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怀玉;杨存科
笔者自1994年用速效救心丸治疗胸痹心痛102例,并设对照组,用复方丹参片进行对照观察50例,经治疗前后结果表明: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现报告如下:
作者:于芝伟 刊期: 2005年第03期
手部慢性湿疹多发生于指背及指端掌面,亦可蔓延至手背和手腕部,境界不清或呈小斑片状,或发生于掌侧,其限局性.笔者自2000年8月开始采用口服抗组胺药物及外用中药汤剂祛湿汤熏洗治疗慢性手部湿疹患者50例,取得较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樱 刊期: 2005年第03期
肾气丸又名桂附八味丸,原载于<金匮要略>,是补肾的祖方.后世诸多医家如赵献可、薛立斋、张景岳等,对本方推崇备至,广泛应用于痰饮、咳嗽、血证肿胀、黄疸诸疾.由本方化裁而来的诸多方剂现广泛用于临床治疗慢性肾炎、神经衰弱、慢支、肺气肿、支气管哮喘、性功能减退、糖尿病等.方中,附子、肉桂温补肾阳为主药,熟地、山药、山茱萸益肾阴,成阴阳互根之用,制附子、肉桂辛躁伤阴之弊,扶正不忘祛邪,泽泻、茯苓、丹皮渗利湿热,以泄肾浊,则阴阳相济,肾气自复,诸症自消,笔者经多年临床运用,屡有心得,现介绍如下:
作者:吕蕾;刘玉军 刊期: 2005年第03期
急性脑卒中超早期康复护理可促进功能恢复降低致残率,我科2000年1月至2003年1月对急性脑卒中病例进行辨证施护,采取超早期康复护理,现报告如下:
作者:宗玉芹;高荣;赵聪 刊期: 2005年第03期
中风是危及人类健康的常见脑血管病之一,近几年来发病率明显上升,年龄组逐渐提前,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中风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特别是随着血液流变学在医学各领域中研究不断深入,利用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的变化指导中风的治疗,是目前需要进一步研究的一项临床课题.笔者现将近1年来以金纳多注射液为主治疗64例缺血性中风患者的临床效果,以及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观察结果如下:
作者:王林;叶淑兰 刊期: 2005年第03期
榆耳(Gloeostereum incarnatum )又称榆蘑或黄耳,其子实体质地胶质,形态似黑木耳,但粉红棕色,富有弹性,食之可口.是分布于我国东北部山区和日本北海道地区的一种稀有野生真菌,自然界多发生于8~9月份,常腐生于湿度大、光线弱的山沟地边、半山坡榆树的木桩上.它的子实体富含蛋白质、多糖及多种维生素、脂肪含量低.其蛋白质含量为20.99%,包含了全部的17种氨基酸,特别是人体自身不能合成只能依赖外部摄取的7种必需氨基酸占总氨基酸量的40%.并含有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特别是维生素pp含量高达243mg/100g.中医记载:榆耳性平味甘,具和中化湿功效.民间用于治疗红白痢疾、痔疮、皮炎、腹泻、肠炎等疾病.通常用榆耳与大枣、红糖同煮来治疗痢疾.它是一种可以开发利用的食用药用珍品,为了查明榆耳的药用价值,笔者从榆耳的抑菌作用方面着手对其药用价值进行了初步探讨.
作者:李士怡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笔者采用自拟稳心汤加减治疗心脏神经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聂嫦娥;金泓鑫 刊期: 2005年第03期
小儿腹泻四季均可发生,主要表现大便次数增多、便质稀薄或呈水样便为其主症,此病多由外感六淫、内伤乳食、损伤脾胃导致运化失常的一种消化道疾病,如不及时治疗或治疗不当,日久可影响小儿营养生长 .
作者:刘素云 刊期: 2005年第03期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病因未明的累及直肠与结肠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近年来,笔者采用白术芍药散加味治疗本病26例,收到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肖群益;胡伟飚 刊期: 2005年第03期
近年来,卵巢囊肿的患者逐渐增多,已成为妇科临床的常见病之一.在临床中探索出中药桂枝茯苓丸加味,用以活血消瘀、通阳理气化湿散结,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总结如下:
作者:高淑梅;刘惠仪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糖尿病是中老年人常见病,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老年糖尿病患者在逐年增多.大多数糖尿病患者想到疾病将伴随终生,心里很难过 ,表现为精神抑郁、心情不畅.此种心态,自然会削弱机体的免疫功能,使抵抗力下降,不利于糖尿病的控制,严重影响治疗效果.因此,在糖尿病的治疗中,分析患者的心理特点并给予积极的心理护理是十分重要的.
作者:刘伟;刘晨冰 刊期: 2005年第03期
1 临床资料本组12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66例,采用眼针康复治疗;对照组62例,进行单纯西医药物治疗.治疗组出血性中风23例,缺血性中风43例,男48例,女18例;对照组出血性中风23例,缺血性中风39例,男34例,女28例,年龄34~72岁.病程短7天,长3个月.
作者:刘岩 刊期: 2005年第03期
尽管HCY血浓度升高是心脑血管病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已得到证实,但其作用机制却仍不完全清楚.笔者对我院2003年6月~2004年5月收治的126例脑梗死患者HCY水平与此114例正常对照组进行分析,旨在为该项研究的不断深入提供资料.
作者:高宇航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笔者应用辨证施治方法治疗隐匿性肾炎取得较满意疗效.择其病案几例介绍如下:
作者:刘淑芳;刘春明 刊期: 2005年第03期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是临床常见的周围血管病之一.笔者在治疗中采用内服补阳还五汤加减并辅以患肢熏洗,取得了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宋歌今 刊期: 2005年第03期
胡斌教授从医近40年,擅治内科疑难杂证.对内科疑难杂证的治疗是,在宏观辨证使用经方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检测技术及中药药理微观辨病用药,疗效卓著.笔者有幸成为学术继承人,聆受教诲,现撷其临床验案三则:
作者:贾素庆 刊期: 2005年第03期
失眠,又叫不寐、不得眠,是以正常性睡眠减少为特征的一种病症.自1995~2004年,运用加味四物汤治疗失眠86例,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惠玲 刊期: 2005年第03期
柴胡舒肝散原载于<景岳全书>笔者经多年临床运用,屡有心得,现就临证所得,略录如下:
作者:张立兴 刊期: 2005年第03期
胃脘痛系指胃脘近心窝处(剑突下)疼痛为主证的疾病.胃为六腑之一,胃的上口贲门部分为上脘,下口幽门部分为下脘,上下脘之间为中脘.其在体表部分是上自歧骨处之鸠尾,下至脐之神阙,同身寸为七寸.胃脘痛发作,主证均为上腹部近心窝处疼痛.以上下脘穴为直径作一圆周,在此范围内疼痛者病在胃,若痛在此圆周范围而连及胁下,则兼及于肝;若痛以上脘为主,及于鸠尾,则病在胃之上部;若痛以下脘为主及于水分、神阙,则病在胃之下部,并及于脾,久病不愈,甚则影响及肾.由于定位在胃脘,定性为痛,故称胃脘痛.
作者:杨容青 刊期: 2005年第03期
脑血栓病在日常生活中为常见病,笔者将对本病的临床特点及中医治疗进行简要分析,以期引起同行注意:
作者:郭宏;边姣 刊期: 2005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