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从辨虚实治疗高血压病例析

李玉玲;徐大力

关键词:辨虚实, 高血压, 治疗
摘要:辨证论治是中医临诊的精髓.笔者根据临床治疗高血压病的体会,认为只有辨证确切,尤其把握虚实病机,知常达变,才能取得满意疗效.现将虚实辨证在高血压治疗中的应用简介如下: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相关文献
  • 儒家思想在护理管理中的体现

    在科学高度发达的今天,儒家的传统思想仍对我国的现代文明和现代社会的发展产生着积极影响.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的护理文化也无例外地受到儒家思想的渗透和影响.本文试将儒家思想在护理管理中的体现做以浅显探讨.

    作者:何健玲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辨证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200例

    自1987年以来,笔者采用中医药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200例,其中,住院40例,门诊160例,均取得了一定的疗效,能缓解症状,使病情好转或治愈,现总结如下:

    作者:廖素明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新的利尿合剂治疗慢性肺心病难治性心力衰竭73例

    自2000年1月~2003年2月,我科试用低分子右旋糖酐、多巴胺、速尿组成一种新的利尿合剂[1]治疗慢性肺心病难治性心力衰竭,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傅连进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三七胃痛丸治疗慢性胃炎122例分析

    研究三七胃痛丸治疗慢性炎的临床疗效.方法:135例均经胃镜确诊为慢性胃炎,根据来诊的先后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和中、西药对照组各45例,治疗组口服三七胃痛丸;中药对照组口服胃苏冲剂;西药对照组口服雷尼替丁片,疗程均为4周.观察4周后的临床疗效及1年后的复发率;并观察胃黏膜的肠上皮化生的检出率及分类,测定用药后幽门螺杆菌(HP)的清除率,结果:三七胃痛丸组的临床治愈率分别高于中药对照组(P<0.01)和西药对照组(P<0.05);止痛显效率和总有效率与二个对照组比较,分别具有显著性差异性(P<0.01,P<0.05);治愈后的1年复发率明显低于二个对照组(P<0.01);治疗组胃粘膜的肠化检出率,特别是完全型小化生检出率治疗后较前明显下降(P<0.05)而对照组无明显改变;治疗组的HP清除率明显高于中药对照组(P<0.05)和西药对照组(P<0.01).结论:三七胃痛丸对慢性胃炎临床疗效显著,复发率低.

    作者:高社干;王立东;冯笑山;马宝根;齐义军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补肾纳气与寒喘应用举隅

    1临床资料1997年9月~2003年1月,笔者治疗急性喘息性以气管炎7例.临床表现特点:咳嗽、咳白色清稀痰、喘息无发热、双肺可闻及少许干性罗音,均经血液分析、胸部X光片、肺功能及心电检查,排除支气管哮喘、心源性哮喘、肺炎、肺结核、肺部肿瘤后诊断.其中,男5例,女2例,外感后发病4例,外感兼有害气体接触发病3例,过度劳累后发病1例,病程与就诊时间及年龄分布表1.

    作者:贾俊严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雪里见胶囊治疗痹证60例分析

    雪里见胶囊是治疗风寒湿痹的科研新药.我院和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医院于2002年3月~2003年9月,对其治疗60例痹证(风湿性疾病)进行了临床验证,观察了该药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表明,雪里见治疗该病证的显效率为80%,有效率为95%,临床观察中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何东初;蔡国伟;袁德培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四通颗粒对脑缺血缺氧的实验研究

    脑缺血性中风的发生常伴有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同时脑微血管狭窄痉挛或部分堵塞造成脑循环障碍.四通颗粒是我院临床用于缺血性中风痰热痰阻症疗效显著的组方,为进一步阐明本方的作用机理,进行了有关实验,现报告如下:

    作者:朱萱萱;张忠华;陈德芝;彭青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补肾活血法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研究述要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慢性炎性关节疾病.近年来中医补肾活血法成为多数医家治疗RA的常法,现综述如下:

    作者:钟秋生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心痛宁加味方治疗冠心病痰瘀互结型心绞痛临床研究

    目的:研究传统中草药和新疆维吾尔药共同组方的复方制剂心痛宁加味方治疗冠心病痰瘀互结型心绞痛的疗效作用机理.方法:将64例痰瘀互结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心痛宁加味方治疗组33例,复方丹参片对照组31例,从临床症状积分、中医证候总疗效、心绞痛疗效、心电图、ET、NO含量等方面观察该药的疗效及作用机理.结果:心痛宁加味方对临床症状的改善、中医证候总疗效、心绞痛疗效以及心电图缺血状况的改善均优于复方丹参片对照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存在ET、NO含量的平衡失调.心痛宁加味方与复方丹参片均能显著降低血浆ET含量,而心痛宁加味方还可提高血浆NO含量水平,调节二者平衡.结论:由传统中草药和新疆维吾尔药共同组方的心痛宁加味方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安全有效制剂.其抗心肌缺血作用机理可能与调节内源性血管活性物质NO、ET平衡,保护血管内皮损伤有关.

    作者:李鹏;沈宝藩;何立人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补气益肺汤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心力衰竭86例分析

    目的:观察补气益肺汤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把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心力衰竭患者8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3例,两组均按西医常规综合治疗,治疗组在常规综合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中药,并对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动脉血气、血液流变学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治疗组动脉血气、血液流变学指标均有明显改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补气益肺汤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心力衰竭具有显著临床疗效,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郭学彦;牛立强;张翔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穿琥宁雾化吸入并用治疗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期30例

    笔者于2003年3~12月,对30例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患者采用穿琥宁静脉用药合雾化吸入治疗,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刘建新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辨证治疗顽固性转氨酶升高浅识

    近年来,慢性病毒性肝炎伴转氨酶升高的患者明显增多,西医西药的治疗效果欠佳.笔者在临床中运用中药辨证施治合降酶散治疗收到满意效果,现浅析如下:

    作者:张玲;朱雪珍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复方半边莲注射液治疗小儿急性支气管炎98例

    小儿急性支气管炎,是儿科常见的疾病之一,其病因多以病毒感染为主,在治疗上目前大多基层单位还不能根据病原学检查,进行有针对性的早期治疗.我院儿科近2年来,采用复方半边莲注射液配合西药治疗小儿急性支气管炎98例,现将临床治疗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何建国;许志强;侯云峰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中药制剂与临床药学研究述评

    临床药学是一门新兴学科,是以病人为对象,研究合理、有效、安全用药的学科,指导临床正确选择和合理应用药物疗法,并作出相应的临床评价,及时反馈到制药生产厂家,用以选择佳配方,工艺和剂型,以提高临床治疗效果.目前,我国的中药剂型与临床治疗要求有互相脱节现象,药厂与医院两者之间没有密切配合,造成治疗效果不显著,也使厂家无法选定佳工艺和剂型.

    作者:鲁桂芬;赵纯雷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李玉奇教授辨治慢性胃病经验

    全国著名中医专家,辽宁中医院原院长硕士生导师李玉奇教授,近50年来,专于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癌癌前病变、消化性溃疡的研究,在辨证治疗慢性胃病方面积累了独特的经验,现将随师临诊期间所学,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刘华珍;徐子亮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灯盏花注射液对肺心病血液流变学影响的研究

    灯盏花是由菊科植物短亭飞(),即灯盏花中分离提取得到的黄酮类有效成分灯盏花素制成的新型中成药,味辛,性温,微苦,功能活血通络,散寒除温.目前临床已较多应用于心脑血管病及周围血管病.我科在2000-2002年间收住院的老年肺心病病人,应用灯盏花注射液治疗后从血流变学、血气分析方面进行了比较观察结果如下:

    作者:刘冀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脑梗塞87例

    自1993年以来,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经头部CT或MRI确诊为急性大脑中动脉部梗塞87例,并同时设单纯西药对照组46例作比较观察,效果良好.总结如下:

    作者:王希智;王清华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舒血宁治疗眩晕42例

    眩是眼花、晕是头晕,统称眩晕.临床分为肝阳上亢,气血亏虚,肾精不足,痰浊中阻等证型.但临床以痰浊中阻为多见.笔者应用舒血宁伍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治眩晕,效果良好.现介绍如下:

    作者:刘玉芬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补气健脾法在长期发热中的应用

    长期发热是指体温超过37℃,病程数月,甚至数年不愈为特征的病证.用现代医学检查方法很难找到致病原因.笔者将补气健脾法应用于长期发热的治疗中,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将这一理论探讨如下:

    作者:史世军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针刺中药并用治疗乳腺增生症50例

    1999年7月至2002年8月,笔者采用针刺配合中药内服治疗乳腺增生症50例,并与单纯用药物的42例相比较,现总结如下:

    作者:李春宇;刘凯 刊期: 2004年第04期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主管:辽宁省卫生厅

主办:辽宁省中医药学会,中华中医药学会,辽宁省中医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