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以突发性聋首诊的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1例

陈艳娣;安立峰;金光华;马占成;朱嘉靖;李琳;朱冬冬

关键词:聋, 突发性, 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摘要:
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Tb-ABR和ASSR在小儿听力评估中的应用

    目的:观察短纯音听觉脑于诱发电位(Tb-ABR)与多频稳态听觉诱发反应(ASSR)的反应阈值与行为测听(BA)阈值的相关性,探讨Tb-ABR和ASSR在小儿听力评估中的准确性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01-2014-12期间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听力学检查的儿童76例(123耳),其中听力正常儿童23例(46耳)为A组,轻中度感音神经性聋儿27例(32耳)为B组,重-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儿26例(45耳)为C组,在0.5、1.0、2.0、4.0 kHz 4个频率上行Tb-ABR、ASSR、BA听阈测试,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①C组在0.5~4.0 kHz 4个频率上,Tb-ABR、ASSR、BA可分别测得132、144、152个反应阈值,Tb-ABR加ASSR加BA共测得166个反应阈值.②A、B、C3组Tb-ABR、ASSR反应阈值与BA阈值在0.5~4.0 kHz均呈线性相关,A组相关系数分别为0.76、0.82、0.87、0.91;0.52、0.57、0.67、0.64,B组相关系数分别为0.89、0.95、0.98、0.95;0.74、0.82、0.87、0.90,C组相关系数分别为0.91、0.90、0.92、0.89;0.93、0.95、0.95、0.91.结论:①听力测试组合(Tb ABR+ ASSR+ BA)能为听力损失更重的患儿进行残余听力的评估.②ASSR和Tb-ABR在不同听力水平测试中各具优缺点,听力正常及轻中度感音神经性聋患儿中,Tb-ABR反应阈值与BA阈值相关性高;重-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儿童中,ASSR反应阈值与BA阈值相关性高.

    作者:王漾;彭丹丹;叶放蕾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转移皮瓣修复耳垂瘢痕疙瘩切除手术疗效观察

    耳廓瘢痕疙瘩是耳鼻咽喉科的常见疾病,耳垂是其好发部位之一,工作中经常遇到切除较大的耳垂瘢痕疙瘩后无法保留耳垂外形,影响美观,给患者带来很大困扰.张家口市第四医院耳鼻咽喉科于2007-12-2014-08期间对51例患者转移皮瓣修复耳垂瘢痕疙瘩切除手术治疗,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作者:李恩宇;田玉琴;郭庆生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去核整复术治疗耳廓瘢痕疙瘩

    耳廓瘢痕疙瘩是耳廓部位皮肤在创伤后,由于过度的炎症反应所致的一种病理结局,是大量的结缔组织过度增生和透明变性所引起的良性皮肤肿瘤,且有较大的个体差异并有特殊的临床表现:浸润性生长超过正常范围,病程长难以自发消退.耳廓特别是耳垂是瘢痕疙瘩好发部位,多由穿耳洞后形成,常因感染,异物等因素诱发耳廓瘢痕疙瘩的产生,且与患者的年龄关联密切,时有瘙痒、疼痛,给患者带来生理和心理上痛苦.单纯的手术切除极易复发[1-2],而局部注射曲安奈德、液氮冷冻、同位素治疗等方法,也在停止治疗后仍有复发的可能[2-3].笔者参考Lee等[4]的瘢痕疙瘩核摘除术,对该方法进一步临床验证,对耳廓瘢痕疙瘩采用去核整复术治疗,取得较好的疗效.

    作者:吕建刚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左耳廓结核性肉芽肿1例

    作者:任应化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耳后注射甲基泼尼松龙治疗低中频下降型突发性聋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低中频下降型突发性聋患者耳后注射甲基泼尼松龙治疗的疗效.方法:80例低中频突发性聋患者分为耳后注射组(42例)和口服激素组(38例),除常规治疗(银杏达莫加前列地尔)外,耳后注射组在耳后局部注射甲强龙40 mg,给药1次/2 d,疗程14 d.口服激素组口服泼尼松1 mg/kg,晨起一次性顿服,连用3d,如果有效,延长使用2d.结果:经过1个疗程治疗,耳后注射组治愈20例,显效12例,有效7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88.10%;口服激素组治愈18例,显效10例,有效5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86.84%.两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耳后注射甲强龙治疗突发性聋疗效好,操作简便,副作用少,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是全身应用激素的替代疗法.

    作者:吴思恩;李清明;黄素红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453例失代偿性耳鸣患者临床特征分析

    目的:评估分析失代偿性耳鸣的临床特征.方法:以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2013-10-2014-07期间以主观性耳鸣为第一主诉的628例患者的基本信息,从中筛选出工作、生活、睡眠明显受耳鸣影响的失代偿性患者453例,分析耳鸣、耳鸣诱因、全身伴随疾病的基本特征及互相关系.结果:耳鸣人群中≤30岁组失代偿性所占人数比例高,失代偿性患者中持续性耳鸣人数比例和响度VAS评分均数均高于代偿性组;失代偿性患者中非首诊占总数65.4%(52.2%的患者可以耐受,13.2%无法耐受);左侧颅鸣多于右侧、复调耳鸣在双侧耳鸣患者中出现的比例高于单侧(P<0.05);59%的患者有耳鸣诱发因素,44%的患者有全身伴随疾病(前3位分别为耳鼻咽喉系统、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伴有疾病与不伴疾病的耳鸣严重程度人数构成比无差异.结论:失代偿性耳鸣人群具有耳鸣持续和响度VAS评分较高且在≤30岁组人数比例高等特点,诱发因素与精神或躯体创伤存在密切的关系,伴随疾病具有按器官系统分类的显著特点.

    作者:刘钊;梁勇;孙鹏程;杨衬;刘友利;李衍菲;韩晓燕;曾林燕;何萍香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NF2相关前庭神经鞘膜瘤的治疗研究进展

    作者:赵迎超;杨勤;姜瑶;文璐;邓思斯;李贵玲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60例门诊外耳道炎分泌物真菌培养结果和治疗效果分析

    目的:通过门诊外耳道炎患者的症状、内镜下表现、分泌物真菌培养结果,探讨外耳道真菌感染的诊断和治疗效果的分析,提高对外耳道真菌感染的重视,明确更优的治疗方案.方法:60例均为2013-10-2014-08期间在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门诊就诊的临床拟诊为外耳道炎的患者,通过其症状、内镜下表现及外耳道分泌物真菌培养结果明确诊断.其中确诊真菌感染42例,真菌涂片阳性42例,分离出曲菌有34例,念珠菌(非白念)8例,其中合并细菌感染5例(4例为革兰氏阳性菌,1例为铜绿假单胞菌).将42例外耳道真菌感染患者按使用治疗药物依从性不同分为观察组(21例)和对照组(21例).2组均在耳内镜下完全清除外耳道分泌物后应用复方间苯二酚溶液涂抹外耳道,观察组无用药,对照组额外给予外耳道涂抹制霉素甘油,1~2次/d,1周后复诊,2周后复查真菌镜检.结果:2组病例治疗后观察组治愈16例,有效5例,总有效率为100%.对照组治愈19例,有效2例,总有效率100%.2组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临床疗效及真菌学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平均用药时间2.5d,对照组平均用药时间8d.结论:耳内镜是确诊外耳道真菌感染的一种快捷方法,同时耳内镜下完全清除外耳道分泌物后应用复方间苯二酚溶液涂抹外耳道是一种很好的治疗方法.此法起效快,疗程短,创伤小,治愈率高,依从性高,短期效果好.可作为一种方便、安全、有效的方法在临床上推广.

    作者:周梓昭;杨海弟;郑亿庆;熊浩;吴敏健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放疗联合TPF方案诱导化疗对鼻咽癌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观察放疗联合TPF方案诱导化疗对鼻咽癌患者预后影响的多因素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01-2013-12期间收治的鼻咽癌患者144例,予以放疗联合TPF方案诱导化疗.观察放疗联合TPF方案诱导化疗患者的生存分析,并运用单因素和多因素方法观察年龄,性别,临床分期,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乳酸脱氢酶(LDH)、同型半胱氨酸(Hcy)、尿酸、NK细胞比例、T细胞比例、糖类抗原对生存时间的影响.结果:截止末次随访,失访9例,其随访率达93.75%;随访时间37~88个月,平均(54.67±17.17)个月.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临床分期、LDH、NK细胞比例和T细胞比例是鼻咽癌患者的独立预防因子(P<0.01),COX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发现年龄、临床分期和LDH为影响鼻咽癌预后的强危险因子(P<0.01),而NK细胞比例和T细胞比例为影响预后的保护因子(P<0.01).结论:放疗联合TPF方案诱导化疗对鼻咽癌的疗效显著,年龄,临床分期和LDH影响预后的重要危险因子,NK细胞比例和T细胞比例是影响预后的保护因子.

    作者:刘杰杰;李姝娜;王燕;时亚伟;朱丽华;吴朝阳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聋儿短声ABR“Ⅴ”潜伏期-强度函数的大小与听力图构型关系的研究

    目的:通过分析不同聋儿的短声ABR“Ⅴ”波的潜伏期强度函数(LIF)存在较大差异的原因,探讨依据LIF来预测听力图构型的可能性.方法:按照LIF数值的大小将其分为改变明显组和不明显组,并分别测试这些聋儿的短纯音ABR,根据短纯音ABR的结果来分析短声“Ⅴ”波LIF出现差异的原因;同时记录正常幼儿组的结果作为对照.结果:明显组和不明显组的LIF值分别为(56.00±21.81)μs/dB和(16.53±6.73) μs/dB;他们的短纯音ABR 0.5~4.0 kHz 4个测试频率的阈值分别为(65.00±7.32)、(68.13±6.55)、(70.63±6.80)、(78.12±8.34)dB和(93.13±7.04)、(79.37±7.72)、(69.38±8.54)、(66.25±8.06) dB.结论:聋儿短声ABR“Ⅴ”的LIF数值较大者均为平坦或下降型听力损失,而较小者均为上升型听力损失,在1.0 kHz尤其0.5 kHz处听力明显比高频听力差.因此可以根据聋儿短声ABR“Ⅴ”波LIF的大小来预测其听力图构型.

    作者:宋戎;陶征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突发性聋早期耳鸣的特点

    目的:探讨突发性聋患者早期耳鸣的临床特点.方法:对47例突发性聋,伴有早期耳鸣的患者,进行主观测评,填写《耳鸣分类调查表》,再采用纯音测听的上升法进行测试,进行耳鸣匹配检查,从而得到患者的耳鸣分布,数量及匹配响度.结果:①客观检查:耳鸣的频率为常见的为8 000 Hz及4 000 Hz,个数多为2个频率,匹配响度为(16.63±8.37)dB HL.②主观检查:耳鸣多为单调(74.0%),持续(89.0%),3级响度(45.0%),3级烦人(60.0%),高频(83.0%),蝉鸣(66.7%),大影响因素为听力(28.2%)及情绪(29.5%).③耳鸣与纯音曲线之间关系:纯音听阈频率与耳鸣匹配响度之间有显著性相关(r=-0.370,P<0.01),纯音耳鸣频率与耳鸣匹配响度之间无显著性相关(r=-0.083,P>0.05).结论:①主观检查与客观检查结果相一致;②在突发性聋治疗的早期即应关注耳鸣.

    作者:王荣国;郭明丽;苗英章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发作期血清γ球蛋白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患者发作期血清蛋白特点.方法:55例BPPV患者和58例健康对照者参与此项研究.所有患者分别进行Dix-Hallpike试验及Roll试验以明确BPPV分型,该组平均病程为(1.0±0.8)d.两组均进行了基本信息采集及血清蛋白电泳、血细胞计数及肝肾功能检验.结果:BPPV组血清白蛋白(Alb)、α1球蛋白、α2球蛋白及β球蛋白水平较对照组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PPV组的γ球蛋白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PPV患者发作期血清γ球蛋白水平增高.

    作者:袁慧萍;宋永斌;张东春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36例梅尼埃病并发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临床分析

    目的:比较梅尼埃病并发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和特发性BPPV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372例BPPV患者的临床资料,36例为梅尼埃病并发BPPV(试验组),289例为特发性BPPV(对照组),所有患者均经变位试验诊断,并采用管石复位法(CRP)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点及转归.结果:试验组和对照组在以下几方面存在显著差异(P<0.05):①女性比例较高;②BPPV持续时间长;③水平半规管受累比例高;④半规管轻瘫较多见;⑤需多次复位且复发率高.结论:梅尼埃病并发BPPV和特发性BPPV患者的临床特点有显著不同,其一次复位成功率较低且复发率高.

    作者:郭向东;王庆林;梅祥胜;张治成;杨晓;和培举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以突发性聋首诊的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1例

    作者:陈艳娣;安立峰;金光华;马占成;朱嘉靖;李琳;朱冬冬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突发性聋164例治疗效果分析

    目的:探讨突发性聋的有效治疗方案及影响其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64例突发性聋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所有患者给予静脉滴注扩血管、神经营养药物治疗及口服泼尼松治疗,并行患耳地塞米松鼓室内注药.将所有患者分为低频听力下降型、中频听力下降型、高频听力下降型、全频听力下降型及全聋型组.在治疗前和治疗后3个月行纯音听阈测试,比较所有患者及不同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受损频率的气导平均听力及各个频率气导听力.分析性别、年龄、病程、听力曲线类型、治疗前受损频率听力水平、伴或不伴眩晕与预后的关系.结果:所有患者平均听力及全频率平均听力均有所改善,治疗有效率达46.3%,低频听力改善优于高频听力.其中年龄、病程、听力曲线类型、治疗前受损频率听力水平、伴或不伴眩晕是影响其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突发性聋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行口服及鼓室内注入糖皮质激素安全有效,其预后与年龄、病程、听力曲线类型、治疗前受损频率听力水平、伴或不伴眩晕密切相关.

    作者:张伟;谢雯;徐红;刘月辉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鼓室注射地塞米松治疗伴BPPV的中重度以上突发性聋疗效

    目的:研究鼓室注射地塞米松治疗伴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的中重度突发性聋的疗效;方法:将63例伴BPPV的中重度突发性聋分为鼓室注药初始组(A组)、全身激素给药组(B组)和鼓室注药挽救组(C组),3组同时辅以全身常规药物治疗.结果:A、B、C3组患者的听力改善总有效率分别为60.0%、38.9%和48.0%.3组患者听力恢复的有效率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A组分别与B组、C组之间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B组与C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伴发BPPV的中重度突发性聋患者,建议初始治疗即采用鼓室注射地塞米松.

    作者:周晓娓;虞幼军;赵远新;王跃建;刘振;刘秋玲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雌激素受体β在喉癌中的表达及其与EMT间的关系

    目的:探讨雌激素受体β(ERβ)在喉癌中表达情况以及其与上皮细胞间质转化生物标志物(EMT)间的关系.方法:采用Picture MT-Pv9000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72例喉癌及8例癌旁组织中ERβ及EMT的表达情况.结果:ERβ在癌组织和癌旁组织表达阳性率分别为27.78%、25.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钙黏着蛋白(E-cadherin)和β连环素(β-catenin)的异常表达率分别为61.11%、76.39%.ERβ阳性表达与E cadherin表达的缺失及β-catenin的核转位、TNM分期增高成负相关(P<0.05).结论:ERβ表达与喉癌分化、临床分期、颈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其阳性表达提示喉癌预后良好,其机制可能与E-cadherin、β-catenin的异常表达有关.

    作者:穆兰;谷京城;张永超;梁艳;王川;李旺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梅尼埃病水平半规管高低频前庭功能特点的初步分析

    目的:分析梅尼埃病患者水平半规管高低频前庭功能的特点.方法:收集2013-06-2014-06期间30例就诊于我院神经内科眩晕专病门诊确诊为单侧梅尼埃病患者,分别进行冷热试验及视频脉冲甩头试验检查.结果:按冷热试验时患侧半规管轻瘫程度分为正常组、轻度异常组及中重度异常组,随后对各组患者水平半规管高频功能进行分析.视频脉冲甩头试验中半规管增益值反应水平半规管的高频功能,统计发现其在正常组及轻度异常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正常组与中重度异常组、轻度异常组与中重度异常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半规管增益不对称性反应两侧水平半规管高频功能的对称性,统计发现其在正常组与轻度异常组、正常组与中重度异常组、轻度异常组与中重度异常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部分梅尼埃病患者可不出现半规管高低频功能损害.低频功能轻度损害时高频功能基本正常,低频功能中重度损害时才出现高频功能受损,但高频功能两侧对称性基本不变.

    作者:陈瑛;赵忠新;庄建华;谢雪微;靳哲;李斐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多层螺旋CT及三维重建对人工耳蜗植入术的评估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扫描及三维重建技术对人工耳蜗植入术前与术后的评估及其临床价值,并对其与X线摄片方法在植入电极的分布及状态等方面的显示效果进行比较.方法:收集24例行MEDEL Combi40+型号人工耳蜗植入术的患者,男18例,女6例;年龄2~6岁,平均4岁.24例拟行人工耳蜗植入的患者术前与术后均行多层螺旋CT及三维重建,并于术前运用曲面平展方法测量耳蜗长度,术后均行X线摄片检查,采用侧斜位60°片.结果:24例中,1例通过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曲面平展方法于术前测量预测耳蜗长度小于标准电极长度,术后经多层螺旋CT证实其标准电极未能够完全植入耳蜗内,同时发现术后螺旋CT扫描三维重建较传统X线摄片更为直观地显示耳蜗形态、电极状态及植入深度.结论:人工耳蜗植入术术前即应用多层螺旋CT结合曲面平展测量,在显示中耳及内耳结构和立体显示内耳畸形的形态方面明显优于普通CT,对指导手术方案制定及判断预后有着极其重要的临床意义.同时,术后多层螺旋CT扫描三维重建方法观察较数字减影X线成像(DR)更为直观,可更准确帮助预估手术疗效.

    作者:马瑞阳;赵宁;李巍;田颖;冯帅;王铮;姜学钧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咽后间隙巨大髓外浆细胞瘤1例

    作者:曲高雅;龙庆宝;严星 刊期: 2015年第10期

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