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慧渊
目的:评价益肾活血方联合人工周期预防宫腔镜宫腔粘连分离术后再粘连的疗效.方法:选择2008年1月-2011年4月妇科经宫腔镜诊断为中、重度宫腔粘连患者90例,均行粘连分离术并安置宫内节育环,术后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5例,给予益肾活血方联合人工周期治疗,对照组45例,给予激素人工周期治疗,观察两种方法术后宫腔恢复情况、月经改善、黄体期子宫内膜厚度及随访妊娠情况.结果:治疗组患者术后宫腔再粘连者4例,总有效率91.1%,对照组患者术后宫腔再粘连者13例,总有效率71.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后两组黄体期子宫内膜厚度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P<0.05).随访1年患者妊娠情况,治疗组妊娠率58.3%,对照组妊娠率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益肾活血方联合人工周期是防治中、重度宫腔粘连术后再粘连的有效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张利梅 刊期: 2013年第09期
脾虚证是间歇期及慢性期痛风重要的病机.中医治疗间歇期及慢性期痛风,应以健运脾胃为本,祛湿泄浊为标,以期达到维持血尿酸稳定,减少痛风性关节炎发作的目标.
作者:谢志军;李海昌;陈学智;范永升;温成平 刊期: 2013年第09期
目的:评价不同职称中医师对肾阳虚证诊断的一致性.方法:选择职称分别为主任医师、主治医师、医师的3名中医师,运用自编的肾阳虚证调查表对受试者作调查;采用Kappa统计方法分析3位医生的总体辨证结果及各项辨证因子的诊断一致性.结果:医师1和2、1和3、2和3对肾阳虚证诊断的一致性kappa值分别为0.66、0.42及0.57.3名医师诊断一致性较好的症状主要为腰痛酸软、四肢发冷、面目水肿、下肢水肿、五更泄泻、久病咳喘和夜尿频多.结论:不同职称中医师对肾阳虚证诊断的一致性较好,职称层次越接近,诊断一致性越好.
作者:谭从娥;王米渠;冯文哲 刊期: 2013年第09期
中医证候对二次中风有预警作用,历代中医文献多有论述,但多为医者个人的理论阐述和临床经验总结,带有片面性和主观性,不能客观揭示两者之间的真正关系,得不到医学界的公认.而基于智能算法的数据挖掘方法却能很好从无明显逻辑关系的大量数据中全面、客观的发掘出两个事物之间的潜藏关系,为中医证候与二次中风之间的关系提供先进的研究方法.
作者:于海波;王玲;刘永锋;李志峰;何玉海;黄杏贤 刊期: 2013年第09期
目的:观察隔药饼灸对动脉粥样硬化(AS)兔血脂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含量的变化,探讨隔药饼灸对动脉粥样硬化兔血脂的调节作用.方法:将75只新西兰大耳白兔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直接灸组、隔药饼灸组、西药组,每组15只,通过高脂饲料喂养及免疫损伤法建立兔AS模型.运用酶法测定干预后TC、TG含量的变化.结果:隔药饼灸、直接灸和西药均能降低兔AS血清中TC、TG的含量(P<0.01或P<0.05);隔药饼灸组和西药组TC、TG含量明显低于直接灸组(P<0.01或P<0.05).结论:隔药饼灸对血脂的代谢具有良好的调节作用;隔药饼灸与西药对动脉粥样硬化兔血脂的作用基本相似,且二者的作用均优于直接灸.
作者:艾坤;艾潇;刘密;常小荣;张亮;符凌;李江山;谢辉 刊期: 2013年第09期
目的:研究马尾松松针提取物的体外抗氧化活性.方法:马尾松松针经50%乙醇回流提取,乙酸乙酯、正丁醇萃取,得到乙酸乙酯提取物、正丁醇提取物和水提取物.并利用DPPH和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方法,分别测定了各组分的抗氧化活性.结果:马尾松松针各提取物均具有一定抗氧化活性,且呈现显著的量效关系.其中马尾松松针正丁醇和水提取物清除DPPH·自由基的能力大于还原型谷胱甘肽;马尾松松针乙酸乙酯、正丁醇和水提取物清除O2-·自由基的能力强于氧化型谷胱甘肽,而弱于还原型谷胱甘肽.结论:马尾松松针乙酸乙酯、正丁醇和水提取物是天然抗氧化剂的良好来源,可以进一步分离纯化.
作者:张超;刘卉;徐媛媛;陆婉意;张培全 刊期: 2013年第09期
对近10年国内公开发表的有关艾灸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实验研究文献进行复习,从中枢作用机制和外周作用机制两方面综述艾灸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作用机制,提出今后的研究应以“艾灸温热刺激-HSP70表达与调控-抗炎效应”为主线,深入研究不同灸法治疗RA的抗炎效应及其HSP70分子调控机制.
作者:王兴丽;左帮平;刘旭光 刊期: 2013年第09期
俞尚德主任医师擅长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治,从消化性溃疡的概念、病因、病机、影像学、方药等方面与“内痈”进行比较论述,提出消化性溃疡以“内痈”论治的理论,并运用于临床实践,创建俞氏补中生肌汤,取得很好的临床疗效.
作者:叶蔚;王小奇;刘苏娅;刘彬彬 刊期: 2013年第09期
目的:观察消栓通脉汤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血瘀湿阻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血瘀湿阻证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两组均应用溶栓、活血化瘀等基础治疗.治疗组30例给予服用消栓通脉汤,对照组30例不予服用汤药治疗30 d,观察治疗前后两组的疗效和实验室指标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均为100%;但治疗组临床治愈10例(33.33%),对照组临床治愈3例(10%),两组疗效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在降低D-二聚体含量、纤维蛋白原、血小板计数等方面,疗效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消栓通脉汤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血瘀湿阻证疗效良好.
作者:张玉冬;侯玉芬;刘明;刘政;马春媚 刊期: 2013年第09期
目的:探讨血清载脂蛋白E(ApoE)在不同病情HBV感染患者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40例健康献血员以及57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B)、55例乙肝肝硬化(LC)及50例原发性肝癌(HCC,HBSAg阳性)患者血清,检测载脂蛋白E(ApoE)、总胆固醇(TCHO)、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载脂蛋白A1(ApoA1)、载脂蛋白B(ApoB)及肝功能指标,并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疾病组(包括CHB、LC、HCC)血清ApoE含量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均P<0.05),随着疾病的进展ApoE含量逐渐升高,但组间差异不大(均P >0.05);而疾病组的其它血脂指标(TCHO、HDL-C、LDL-C、ApoA1、ApoB)均低于正常对照组.血清APOE与多个指标相关,特别是与γ-谷氨酰基转移酶(GGT)和亮氨酰氨基肽酶(LAP)的相关性较高(均r>0.30,均P<0.01).高GGT值(大于100U/L)组血清APOE水平显著高于低GGT值(、于100U/L)组(t=-4.926,P=0.000).高HBV载量(大于103 IU/mL)组血清APOE水平显著高于低HBV载量(小于103IU/mL)组(t=-2.239,P=0.026).结论:血清ApoE在不同病情HBV感染患者中的水平普遍升高,其表达可能受肝脏合成功能、淤胆因素以及HBV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作者:高国生;徐晓珍;祝成亮 刊期: 2013年第09期
随着饮食、生活规律的改变和降糖药的使用,临床中出现典型多饮、多食、多尿等“消渴”症状的患者并不多见.针对当前人群饮食不节,压力大,缺乏运动,易出现肥胖、纳差、情志抑郁等症状的特点,并结合古代医籍、临床研究、实验研究,从“脾虚”和“肝郁”以及两者的相互作用三方面入手,论述其在糖尿病发病中的作用.
作者:郦安琪;柴可夫;邱蓉;汪巧燕;陈昱宁;陈嘉斌 刊期: 2013年第09期
事实上,就所有男性射精功能障碍而言,大多数疾病症状明显,但病因不明,病理不清,疗效不肯定,甚至有些疾病至今无统一定义,也无一种FDA认可的治疗方法.因此,中医的整体观及辨证论治仍然是治疗射精功能障碍的重要选择!节选诊治射精功能障碍的5则患者病例,通过分析治疗早泄、射精延迟、不射精、逆行射精和射精痛共5则射精功能障碍的验案,从而系统阐述治疗射精功能障碍的一些经验,其中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症与早泄的相关性研究为国内首创,因其无创、价廉、良好的临床疗效,深得广大患者好评.金保方教授临床处理射精功能障碍,不拘泥于古法,更大胆探索新的治法治则,将中西医之长处有机结合,处方灵活化裁,故而能获得良效.金教授将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将男性生殖系统的解剖、病理生理、病位、病性融入到日常的实际临床病例当中去,故能创造性地分析得出符合患者实际病情的治疗方法,取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
作者:刘建国;魏文娟;金保方 刊期: 2013年第09期
原发性痛风及高尿酸血症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主要病因是尿酸盐转运蛋白异常致尿酸排泄减少.近年来,尿酸转运蛋白成为进行抗高尿酸血症和痛风药物的研究和开发新靶点,是目前防治痛风的新思路和新方法.简要概述尿酸盐转运蛋白在原发性痛风及高尿酸血症中的研究现状,以供原发性痛风及高尿酸血症的进一步临床诊治研究及特异性靶点药物研发参考.
作者:杨会军;李兆福;万春平;彭江云 刊期: 2013年第09期
目的:通过对脾气虚大鼠回肠水通道蛋白4(AQP4)表达的检测,探讨脾气虚证状态下大鼠水液代谢的影响.方法:对正常组、脾气虚模型组、中药反证组分别行免疫组织化学、RT-PCR及Western blot的方法检测AQP4在回肠的表达及分布情况.结果:①脾气虚状态下,大鼠回肠上皮细胞细胞膜的AQP4分布量显著减少,经补中益气汤治疗后,其分布量有所回升,但仍低于正常组.②脾气虚模型组AQP4 mRNA及蛋白表达量均明显低于正常组(P<0.05).中药反证组AQP4 mRNA表达量均明显高于模型组(P<0.05),蛋白表达虽然有所提高,但却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脾气虚证状态下大鼠回肠AQP4表达下调,导致回肠对水分的吸收出现障碍,提示可能与脾气虚证的病理机制有关.
作者:于漫;王彩霞;崔永霞 刊期: 2013年第09期
从文献研究入手论述“白癜风”是中医病名,批评中医界喜用生僻病名的陋习;结合临床研究体会,指出当临床面临“少症难辨”时,需要在对疾病临床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把握对疾病发病规律的整体性思考与病变不同时期特点的把握,并据此而建立起切合实际的临床思维;认为白癜风进展期主要表现特点与病机为“风”,治则方药要有“祛风”的思考.稳定期白癜风,“久病多虚、多瘀”,主要表现为肝肾不足的“虚”与瘀阻脉络的“瘀”,治疗当以补益肝肾与活血通络为主要治则,再辅以祛风和血.基于“中药色象理论”,指出白癜风临床用药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可考虑优先选用深颜色的药物.白癜风优化治疗的基本原则是:分期论治、中西医结合、全身和局部治疗相结合、内治与外治相结合、适当忌口、酌情配合光疗、坚持3个月以上治疗.
作者:杨柳 刊期: 2013年第09期
目的:探讨慢性轻度不可预见刺激(CUMS)抑郁模型大鼠的中医证候、HPA轴变化及助阳舒心方的干预作用.方法:采用CUMS结合孤养建立大鼠抑郁模型,将6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盐酸氟西汀组及助阳舒心方高、中、低剂量组;观察大鼠一般情况、四诊计量化指标,综合分析得出各组大鼠的中医证候特征;给药21 d后采血,测定血中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皮质醇(CORT)含量.结果:模型组大鼠绝大多数表现为阳虚证和气虚证,助阳舒心方各剂量组和盐酸氟西汀组阳虚证和气虚证大鼠较模型组明显减少;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ACTH及CORT含量明显升高;与模型组比较,助阳舒心方各剂量组血CORT含量明显降低,高剂量组血ACTH含量明显降低.结论:抑郁模型大鼠表现出的证候特征属中医“阳虚证”,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PA)轴功能亢进可能是抑郁症“阳虚证”的微观表现,助阳舒心方对抑郁模型大鼠的“阳虚证”和亢进的HPA轴具有改善作用.
作者:包祖晓;何贵平;陈世勇;周威;孙伟;张丽;陈宝君 刊期: 2013年第09期
根据周克振治疗老年眩晕的临床病例以及对该病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等观点,归纳出周老对其病因病机的看法,认为老年眩晕,便是以痰瘀为因,肝风为果,痰瘀阻滞于内,而痰瘀肝风并见的病证.从病因病机出发,阐释其临床辨证论治的精要,提出以补益肝脾肾,化痰活血,熄风通络为治疗大法.同时周老重视身心调养在该病的治疗中亦非常重要,并总结其遣方用药的规律,尤其是临床治疗老年眩晕用方用药的特色,以期为临床老年眩晕的辨治提供参考.
作者:李乐军;周克振 刊期: 2013年第09期
目的:观察血糖血压控制前提下,加用不同剂量蝙蝠蛾拟青霉Cs-4菌粉对糖尿病肾病患者24h尿蛋白定量及肌酐清除率的影响.方法:将本院2010年9月-2011年6月门诊和住院符合入组标准的60例糖尿病肾病患者随机分成3组,常规治疗组采用原方案治疗,低剂量组在原方案基础上加服蝙蝠蛾拟青霉Cs-4菌粉2.97 g/d,高剂量组加服蝙蝠蛾拟青霉Cs-4菌粉5.94 g/d,连续用药12周,观察治疗后患者血压、糖化血红蛋白、血脂4项、肾功能、24 h尿蛋白定量及肌酐清除率的变化.结果:共有52例患者完成观察.治疗3月后,低剂量组和2组与常规治疗组比较,舒张压均明显降低(85.08±4.38)与(80.86±4.87)P <0.05,(85.08±4.38)与(79.40±3.91)P<0.05,24 h尿蛋白有所下降,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分层分析后发现,尿蛋白<1g/24h时,高剂量组尿蛋白的降低率明显大于常规治疗组(6.0±26.9)与(38.8±22.9)P <0.05,低剂量组患者的尿蛋白下降率与常规治疗组相比下降,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3g/24h≥尿蛋白≥1g/24h时,3组间尿蛋白下降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加用蝙蝠蛾拟青霉Cs-4菌粉能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进一步降低糖尿病肾病患者舒张压和蛋白尿排出,但仍需前瞻性,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病例对照研究来确认.
作者:倪洁珊;胡臻;吴笑英;林士毅;潘晓琼;刘云霄;郑金珏;郑超 刊期: 2013年第09期
目的:研究浮小麦与小麦的止汗作用以及其5-二十一烷基间苯二酚等化合物含量的差异.方法:以大鼠体重差值、大鼠足趾部位汗点数、大鼠足趾部位肉垫皮肤汗腺的空泡发生率为指标,观察浮小麦与小麦止汗作用的差异.采用HPLC法测定浮小麦与小麦中5-二十一烷基间苯二酚等化合物的含量,比较其含量差异.结果:浮小麦组大鼠体重减少值不显著,汗点数增加不显著,光镜下足趾汗腺导管扩张不明显,而小麦组大鼠体重显著减少,汗点数增多,光镜下大鼠足趾汗腺细胞发生明显空泡样变化,汗腺导管扩张明显.HPLC法测得浮小麦与小麦所含5-二十一烷基间苯二酚等化合物的含量有一定的差别.结论:浮小麦有明显的止汗作用,小麦止汗作用不明显.
作者:裴妙荣;孟霜;李慧峰 刊期: 2013年第09期
传统中医学与现代免疫学在基本理论、思维方式等多个方面有相似之处.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发挥中医药整体调节的优势,对于研究中医药的免疫作用及机理将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从神经、内分泌、免疫的角度来探讨中药的作用机制,符合中医学现代研究思路,必将促进中医学的推广和发展.
作者:郭净;王菊勇;刘忠达 刊期: 2013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