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素庆
胆汁反流性胃炎为胃镜下常见,属慢性胃炎一种.笔者近年通过中西医结合治疗本病40例,疗效满意.现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徐建峰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笔者采用复方蛤青注射液治疗毛细支气管炎,取得良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卢立华;汤建萍 刊期: 2005年第03期
慢性腹泻是消化系统常见多发病之一,随着人类老龄化的到来,老年慢性腹泻的发病率已有逐年上升趋势,严重地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本研究旨在通过观察其体外抑菌作用和抗疲劳试验探讨其抗腹泻作用机制,为久泻灵冲剂更广泛地用于临床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殷银霞;梁永林;吴玉泓;张延英 刊期: 2005年第03期
尽管HCY血浓度升高是心脑血管病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已得到证实,但其作用机制却仍不完全清楚.笔者对我院2003年6月~2004年5月收治的126例脑梗死患者HCY水平与此114例正常对照组进行分析,旨在为该项研究的不断深入提供资料.
作者:高宇航 刊期: 2005年第03期
充血性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是指在适当静脉回流的情况下,由于心脏收缩及/或舒张功能障碍,心脏排出量(即心输出量)绝对或相对减少,不能满足机体的代谢需要而导致的一种临床综合征.近年来,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心衰疗效较好.现报道如下:
作者:耿巍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笔者自1994年用速效救心丸治疗胸痹心痛102例,并设对照组,用复方丹参片进行对照观察50例,经治疗前后结果表明: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现报告如下:
作者:于芝伟 刊期: 2005年第03期
葛根素是从豆科植物野葛的干燥根中提取并分离的一种单体,属于尿黄酮类化合物,临床上常用其治疗心脑血管缺血性疾病,笔者旨在探讨其对冠心病心绞痛的治疗作用及作用机制.
作者:马巍 刊期: 2005年第03期
胆汁反流性胃炎是消化系统常见病,柴胡疏肝和胃汤有疏肝利胆、和胃降逆的作用.本研究的目的是评价柴胡疏肝和胃汤对胆汁反流性胃炎的疗效及其与西药联用的优越性.
作者:王坤明;郑伟民;来旭华 刊期: 2005年第03期
不稳定型心绞痛(UA)是介于稳定型心绞痛(SA)和急性心肌梗死(AMI)之间的中间状态,易发展为AMI,危及患者生命,笔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血府逐瘀汤,临床取得显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潘健 刊期: 2005年第03期
肝郁脾虚是慢性肝炎中常见的一类证型,1995年~2001年对220例慢性肝炎进行中医辨证诊断及肝活检,其中有41例为肝郁脾虚证,现将该组病例的肝组织病理实质报告如下:
作者:周德玫;梁柱石;谢崇嘉;莫穆隆;郑赓唐 刊期: 2005年第03期
手部慢性湿疹多发生于指背及指端掌面,亦可蔓延至手背和手腕部,境界不清或呈小斑片状,或发生于掌侧,其限局性.笔者自2000年8月开始采用口服抗组胺药物及外用中药汤剂祛湿汤熏洗治疗慢性手部湿疹患者50例,取得较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樱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笔者于1991年至2004年6月用龙虎乙肝丸治疗乙型病毒性肝炎106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郭鸣;王德俊 刊期: 2005年第03期
我科自2000~2003年8月对32例早搏采用自拟复脉汤治疗,总有效率90.62%,现总结如下:
作者:丁海燕 刊期: 2005年第03期
1 临床资料本组12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66例,采用眼针康复治疗;对照组62例,进行单纯西医药物治疗.治疗组出血性中风23例,缺血性中风43例,男48例,女18例;对照组出血性中风23例,缺血性中风39例,男34例,女28例,年龄34~72岁.病程短7天,长3个月.
作者:刘岩 刊期: 2005年第03期
近年来,卵巢囊肿的患者逐渐增多,已成为妇科临床的常见病之一.在临床中探索出中药桂枝茯苓丸加味,用以活血消瘀、通阳理气化湿散结,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总结如下:
作者:高淑梅;刘惠仪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糖尿病是中老年人常见病,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老年糖尿病患者在逐年增多.大多数糖尿病患者想到疾病将伴随终生,心里很难过 ,表现为精神抑郁、心情不畅.此种心态,自然会削弱机体的免疫功能,使抵抗力下降,不利于糖尿病的控制,严重影响治疗效果.因此,在糖尿病的治疗中,分析患者的心理特点并给予积极的心理护理是十分重要的.
作者:刘伟;刘晨冰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直肠给药是祖国医学的传统外治方法.这种给药方式使药物不经过胃、肝脏而直接进入血循环,既防止了胃酸及各种酶对药物的破坏作用,又避免了肝脏的滤过作用,具有独特的治疗效果.目前,诸多医学者将直肠给药作为一种全身疾病的给药方式,并且将之应用于许多急危重症的抢救与治疗,取得丰硕的成果.笔者通过总结近年来的有关中药直肠给药在急症治疗中的应用资料,探讨在急诊医学中如何发挥中医特色,总结出更有效的中西医结合的方法为患者服务.
作者:严夏;李际强;罗翌 刊期: 2005年第03期
榆耳(Gloeostereum incarnatum )又称榆蘑或黄耳,其子实体质地胶质,形态似黑木耳,但粉红棕色,富有弹性,食之可口.是分布于我国东北部山区和日本北海道地区的一种稀有野生真菌,自然界多发生于8~9月份,常腐生于湿度大、光线弱的山沟地边、半山坡榆树的木桩上.它的子实体富含蛋白质、多糖及多种维生素、脂肪含量低.其蛋白质含量为20.99%,包含了全部的17种氨基酸,特别是人体自身不能合成只能依赖外部摄取的7种必需氨基酸占总氨基酸量的40%.并含有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特别是维生素pp含量高达243mg/100g.中医记载:榆耳性平味甘,具和中化湿功效.民间用于治疗红白痢疾、痔疮、皮炎、腹泻、肠炎等疾病.通常用榆耳与大枣、红糖同煮来治疗痢疾.它是一种可以开发利用的食用药用珍品,为了查明榆耳的药用价值,笔者从榆耳的抑菌作用方面着手对其药用价值进行了初步探讨.
作者:李士怡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笔者近3年来,采用中医辨证与辨病的方法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71例,获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玉兰 刊期: 2005年第03期
怔忡(室早)是指来自心室的异位心博所引起的过早博动.笔者运用自拟甘草桂枝饮治疗怔忡病例56例,疗效较为满意.现总结如下:
作者:郑艳秋 刊期: 2005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