糖尿病肾病大鼠肾脏组织中TNF-α、p-PKC表达影响的实验研究

    目的:观察芪明颗粒对糖尿病肾病大鼠p-PKC、TNF-α表达的影响,以揭示芪明颗粒治疗糖尿病肾病的部分作用机理.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A组),模型对照组(B组),贝那普利西药对照组(C1组),黄葵中药对照组(C2组),芪明颗粒治疗组(D组),每组10只.于实验第8周末检测各组大鼠空腹血糖(FBG)、肌酐(Scr)、尿素氮(BUN),24h尿微量白蛋白;采用光镜观察肾皮质形态学改变;采用ELISA法检测肾组织中TNF-α、p-PKC的水平.结果:(1)C1、C2、D组FBG、Scr、BUN、UAER均高于A组(P<0.01),但明显低于B组(P<0.01或P<0.05).(2)C1、C2、D组TNF-α、p-PKC水平较B组明显改善(P<0.01).(3)光镜下,C1、C2、D组肾脏病理改变较B组明显改善.结论:芪明颗粒能通过减少糖尿病肾病大鼠TNF-α、p-PKC水平减少尿白蛋白,改善肾功能和肾组织结构,对糖尿病大鼠肾脏有保护作用.

    作者:奚悦;李敬林;崔秀玲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孙桂芝借鉴疡科理论诊疗恶性肿瘤经验

    孙桂芝教授结合古籍记载及自身临床经验,发现恶性肿瘤常可伴见“疮疡、溃烂、流水”,属疾病之晚期,为不治或难治之证;且通过临床观察,此类病证具有一定普遍性和规律性.因此,在诸多恶性肿瘤的临床诊治上均可充分借鉴古代“疡科”思想,比照“疮疡”论治,施以“异病同治”之法.认为此种“疮疡”的根本成因在于“癌毒”深伏,主张早期活血解毒、祛瘀通脉,中期拔毒抗癌、祛腐生肌,晚期补气养血、生肌收口,并尤其重视填精养血、益气生血法的运用,临床验之,效果显著,值得师法.

    作者:顾恪波;王逊;何立丽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中药治疗骨折临床试验设计探讨

    文章就目前中药治疗骨折方案设计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如试验目的、病例选择、疗效指标的确定等进行探讨,为该类疾病临床研究方案的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

    作者:张锡玮;岳丹;胡莹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补肾益智汤联合神经节苷酯治疗血管性痴呆

    目的:探讨补肾益智汤联合神经节苷酯治疗血管性痴呆的疗效.方法:符合血管性痴呆诊断标准的住院患者46例,按入院时间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3例.对照组给予神经节苷脂钠静脉滴注,治疗期为21 d.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补肾益智汤.采用简易智力状态量表(MMSE)、日常生活评定量表(ADL)在治疗前和治疗21 d后进行评分及血液流变学检验.结果: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较:治疗组MMSE评分增分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DL评分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后两组MMSE评分、ADL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补肾益智汤联合神经节苷酯治疗血管性痴呆有良好疗效,能促进认知功能恢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作者:李敬会;夏忠诚;桂程丽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宣肺健脾法对哮喘大鼠转化生长因子-β1及其抑制型Smad的影响

    目的:观察宣肺健脾法对哮喘大鼠的治疗作用,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建立哮喘大鼠模型,观察支气管-肺组织病理学改变,检测支气管壁厚度(Wat)、平滑肌厚度(Wam)、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及其受体和Smad7的表达.结果:造模后Wat、Wam、TGF-β1及其受体I(TβR I)表达明显增加(P<0.01),Smad7 mRNA显著下调(P<0.01).药物干预后,Wat、TGF-β1、TβR I显著降低(P<0.05),Smad7 mRNA显著上调(P<0.01),中药组尤为明显.结论:宣肺健脾法可能通过抑制哮喘大鼠TGF-β1、TβR I的过度表达,上调抑制型Smad,影响TGF-β/Smads通路的转导,减轻气道重塑.

    作者:马佐英;何山;王学龄;刘颖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手部高压油漆注射伤术后的中药熏洗康复治疗

    目的:探讨应用中药熏洗方在手部高压油漆注射伤术后功能恢复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手部高压油漆注射伤术后的30例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15例和对照组15例.两组均于清创减压术后3周开始系统康复训练,治疗组同时加用中药熏洗治疗.测量手指活动改善情况,根据TAM评分以评定疗效.结果:30例均得到临床随访,随访时间1个月.治疗组手指功能恢复较好,优良率87%;对照组优良率47%,两组比较,P<0.05.结论:手部高压油漆注射伤术后系统康复训练治疗配合中药熏洗可以明显改善手指功能,效果确切,疗效佳.

    作者:徐进;丁任;钱晓忠;匡勇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艾灸预刺激对阿尔茨海默病大鼠Hsp70、Hsp90的影响

    目的:通过观察艾灸预刺激对阿尔茨海默病(AD)模型大鼠热休克蛋白Hsp70、Hsp90的影响,探讨艾灸防治AD的作用机理.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4组,即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预艾灸组,每组各10只,以双侧海马注入Aβ1-42制作AD大鼠造模,造模前预艾灸组采用艾条温和灸“百会”“肾俞”穴,采用免疫组化法测定大鼠海马CA1区Hsp70、Hsp90的平均光密度表达.结果:通过4周的预艾灸治疗,预艾灸组大鼠海马CA1区Hsp70、Hsp90的平均光密度表达均较模型组有显著提高(P<0.01).结论:艾灸预刺激方法可能通过诱导脑内Hsp70、Hsp90的表达来抑制Aβ毒性级联反应,从而起到保护神经元的作用.

    作者:杜艳军;宋杰;周华;陈帮国;王述菊;孙国杰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二白穴不同干预方法治疗混合痔术后疼痛临床观察

    目的:研究二白穴毫针、电针、穴位贴敷等不同干预方法对混合痔术后镇痛的疗效评价.方法:将160例混合痔(男84例,女76例)患者进行研究,随机分为4组,治疗组(毫针、电针、穴位贴敷3组)、对照组(口服双氯芬酸钾胶囊),根据疼痛视觉模拟比量(VAS)评分法、对术后疼痛进行评分.并对疼痛时间、性质、均住院日、安全性及不良反应等指标进行比较.进而评价临床镇痛疗效.结果:治疗组患者在术后疼痛评分均明显改善.同时干预二白穴对创面愈合无影响.结论:电针干预二白穴对减轻术后的局部疼痛较其他方法有明显效果.

    作者:王波;陈艳萍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痤疮中医内外合治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中药内服配合外治及中药外敷治疗面部寻常痤疮的临床疗效.方法:120例寻常痤疮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62例,根据中医辨证分型分别服用对证汤药,并结合外治针刺及中药外敷,每周1次.对照组58例,仅给予中药内服.分别治疗2个月,观察疗效.结论:采用中医辨证施治,内服中药并配合外治法治疗面部寻常痤疮疗效显著,临床症状改善快.

    作者:王振国;邵丹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中药内服外用配合物理理疗治疗腰椎间盘突出临床观察

    目的:研究中药内服外用配合物理理疗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30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给予中药内服外用配合物理理疗治疗的观察组和单纯物理理疗的对照组,观察治疗效果以及紧张、焦虑和疼痛等负面情绪情况.结果:观察组显效93例,有效41例,无效16例,总有效率89.33%,疗效明显好于对照组;HAMD评分(15.21±1.82)分、HAMA评分(14.33±1.62)分、VAS评分(1.96±0.23)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中药内服配合物理治疗能够提高治疗有效率、缓解不良情绪,具有积极的治疗意义.

    作者:王晓锋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晚期胃癌中医综合疗效标准模型的构建

    目的:建立中医综合疗效标准模型,与WHO实体瘤疗效标准在中医及中西医结合治疗晚期胃癌中的预后作用进行比较.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研究方法,将影响晚期胃癌预后的多个因素进行Cox回归分析,建立晚期胃癌中医综合疗效标准模型,用Kaplan-Meier法判断两种疗效标准对晚期胃癌的预后作用.结果:104例晚期胃癌患者纳入研究,根据Cox多因素回归分析,中医综合疗效标准的评价指标为瘤体大小、Karnofsky评分、体重及主症变化4项.中医综合疗效标准评价为有效与恶化的中位生存期分别为16.00与5.00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2.10,P=0.000),而以WHO疗效标准评价,CR、PR、SD生存曲线相互交叉.结论:中医综合疗效标准用于评价中医及中西医结合治疗晚期胃癌的预后作用优于WHO疗效标准.

    作者:朱尧武;杨宇飞;郝迎旭;吴煜;郭全;郭中宁;许云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浅析从痰瘀论治慢性阻塞性肺病

    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而痰饮血瘀是COPD的重要病理因素,几乎贯穿整个病程.肺失宣降,为盛痰之器,脾失运化,为生痰之源.气机不畅,则血运失常而致瘀,水停湿阻而凝为痰饮,瘀血和痰饮互为因果,恶性循环.因此,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合理运用活血化瘀祛痰法治疗COPD有积极意义.

    作者:应明军;曲妮妮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10例支原体肺炎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使用阿奇霉素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口服自拟中药.结果:治疗组治愈22例,好转30例,总有效率为94.54%;对照组治愈19例,好转24例,总有效率为78.18%.两组总有效率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痰热闭肺证比单用西药治疗效果显著.

    作者:魏蕾;刘肇杰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治疗研究进展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脂肪肝的发病率也逐年提高.人们日益意识到脂肪肝给生命健康带来的重大影响.近年来医学界为有效的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不懈努力,取得了一定的疗效与成果,目前西医多从生活方式的改变来纠正脂肪肝,辅助对症处理,药物治疗.中医多从整体观念出发,以人为本,辨证论治.文章主要就中、西医常见治疗方法和药物做一综述.

    作者:董姝;刘平;孙明瑜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虞坚尔治疗小儿哮喘的学术思想探析

    虞坚尔教授在哮喘研究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对哮喘病机的认识有独到的见解,提出哮喘之“夙根”“胶固之痰”和“窠臼”非痰的范畴内的单纯的痰,是和有形实邪瘀结合,呈痰瘀胶结之态;并认为肺、脾、肾生理功能活动属阳,新陈代谢、五脏六腑的物质基础属阴,病理产物如“痰”和“瘀”等阴邪属阴,人体阴阳的平衡状态被打破,是哮喘发生的根本.文章从气、痰、瘀、阴阳4个方面探析虞坚尔教授治疗哮喘的学术思想.

    作者:周静冬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抑郁症季节高发性与“肝应春”理论相关性探讨

    根据抑郁证季节性发作的特点、中医肝脏功能的季节性变化及其对机体神经内分泌功能的影响,探讨抑郁症季节性发作与“肝应春”的相关性.此研究不仅有助于从深层次上揭示抑郁症季节性发病的机理,正确认识中医“肝应春”理论内涵,也对防治抑郁症的季节性发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作者:覃骊兰;马淑然 刊期: 2013年第03期

辽宁中医杂志

辽宁中医杂志

主管:辽宁省卫生厅

主办:辽宁中医药大学,辽宁省中医药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