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思考心电图之97》答案

关键词:
摘要:
心电与循环杂志相关文献
  • 心房颤动射频导管消融的术式研究进展

    随着射频导管消融(下称消融)技术和设备的发展,心房颤动消融作为一种非药物的心律控制手段正引起关注.新近美国心脏病协会、美国心脏病学会、欧洲心脏病学会关于心房颤动治疗的指南中,对有症状的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如果一种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无效即可考虑行消融治疗.

    作者:马骥;边昶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

    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系指QRS形态在任一心电图导联上不断变化、节律不规则的室性心动过速,频率100~250次/min,多数发作能自行中止,偶可转为心室颤动.可根据Q-T(Q-TU)间期延长与否,分为长Q-T间期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正常Q-T间期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和近年来提出的短Q-T间期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

    作者:赵昜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心房颤动患者血栓栓塞的预防

    心房颤动是常见的心律失常,是缺血性脑卒中(下称脑卒中)的一个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在美国约有250万人患有心房颤动.一级预防临床试验中心房颤动患者脑卒中发生率与Framingham心脏研究对于脑卒中危险的评价一致,不行抗栓治疗的患者脑卒中的年发生率为4.5%.心房颤动使所有年龄组患者脑卒中发生率增加4~5倍.

    作者:陈君柱;王兴祥;杨雨民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一度房室传导阻滞合并交替性完全性预激综合征1例

    患者男性,72岁.因头晕、心悸1天就诊.体检:BP 135/80 mmHg.心率64次/min,心律齐,各瓣膜区未闻及杂音.X线胸片正常,心界不大.临床诊断:冠心病.心电图(图1)示:窦性P波规律出现,心率96次/min,P-R间期长短交替出现,长者0.26s,短者0.11s;长P-R间期下传的QRS波群形态、时间正常,短P-R间期下传的QRS波群宽大、畸形、起始部有δ波,两种形态的QRS波群交替出现,酷似舒张晚期室性期前收缩二联律,但仔细观察不难发现,宽大、畸形的QRS波群起始部模糊、迟钝,QRS间期增宽达0.15~0.16s,伴有继发性ST-T改变.

    作者:王美爱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右旋心心电图诊断的再认识

    右旋心和镜像右位心虽然心脏均为右位,但两者解剖改变截然不同.右旋心的右心房和右心室仍位于右侧,左心房和左心室仍位于左侧;而镜像右位心则是左心与右心互换的.故右旋心心电图额面I导联P波是直立的;横面QRS波群V1~V6虽形态相仿、电压逐渐降减,但代表的是左心室图形.镜像右位心心电图额面I导联P波则倒置;横面QRS波群V1~V6代表的是右心室图形.因而诊断右旋心不能完全套用镜像右位心的校正方法.本刊2007年第1期第44页例2笔者误用镜像右位心的胸导联校正方法诊断右旋心.现根据心脏具体解剖特点并结合临床对两例右旋心作出正确分析(图1~图3).

    作者:刘慧玲;周伟;于霞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思考心电图之98

    作者: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儿茶酚胺敏感性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

    苑医师(住院医师)本次查房的患儿为女性,11岁,因发作性晕厥4年,植入AAI起搏器10天再次发生晕厥入院.

    作者:许原;郭继鸿;苑翠珍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预激综合征P-R间期、P-J间期之相关问题

    一、与预激综合征P-R间期长、短有关的因素预激综合征的P-R间期大多在0.08~0.11s,但有短至0.06s或长达0.20s者[1].P-R间期的长短主要取决于下列因素:①房室旁道的性质,即是快旁道还是慢旁道?前者顺传不应期≤0.35s,具有全或无的传导特点,不出现传导延缓或递减性传导,因而不存在一度或二度Ⅰ型传导阻滞;而后者顺传不应期相当长,可达0.6~1.0s,甚至更长[2],大多数亦呈全或无的传导特点,少数可出现传导延缓或递减性传导,P-R间期>0.12s,呈现一度、二度Ⅰ型传导阻滞,甚至出现交替性文氏周期、裂隙现象等少见的心电图表现.

    作者:何方田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心房颤动射频导管消融的策略及疗效评估

    射频导管消融(下称消融)已发展成为心房颤动有效的根治手段.与抗心律失常药物(AAD)不同,消融针对的是心房颤动的发病与维持机制,因而使根治成为可能.研究表明,肺静脉及其周围左心房后壁为心房颤动发病及维持的关键部位.因而,这一区域也是所有心房颤动消融策略的共同干预靶区.目前,在有经验的电生理中心,以肺静脉及左心房后壁为干预目标的心房颤动消融术后随访成功率在80%以上.

    作者:陈晓敏;储慧民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不同心房起搏模式对心房颤动治疗的价值探讨

    心律控制在有症状的心房颤动患者中仍然是一个正确选择.控制心律的药物治疗存在着诸多局限性,因此非药物治疗得以逐渐发展起来.不同的心房起搏模式在抗心动过缓适应证患者中的应用已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尤其是存在阵发性心房颤动的患者,尽管技术上已经成为现实,但是以此防治心房颤动的价值一直存在着争议.

    作者:沈法荣;王志军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图像融合技术在心房颤动射频导管消融中的应用

    目前心房颤动射频导管消融(下称消融)的主要方法是以肺静脉的电隔离为终点的环肺静脉线性消融,在此基础上根据病情决定是否增加其他部位的消融[1].

    作者:林佳雄;刘少稳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急性心肌缺血性高耸T波

    急性心肌缺血性高耸T波是冠心病患者在急性心肌缺血过程中,对应缺血部位的导联出现一过性T波增高变尖,伴随着缺血缓解又恢复到原有状态的心电图现象.心电图特点急性缺血性高耸T波具有以下特征(图1):(1)电压突然增大50%以上.(2)两肢对称,基底部变窄,波顶变尖.(3)变化剧烈,几s内就可以观察到显著的变化.(4)仅出现于缺血区域的导联上,非缺血部位的导联则可无明显改变.故能作定位诊断.(5)缺血缓解后逐渐降低,迅速恢复原状.(6)缺血持续时间超过20min,常发展成急性心肌梗死.

    作者:卢喜烈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室性期前收缩伴巨R波型ST段抬高1例

    患者男性,56岁.因反复心前区压榨性疼痛1天,再发加重1h就诊.发作前无明显诱因,常于休息时发作,每次持续时间10~20min,口服硝酸甘油不能缓解.

    作者:蒋勇;王福军;向芝青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器质性心脏病合并心房颤动射频导管消融的疗效分析

    长期以来心房颤动的治疗效果并不理想[1-3].随着对心房颤动电生理机制的深入研究和分析,肺静脉及腔静脉局灶起源学说的兴起[4],射频导管消融(下称消融)治疗的时代已经来临.

    作者:顾佳宁;刘旭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第24课隐匿性室性心动过速

    一例26岁男性患者出现了近似晕劂(症状)和270次/min的室性心动过速,该室性心动过速形态呈左束支传导阻滞伴电轴下偏型.

    作者:鲁端;王劲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4相交替性左束支传导阻滞1例

    患者男性,52岁,健康体检时心电图同步记录(图1A)示:窦性心律,心率57次/min,P-R间期0.16s,左心室电压偏高,QRS电轴正常,2:1左束支传导阻滞,Q-T间期正常范围.11min后复查心电图(图1B)示:窦性心律,心率57次/min,但2:1左束支传导阻滞消失.追问病史,患者1周前心电图(图1C)窦性心律较匀齐,心率71~75次/min,无束支传导阻滞表现.综合上述心电图表现,图1A初步诊断:窦性心动过缓,左心室高电压,4相交替性左束支传导阻滞.

    作者:王延林;朱晓红;梁群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房室旁道合并双径路呈双束支交替传导阻滞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1例

    患者男性,21岁.因反复心悸、气促10余年就诊.动态心电图诊断:窦性心律,偶发房性和房室交接区性期前收缩,间歇性A型预激综合征,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房室交接区性逸搏及逸搏心律,心动过速时心率140~170次/min.彩色脉冲多普勒超声心动描记术检查及X线胸片、心肌酶谱、血电解质等检查均未见异常.电生理检查:穿刺插管时诱发室上性心动过速(图1),Ⅰ、aVL、V5~V6 P波倒置,R-R间期长短交替,提示为左侧旁道顺向性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心率呈133与154次/min交替,提示双径路交替传导.行500ms次/min的右心室S1S1刺激,逆传A波以CSd领先,呈偏心性传导,经左侧旁道逆传(图2).

    作者:徐鸿远;钟国强;郑剑光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心房颤动合并心力衰竭的药物治疗

    心房颤动和心力衰竭是当代影响人类健康的两种主要心血管病.心房颤动可诱发和加重心力衰竭,心力衰竭可触发和持续心房颤动,两者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1-2].据文献报道,在一般人群中两者合并存在的发生率约>1.0%,但随着年龄增大和心功能恶化而发生率逐步增高[2-4].约42%的心房颤动患者可发生心力衰竭;而在心力衰竭NYHA心功能分级Ⅱ~Ⅲ级和Ⅳ级的患者中,合并心房颤动者分别为10.1%~15.4%和49.8%.在我国心房颤动住院病例中,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约为33.1%[5].而且,近年报道的CHARH、SOLVD、VALIANT等试验均证实,在平均随访的2~3年中,心房颤动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的死亡率明显高于窦性心律合并心力衰竭患者(P≤0.01)[6-8].故必须合理和及时地治疗心房颤动合并心力衰竭患者,设法改善此类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率.

    作者:鲁端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早期复极综合征的临床意义探讨

    目的 评价早期复极综合征的心电图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 观察住院患者组(患者组)517例和健康体检组(体检组)38例早期复极综合征的心电图和临床资料.其中两组各20例作运动负荷试验.结果 (1)本组555例ST段均呈凹面向上或上斜形抬高的典型改变,487例见于单纯胸导联或合并肢体导联(87.74%),绝大多数见于V4~V6.(2)患者组散见于临床近百余种疾病,其分布比例及心电图改变在心血管病与其它系统疾病的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心前区痛待查的28例确诊为合并肺胸膜疾病10例,冠心病、肋软骨炎和神经紧张症各6例.(3)心前区痛待查的20例运动平板试验阳性4例、ST段降至正常16例;体检组20例下蹲运动试验ST段均降至正常.休息10min后39例回复早期复极综合征心电图改变.结论 早期复极综合征的心电图特点不具有指证心血管病变的临床意义,不宜再作分型;无心前区痛的早期复极综合征心电图改变为正常变异,无需临床干预.运动负荷试验有助于早期复极综合征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作者:申万红;刘子文;李毅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冠状动脉痉挛致窦性停搏1例

    患者男性,26岁,因半年来反复于剧烈运动后晕厥就诊.通常在运动高峰时发生一过性黑矇继以极短暂的意识丧失,伴面色苍白,呼吸急促,瞬间即可恢复.

    作者:于树君;郑淑芳;丁昌荣 刊期: 2008年第01期

心电与循环杂志

心电与循环杂志

主管:浙江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浙江省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