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忠生;魏千程;张慧渊;孟庆常;丁辉;闫向勇
血府逐瘀汤出自清代王清任所著 《医林改错》是中医学行气活血法的代表方,因其活血化瘀作用显著, 而备受中医药界的广泛重视和高度评价.近200年的临床实践表明, 其临床应用之广泛, 疗效之确切, 为其它活血化瘀方药所无法比拟, 堪称活血化瘀之首选品.血府逐瘀汤由当归15g,生地黄15g,桃仁20g,红花10g,枳壳10g,赤白芍10g,柴胡5g,桔梗5g,川芎7.5g,牛膝15g,生甘草10g等11味药组成,笔者根据祖国医学辨证施治,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原则,在用其药延其理,更其量,加其药的指导思想下,对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各种病证,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介绍如下:
作者:曹亚萍 刊期: 2006年第04期
卒中后抑郁症(PSD)是脑卒中后的常见并发症,其发生率临床报道不完全相同,多在40%~50%左右.抑郁症的出现不仅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和认知方面的恢复,也妨碍其神经功能障碍的恢复,而且增加脑血管病的病死率.笔者运用从肝论治法,以柴胡疏肝散为基本方,并随证加减,对患者进行观察治疗,并与西药百忧解组进行对比,现介绍如下:
作者:王鹏;王洪菊 刊期: 2006年第04期
近年来临床因出汗多而就诊的病人越来越多,而在治疗中沿袭传统的理论和治疗方药,疗效不佳,笔者经多年的临床探索,在治疗汗症中取得较好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作者:杨荣辉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是糖尿病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在糖尿病患者中其发病率可高达60~90%,是严重影响糖尿病患者生活质量及致残的主要因素.近年来,中药提取物被广泛用于治疗DPN并取得令人满意的疗效.对这些药物的深入研究将有助于开发和筛选有效的天然药物,为中医药防治DPN提供新方法、新手段.
作者:王巍;谢映红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个累及周围关节为主的多系统性、炎症性的自身免疫病.其特征性的症状为对称性、周围性多个关节慢性炎症病变:临床表现为受累关节疼痛、肿胀、功能下降,病变呈持续、反复性发作过程.病因不甚明了,目前无特殊有效的治疗方法.只能靠消炎镇痛药、糖皮质激素药来控制症状.是造成我国人群丧失劳动力和致残的主要疾病之一.笔者采用六虫汤加减治疗该病78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熊安保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疼痛是癌重度症患者常见和难忍受的症状之一.50%患者的疼痛为中度至重度,30%为难以忍受的重度疼痛.而在肝癌患者的后期中,剧烈疼痛是常见的临床症状,因此,控制癌症疼痛十分必要,三阶梯止痛法中美施康啶作为强阿片类止痛药是治疗重度疼痛的常用药,但单独使用疗效不能满意且随着剂量增加其便秘等副作用也加重,我科近7年来,应用新癀片配合美施康啶并用治疗重度肝癌癌痛患者192例,既增加了疗效又减轻了便秘的副作用.现介绍如下:
作者:马红岗 刊期: 2006年第04期
抑郁症是人群中为常见的精神障碍之一,是一组以情感障碍为突出表现的心理疾病.笔者采用眼针疗法结合自拟解郁汤治疗23例抑郁症患者,疗效满意.现介绍如下:
作者:谢博多;李淑红 刊期: 2006年第04期
感冒又称上呼吸道感染,是临床常见的外感疾病.90%以上为病毒感染,少数为细菌感染或二者混合感染.临床表现以鼻塞、流涕、喷嚏、咽痒、咳嗽、恶寒发热等为特征.多发于冬、春季节,直接损害人们的身体健康,甚至诱发多种病证.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每年死于感冒的人至少有200万人以上,因此,必须积极预防和治疗感冒.当前治疗感冒主要以抗菌、抗病毒药物或中医辨证选方治疗,而药物的毒副作用增加了肝、肾功能负担,损伤了机体正气.因此,笔者自1999年秋~2005年末采用了捏臂搓身法治疗感冒新方法,设对照组进行临床研究,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作者:程桂真 刊期: 2006年第04期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的改变,脂肪肝的发病率逐年上升,我校职工中发病率高达16%,据报道全国的发病率约占总人口10%,成为继乙肝之后我国发病率第二的严重疾病.
作者:陈姝娴;应爱兰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细胞凋亡(apoptosis)或称程序性细胞死亡,此概念由Kerr[1]等在1972年首次提出,是当今生命科学领域研究的热点课题.中医药在疾病治疗中的独特效果提示中药、针炙等疗效有可能通过影响细胞凋亡而发挥作用.参麦注射液是以人参、麦冬为主要成分的中药制剂,具有益气、生津、复脉、固脱之效,临床上应用颇广.用其治疗冠心病、心肌炎、脑梗死以及提高癌症病人的免疫力等,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近10年来参麦注射液对细胞凋亡影响的研究进行综述如下.
作者:舒建中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笔者近来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2型糖尿病30例,在不改变其饮食控制及降糖药物的基础上,配合口服中药降糖调脂饮汤剂或散剂治疗,疗效较为满意.现介绍如下:
作者:王东芳;张立营;李淑芳;张颖辉 刊期: 2006年第04期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因椎间盘变性,纤维环破坏,髓核突出刺激或压迫神经根所引起的一组综合症状,是腰腿痛常见的原因之一.属中医痹症范畴,系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我科于2001年8月~2006年2月对14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护理,对病人及其家属同时施行健康教育与指导,疗效明显.现介绍如下:
作者:林慧;付斌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笔者自2002年以来,采用中药治疗骨折延期愈合患者38例,取得良好疗效.现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38例中,男22例,女16例;年龄28~56岁;骨折延期愈合的有尺桡骨中段骨折7例,胫骨下1/3骨折19例,股骨中段骨折4例,肱骨中段骨折6例,手舟状骨折2例,横断形骨折21例,斜形骨折6例,粉碎性骨折11例,按型分气滞血瘀型12例,肝肾不足型19例,固定不当型7例.
作者:方雪冬 刊期: 2006年第04期
萎缩性胃炎因其病程缠绵、病机复杂而经常面临标本先后的困难选择.笔者体会,准确把握本病的标本治则,对提高疗效至关重要.现将临证经验介绍如下:
作者:王建康 刊期: 2006年第04期
小儿咳嗽是临床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的症状之一.中医认为小儿为纯阳之体,形气不足,卫外功能较差,不耐寒热之邪的侵袭,气候骤变、寒热失常之时,衣服增减不及时,或坐卧当风,更衣脱帽,以及洗澡受凉、相互传染等均可引起感冒发生,直接影响肺呼吸的功能,使肺气的宣发与肃降,气机失调,进而引起一系列呼吸道症状.笔者应用宣肺泄腑法治疗小儿咳嗽56例取得良好疗效.现介绍如下:
作者:杨莹 刊期: 2006年第04期
近年来,笔者用自拟结肠散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32例,取得满意疗效.现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32例中,男25例,女7例;病程长者3年,短者1个月;年龄23~58岁.临床检查,有慢性反复发作史,如腹痛、腹泻,有脓性血便;乙状镜检有不同程度的充血水肿等.
作者:蒋明琴;杜惠霞 刊期: 2006年第04期
面神经麻痹又称面瘫,是临床上常见病、多发病.笔者自2003年3月~2004年11月运用中西医结合治疗面神经麻痹38例,取得较好疗效.现介绍如下:
作者:李科翠 刊期: 2006年第04期
呃逆俗称打嗝,是以气逆上冲,喉间呃呃连声,令人不能自制为之的病症,其发病原因,主要由于饮食不节,情志不和,寒、热刺激,正气虚弱等因素导致胃气上逆,动膈而成.还因某些疾病如:脑血管病、消化道疾病及腹部手术后,可出现顽固性呃逆,主要是由各种刺激致使迷走神经过度兴奋反射的结果.频繁的呃逆,不仅影响患者睡眠、手术后的恢复、饮食情绪,还可加重病情,甚至可引起贲门部、食管和胃底部粘膜撕裂,使病情加重,导致生命危险.笔者自1999年以来,采用下列方法治疗顽固性呃逆,疗效满意.现介绍如下:
作者:陆忠英;王亚玲 刊期: 2006年第04期
1 口臭[例一] 李某,男,50岁.口中常有秽浊之气,其味臭不可近人.饮食恶冷喜热,腹胀便溏,1日数次.查:体瘦,口中气味浓臭,舌淡边有齿印,苔白滑,脉沉迟.诊断:口臭(脾阳不振,浊逆上泛.治宜温阳健脾,升清降浊.方用理中汤加味:党参18g,白术30g,干姜18g,炙甘草18g,制附子9g.服药10剂后口中秽气大减,腹胀消失,大便1日2次,已成形.虑其脾虚日久,胃中积滞一时难以消尽,嘱更服附子理中丸调理至诸症消除.
作者:李方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笔者近年来运用三仁汤加减治疗副伤寒症32例,效果较满意,疗效可靠.现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住院病例32例中,男23例,女9例;年龄大46岁,小17岁.平均年龄33岁;病程3天~11天,平均5天.本病例诊断以夏秋季节,高热不退,持续发热,晨时热轻,午间后热甚,全身疲乏,厌食,胃脘部胀闷,眼涩或眼红,腓肠肌轻微触压痛,舌质淡,苔薄腻,脉弦缓为依据.
作者:江文智 刊期: 2006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