亓贝尔
目的:探讨新疆乌鲁木齐地区变应性鼻炎(AR)患者主要吸入性变应原的种类及分布特征,为本地区AR的诊断、治疗、预防及流行病学调查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采用阿罗格皮肤点刺试验(SPT)对门诊疑似AR患者进行吸入性变应原检测.收集340例样本,对SPT结果阳性的患者按其民族、年龄、性别分组,比较各组患者对各吸入性变应原阳性率的差异.结果:340例AR患者SPT总阳性率为94.7%,以蒿属高(66.2%),其后依次为藜(51.2%)、杨属(42.6%)、榆科(40.9%)、柳(33.8%)、梯牧草(27.6%)、粉尘螨(21.2%)、屋尘螨(17.9%)、豚草(15.9%)、狗毛(11.2%)、猫毛(10.6%)、蟑螂(8.5%)、交链孢菌属(5.6%)、白色念珠菌(3.5%).其中,少数民族组对杨属、柳、梯牧草及交链孢菌属4种变应原的敏感程度均高于汉族组(P<0.05);不同年龄段间变应原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59.076,P<0.01);不同性别之间吸入性变应原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蒿属、藜、杨属、榆科为乌鲁木齐地区主要的变应原;少数民族与汉族AR患者在变应原敏感度上有差异;吸入性变应原的阳性率与年龄有关,与性别无关.
作者:王忠巧;高妍;郑艳 刊期: 2015年第15期
作者:刁明芳;孙建军;刘阳;逯巧慧 刊期: 2015年第15期
作者:任建君;任雪;周鹏;雷蕾 刊期: 2015年第15期
目的:调查银川市5~14岁儿童变应性鼻炎(AR)流行病学特征,并分析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随机选取银川市8个社区的5~14岁儿童作为研究对象,发放800份问卷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根据问卷结果筛选AR可疑对象并进行专科检查予以确诊,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收回问卷716份,其中有效问卷662份.明确诊断为AR的患儿97例(14.65%),其中持续性AR患儿20例(20.61%);间歇性AR患儿77例(79.38%).男、女患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454,P>0.05);汉族15.72%,回族11.35%,两者之间无统计差异(x2=2.055,P>0.05);5~9岁儿童患病率13.80%,10~14岁儿童患病率19.72%,两者之间患病率有统计学差异(x2 =4.056,P<0.05).银川地区儿童AR发病率高的月份为7~9月份,吸入性变应原主要为艾蒿、杂草、蒲公英、禾本类、刺槐、豚草、柳树类季节性植物.AR儿童常见的伴发疾病是鼻窦炎,占15.46%;其次为哮喘占14.43%及过敏性结膜炎占14.43%.伴药物过敏史者占12.37%,合并食物过敏者占26.80%.在AR危险因素中,有家族史者占30.92%,非母乳喂养占34.02%,动物饲养史占19.59%;暴露于被动吸烟环境者占42.26%;家庭新装修后1年内出现AR症状者占12.37%.仅有家族史及非母乳喂养情况与正常儿童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银川市5~14岁儿童AR患病率为14.65%.初步了解银川市儿童AR流行病现状,为本地区进一步AR标准化防治工作提供指导.
作者:赵迪;马瑞霞;申学良;哈惠瑜 刊期: 2015年第15期
目的:探讨IL-33 及其受体ST2在伴鼻息肉的慢性鼻-鼻窦炎患者息肉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分别在mRNA水平和蛋白水平检测IL-33及其受体ST2在27例嗜酸粒细胞鼻息肉(ECRS)、33例非嗜酸粒细胞鼻息肉(non-ECRS)及11例鼻中隔偏曲患者正常下鼻甲组织中的表达.结果:①ST2在ECRS和non-ECRS息肉中均有表达,但ECRS组表达较高,而在正常下鼻甲组织中几乎没有表达;②ST2的mRNA水平在ECRS息肉中的表达较non-ECRS息肉和正常下鼻甲组织上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③IL-33的mRNA和蛋白水平在ECRS、non-ECRS息肉及正常下鼻甲中表达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L-33及其受体ST2在ECRS和non-ECRS患者息肉组织中均有表达,同时ST2蛋白和mRNA水平在ECRS患者息肉中的表达均显著上调.推测IL-33及其受体ST2可能在CRSwNP患者,尤其在ECRS患者息肉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其具体机制可能是通过上调嗜酸粒细胞表面的ST2受体的表达实现的.
作者:刘天聪;吕昌龙;曹志伟 刊期: 2015年第15期
食管异物是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常见的急症之一.儿童年龄小,危险意识差,喜欢把各种物品放入口中,造成了儿童食管异物较高的发病率.近年来,使用纽扣电池的玩具和生活用品增多,纽扣电池作为一种特殊的异物危害儿童健康.纽扣电池具有电化学特性,对机体是复合性损伤,若不能得到及时正确的诊治,可导致食管穿孔、食管狭窄、气管食管瘘、纵隔感染、声带麻痹等并发症,甚至可导致死亡,因此食管纽扣电池异物是一类较为危险的需要紧急处理的急症.我院2012-11-2014-06诊治3例儿童食管纽扣电池异物,现报告如下.
作者:陈敏;于海玲;李娜;魏朝霞 刊期: 2015年第15期
低分化神经内分泌癌(poorly differentiated neuroendocrine carcinoma,PDNEC)起源于摄取胺前体脱羧细胞,常发生于肺部和消化道.原发于鼻腔鼻窦的PDNEC少见,发生于鼻咽部则更少见.笔者检索国内外文献,发生于鼻咽部的孤立性PDNEC不足10例.因其分化差,故组织形态学与鼻部其他小圆细胞恶性肿瘤难以区别.本文报道2014年间2例原发于鼻腔鼻窦和鼻咽部的PD-NEC,并复习相关文献,探讨其临床、病理特点,鉴别诊断及治疗和预后.
作者:罗巧明;李金奇;邵少慰;梁少姬 刊期: 2015年第15期
作者:孙珍龙;姜宪 刊期: 2015年第15期
目的:探讨鼻用纤维素粉末治疗变应性鼻炎(AR)的临床疗效.方法:36例AR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18例.对照组使用生理性海水喷鼻,试验组鼻腔局部使用鼻用纤维性粉末,分别于用药后14、28 d评价患者主观症状和客观鼻腔功能(鼻气道阻力、嗅觉)的改善情况.结果:试验组和对照组主观症状及客观鼻腔功能检查均有改善,但试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均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鼻用纤维素粉末用于治疗AR的临床疗效显著,无不良反应发生,有利于改善患者鼻塞、鼻痒、喷嚏等不适症状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万兰兰;李佩忠 刊期: 2015年第15期
作者:朱正华;王卫华;郑炯;应丽韫;马兆鑫;Laissaoui Y 刊期: 2015年第15期
目的:探讨血清总IgE、INF-γ、IL-4作为卵清白蛋白致敏实验性变应性鼻炎(AR)大鼠模型建立客观评价指标及意义.方法:以SD大鼠为实验对象,随机分为AR组和对照组,每组10只.AR组以卵清白蛋白作为致敏原,对照组以生理盐水替代卵清白蛋白,其余方法与步骤2组均相同.采用行为学评分、鼻腔组织学观察及血清IgE、IL-4、IFN-γ检测综合判断造模是否成功.结果:2组鼻腔激发后行为学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大鼠鼻黏膜进行苏木精-伊红染色,AR组大鼠鼻黏膜符合AR形态学改变,对照组大鼠鼻黏膜变化并不明显.血清总IgE、IL-4、IFN-γ ELISA检测结果,2组血清中IL-4、IgE含量比较,AR组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R组血清中INF-γ含量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卵清白蛋白致敏成功建立AR大鼠模型,血清总IgE、INF-γ、IL-4含量可作为建立AR动物模型的客观评价指标.
作者:张建辉;唐嗣泉 刊期: 2015年第15期
目的:评估腮腺手术中保留耳大神经对局部感觉的影响.方法:将81例腮腺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耳大神经保留组和不保留组,分别在术后3、6、9、12个月进行感觉功能的主、客观测试,并对其结果进行评估.结果:术后耳大神经保留组主、客观感觉测试结果均优于不保留组,2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腮腺手术中保留耳大神经可有效恢复术区感觉功能.
作者:张萌;曹蜀炜;刘建敏 刊期: 2015年第15期
目的:探讨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NLRs)样模式识别受体家族Nod1、Nod2及Nalp3在变应性鼻炎(AR)患者发病中的作用和意义.方法:分别采用Real-Time RT-PCR、免疫组织化学及Western blot检测Nod1、Nod2、Nalp3蛋白在AR患者下鼻甲组织中的表达,以鼻中隔偏曲(NSD)患者下鼻甲黏膜作为对照,分别通过Western blot检测观察AR患者舌下脱敏治疗6个月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Nod1的改变,通过ELISA检测观察外周血IL-4、IL-6、IL-10、IFN-γ的变化.结果:3种Nods样受体在AR及NSD组鼻黏膜组织中均有表达,且主要表达于鼻黏膜上皮细胞、腺体上皮、炎性细胞(如浆细胞、嗜酸粒细胞).但在AR组中Nod1 mRNA及蛋白表达均低于NSD组(P<0.05),Nalp3 mRNA及蛋白表达均高于NSD组(P<0.05);2组中Nod2 mRNA、蛋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脱敏治疗后6个月,Nod1表达改变与外周血IL-10的改变呈负相关(r=-0.88,P<0.05);Nod1表达改变与外周血IL-6的改变呈正相关(r=0.57,P>0.05).结论:①Nod1、Nod2及Nalp3在2组组织中均有表达,但AR组Nod1表达低于NSD组,Nalp3高于NSD组,说明Nod1、Nalp3可能参与AR的发病.②舌下脱敏治疗6个月后,Nod1表达降低,其表达降低与外周血IL-10的改变呈负相关,提示Nod1可能通过调控IL-10变化参与舌下脱敏治疗机制.
作者:张沈华;刘艳慧;申聪香;李冠雪;杨柯柯;史欣;文忠 刊期: 2015年第15期
淋巴管畸形是一种少见的来源于淋巴系统的先天性畸形,多见于儿童.全身多部位可发生,多见于颈部[1].虽然颈部为其好发部位,但极少见于咽后间隙.我科2005-03-2014-07诊治6例咽后间隙淋巴管畸形患儿,鉴于该发病部位罕见且极易误诊为咽后脓肿,现将我们临床处理经验予以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王亮;王卫卫;娄卫华 刊期: 2015年第15期
作者:亓贝尔 刊期: 2015年第15期
作者:夏思文;李小苗;麻琼钒;黄益灯 刊期: 2015年第15期
目的:探讨氧化应激在吸烟相关喉鳞状细胞癌发生发展中的影响,以及过氧化氢酶(CAT)对吸烟相关喉鳞状细胞癌的临床诊断意义.方法:收集吸烟人群119例,其中吸烟相关喉鳞状细胞癌组68例、非喉鳞状细胞癌人群(对照组)51例,比较2组血浆和癌组织的CAT、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还原型谷胱甘肽(GSH)、一氧化氮(NO)水平,分析氧化应激指标与吸烟相关喉鳞状细胞癌及其严重程度的关系.结果:①与对照组相比,喉鳞状细胞癌组的吸烟密度、吸烟支数、CAT、MDA、GSH显著升高(均P<0.01);面SOD、NO明显下降(均P<0.01).②随着喉鳞状细胞癌组织分化程度越低,血清CAT越高(P<0.01),癌组织匀浆的CAT、MDA、GSH也越高(均P<0.01),而血清NO则越低(P<0.01),癌组织匀浆的SOD、NO越低(均P<0.01);喉鳞状细胞癌患者临床分期越高,血清和癌组织的CAT、癌组织的GSH越高(均P<0.01),而癌组织NO越低(P<0.01).③血清CAT、MDA为吸烟相关喉鳞状细胞癌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OR=1.060,2.475;P<0.01,P<0.05).结论:氧化应激是吸烟人群发生喉鳞状细胞癌的主要影响因素,CAT可作为吸烟相关喉鳞状细胞癌的临床诊断指标.
作者:刘亚超;喇彩凤;魏洁;刘延斌;徐国刚;林彦涛 刊期: 2015年第15期
作者:刘锦峰;闫占峰;张明生;曾进;车昌文;温晓慧;王彦君;王丹;辛忠海 刊期: 2015年第15期
目的:通过研究低温等离子射频刀应用于上颌窦手术的临床观察,探讨其临床应用的优越性.方法:选取以上颌窦病变为主的鼻窦炎、鼻息肉和鼻内翻性乳头状瘤患者46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选择高速切削钻,研究组选择低温等离子射频刀,分别进行功能性内镜鼻窦手术进行治疗.术后6个月进行患者主观症状和客观检查的随访观察.结果:2组患者术后主观症状评分和客观检查评分均有改善.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患者手术时间缩短,出血量减少复查次数减少,鼻内镜下客观检查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使用低温等离子射频刀进行上颌窦手术,治疗病变更为彻底,更加微创,有利于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和复查次数,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程晨景;张庆丰;佘翠平;宋伟 刊期: 2015年第15期
目的:探讨保留浅叶的腮腺深叶良性肿瘤切除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腮腺深叶良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术后肿瘤复发率及面瘫、味觉出汗综合征、耳垂麻木感和涎瘘等并发症进行总结分析.结果:所有患者随访1~3年,肿瘤无复发.其中2例出现耳垂区麻木感,1例出现涎瘘,1例出现暂时性面瘫,无一例出现口干、味觉出汗综合征、腮腺区凹陷畸形及永久性面瘫等并发症.结论:保留腮腺浅叶的术式治疗腮腺深叶良性肿瘤可以保证肿瘤根治,同时降低口干、味觉出汗综合征、暂时性面瘫和耳垂麻木感的发生率,改善术后面部凹陷畸形,较大限度地保留腮腺功能,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作者:李烁;张小萌;高春生;杜政德;杨琼;刘飞 刊期: 2015年第15期