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运动平板试验结合多排冠状动脉螺旋CT血管造影对疑似冠心病患者的预测价值

周林海;梁碧荣;黄伟剑;黄周青;林杰;单培仁;虞晓武

关键词:运动平板试验, 多排螺旋CT, 冠心病
摘要:目的:探讨运动平板试验(TET)结合多排螺旋CT血管造影(CTA)对冠状动脉病变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95例行冠状动脉CTA和TET检查的疑似冠心病患者的资料。冠状动脉CTA分为正常、轻度狭窄(<40%)、中度狭窄(40%~69%)、严重狭窄(>70%);TET结果分为阳性和阴性,并计算DUKE积分,记录随访1.52~3.31年的主要心血管事件(MACE)。结果记录到39次MACE,发生率为2.74%,冠状动脉CTA能有助于危险分层,TET结合冠状动脉CTA与单独冠状动脉CTA比较并不能提高危险分层(P>0.05)。CTA中度和重度狭窄者、TET阳性对预测MACE有价值,HR分别为2.60(95%CI 1.31~5.22,P<0.01)和2.35(95%CI 1.22~4.83,P<0.05)。结论 TET阳性对冠状动脉CTA中、重度狭窄者有预后预测价值。
心电与循环杂志相关文献
  • 心电图对急性心肌梗死高危猝死患者的预警作用研究

    目的:探讨心电图联合临床危险因素在急性心肌梗死猝死高危患者中的预警作用。方法选择急性心肌梗死伴有恶性心律失常(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患者为恶性心律失常组(n=148),急性心肌梗死不伴恶性心律失常患者为对照组(n=52),测量患者的各心电指标,包括QRS时间、Q- T间期和Tp- e间期、J波、碎裂QRS波群,计算Q- Td及Tp- eC,记录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并随访调查6个月内心脏性猝死的发生情况,比较两组上述指标。根据LVEF值将所有患者分为LVEF≤30%,30%<LVEF≤40%,40%<LVEF≤50%,LVEF>50%,比较不同LVEF者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心脏性猝死发生情况。纳入常见的临床危险因素后,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恶性心律失常的预测因子。结果恶性心律失常组合并糖尿病者、QRS时间、Q- Td、Tp- e间期、Tp- eC、J波、碎裂QRS波群、BNP值和心脏性猝死的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或0.01),而LVEF值低于对照组(P<0.01)。随着LVEF的降低,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的发生率明显增高,其中30%<LVEF≤40%所占比例高(85.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Tp- e间期、LVEF、J波是患者发生恶性心律失常的独立预测因子(r=0.72、0.62、0.49,OR=4.68、3.63、2.46),Tp- e间期的相关性强(r=0.72),相对危险度高(OR=4.68)。结论Tp- e间期、LVEF、J波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的危险因素,Tp- e间期的预测价值高,优于LVEF、J波。LVEF的降低与急性心肌梗死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密切相关。

    作者:张萍;黄伟剑;崔丽丽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及室性期前收缩常见起源部位的心电图初步定位分析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VT)指通过目前的诊断技术排除明确的器质性心脏病,也排除了代谢、电解质紊乱以及遗传性心电疾病引起的室性心动过速。室性期前收缩是临床常见的室性心律失常之一,多数学者主张心脏结构正常的室性期前收缩是一种“良性”心律失常[1],是指目前的诊断技术未能发现明确器质性心脏病临床证据的一种心律失常。此类心律失常多发生于中青年患者且性别差异不明显[2]。其临床症状与预后并无必然关系,一般无需特殊治疗。只有当心动过速频繁、反复发作并引起患者出现较明显的临床症状及精神上受到影响时可考虑行射频导管消融(下称消融)治疗。

    作者:沈琴;连苗军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结节性甲状腺肿术后出现急性缺血性心室内传导障碍1例

    患者女性,60岁。因“体检发现甲状腺双侧叶结节2年余”入院。入院体检:体温36.9℃,脉搏61次/min,呼吸20次/min,血压129/61mmHg。一般情况可,颈软,气管居中,颈前区饱满,皮肤无红肿、破溃,未见血管搏动。颈部、颌下、锁骨上、腋下、腹股沟等全身浅表淋巴结未及肿大,甲状腺右侧可触及约3.0cm×1.5cm肿块,左侧未触及明显结节。心肺无殊。B超示甲状腺双侧多发结节。心电图(图1)示窦性心律,域、芋、aVF ST段压低。患者于入院后第5天在全身麻醉下行“右侧甲状腺腺叶+峡部+左侧甲状腺部分切除术”。术后第1天清晨患者下床如厕后出现呼吸急促、面色苍白,突发神志不清,全身抽搐,小便失禁,双侧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急诊心电图(图2)示窦性心律,二度玉型房室传导阻滞,ST-T呈急性损伤型改变,QRS时间延长,房室交接性逸搏搏动。而后患者心跳、呼吸骤停,血氧饱和度未测及,血压57/38mmHg,立即予反复床边胸外按压,简易呼吸球囊辅助通气,予肾上腺素、阿托品静脉注射,采用减轻脑水肿、营养心肌、扩张冠状动脉等对症治疗。再次行心电图检查(图3)示窦性心动过速,ST-T改变,提示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

    作者:茹璟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运动高血压与高敏C反应蛋白和脉搏波传导速度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观察运动高血压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hs- CRP)和踝臂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的变化,以及其与血压的相关性。方法选择高血压病1级、2级患者以及健康体检者各30例,均接受运动平板实验,分别测量运动前、运动亚极量、运动后的血压情况,按照运动高血压的标准分为运动高血压组和运动血压正常组,测定血hs- CRP和baPWV,分析运动高血压与hs- CRP、baPWV的相关性。结果高血压患者hs- CRP浓度和baPWV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运动高血压组hs- CRP浓度、baPWV值高于运动血压正常组(P<0.05);亚极量运动时的SBP、PP与baPWV、hs- CRP均呈正相关(P<0.05)。结论运动高血压患者较运动血压正常者炎症反应和动脉硬化程度更明显。

    作者:黄鹤飞;陈爱民;俞子东;沈亚云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心房阻滞与房性心律失常

    1概述正常窦性激动自右心房沿着三条结间束顺传至房室结,同时又较快地沿着上房间束(Bachmann束)传向左心房,当结间束和(或)房间束发生传导障碍时称为心房阻滞或结间阻滞。按阻滞发生部位可有左心房阻滞和右心房阻滞,以前者较多见,心房阻滞虽无血流动力学上的意义,却易诱发房性心律失常,据报道约有半数患者伴有反复发作的阵发性心房颤动或心房扑动史,40%可有房性期前收缩及房性心动过速,即使正常人若有P波中度切迹亦有形成室上性心动过速的倾向。故许多作者认为结间束/房间束病变可能是导致房性快速性心律失常的重要因素[1-2]。

    作者:吴祥;王建安;陈会强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右心室心尖部起搏对 Beagle 犬心室肌ERK1/2磷酸化水平的影响

    目的:探讨右心室心尖部起搏对Beagle犬心室肌电重构及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1/2磷酸化水平的影响。方法成年雄性Beagle犬12只,年龄3~4年,体重20~24kg,随机分为对照组(n=6)和起搏组(n=6),均植入DDD起搏器后程控至关闭状态,起搏组术后1周时开启起搏器并使心室起搏大化。于术前及术后1周、4周关闭起搏器后行心电图及超声心动描记术检查,术后4周时处死动物,观察心肌病理结果,采用免疫印迹法检测犬右心室心肌总ERK1/2及其磷酸化水平的变化。结果两组心室肌病理及超声心动描记术、心率、QRS时间、总ERK1/2的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对照组相比,术后4周时起搏组Tp- e间期、Q- T间期均增大,p- ERK增多(均P<0.05)。结论右心室心尖部起搏可以导致心肌复极延长及促进心肌ERK1/2的磷酸化。

    作者:程俊华;洪俊;郑程;陈学思;陈星星;赵景琳;李进;林加锋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脏游离壁破裂的临床特点

    心脏破裂是急性心肌梗死严重的并发症之一,随着急诊再灌注治疗特别是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手术的广泛开展,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脏破裂发生率有所下降[1]。心脏破裂,尤其是一旦发生心脏游离壁破裂,抢救手段十分有限,死亡率几乎达到100%。尽早识别心脏破裂高危患者并采取相应治疗措施至关重要。本文分析比较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脏破裂患者和不合并心脏破裂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心脏破裂的危险因素,现报道如下。

    作者:姜庆军;陈治奎;周军波;胡万英;葛世俊;周建庆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缬沙坦治疗后冠心病患者一氧化氮、内皮素-1及内皮依赖舒张功能的变化分析

    缬沙坦为一种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受体拮抗剂,在临床上有很多应用:治疗高血压、心力衰竭,减少蛋白尿,拮抗AngⅡ的致动脉硬化功能等。但是国际上对于缬沙坦等AngⅡ受体拮抗剂改善冠心病患者的内皮功能尚有一定的争议,相关机制尚不完全明确,特别是长期治疗后的作用影响。本研究通过长期观察缬沙坦治疗冠心病患者后一氧化氮(NO)、内皮素-1(ET-1)、内皮依赖舒张功能的变化来其研究其对内皮功能的影响及可能的机制,现报道如下。

    作者:陶袁;姚琪;邱樑;全军民;周林丽;陈浩;俞林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变异型预激伴无辜旁路现象1例

    患者女性,34岁,因反复心悸1年,再发加剧1d入院。体检:神志清,体温36.9℃,心率102次/min,呼吸20次/min,血压100/71mmHg。既往外院心电图检查提示预激综合征。入院查心电图(图1)示窦性心律,显性预激。为明确诊断,进一步治疗,行食管电生理检查。

    作者:张蔚璘;谢玮;吴浩;厉剑;刘星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心电与循环》稿约

    《心电与循环》为浙江省卫生厅主管,浙江省医学会主办的、面向全国发行的心电学、心脑血管病学及相关学科的专业学术性期刊。其前身《心电学杂志》为创刊于1982年的我国第一本心电学专业学术性期刊。《心电与循环》为双月刊,单月20日出版。杂志面向从事心脑血管疾病预防、医疗、科研、教学的工作者,报道心电图、心电起搏和电生理,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心力衰竭,结构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瓣膜病),血栓栓塞性疾病和抗栓治疗,心脑血管影像学,介入心脏病学及心脑血管疾病的流行病学、基础研究、药理学、循证医学研究等。本刊设有论著、经验交流、病例分析、综述、讲座等栏目。欢迎广大心电学、心脑血管疾病及相关科室工作者投稿。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心律失常用药策略》

    由王福军主任医师主编,胡大一教授作序推荐,日前已由人民军医出版社出版。本书共12章。第1章简要介绍心律失常的病因、分类、电生理机制、临床综合评价和治疗方法。第2章详细介绍抗心律失常药,包括非抗心律药在心律失常中的应用和抗心律失常药的联合用药及致心律失常作用。第3~10章介绍临床各类心律失常的用药策略,包括遗传性心律失常和心脏性猝死的用药策略。第11、12章对一些临床上可以遇到的疾病或情况(如有机磷及乌头碱中毒、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电解质紊乱、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急性心肌梗死、肺源性心脏病、情绪障碍、妊娠等)中心律失常的特点及药物治疗策略也作了论述。适合于各级医疗机构的临床第一线医师和基层医务人员阅读,特别适合地区级及地区级以下医疗机构的临床各科医师参考使用,也可供医学生及研究生参考。各地新华书店有售,定价:45元/册。也可直接与人民军医出版社联系邮购,邮购电话010-51927252。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2014年浙江省心电生理与起搏学术年会

    由徐耕教授、胡申江教授担任大会主席,浙江省医学会心电生理与起搏分会主办,将于2014年6月26~28日在浙江宁波举办。大会将邀请国内外著名心电生理与起搏专家展望心律失常学的发展前景,述评当前本领域的重大进展,探讨目前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扩大与会者的学术视野,提高浙江省的心律失常诊治水平。会议内容丰富,包括专题讨论、专家共识、焦点争鸣、病例讨论、心电循证、HRS会议热线传递等,会议期间还将进行第五届“心电图诊断知识竞赛”。大会组委会诚挚地邀请全国各地的同道参加此次盛会。参会者记国家级继续教育Ⅰ类学分3~5分。现将会议的有关事项通知如下:(1)会议时间:2014年6月26~28日;(2)会议地点:浙江省宁波开元名都酒店,地址: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首南中路666号;(3)会议费用:报到注册费用700元/位;(3)论文(病例)投稿E-mail:zjxd09@163.com,提交截止日期:2014年6月15日;(4)联系人:周颖0571-87784709,胡晓晟0571-87236502。更多会议详情可关注www.zjyxh.org.cn。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不同年龄段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的临床评价

    目的:评价不同年龄对急性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的安全性和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348例,按年龄分为3组,青中年组、年轻老年组及老年组,比较各组临床特征、冠状动脉病变特点及PCI成功率及手术并发症。结果老年组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行主动脉球囊反搏术(IABP)比例均高于青中年组(均P<0.05)。青中年组患者病变多为单支病变,以前降支病变为主,病变类型中血栓型病变多见,单支病变例数及血栓例数与老年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老年组患者的冠状动脉病变多为多支病变,与年轻老年组及青中年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病变类型中中重度钙化病变多见,与青中年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CI术中、术后并发症老年组高于青中年组及年轻老年组,PCI成功率老年组低于青中年组,死亡率高于青中年组及年轻老年组(均P<0.05)。结论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成功率下降,并发症增加。

    作者:张建勤;王迎;郑继锋;江力勤;蒋芬芬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EnSite Velocity 系统指导单导管射频导管消融右心室流出道室性期前收缩的初步体会

    目的:探讨EnSite Velocity系统指导单导管射频消融(RFCA)治疗右心室流出道(ROVT)室性期前收缩(PVCs)的可行性。方法28例药物未能控制的ROVT PVCs患者行单导管消融术,消融导管在EnSite Velocity系统指导下进行解剖标测重建RVOT模型,经激动顺序标测及起搏标测明确消融靶点。结果 RVOT建模时间及所需X线曝光时间为(6.6±2.2) min、(0.5±0.4)min。即刻消融成功率100%,异位起搏点起源自间隔部17例(60.7%)、前壁3例、后壁3例、游离壁5例。消融靶点较体表QRS波群起点提前(34.2±5.1)ms。手术总时间、总X线曝光时间、标测时间、消融时间分别为(56.2±13.9)min、(1.1±0.7)min、(15.5±8.2)min、(5.5±2.9)min,其中6例零X线曝光。术中、术后没有相关并发症出现,观察(19.7±8.6)d,复发1例。结论 RVOT PVCs多起源于间隔部,经EnSite Velocity系统指导的单导管消融安全有效。

    作者:黄鸿博;沈才杰;陈晓敏;孙立勤;储慧民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aVR ST段抬高21例心电图及临床分析

    近年来,一些研究表明aVR可用于一些心脏疾病的诊断及预后判断,包括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急性肺栓塞、房室肥大、心动过速等,但临床中aVR ST段抬高并不多见,本文主要对aVR ST段抬高的心电图进行分析,探讨其临床意义。

    作者:丁凌云;鱼运寿;郭勇娟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实用食管法心脏电生理学》

    由李忠杰、屈百鸣主编,印刷精美、图文并茂。详细介绍了食管法心脏电生理检查技术的方法、临床应用及各种心律失常与电生理特征。现已再次印刷,定价50元/本(精装),免邮资。欲购者请汇款至浙江省人民医院心脏电生理室王慧,邮编:310014,款到寄书。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Brugada综合征1例

    患者男性,43岁。因午睡后意识不清8h入院。患者既往体健,无高血压及冠心病史,家属无猝死史。入院体检:血压98/70mmHg,心率100次/min,体温34.2℃,呼吸23次/min,深度昏迷,瞳孔左右等大3mm,对光反射无,疼痛刺激无,无心界扩大,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实验室检查心肌酶及电解质正常,心脏彩超及头颅MRI均正常。急诊心电图(图1)示:心率97次/min,V1~V3呈下斜型抬高,J波或ST段顶点≥2 mm,T波倒置伴右束支传导阻滞图形,呈典型的Ⅰ型Brugada样波。心电图诊断:窦性心律,Brugada样心电图改变。患者入院次日的心电图(图2)示V1 ST段抬高较前低,V2呈马鞍型抬高,V3 ST段基本正常。患者数日后病情恶化,家属放弃治疗,自动出院。

    作者:俞晓珍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CRT 心电图的特殊表现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是指在传统双腔起搏器基础上增加左心室起搏,通过设定适当的房室间期(A-V间期)和室间间期(V-V间期),纠正异常的心房、心室电激动传导,以恢复房室、左右心室间和左心室室内运动的同步性,其工作的核心在于纠正不同步的机械运动[1]。因此,CRT患者想要大限度地达到再同步化治疗的目的,应在合理的A-V间期和V-V间期基础上尽可能地保证100%双心室起搏,行CRT患者的起搏器心电图特殊之处也几乎均与此有关。由于CRT特殊的工作原理,其与普通起搏器相比,有着许多截然不同的心电图特点,本文将介绍CRT与普通起搏器相比一些特殊的心电图表现。

    作者:杨小花;叶沈锋;于霞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右心室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下壁导联均呈R型吗?

    以往的研究发现,心室流出道起源的特发性室性期前收缩/室性心动过速(PVCs/VT),因起源点在心室的前上部,故在下壁导联呈R型。然而,近年来由于PVCs/VT射频导管消融(下称消融)的广泛开展,我们发现少数起源于右心室流出道(RVOT)的PVCs,在Ⅱ、Ⅲ、aVF中,亦可一个或多个导联呈非R型,现将典型病例报道如下。

    作者:陈一和;林佳选;林加锋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及心功能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血清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与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和心功能的关系。方法对253例入住我院并接受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确诊为冠心病的患者,按HbAlc水平分为3组:正常组(HbA1c≤5.6%,n=75)、临界组(HbA1c 5.7%~6.4%,n=85)、升高组(HbA1c≥6.5%,n=89)。根据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分为单支病变组(n=95)、双支病变组(n=103)和多支病变组(n=55),分析HbA1c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及心功能的相关性。结果 HbAlc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呈正相关(r=0.75,P<0.01)。HbAlc水平三支病变组高于双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高于单支病变组,临界组和升高组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及B型脑钠肽(BNP)均高于正常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均低于正常组,升高组的LVEDd及BNP高于临界组、LVEF低于临界组(均P<0.01)。HbAlc水平与LVEDd及BNP水平均呈正相关(r=0.73、0.62,均P<0.05),与LVEF呈负相关(r=-0.58,P<0.05)。结论 HbAlc增高者冠状动脉病变支数较多,左心室腔较大,心功能较差。

    作者:陈巧莉;周银平;傅海燕 刊期: 2014年第03期

心电与循环杂志

心电与循环杂志

主管:浙江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浙江省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