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翔翔;施陈刚
众所周知,常规的心电图检查早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急诊科、心脏内外科、老年科等),但对其检查报告,尤为对ST段改变,临床医生往往认识局限,缺乏与临床各种病种的综合分析.现就心电图ST 段抬高的发生机制与其各种常见的临床意义阐明如下:
作者:施翔翔;施陈刚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阿托伐他汀对血脂正常的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窦性心律的维持作用及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血脂正常的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的患者100例分成治疗组(n=57 例)和对照组(n=43 例),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胺碘酮抗心房颤动治疗,治疗组再给予阿托伐他汀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6 个月的疗效.结果 治疗组的NYHA 分级以及LVEF 均显著改善,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心房内径(LAD)以及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下降,IL-6、CRP 以及TNF-α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均P<0.01).治疗组复发病例、心房颤动复发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对血脂正常的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阿托伐他汀治疗,不仅可改善患者的心功能,还可降低患者阵发性心房颤动的复发率,可能与其抑制相关炎症反应有关.
作者:何春杰;项美香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心率与血压及高血压危险因素的关系,以及性别与年龄对这种相关性的影响.方法 测定4 501 例在本院行健康体检的人群的心率、血压、血糖、血脂,按年龄及性别分组后行心率与血压及高血压危险因素的相关性分析.结果 ≥65 岁组和<65岁组的血压均随心率的增快而增高.偏相关分析显示<65 岁组的心率与性别、血压及血糖呈显著正相关,与年龄呈显著负相关.≥65岁组的心率仅与收缩压、舒张压呈显著正相关.经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65岁组中性别、年龄、收缩压、舒张压及血糖与心率的关联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均P<0.01).≥65岁组分析仅发现收缩压及舒张压与心率的关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老年人的血压随心率的增快而升高,提示老年高血压患者同样存在交感活性的增加,对此类老年高血压患者使用RAS 抑制剂与β受体阻剂同样是合理的.
作者:江隆福;冯蓓莉;蔡小婕;祝建刚 刊期: 2012年第04期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临床较常见,多数患者无器质性心脏病,可伴有ST-T 改变.肌钙蛋白水平升高一般见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但也可见于其他疾病所致的微小心肌损伤.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ST-T 改变,同时伴肌钙蛋白升高较少讨论.通过本次教学查房我们共同学习和讨论.
作者:王高频;刘仁光;闫世彪 刊期: 2012年第04期
四、实例应用例1 患者男性,28 岁.反复胸闷心悸10余年,突发突止,每次发作数秒钟至数小时,且程度不一.因再发1h就诊.超声心动描记术、X 线胸片未见异常.心电图诊断:A型心室预激,频发房性期前收缩,旁道P- 波(图1).临床诊断: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作者:李忠杰;王慧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缬沙坦及硝苯地平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左心室肥厚心肌细胞G 蛋白偶联受体激酶2(GRK2)的表达及亚细胞分布的影响.方法 选择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为研究对象(n=30),随机分为对照组(n=6),低剂量缬沙坦组[L 缬沙坦,10 mg /(kg·d),n=6],高剂量缬沙坦组[H缬沙坦,30 mg /(kg·d),n=6],低剂量硝苯地平组[L 硝苯地平,10 mg /kg,2 次/ d,n=6],高剂量硝苯地平组[H 硝苯地平,30mg /(kg·次),2 次/d,n=6],由6 月龄喂养至8月龄,处死后分离心脏,通过免疫荧光标记、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及Werstern Blot 等方法,观察左心室心肌细胞GRK2的表达及亚细胞分布的变化.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两药物干预的SHR 左心室心肌细胞膜蛋白GRK2表达及分布减少,高剂量较低剂量又有进一步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缬沙坦组左心室心肌细胞膜蛋白GRK2表达及左心室重量较硝苯地平组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示两药物干预组大鼠左心室心肌细胞膜蛋白GRK2透光密度与左心室重量呈正相关(缬沙坦组r=0.837,硝苯地平组r=0.829,均P<0.01).结论 缬沙坦与硝苯地平改善左心室肥厚可能与抑制SHR 左心室心肌细胞膜蛋白GRK2表达有关,缬沙坦较硝苯地平能更好地改善心肌肥厚可能与其抑制GRK2表达使其进一步减少有关.
作者:张斌;林岫芳;江力勤;王迎;张建勤;许建江 刊期: 2012年第04期
急性心肌梗死是临床常见危重内科疾病之一.尿微量蛋白是早期肾脏损害的标志,其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已经引起临床工作者极大的兴趣.本文通过对我院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的尿微量蛋白进行观察,旨在探讨尿微量蛋白与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的关系.
作者:朱玲军;林文辉;高然然 刊期: 2012年第04期
传统的左心房前壁线消融曾经在持续性心房颤动消融中应用,其径线的设置始于右上肺静脉中部斜行向下,至于二尖瓣环前壁,此径线的缺点是行径较长,更重要的是易损伤Bachmann 束,致使左心耳传导时间明显延长,易致左心耳血栓形成.
作者:林加锋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 分析利钠肽临床应用及相关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比较B 型利钠肽(BNP)和N 末端B 型利钠肽原(NT-proBNP)的临床使用情况,并采用问卷调查临床医师对利钠肽的了解情况及使用目的.结果 2011 年度浙医二院检验科共收到BNP 标本3 170例,NT-proBNP标本7 299例.BNP 标本主要由心血管内科、干部科和呼吸科送检,而NT-proBNP标本主要由重症监护室、心血管内科和急诊科送检.BNP 检测值平均为[128.59(45.31~352.14)ng / L],较2010年的[170.34(56.00~451.79)ng / L]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BNP<100ng / L 的患者明显增加.NT-proBNP检测值平均为[ 1 420(383~4 950)ng / L],较2010 年的[945(287.5~2 738)]ng / L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NT-proBNP≥1 500ng / L的患者增加明显.问卷调查显示临床住院医师在开具检查同时缺乏对相关知识的充分了解.结论 BNP和NT-proBNP 检测在浙医二院应用2011年较2010年度明显增加,同时更趋合理,但是也有过度使用情况的发生.
作者:吕宝江;潘小宏;张松照;项美香;王建安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不同再灌注策略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浆脑钠肽(BNP)水平影响,并进一步探讨其对左心室重构和预后的意义.方法 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106例,分为直接PCI 组(n=40),溶栓组(n=23),择期PCI 组(n=25)和对照组(n=18).均于入院即刻、24h、入院后7d、l4d及28d测定血浆BNP 浓度;测定入院后7 d和28d 的LVEF;观察半年内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以死亡为终点.结果 各组患者入院即刻血浆BNP 水平无明显差异.直接PCI组入院后各时间点BNP浓度均明显低于溶栓组和择期PCI 组(P<0.01).直接PCI组入院后7d、28d LVEF 均高于溶栓组和择期PCI 组(P<0.01).择期PCI组入院后28d LVEF较溶栓组高(P<0.05).直接PCI组总心血管事件和死亡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或0.01);溶栓组和择期PCI 组心血管事件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但死亡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三种再灌注治疗均能降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浆BNP 水平,提高LVEF值,减少心血管事件,其中以直接PCI疗效为显著.
作者:胡宪清;傅慎文 刊期: 2012年第04期
随着心脏起搏器在临床中的广泛应用,主动固定电极导线在近几年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应用,与传统的被动电极导线相比,体现出了其一定的优势和特点,笔者通过对近两年间植入心脏起搏器患者的分析,比较两者之间的优缺点.
作者:赵乾磊;王春明;方裕;鲍迎春;刘海波;周立军 刊期: 2012年第04期
例1 患者男性,32 岁.因反复心悸4 个月余入院.体检:T 36.1℃,P 70 次/ min,R 20 次/ min ,BP110 / 60mmHg.患者心悸发作时的12导联同步记录的心电图(图1)示P波不能分辨,R-R 间期相等,QRS时间0.14s,频率190 次/ min,心电轴240°,Ⅰ、Ⅱ、Ⅲ、aVF 呈rS 型,V1~V2 呈qR 型,V3~V6 呈rS 型,食管心电图(非同步)见P 波与QRS 波群呈1∶1 关系,R-P间期>P-R间期.
作者:冯应君;李华义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 分析高脂血症患者红细胞表面超微结构的改变,血脂相关参数的改变,加深对高脂血症引起动脉硬化及心脑血管病机制的认识.方法 30例高脂血症患者为观察组,30 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通过扫描电镜观察红细胞表面超微结构,比较两者的差异,并对血脂相关参数进行分析.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的血总胆固醇分别为:(6.85±1.37)mmol / L、(4.19±0.64)mmol / L(P<0.01);低密度脂蛋白分别为:(4.26±1.46)mmol / L、(1.54±0.38)mmol / L(P<0.01);扫描电镜下,呈圆拱形锅盖状异常形态红细胞明显增多,部分红细胞互相粘连呈串状或簇状,对照组红细胞形态多呈双凹圆盘状.结论 高脂血症患者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升高,红细胞表面超微结构显著改变,可能是导致动脉硬化及心脑血管急性事件的红细胞病理基础.
作者:郑家胜;诸葛毅;俎德玲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T 波幅度值的改变对微冠状动脉再灌注的判断价值.方法 收集PCI 术前后106 例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心电图,分析T 波幅度动态变化.结果 T波幅度改变和术后ST段恢复延迟有关,T波幅度值的动态变化能更早的反应微冠状动脉再灌注情况.结论 在PCI 术前后,倒置T波以及T波幅度的动态变化与早期微冠状动脉再灌注有关,是预测微冠状动脉再灌注的早期独立因子.
作者:周林海;梁碧荣;张怀勤;黄伟剑;黄周青;尚培仁;肖方毅;孙丽卿 刊期: 2012年第04期
随着经桡动脉路径冠状动脉造影技术在老年患者冠心病诊断中的普及,临床由于拔鞘后压迫不当导致穿刺部位出现血肿等并发症并不少见.近年来我们对桡动脉穿刺冠状动脉造影老年患者采用TRBand 装置进行桡动脉压迫止血,取得了良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陈爱民;俞子东;俞海风;肖滨;黄鹤飞;刘春霞;钱安斌;沈亚云;吕仲兰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清醛固酮水平的变化,经螺内酯干预治疗后改变及意义.方法 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328 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和80例无心力衰竭患者的血清醛固酮水平,进行统计分析.96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经予螺内酯干预治疗,测定其治疗前后醛固酮水平改变.结果 CHF 组血清醛固酮水平[(165.6±36.9)ng / L] 显著高于对照组[(79.3±28.3)ng / L,t=19.53,P<0.01],而且在Ⅱ、Ⅲ、Ⅳ级心力衰竭组间依次显著递增(F=34.03,P<0.01),住院期间死亡组血清醛固酮水平显著高于好转出院组(t=5.599,P<0.01).96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经螺内酯治疗[平均(78.2±14.2)d]后,血清醛固酮水平并未出现显著性改变[(163.4±34.3)ng / L、(161.3±33.1)ng / L,t=0.432,P>0.05 ].结论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清醛固酮水平显著升高,且与心力衰竭严重程度和病情预后相关,短期螺内酯治疗并未显著改变醛固酮水平.
作者:季乃军;蓝翔;陈东海;童丽军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300 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记录所有患者性别、年龄、吸烟史、2型糖尿病病史、身高、体重、体重指数(BMI)、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行动态血压监测,按血压昼夜节律分为杓形组(n=120)和非杓形组(n=180).以Judkins 法行冠状动脉造影术,根据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及病变血管解剖分布计算Gensini评分.结果 非杓形组Gensini评分(34.25±10.15)显著高于杓形组(25.13±7.22),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与冠状动脉病变存在相关性.
作者:黄科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环肺静脉消融(CPVI)联合连续心房碎裂电位(CFAE)射频导管消融治疗持续性心房颤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入选64例经药物治疗无效且有症状的持续性心房颤动(PeAF)患者,CPVI后分为转复窦性心律(A 组)及未转复窦性心律组(B 组),未转复窦性心律患者行左心房连续CFAE(CFE-mean≤70ms)标测与消融后,分为转复窦性心律组(B1 组)与未转复窦性心律组(B2 组).两者终点分别为消除所有肺静脉电位与连续CFAE 或转复窦性心律.结果 A 组年龄、术前左心房内径(LA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及手术前后心房颤动周长(AFCL)明显高于B 组(P<0.05).B1 组术前LAD、LVEDD 及手术前后AFCL 明显高于B2 组(P<0.05).A 组15 例(23%)与B1组21 例(45%)直接转复为窦性心律,B1组患者中3 例(6%)二尖瓣峡部依赖与2 例(4%)三尖瓣峡部依赖心房扑动经线性消融后转为窦性心律,1 例(2%)二尖瓣环局灶性房性心动过速患者消融后转为窦性心律,28 例(57%)维持心房颤动患者行体外直流电复律成功.随访(5.8±2.3)个月,36 例(56%)维持窦性心律,A 组发生3 例(20%)快速性房性心动过速,明显低于B 组25例患者(51%,P<0.01).B1组发生快速性房性心动过速,低于B2组患者(33%、64%,P<0.01).术中及术后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 CPVI 联合连续CFAE 指导持续性心房颤动射频导管消融术有效安全,CPVI及CFAE消融对于心房电解剖重构程度较低患者的消融效果可能更好.
作者:陈晓敏;储慧民;沈才杰;丰明俊;何斌;刘晶 刊期: 2012年第04期
患者男性,76岁,5年前因心动过缓、晕厥安装双腔起搏器.体检:血压150 / 80mmHg,心率75 次/min,律齐,各瓣膜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超声心动描记术检查示镜像右位心,腹部超声示肝位于左侧,脾位于右侧.常规心电图示心房为自身搏动,P-V间期160ms,QRS 波群为心室起搏,频率75 次/min,起搏模式为VAT.其QRS波群在Ⅰ、Ⅱ、aVL、aVF呈QS型,aVR呈R型,其中Ⅰ、aVL P波浅倒置而aVR P波直立,符合窦性心律右位心P波极性改变.
作者:柏晓梅;刘尚武;杜志海;梁炎;胡艳霞 刊期: 2012年第04期
对于起搏器依赖的患者而言,起搏器正常工作是至关重要的,尤其是心室起搏.心室的正常起搏需要一个稳定的起搏阈值.早年植入起搏器后,为了确保心脏持续有效起搏,通常需将起搏器输出电压设定为起搏阈值的2~3 倍,消耗了大量的电能,缩短了起搏器的寿命.
作者:蔡卫勋;刘晓健;孙华;赵力 刊期: 2012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