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春英;梁秉文;陈新国;邓青林;方泰惠;许惠琴;金胜娥
黄斑部出血,可严重影响视功能,治疗比较棘手,现将我们采用辨证论治的体会介绍如下.
作者:张健;张湘晖;张明亮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目的:观察阿麒贴治疗癌症疼痛的疗效.方法:将33 8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78例)和对照组(160例),根据疼痛分级指数和止痛生效时间,并 结合疼痛相似可比法和生活质量评分,评定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5.50%, 显效率75.84%,平均生效时间16.37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 .0 1).且对钝痛、胀痛、刺痛、隐痛和绞痛等均有较好的镇痛效果,治疗后还可显著提高癌症患者的生活质量(P<0.01),长期连续使用无成瘾性和明显毒副 反应.结论:阿麒贴确有较好的缓解癌痛效果,为临床治疗各种癌痛的安全有效药剂.
作者:蔡永敏;李根林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目的:对比观察温针灸阴经、阳经穴为主治疗中风后关节痉挛的临床效果.方法:取30例中风患 者作治疗组,以其痉挛的肘、腕、膝和踝关节周围的阴经穴位为主,施以温针灸疗法;同时设3 0例患者作对照组,以其痉挛的肘、腕、膝和踝关节周围的阳经穴位为主,施以温针灸疗法. 设计评定方案,观察比较治疗前后4个关节痉挛度的改变,并作t检验 .结果:治疗组治疗前后关节痉挛度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 1).结论: 温针灸痉挛关节周围的阴经穴位能有效地柔筋舒经、活血通络、缓除 关节部的肌腱、韧带的痉挛, 从而改善关节活动度.
作者:刘傲霜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目的:探讨活血化瘀法治疗出血性中风急性期的效果.方法:以常规西药治疗为对照,观察活血化 瘀方药对患者意识状态、运动功能的影响,并对两组疗效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45例,有 效率82.2%,对照组40例,有效率60%,两组疗效差异有显著性(P <0.05).治疗组治疗后意识状态及运动功能评分均显著提高(P<0 .01).结论:活血化瘀方药对出血性中风急性期效果显著优于常规西药治疗.
作者:孙国柱 刊期: 2002年第03期
儿童股骨头骨骺缺血性坏死在临床上较为少见,但近年来有上升趋势。马在山教授多年来致力于中医药治疗股骨头坏死的研究,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对于儿童股骨头骨骺缺?性坏死也有深入的研究,现就马老治疗儿童股骨头骨骺缺血性坏死23例疗效观察整理总结如下。
作者:杨康;马在山 刊期: 2002年第03期
对肾实证,中医教材很少论及。盖因“肾主封藏,肾精不可泄,肾火不可伐。”但在临床实践中,不少肾病患者用泻法却有效,如命门相火过旺之遗精,用泻法效果明显。从而启导肾的病变并非只有虚证,肾实证是客观存在的。
作者:章岳然 刊期: 2002年第03期
作者:林宗广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目的:研究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HP)相关性消化性溃疡(PU)的临床效果.方 法:将178例HP相关性PU患者随机分为中西医结合治疗组100例和西医对照组78例,进行比较研 究.结果:治疗组对上腹痛显效率(69.9%)、溃疡愈合率(92%)及总有效率(95%)、HP根除 率(93%)均明显高于西医对照组44.6%、80.8%、85.9%、82.1%(P<0.05),其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0%)明显低于对照组(25.6%)(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HP相关性PU具有HP根除率、症状缓解率、溃疡愈合 率高,且副作用小,是治疗HP相关性PU的理想方案.
作者:李灵花;马致祥;杨恒 刊期: 2002年第03期
慢性肾炎蛋白尿是临床常见的疑难病证之一,病机复杂,缠绵难愈,治疗颇为棘手。近年来我们应用自拟降白汤治疗该病,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赵藏朵;薄丽亚;吴春生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穿山甲为鲮鲤科动物鲮鲤的鳞甲,经炮制后研细粉入药.其味咸,性微寒,入肝、胃经.穿山甲具有通经活络,祛瘀生新,健脾助运,消积杀虫,宁神益智,强筋壮骨等功效.穿山甲虽无毒副作用,但易耗气动血,临床应用必须精心辨证,从小剂量开始,视患儿体质恢复情况,稳步递增.笔者几十年来用穿山甲合鸡内金治疗小儿厌食症,以及由厌食症所引起的贫血、营养不良、抗病能力差、易患感冒等症状均有效;对囱门闭合迟缓,语言不清的患儿亦有良效.
作者:李方兰 刊期: 2002年第03期
面肌痉挛(又称面神经痉挛)是发生在一侧面部周期性不随意运动性疾病,女性较多见,是临床常见的疾病。近年来,笔者一直在探索新的治疗方法,采用中药加面神经阻滞剂治疗面肌痉挛获得一定效果,报告如下。
作者:李贵;林英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目的:观察祛风湿药对偏瘫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将51例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 和对照组.治疗组口服大秦艽汤加减,静脉滴注复方丹参注射液;对照组用复方丹参注射液、胞二 磷胆碱静脉滴注.结果:治疗组血液流变学治疗前与治疗后差异有显著性(P <0.01).而对照组仅个别指标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后治 疗组全血粘度低切值降低幅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祛风湿药有改善血液循环和祛瘀血作用.
作者:屈家祥 刊期: 2002年第03期
我们于1995年3月~1998年6月间, 对42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取得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发渭;陈利平;仝战旗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神经性皮炎,又称慢性单纯性苔藓,是一种常见的以阵发性剧烈瘙痒和皮肤苔藓样变为特征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较为顽固难治.临证所见,患者多有风湿热瘀错杂,加之患者不自觉地搔抓,而致病情缠绵不愈.鉴于神经性皮炎病机的复杂性,欧阳恒老师认为治疗上不宜仅见其瘙痒症状而片面强调祛风利湿,杂投风药,而应注重整体论治,抓住病机的主要矛盾,灵活运用清热活血、祛风除湿法,精当用药,以求达到药简力宏、事半功倍的效果.现将欧阳老治疗经验介绍于下.
作者:刘炽 刊期: 2002年第03期
从方剂气味配伍的内涵、规律、具体运用3个方面探讨了叶天士方剂气味配伍的规律及实践价值。认为在研究方剂配伍理论或规律时,应当高度重视气味配伍理论。
作者:程昭寰;王永炎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目的:研究吞酸证患者食管动力的病理变化及中医证型 特点.方法:将72例患者吞酸证进行辨证分型,有61例作食管3小时pH监测,43例作食管压力测定 .结果:实证肝胃不和型的胃食管反流程度大于虚实夹杂证的肝郁脾虚型.食管动力异常以 低动力出现率高;高动力出现率低,且都出现在肝胃不和型;动力不协调主 要出现在有脾虚的证型.结论:反流程度可能是衡量吞酸证邪实轻重的指标之一;脾虚可能是动力不协调产生的原因之一.动力学参考文献
作者:李茹柳;陈蔚文;潘怀耿;徐颂芬;叶富强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目的:探讨中药内服外治法的协同作用,观察对提高慢性乙型肝炎疗效的影响.方法:采用中药 解毒通络调肝方合足部洗浴治法,随机设治疗组200例与对照组(乙肝灵浓缩丸合用鸡骨草胶 囊)100例,观察治疗前及治疗后肝功能及HBV5项指标和HBV-DNA的变化,进行药效比较.结果 :总有效率及显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或 P <0.01),HBeAg转阴效果、HBV-DNA转阴效果及肝功能恢复方面明显高于对照组 (P均<0.01).结论:提示本法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吴沛田 刊期: 2002年第03期
慢性肺原性心脏病(简称肺心病)是临床上常见病、多发病。我们在跟师期间运用中西医结合方法,在陆家龙导师的指导下对46例肺心病病人进行治疗,现总结如下。
作者:金良昆;戴晓艳;陆家龙 刊期: 2002年第03期
赵淳教授是云南省著名中西医结合专家之一,长期从事内科、急诊急救医学,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其对血瘀证的临床治疗与研究有较深造诣.笔者有幸跟师学习,兹将己之管窥浅述于下.
作者:谢健;黄明霞 刊期: 2002年第03期
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以猪苓汤合膈下逐瘀汤加减治疗糖尿病性肾病(DN)30例, 并与单纯西药疗法20例进行对照观察. 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90%) 明显高于对照组(60%). 治疗组治疗后, 24h尿蛋白明显减少, 血肌酐、尿素氮显著降低(P<0.01), 总胆 固醇、甘油三酯降低(P<0.05), 全血粘度和血浆粘度显著降低( P<0.01), 红细胞聚集指数下降(P<0.05), 各观察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存在显著差异(P<0.05). 表明猪苓汤合膈下逐瘀汤加减对DN病人有调整糖脂代谢、减少蛋白尿、 改善肾功能和血液流变学状态、延缓肾功能减退进程的作用.
作者:李乐梅 刊期: 2002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