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西医结合辨证分型治疗高血压病1000例

王桂珠;刘强;张海军;孟繁荣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 分型辨治, 高血压病
摘要:高血压病是常见的心血管病之一,所累器官心脑肾,其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并发症多已被全球公认.根据血压产生机理,将病从中西医不同角度,运用心血管功能仪检测结果,将高血压分成四个临床类型,即高容量型、高阻型、低阻型、心律失常型,并根据四种分型筛选用药,可使药直达病所.现介绍如下: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相关文献
  • 中西医结合治疗重症流行性出血热46例

    自1998年以来,我院对46例重症出血热患者采取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效果满意,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男29例,女17例,年龄15~58岁,平均40.5岁.46例均伴急性肾功能衰竭(ARF),出现低血压休克8例,腔道出血21例,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3例,心脏损害和心衰11例,肝脏损害(ALG升高)43例.

    作者:孔祥海;王海亭;王西玲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排石合剂治疗肾输尿管结石500例

    笔者自2000年9月~2003年9月,运用排石合剂治疗肾、输尿管结石500例,获得了满意疗效,兹报告如下:

    作者:王鹏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咳嗽病因病理辨识

    咳嗽一病临床上很普遍,治疗本病各施其法.病程长短不一,易反复发作,常给工作、生活带来极大影响.笔者经多年临床实践,从中医辨证施治入手,现作介绍如下:

    作者:刘桂长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三七胃痛丸治疗慢性胃炎122例分析

    研究三七胃痛丸治疗慢性炎的临床疗效.方法:135例均经胃镜确诊为慢性胃炎,根据来诊的先后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和中、西药对照组各45例,治疗组口服三七胃痛丸;中药对照组口服胃苏冲剂;西药对照组口服雷尼替丁片,疗程均为4周.观察4周后的临床疗效及1年后的复发率;并观察胃黏膜的肠上皮化生的检出率及分类,测定用药后幽门螺杆菌(HP)的清除率,结果:三七胃痛丸组的临床治愈率分别高于中药对照组(P<0.01)和西药对照组(P<0.05);止痛显效率和总有效率与二个对照组比较,分别具有显著性差异性(P<0.01,P<0.05);治愈后的1年复发率明显低于二个对照组(P<0.01);治疗组胃粘膜的肠化检出率,特别是完全型小化生检出率治疗后较前明显下降(P<0.05)而对照组无明显改变;治疗组的HP清除率明显高于中药对照组(P<0.05)和西药对照组(P<0.01).结论:三七胃痛丸对慢性胃炎临床疗效显著,复发率低.

    作者:高社干;王立东;冯笑山;马宝根;齐义军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枢和宁合剂治疗更年期综合征体会

    笔者近3年来应用枢和宁合剂化裁治疗更年期综合征,取得较满意疗效.枢和宁合剂是恩师吴荣祖所传之经验方,由小柴胡汤、桂枝、龙牡汤极甘麦大枣汤三方合而为一.其组方原则,本着更年期综合征(郁证或脏躁)的病机而定.更年期是中看看赂老年过渡的阶段,阳气渐少,阴气渐增,即少阳少阳阶段,为气化活动的开合关键处,尤如门户之枢纽.

    作者:董其宁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中药内外合治法治疗痛风性关节炎30例

    目的:观察中药内服、外敷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疗效.方法:选痛风性关节炎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用西药别嘌呤醇、秋水仙碱常规口服,外用红药气雾剂治疗,治疗组采用痛风汤(院内制剂)口服,并用大黄、冰片外敷治疗,观察两组用药前后关节红肿热痛,活动受限,血尿酸、血沉等指标进行对比观察.结果: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78.33%,对照组总有效率56.67%,治疗组显效率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中药内外合治治疗痛风性关节炎可改善症状,明显降低血尿酸,使痛风性关节炎恢复正常功能.

    作者:雷玉慧;崔忠志;原质;李继生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李玉奇教授辨治慢性胃病经验

    全国著名中医专家,辽宁中医院原院长硕士生导师李玉奇教授,近50年来,专于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癌癌前病变、消化性溃疡的研究,在辨证治疗慢性胃病方面积累了独特的经验,现将随师临诊期间所学,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刘华珍;徐子亮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疑难杂症两则治验例析

    1 手触前额嗳气怪症案[例一]蔡某,女,68岁.自述1年前因病后体弱,饮食过量,脘腹胀闷,继之干呕食臭,嗳气泛酸,不思饮食,胃中泛酸难受.随之有手触前额即嗳气,久无解大便.经多方诊治后感干呕食臭,胃中泛酸已无,但仍食少,腹中胀满,四肢懈怠,精神欠佳,尤不能以手触摸前额,触及嗳气即发,以右手触摸更为敏感,他人摸则毫无反应.

    作者:吴雪华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辨证分型与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治疗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是指一种病因未明的,未能发现器质性或全身性疾病的慢性持续性或反复发作性上腹部症状群.笔者近年来运用自拟舒肝和胃汤治疗FD62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总结如下:

    作者:刘静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舒血宁治疗眩晕42例

    眩是眼花、晕是头晕,统称眩晕.临床分为肝阳上亢,气血亏虚,肾精不足,痰浊中阻等证型.但临床以痰浊中阻为多见.笔者应用舒血宁伍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治眩晕,效果良好.现介绍如下:

    作者:刘玉芬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大黄多巴胺与速尿并用治疗肝肾综合征16例分析

    肝肾综合征是重症肝病的严重并发症,此病病死率高,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2001年以来,我科共收治48例肝硬化腹水患者,其中,有16例并发肾功能衰竭.采用中医辨证以大黄为主保留灌肠配合多巴胺、速尿腹腔内注射治疗,取得了一定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李富昌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补气健脾法在长期发热中的应用

    长期发热是指体温超过37℃,病程数月,甚至数年不愈为特征的病证.用现代医学检查方法很难找到致病原因.笔者将补气健脾法应用于长期发热的治疗中,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将这一理论探讨如下:

    作者:史世军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雪里见胶囊治疗痹证60例分析

    雪里见胶囊是治疗风寒湿痹的科研新药.我院和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医院于2002年3月~2003年9月,对其治疗60例痹证(风湿性疾病)进行了临床验证,观察了该药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表明,雪里见治疗该病证的显效率为80%,有效率为95%,临床观察中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何东初;蔡国伟;袁德培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丹栀逍遥散加减治疗月经不调伴面部痤疮36例

    用中药丹栀逍遥散加减治疗月经不调伴面部痤疮36例,总有效率86.11%.面部痤疮与内分泌功能失调有关中药以内养外调节内分泌并可达到祛除痤疮的效果.

    作者:孙维峰;刘毅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肝炎240例分析

    近年来,慢性肝炎呈上升趋势,从1990年开始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对慢性肝炎进行观察,疗效满意,总结如下:

    作者:时梅莉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自拟利胆宣痹汤治疗胆心综合征体会

    笔者自2001~2003年用自拟利胆宣痹汤治疗胆心综合征32例,疗效确切,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一般资料56例病例全部为门诊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2例,男23例,女9例.平均年龄59.4岁.病程1年以内22例,1~5年8例,5年以上2例.对照组24例,男17例,女7例.平均年龄58.8岁;病程1年以内15例.1~5年6例,5年以上3例.常见的发病诱因有,饮食不节、过食油腻、情志内伤、过度劳累等.

    作者:谷灿立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复方半边莲注射液治疗小儿急性支气管炎98例

    小儿急性支气管炎,是儿科常见的疾病之一,其病因多以病毒感染为主,在治疗上目前大多基层单位还不能根据病原学检查,进行有针对性的早期治疗.我院儿科近2年来,采用复方半边莲注射液配合西药治疗小儿急性支气管炎98例,现将临床治疗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何建国;许志强;侯云峰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进展性脑卒中溶栓抗凝治疗47例分析

    目的:探讨溶栓抗凝治疗对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起病在24小时内的47例进展性脑卒中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合并有其他脑血管病的病例不在本研究的入选中,结果:两组首次溶栓后均有改善,但两组间无差异,治疗组第4天评分明显减少,病情进展得到控制,且保持到了3周疾病稳定后(P<0.01),对照组3天后仍有增高趋势,结论:溶栓抗凝治疗对进展性脑卒中是有效的、相对完全的,不可忽视溶栓治疗.

    作者:宋长美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补骨脂治疗心动过缓11例

    心动过缓为临床常见症状,其原因较多.笔者采用中医辨证,重用中药补骨脂治疗心动过缓取效满意.现介绍如下:1临床资料观察治疗11例,男7例,女4例;年龄大67岁,小38岁,平均52岁.临床症状:本组均以心悸、胸闷、周身乏力而来诊.查:形寒肢冷,舌淡苔白,脉沉缓.心率均<60次/分钟;心电图:窦性心动过缓、伴间歇性Ⅰ度房室传导沮滞3例;窦性心动过缓Ⅰ度房室传滞4例;窦性心动过缓伴室早2例;窦性心动过缓伴完全性、不完全患右束支传导阻滞各1例.

    作者:周颖;周昕欣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中药制剂外敷治疗输液引起静脉炎探析

    临床上有些病人由于长期应用静脉输液疗法,常易引起静脉炎,特别是从静脉注射抗癌药物,如丝裂霉素、阿霉素等,引起静脉炎更常见.一旦出现静脉炎,血管则变成红色或褐色,呈条索状或局部肿胀疼痛,造成病人痛苦,导致静脉穿刺困难.笔者用自制的中药局部外敷治疗本病,经临床实践疗效满意.

    作者:万淑华;蒋春玲 刊期: 2004年第04期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主管:辽宁省卫生厅

主办:辽宁省中医药学会,中华中医药学会,辽宁省中医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